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帶孩子做好2件事,是一種儀式感,也會成為一段高品質的陪伴

有些父母工作很忙,晚上回到家只想休息,看見孩子隨便應付一下;

有些父母帶了一天孩子,到了晚上想趕緊把孩子哄睡著,好做自己的事情;

有些父母一邊說著沒時間陪伴孩子,但又不知道在有限的時間內該帶孩子做些什麼。

其實, 每天睡覺前是一段很特別的時間,沒有白天的庸碌、浮躁,一切歸於沉靜,人的情緒和心理也會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態。

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睡前這段時間完全可以作為教育的黃金時間利用起來,對孩子的成長會十分有幫助。

睡前做些什麼效果最好呢?下面這兩件事很重要:

一、 帶孩子閱讀

我有個朋友,是一位80後爸爸,有了女兒之後,孩子大概兩三歲開始,就堅持每天晚上30分鐘以上的親子共讀時光,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

問他怎麼有這個習慣的,他打趣說:

「我早上出門早,一天只有晚上才能和孩子待在一起,再不做點什麼,都怕孩子會把我這個爸爸忘記了。」

除了每晚睡前的閱讀,女兒班級裡的讀書分享活動,他請假也會去參加,和女兒合作給其他小朋友讀繪本,畫面十分有愛。

之所以從小陪女兒閱讀,增強父女感情是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他深諳閱讀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

據說在猶太人家裡,小孩子稍微懂事,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儀式的用意是,書本是甜的。

猶太人家庭還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傳統,那就是書櫥要放在床頭。要是放在床尾,就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

僅從對於閱讀的重視程度上,猶太人為什麼被稱作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原因可見一斑。

睡前這段時間,帶孩子閱讀幾乎可以算是最佳的陪伴方式。

一是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擁有獨立思考能力,這將成為他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在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的過程中,會説明孩子積累豐富的語言詞彙量,增強表達能力,陶冶情感;

三是閱讀可以給孩子的學習帶來幫助。因為靜下心閱讀,可以培養孩子專注力和理解能力,孩子上課的時候更加能集中注意力,理解老師講的內容、做題時也更能理解題意。

 

孩子2、3歲的時候,還比較小,家長可以在孩子睡前抽出固定的20-30分鐘時間,以講故事為主;

稍大一點,就可以挑選孩子感興趣的、製作精良的繪本,親子共讀;

孩子從幼稚園步入小學,可以逐步過渡到獨立閱讀,此時父母手裡捧著自己的書,和孩子共同享受閱讀的時光。

家長講故事時,做到 繪聲繪色更好,適當用誇張一點的語氣和動作,增強趣味性,讓孩子充分發揮想像力;

也可以運用 提問的方式,讓孩子猜測故事情節或者主人公的心情、語言,引導孩子積極地推理、思考與表達。

每每看到有些電影中,某個閒暇的午後,一家人各自捧著一本書讀、或是其中一個人給其他人朗讀自己所看的書中某一部分精彩內容時,都會覺得十分美好和感動。

睡前陪孩子讀一讀書吧,書本會給孩子成長帶來源源不斷的滋養。

 

二、和孩子有效地交流、溝通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女孩告訴母親有鬼,她很害怕不敢一個人睡,而母親認為這只是小孩的胡思亂想,隨便安慰一下就讓孩子自己去睡了。

但是女孩的爸爸卻沒有這樣做,他不是告訴女孩這個世界沒有鬼,而是問這個鬼長什麼樣。

女孩說「是黑色的看不見,但是她看一眼鬼就消失了」。

當晚爸爸並沒有「趕」她回去睡覺,而是和她聊了很久,並且得到一條重要的資訊,「經常在放學路上看到鬼」。

後來父親專門請假提前下班,在女兒身後跟著她,終於在第三天看到一個帶著帽子的中年男子跟蹤自己的女兒,他制服了這個男人,報了警。

正如女孩的母親講到,他的父親永遠有耐心聽任何人胡說八道,永遠都有耐心問是什麼,為什麼,他不會隨意地否定別人,他每次都會引導別人表達。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會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越長大越不喜歡和自己交流,為此我曾經問過一些小學中學的孩子,最多的理由是這些:

「是他們不喜歡和我交流吧,他們比較喜歡和手機電腦交流」;

「有什麼好說的,說了他們也不理解」;

「每次無非就是讓我好好學習,大道理一堆,很煩」。

父母沒有掌握有效溝通的方法,親子之間缺乏情感連結,最後導致親子之間心與心的距離越來越遠,也就越來越沒話說。

教育孩子時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孩子脾氣差、情緒大、叛逆、不合作,都跟親子關係息息相關。

親子關係融洽,孩子更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關注的,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我價值感;

親子關係好,父母會更理解孩子、懂得孩子,孩子也會更加配合父母的教育,避免掉很多教育難題。

睡前這段時間,其實是非常絕佳的增強父母與孩子間情感互動、拉近親子關係的機會,父母可以抽出20-30分鐘的時間,與孩子有效溝通。

之所以稱之為有效溝通,是因為我觀察到許多父母一直採用錯誤的溝通方式,比如喜歡評判、否定孩子、或者乾巴巴地講一堆道理,換作誰都不想進行下去。

有效的溝通,不用聊太沉重、嚴肅的話題,還是以 共情、理解和肯定為主。用平等的姿態,真正地傾聽、走進孩子心扉。

「今天過得開心嗎?有什麼收穫?」

如果白天沒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通過交流也能知道孩子一天發生了什麼事。

和孩子聊聊一天中的所見所思所感、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引導孩子學會總結和反思。

「如果是我的話,會這樣做······」

當父母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可以採取建議的模式,而不是評判、否定孩子的做法。

「你當時的想法是什麼?」

「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怎麼做?」

傾聽孩子的想法,會促進父母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個性、特點,引導孩子學會思考、想出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還有很關鍵的一點是,對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和鼓勵,孩子會增強自信,自覺地管理自己,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即便平時能陪孩子的時間不多,睡前陪孩子做好這兩件事, 是一種儀式感,也會成為一段高品質的陪伴。

孩子會充分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理解與支持,這會幫助他更好地學習、成長。

願家長們能把握住。

林依晨朋友澄清,不是4點半起床,而是6點半,7點半送公公上班

7年長跑終嫁鄭伊健 蒙嘉慧:萬一出事要做決定 需要成他太太才行

87版紅樓夢:小夥癡戀陳曉旭表白遭拒,從此沉淪酗酒,32歲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