本報記者程曉彤
當地時間1月6日,好萊塢著名導演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82歲。
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彼得·博格丹諾維奇
波格丹諾維奇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新好萊塢」電影運動的標誌性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最後一場電影》獲得了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八項提名,並於1998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電影保護名錄永久收藏。
與弗朗西斯·科波拉、喬治·盧卡斯、史蒂文·艾倫·斯皮爾伯格、布賴恩·德·帕爾馬等人的好萊塢新電影運動相比,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和他的作品可能並不那麼為普通觀眾所熟知。但就美國電影史而言,他是重要的一環。是他將好萊塢的黃金時代與21世紀的獨立電影聯繫在一起。
波格丹諾維奇早年是影評人和電影節策劃人,曾採訪過希區柯克、約翰·福特等多位著名導演,也是電影史上最偉大作品《公民凱恩》的導演奧森·威爾斯的朋友。他是美國電影史的「活字典」,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從來沒有電影精彩。
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彼得·博格丹諾維奇
從筆到導管
彼得·博格丹諾維奇於1939年7月30日出生在美國的一個移民家庭。他的父親鮑里斯拉夫是來自塞爾維亞的表現主義畫家,母親艾瑪是奧地利出生的猶太鋼琴家。此時,歐洲大陸籠罩在納粹德國的烏雲中。當年5月,老波格丹諾維奇帶著懷孕的妻子和家人匆匆漂洋過海,脫險求生。兩個月後,小波格丹諾維奇在他們紐約的新家出生。
老波格丹諾維熱愛無聲電影,他是紐約各種影院的常客。小彼得也和父親一起養成了這個習慣,有時甚至一天連續看五部電影。高中畢業後,他成功地把自己的愛好變成了事業。成為紐約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電影項目策展人,舉辦奧森·威爾斯、約翰·福特、霍華德·霍克斯等導演的作品回顧展,重 新髮現了許多當時已被外界遺忘的好萊塢老導演。
博格丹諾維奇(右一)與奧遜·威爾斯(中)和約翰·休斯頓。波格丹諾維奇(右一)和奧森·韋爾斯(中)和約翰·休斯頓。
波格丹諾維奇在為《紳士》雜誌寫影評時,受到大洋彼岸法國同行的啟發,決定向電影手冊編輯部的葛達爾和特呂弗學習。他一會兒放下筆,一會兒拿起相機,開始了美國人的「新浪潮」。1966年,他和妻子波利·普拉特毅然放棄紐約的一切,帶著簡單的行李駕車橫穿美國,來到好萊塢尋求發展。不久後,他結識了有「B級片之王」之稱的獨立導演兼制片人羅傑·科爾曼(roger corman),並受邀加入其新片《荒野天使》(Wild Angels)的劇組,從助理導演做起。
羅傑·科爾曼的新世界電影公司可謂「新好萊塢」西點軍校。他敢於用新人,善用新人,尤其喜歡培養年輕人多才多藝的能力,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傑克·尼克爾森、彼得·方達等一大批著名電影人都是從這里起步的。波格丹諾維奇也是如此。副導演做了沒多久,科曼就讓他編劇導演了自己的處女作《史前女性星球之旅》(1968)和《進球》(1968)。波格丹諾維奇後來回憶說,在科曼手下工作的五個月里,他學到的東西比接下來的幾十年都多。
