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作品越來越多?我們該怎麼防止它變成「抗美神劇」?

  《軍武次位面》作者:L-分隊

  不要害怕變化,更不要害怕批評。

  

  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終於解禁並井噴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永遠值得中國人民乃至所有受帝國主義壓迫國家人民銘記的戰爭,因為它不但一戰擊碎了中國人民在西方列強面前所受的屈辱,也一戰樹立了亞洲被壓迫人民乃至世界範圍內有色人種對白人帝國主義國家進行反抗鬥爭的信心。

  

  ▲因為一場抗美援朝戰爭,麥克阿瑟的指揮水平在不同的亞洲國家有了完全不同的評價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今天的中國人民在提起美國名將麥克阿瑟的時候,大可以輕蔑地說一句:「不就是麥克阿瑟嘛,他那個打仗水平也算名將?」。而日本人,在提起麥克阿瑟的時候,顯然沒法這麼揚眉吐氣。

  

  各華夏因十分的簡單:麥克阿瑟在廣袤的太平洋上殲滅了幾百萬舊日本帝國的精銳部隊,但是卻在朝鮮半島,在手握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機械化兵團的情況下,被遠比他硬實力弱小的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趕跑了。

  

  

  沒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顯然就沒法在美軍面前挺直這個腰桿,廣大被壓迫的非白人國家和地區,在面對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集團時,也很難樹立起反抗的決心。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世界各地的反帝,反殖民鬥爭紛紛獲得勝利。在越南奠邊府、在古巴豬灣……舊有的壓迫者紛紛嘗到了被壓迫者憤怒回擊的鐵拳!

  

  ▲奠邊府的法軍向越軍投降

  

  但就是這樣一場偉大的戰爭,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之內,卻因為國內外形式的特殊變化,而長期遇「冷」。

  

  由於這樣的原因,使得抗美援朝戰爭在某個特定的時期之內,因為正面聲音的減弱,而遭到了不少的歪曲和毀謗。某些惡毒的流言,甚至直到今日,還仍然被不少人所相信。

  

  ▲在很多電影電視劇中,都會出現類似的這種充滿油畫氣息的「抗美援朝」畫面,它們都來自那部未能上映的影片《抗美援朝》

  

  時至今日,隨著國家在各個層面上的撥亂反正,曾經被「封存」的那場偉大的戰爭,終於重新成為中國文藝工作者可以耕耘的「膏壤」。那些已經逝去的英雄們的故事終於可以在大銀幕上被反覆書寫。

  

  ▲在這個春節檔期就同時上映了兩部抗美援朝題材的作品

  

  隨著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文藝作品如雨後春筍一般的越冒越多,許多人也不免心生了一種憂慮,在偉大的抗日戰爭已經淪為部分無良資本拍各種「抗日神劇」的重災區之後,我們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會不會也難免這種命運?

  

  本期推送,我們就來試著聊聊這個問題。

  

  批評與拍攝,應該是良性互動的狀態

  

  作為一個迄今為止,事實上仍然在享受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紅利的中國人,我們自然希望每一部抗美援朝戰爭作品,都是經得起市場、口碑與歷史三重考驗的經典大作。

  

  ▲《能文能武李延年》雖然也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總體上給大家一種驚艷的感覺,可稱佳作

  

  但是,在面對現實的時候,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任何一種類型的文藝作品,一定都是良莠不齊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制度或者國家的不同為轉移的。

  

  甚至於每當一個題材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之後,總會有一些不良資本打著貌似光鮮的燈號下場,批量制造出一批爛片「圈錢」。對此,已經飽受抗日神劇毒害的中國人民自然是「身經百戰,見得多了。」

  

  ▲《我的戰爭》就是一部典型的抗美神劇

  

  實際上,即使是在一向被我們認為出產優秀戰爭電影大作的歐美髮達國家,也存在一樣的市場頑疾,在他們的文藝市場上,除了戰爭佳片之外,下限低的戰爭爛劇也有很多。

  

  只是由於我們的市場幾乎不會引進爛片,一般隻引進質量中等以上的好片,所以身在中國的我們一般只能看到他們優秀的作品,而極大的忽略了那些數量不菲的爛作。

  

  ▲這些歐美戰爭爛劇,實在是奉勸大家「避雷」

  

  看到這裡,很多人肯定會覺得:你這麼說,是不是在給那些國產爛劇洗地?拍得好不好,還不能說了?

