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較長,共4883字,估計需要15分鐘左右,請父母們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定耐心看完。
首先,要想處理好親子關係,就需要明白親子關係主要類型,明確家庭教育的核心,並且要了解孩子,發現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成長。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親子關係的主要類型
1.1 親子關係的重要性親子關係的金字塔模型
親子關係也遵循馬斯洛需求原理。孩子對父母有生理的需要,比如要抱抱、要陪伴、要安撫、看不見媽媽就大哭等等,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是需要大量親情呵護的。這是孩子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需要給予孩子關愛與滿足,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父母關係的濃度會影響孩子將來走向社會的人際交往能力,有人說,“一個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一個不好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愈”,可見親子關係的親密度,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性,小孩子都會經歷模仿的過程,他看見大人在洗碗,他也要洗,弄濕衣服也不顧。不管好事壞情,孩子沒有分辨力,只會一味地模仿。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孩子自然會模仿去做。
同樣,父母親做不到的時候,也很難要求孩子做到,父母親愛看書,孩子就會好奇地去翻書,父母親愛睡懶覺,孩子自然也不願意早起。
所以,想要求孩子怎麼樣時,就需要父母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樣孩子自然去模仿,就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自動自發地願意去做,只有孩子自願去做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1.2 親子關係的三種主要類型
親子關係的交互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分別表達了不同父母的態度。
1)嚴厲型:有規矩沒自由。“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
2)驕縱型:有自由沒規矩。“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3)不卑不亢型:有自由有規矩。“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
這3種親子關係形成的根源是什麼?是在當今日益競爭的社會環境下,每個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觀念和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而形成的。有些父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就會對孩子嚴加管教;還有的對孩子比較寵溺,要什麼就給什麼,這兩種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不卑不亢型,這樣既給孩子立了規矩,也讓孩子有選擇的餘地。
1.3 語言的影響力
不卑不亢地教育孩子,對很多父母來說,可能都不太容易做到,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具體有哪些問題會出現呢?我們一起來看個例子吧!
我們分析一個場景,比如母子二人去逛超市。當孩子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看得眼花繚亂時,孩子的好奇心就會被激起,就開始嘰嘰喳喳地問個不停。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媽媽就開始煩躁,對著孩子喊“別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自己記住!”
從超市買完東西,在回家的路上,小男孩走累了,嚷嚷著讓媽媽抱,媽媽瞬間暴怒,對兒子吼:我拎著東西怎麼抱你?好不容易到家了,孩子開始玩玩具車,發出了刺耳難聽的聲音,媽媽又忍不住了發火了,再次怒吼:“吵不吵,天天這樣子。”
這樣的場景相信對每位父母來說,都並不陌生。但是這樣去做,對孩子產生的後果是什麼呢?怎麼做才是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法?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父母的做法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當媽媽拒絕孩子的提問時,會傷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而且會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我是可以隨便發脾氣的,孩子很有可能效仿媽媽的做法,不會控制脾氣,隨意發洩。
在回來的路上,小孩子要抱抱時,媽媽因為拎了很多東西而拒絕了,孩子的要求是對愛的需求,媽媽的拒絕,是愛的拒絕,會與孩子的親情沒有交互力。
孩子玩玩具發出刺耳聲音時,母親的發怒是一種抱怨,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覺得媽媽是不是不愛我呀,我是不是一個不好的孩子啊等等想法。
如果媽媽習慣對孩子吼叫的話,就會讓孩子覺得情緒是不需要控制的,就會效仿父母,讓孩子成為一個不懂控制情緒、隨意發脾氣的人。
如果可以重新來過,我們如何做,才能避免掉這些親子關係的傷害呢?
去超市前,因為時間緊,媽媽可以立規矩,可以對孩子說,你是男子漢哦,你要幫媽媽,媽媽才有可能空出時間來給你講東西。
在回來的路上,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現在手裡都滿了,回家再抱好嗎?或者你幫媽媽拎東西,媽媽來抱你。這樣,也是讓孩子學會體諒父母,學會分擔,也是和孩子進行親情交互的一種方式。3、到家後,可以和孩子溝通,學會表達感受,而不是情緒的宣洩,可以說玩具的聲音太刺耳了,讓媽媽感覺很不舒服,能不能再低一點聲音,讓媽媽舒服一點?相信孩子是會願意的,並且可以培養孩子考慮身邊人的感受的習慣。
誰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要學會正確處理不好的情緒,並且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孩子就會去模仿。
如果父母放棄控制情緒,隨便發洩的話,這隨意出口的語言暴力,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呢?