恒空誕生的最後一部電影
1970年,波格丹諾維奇得到了採訪奧森·威爾斯的機會。他是《公民凱恩》的超級崇拜者,很快就完全被威爾斯的個人魅力征服了。兩人成了密友,波格丹諾維奇也接受了老導演的建議,決定用黑白膠片拍攝新片《最後一部電影》。
在1971年10月的紐約電影節上,《最後一部電影》進行了全球首映,獲得了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媒體還稱他為「自奧森·威爾斯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天才」。雖然這部電影獲得了八項奧斯卡提名,但最終只有男配角和女配角獲得了奧斯卡獎,這對一個32歲的年輕電影人來說是一個非凡的成就。
也是在電影拍攝期間,波格丹諾維奇愛上了21歲的新晉女演員斯碧爾·謝波德,並與和他一起來到好萊塢的保利·普拉特離婚。後來,他和他的新女友住在洛杉磯Barelare富人區的豪宅里。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還有因為電影製作失敗而負債累累的奧森·威爾斯。波格達諾維奇向這位學長敞開懷抱,免費提供吃住,威爾斯也希望借助這位正當的學妹,幫助自己獲得一些讚助。
西比爾·謝潑德與博格丹諾維奇比爾·謝潑德和波格丹諾維奇
1972年,波格丹諾維奇拍攝了愛情喜劇《怎麼了,醫生》?)。這部電影很受觀眾歡迎,成為繼《教父》和《海神號》之後美國票房最高的電影。
借此機會,他與《教父》的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和法國販毒網的導演威廉·弗萊德金聯手,在派拉蒙公司下組成所謂的導演聯盟,獲得了更多的創作自由,並很快拍出了新作《紙月亮》(1973),童星塔圖姆·奧尼爾為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此時的波格丹諾維奇是好萊塢最火的導演。起初,弗萊金的《驅魔人》和羅曼·波蘭斯基的《唐人街》都是他最喜歡的導演,但他拒絕了。他只想拍自己喜歡的電影,他想在藝術創作上享受更大的自由和發言權,不願意做任何妥協。
一落千丈的破產生涯
然而,人生的大起大落往往就在一瞬間。從1974年根據亨利·詹姆斯的小說改編的《黛西·米勒》,到1975年的《永恒的愛》和1976年的《大卷朋友與騙子》,波格達諾維奇連續三部電影票房和口碑雙雙虧損。媒體諷刺他拍《黛西·米勒》和《永恒的愛》,只是為了支持他的新女友西比爾·謝潑德,但是到了拍《大卷朋友》和《騙子》的時候,兩人的關係已經不那麼火熱了。當時,西比爾正在紐約拍攝《計程車司機》,據說影片中的女主角勞勃·狄·尼諾對她發起了激情攻勢。
1978年,西比爾·謝潑德(Sybil Shepard)搬出了波格丹諾維奇的家,回到了家鄉孟菲斯,並和一個外人結了婚,波格丹諾維奇的愛情生活和電影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80年,他在鄰居《花花公子》雜誌所有者赫夫納的家里遇到了加拿大出生的封面女郎多蘿西·斯特拉滕。雖然多蘿西在一年前嫁給了她的同鄉保羅·施耐德,但她無法忍受波格丹諾維奇對她一見鍾情的事實,很快決定在新書《笑》中為她量身定做一個角色。
多蘿西·斯特拉騰與博格丹諾維奇多蘿西·斯特拉滕和波格丹諾維奇
在紐約拍攝《歡聲笑語》期間,波格丹諾維奇開始和多蘿西約會,這讓她的丈夫很嫉妒。電影拍完不久,1980年8月14日,已經和丈夫分居的多蘿西來到她家門口,想和他談分手,不料被後者殘忍槍殺,年僅二十歲。
這場悲劇對波格丹諾維奇打擊很大,他有四年沒有再拍過電影。作為一名隱士,他利用這段時間寫了一本名為《殺死獨角獸》的回憶錄,講述了他與多蘿西·斯特拉滕的交往,並指出《花花公子》雜誌的悲劇及其病態文化。