  

  當然不是這樣的,我只是想表達這樣的一個觀點:電影工作者有電影工作者的工作,軍事愛好者有軍事愛好者的興趣:批評與拍攝,應該是一種有效互動的良性狀態。

  

  無論那些抹黑抗美援朝戰爭的謠言有多麼的惡毒,最終雙方的戰線是不會撒謊的,在正面交戰當中,大規模的將一個戰略方向上的美國正規軍永久性的擊退幾百公里,並將他們以「硬碰硬」的方式,徹底趕出一個國家的戰績,自二戰中期,美軍借助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發育完成」以來,除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支軍隊做到過。

  

  ▲在二戰之後,雖然美軍也撤出過不少國家,但是在大規模正面交戰中因為「真的打不動」而停戰的僅此一例

  

  我們作為無可爭辯的戰爭勝利者,要有足夠的胸懷和胸襟,去迎接各種各樣的辯論與挑戰。即使有些戰史愛好者,挖掘出了一些相幹影片中的不實之處,甚至是志願軍在作戰中的一些失利與失誤,我們也沒有必要對此上綱上線,只要這些挖掘出的史料是真實的,那就只是在為還原那場戰爭的細節添磚加瓦而已。志願軍又不是神,不可能做到一場敗仗沒有,細節處處完美,況且,真理「越辯越明」,很多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惡毒謠言,都是在正反雙方的辯論中被不斷澄清的。

  

  ▲真正跟志願軍交過手的美國軍人對志願軍的評價普遍很高,那些惡毒的謠言大部分都是中國人中的敗類編造的

  

  一些措辭激烈的批評,總是可以起到鞭策、警示那些真正渴望拍出好作品的文藝工作者的作用的。

  

  對於那些質量上有瑕疵,但是又可以看得出來制作團隊很努力,只是客觀條件或是能力所限的作品,還是不應該動輒就給制作團隊扣上一頂「褻瀆歷史」的大帽子。

  

  畢竟,絕大部分普通人都對乏味的戰史和紀錄片沒有任何興趣,想讓他們對先烈的事跡有深入的了解,只能靠爆火的文藝作品去帶動。在有了熱點之後,再針對文藝作品所呈現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正反探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電影《長津湖》熱映之後,各個平臺都出現了許多相幹討論長津湖戰役,本來很少人知曉的戰役,現在已經是家喻戶曉

  

  繁榮的作品和犀利的批評與考證,從不沖突,這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夠更好地推進人們對那場戰爭的興趣和理解。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以來,都對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多持鼓勵與包容態度的原因。

  

  文化市場也是一個戰場

  

  在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之前的戰爭當中,一場戰爭,打贏的標準相對來說非常的簡單,你在戰場上打贏了,也就是勝利了。然而在傳媒產業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要徹底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往往需要「三步」才行:

  

  第一步,在戰場上打贏,這是一個必要條件,但這只是勝利的開局奠基;

  第二步,用後續的實際發展,證明我們獲勝的合理性,以及戰爭的正義性;

  第三步,在輿論場中「打贏」,用我們的文化作品,向世界闡述清楚「我們打贏了、我們是怎麼打贏的、以及我們打贏才是正義」的這些事實和道理。

  

  只有完全地走完了這三步,我們才能說自己贏得了全勝。

  

  ▲一個強大的電影工業可以在潛移默化當中,對外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其效果,比單純的正面宣傳強很多的美國好萊塢,就是最好的美國宣傳部

  

  還是拿抗美援朝戰爭來舉例說明一下:

  