經過科學研究表明,言語壓力會對大腦產生損傷。
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個壓力反應系統,這個系統是由杏仁核、下丘腦、海馬體、腦垂體和腎上腺這幾部分組成的。反應系統的存在,就是要保護這幾部分不受傷害。
壓力反應系統的運行機制是什麼樣子的呢?健康的壓力反應是,隨著壓力的增加,人體的荷爾蒙也會迅速增加,然後會進行恢復。
但是,如果壓力持續存在,這時腎上腺就會持續分泌皮質醇,皮質醇是為了身體長期作戰而派來的援軍,它會使身體處於緊張的狀態。如果人體一直處在極限壓力的情況下,皮質醇的濃度也會一直居高不下,身體慢慢就會適應了這種應對壓力的方式。
長期較高的皮質醇水平會造成什麼結果?會使海馬體內的細胞弱化,而且最終會殺死海馬體細胞。
海馬體有什麼作用呢?海馬體是創造力和儲存記憶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學生會在極限的壓力下,大腦一片空白,會出現種種學習上的困難。壓力越大他越學不進去,越覺得大腦一片空白,這時大腦就會停止思考了。
海馬體還扮演著另外一個角色,它有助於終止我們身上的壓力反應。而且壓力還會瓦解我們的大腦,弱化我們腦電波的連貫性,降低我們的探索欲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種狀況下,大腦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我們負責記憶、推理、有助於判斷及情緒控制的大腦,就會遭受抑制,並且承受永久性的損傷。
大腦是很聰明的一個機構。隨著時間的推移,你長期適應什麼樣的環境,它就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因為長期遭受壓力,這些求知、判斷、推理的區域,就會逐漸地縮小,而大腦中處理威脅、壓力的部分,就會逐漸變大。
這是是為什麼情緒激動時,一時衝動下,就會失去判斷力,釀成大錯。可能當時大腦出現了一片空白。
同樣,我們來自親人的、比如父母的言語的壓力,就會對孩子造成情感的傷害和智力的損傷。而在愉快、溫和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呢,學習成績就會相對的穩定,情緒也會比較穩定。總之,這三種家庭教育風格中,如果是過高水平的刺激,對孩子完全限制,規定孩子你必須這樣做,幾點必須睡覺,幾點必須吃飯等等。這種情況下,孩子就不能有效的去解決問題,他會感覺精疲力盡,自尊水平也非常低,連孩子出去說話的聲音都會很低,沒有自信。反應到身體,甚至會有生病的感覺。
如果對孩子太嬌縱了,自由空間很大,絲毫沒有壓力,會讓孩子感覺很無趣,不滿足,孩子會變得冷漠、暴力,甚至自殘的現象。
最正常的壓力水平,就是寬鬆適度,在適當範圍的自由之下,孩子可以很理性的解決問題,希望親子關係都能達到這個階段。
二、家長情緒的管理
家長的情緒爆發,源頭是什麼呢?這是有情緒觸發器的,跟原生家庭也有關係的。比如下班回到家裡,一天已經很累了,又看到孩子弄了一地的玩具,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焦慮也會升級。再去想,為什麼每次都是自己來收拾呢?情緒就會繼續升級,就會覺得人生很悲催,繼續升級下去,情緒就不太好控制了。
所以,需要家長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梁婷婷博士給的建議是:可以不斷跟踪和記錄自己的情緒爆發過程,發生了什麼事讓自己情緒爆發了?哪些點觸發了自己的情緒失控?要學會對自己分析,才可能更了解自己。
要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需求,並且加以改善,慢慢地就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同時,我們要增加理性,作為父母,也要不斷地去學習,要疏通自己的情緒需求,也不要壓抑自己,否則會抑鬱,會感覺情緒空虛,對生活也會不滿意。
當你脆弱時,你會尋求誰的幫助呢?是自己、伴侶、還是父母、朋友?當我們有情緒時,也要學會示弱。要學會向伴侶尋求幫助。因為夫妻關係會影響親子關係。
有些家庭會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其實最好的排位是夫妻關係,其次才是親子關係。因為夫妻關係會為孩子建立一個榜樣。你是怎麼處理伴侶關係的?是爭吵、指責,還是交流溝通、理解、包容?包括夫妻的親密關係,擁抱、互相幫助等等,都會給孩子建立一個榜樣,教會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所以,遇到自己的情緒不好時,要學會示弱,尋求家人特別是伴侶的幫助,這樣就會疏緩自己的精神壓力,就會輕鬆很多。
所以,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要把壓力壓給孩子,也不要都壓給自己,自己也要學會更好的處理情緒,自己在進步,也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孩子很可能會學你。
三、建立家庭教育維度
為了保持長期有效和諧的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需要建立家庭教育的維度。需要對孩子進行價值觀的培養和習慣的培養。
1、價值觀的培養
在對孩子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需要父母做出言行的榜樣。孩子天生會模仿父母,想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父母親就要做出什麼樣的表率,身教永遠重於言行。
2)教會孩子和自己作比較。我們常常會說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作比較,會讓孩子自卑,甚至自暴自棄。孩子不願意去學習別人家的孩子,家長也強迫不了。讓孩子學會和自己做比較,就會發現自己的進步,不斷的鼓勵孩子,孩子才能更樂意去改進,去成長和改變。3)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孩子摔倒了,不是去打牆,也不是去打板凳,也是鼓勵孩子自己勇敢的站起來,培養孩子不要去抱怨和責備他人的習慣。遇到困難,不要放棄,多鼓勵孩子勇敢去嘗試,並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慢慢地,孩子就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問題就不會束手無策,就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
4)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感。不是去要求孩子要怎樣怎樣,而是和孩子一起去探討,講一個故事,這件事情發生了,想一想,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如果那樣做會怎麼樣?多引導性地提問孩子,啟發孩子思考,讓孩子自己說出來,你想告訴他的價值觀,比直接教育要怎麼怎麼做,效果要好的多。他自己也更樂意去做。
2、習慣的培養
習慣的養成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習慣的養成需要持久性:堅持長的時間才能形成習慣。比如刷牙,要長期刷,才能對牙齒有好處,這並非一日之功。
2)家長意見的統一性:家人的聲音應該是一致的,對孩子的要求要統一,不要有反對的聲音。例如,媽媽要讓孩子遵守一個規則,其他的家人,應該與媽媽的保持一致,否則,不利於孩子養成好的習慣。3)家長要做表率性:父母是孩子言行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不要孩子玩iPad,自己回家玩,孩子又怎麼會聽呢?教育孩子話語的順服又能有多強呢?如果要求孩子做到,家長自己就要先做到,然後孩子才願意去遵守。
總之,親子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家長需要學會緩解自己的壓力,需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需要以身作則,多體會孩子的處境,多觀察孩子,多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才可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願每一個家庭幸福,每個孩子都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