鑒於兇殺案產生的種種負面報導,《笑》的發行方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決定冷處理該片,暫停發行計劃。結果,渴望在大銀幕上看到愛人遺產的波格丹諾維奇自掏腰包買回了電影版權,並因此負債200萬美元。1985年,他正式宣布破產。
轉到螢幕。
生活陷入困境的波格丹諾維奇不得不拋開早期的野心,開始接下各種自己一開始並不喜歡的項目,甚至一度主導電視電影。
1988年,年近五十的波格丹諾維奇再次步入婚姻殿堂。新娘比他小30歲,她也是多蘿西·斯特拉滕的妹妹,路易斯·斯特拉頓。原來,他姐姐去世後不久,出於責任感,他把多蘿西的母親和姐姐從加拿大接到好萊塢和他一起生活。經過幾年的共同生活,他們已經成為家庭成員。波格丹諾維奇甚至讓路易絲·斯特拉滕整容,只為了讓她看起來更接近英年早逝的姐姐。
一時間,時隔八年,波格丹諾維奇的人生故事再次成為美國小報的焦點,指責他有戀童癖的報導不在少數。另一方面,媒體往往不太關心他現階段的新電影。無論是他1990年拍攝的上一部電影《德州小城》的續集,還是後來的喜劇片《成年人要安靜》、《愛的理由是什麼》,反響平平。1997年,他第二次宣布破產,甚至一度變得無家可歸,並搬進了年輕一代昆汀·塔倫蒂諾的家中。
好萊塢漸漸忘記了波格丹諾維奇,就像好萊塢忘記了奧森·威爾斯一樣。幸運的是,觀眾不會忘記他,昆汀·塔倫蒂諾、大衛·芬奇、索菲亞·科波拉、韋斯·安德森以及其他深受其作品影響的後人也不會忘記他。停止執導新片的波格丹諾維奇,再次拿起筆,在個人博客上發表影評,回憶自己在好萊塢黃金時代與那些大導演、大明星的點點滴滴友誼。彼得·博格丹諾維奇的電影周由他寫的,誰是魔鬼:與傳奇電影導演的對話和誰在里面:與好萊塢傳奇的對話。演員)已經成為那一代狂熱影迷的一套「聖經」,他參與製作的各種經典好片花絮經常出現在各種標準公司製作的DVD里。
《彼得·博格丹諾維奇的每周電影推薦》彼得·博格丹諾維奇每周電影推薦
《傳奇導演對話錄》傳奇導演對話
《傳奇演員對話錄》傳奇演員對話
1999年,《黑道家族》的主創邀請他客串心理學家埃利奧特的角色。結果他發現自己的演技還是挺自然的,於是給這個角色加了很多戲,發展成劇中的常規角色,連續出現了十四集。說起來,波格丹諾維奇年輕時在紐約著名的斯特拉·阿德勒演員工作室認真學習表演,可以說是馬龍·白蘭度和勞勃·狄·尼諾的同門弟子。
博格丹諾維奇在《黑道家族》中,飾演心理醫生埃利奧特。波格丹諾維奇在《黑道家族》中扮演心理學家埃利奧特。
於是,在《黑道家族》之後,他又在《法律與秩序》、《爛英語》、《小醜的靈魂回歸》等多部影視作品中客串。2018年,他和幾個同事一起設法籌集資金,重新編輯和發行了他曾參與的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未完成的作品《風的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最後,他沒有辜負已故老朋友的信任。
波格丹諾維奇曾經說過,比起現實,他更喜歡過去,因為現實太真實了。他的作品雖然被列入「新好萊塢」電影運動,但幾乎都是懷舊的,向好萊塢的黃金時代致敬。他在生活中從不打領帶,而更喜歡像約翰·福特和其他老導演一樣,在脖子上系一條絲巾。他從來不稱「電影」為電影,而是按照過去好萊塢的習慣稱之為「畫面」。難怪人們總是說彼得·博格丹諾維奇生錯了時代。現在他走了,他終於能夠與卓別林、約翰·福特、霍華德·霍克斯、希區柯克、奧森·威爾斯和其他他曾經在電影界認識的電影大師聚在一起。
博格丹諾維奇(左)與約翰·福特波格丹諾維奇(左)和約翰·福特
編輯:程宇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