  我們的志願軍先烈在朝鮮戰場上打退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這是打贏了戰爭的「第一步」;現在的新中國,通過過去70餘年的發展,實現了跨越式的進步,這種發展成果,才讓今天的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對全世定義,當年我們的決策是正確的,這是我們戰爭勝利的「第二步」(試想一下,假如今天的中國還是一個貧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那麼今日的世界,該如何評價當年中國革命者的行為?);最後,在有了前兩步打底的基礎上,我們通過自己的文藝作品,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壯舉,展示了那場戰爭的正義性,這才是「完全勝利」的第三步。

  

  在過去相當多的時間裡,世界輿論市場和高級電影市場幾乎從來都是被西方發達國家所壟斷的。一部有關蘇德戰場的電影《兵臨城下》,無論存在多少個專業的錯誤,都有力地達到了抹黑蘇聯紅軍的作用,迄今為止,甚至仍然有無數的歷史老師還在用這部電影裡的某些鏡頭來給自己的學生灌輸錯誤的歷史印象。

  

  ▲這個鏡頭,極大地抹黑了蘇聯紅軍的形象

  

  而英美兩國更是通過許多關於「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作品,成功的讓很多人記住了英軍突圍時的英勇,而在不經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那場戰爭中的英軍是逃跑的一方,英軍主力雖然成功地跳出了德軍的包圍,但是整個法國戰役,盟軍方面卻輸了個幹乾淨淨……

  

  假如今天的我們仍舊不去拍攝我們視角的抗美援朝戰爭佳作,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在不遠的將來,被當年的敵人在電影市場當中捷足先登,到那時,「長津湖戰役」很可能也會通過韓國或是好萊塢的電影膠片變成第二個「敦刻爾克」。

  

  ▲在我們不拍抗美援朝戰爭的日子裡韓國人可沒有閒著,他們拍的志願軍,向來是人海戰術

  

  假如,長津湖真的被當年的敵人拍了,那麼全世界的觀眾們就只會記得美國海軍陸戰隊突圍時的英勇,而全然淡忘了新興裡美軍北極熊團覆滅時的狼狽,以及在整個第二次戰役當中,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東西兩個戰線的全面潰敗……

  

  ▲任何關於長津湖戰役的討論都不應該忽略其發生的背景:那就是美軍的全面潰退

  

  底線意識與學習榜樣

  

  既然文化領域的戰場如此重要,那麼該如何防止我們的抗美援朝戰爭作品變成抗美神劇呢?

  

  首先還是要大力挖掘真正的抗美援朝史實,搞好平時的知識普及,讓普通大眾有一個基本的認知,有了正確的知識打底,相幹的從業者即使想編,也會失去市場,平時良好的科普除了提升民眾的認知水平以外,還能順便打擊那些別有用心的謠言。

  

  舉例來說,一些鐵桿反華分子在編造抗美援朝戰爭的謠言時,常見的一種手段就是曲解雙方的戰報,凡是看見志願軍戰報中的「減員」一詞(實際上「減員」指的是因各種原因失去戰鬥力的情況,陣亡、失蹤、負傷、生病都是,並不是等同於犧牲),就默認是犧牲在美軍的炮火下了,而在統計美軍的損失時,自動將記錄為「陣亡」以外的美軍士兵,全部認為是沒有損失(並且隻統計個別美軍部隊,忽略其他的參戰部隊以及其他十幾個參戰國家的軍隊)。

  在這樣的「輾轉騰挪」之下,整個長津湖戰役的雙方損失,在他們的嘴裡就變成了我軍以損失約5萬指戰員的代價,隻消滅美軍約700人(只算美軍陸戰一師一個師統計的「陣亡」)。然而事實上,在整個長津湖戰役期間,美軍官方報告的損失是1029名陣亡,4894失蹤,4482負傷,另有7338名非戰鬥傷亡。這其中,美軍統計的4894例失蹤,實際上就是無法被友軍回收屍體的陣亡(都死在包圍圈裡了,美軍沒有辦法把屍體回收,所以無法報「陣亡」)。

  

  ▲美國國家榮譽勛章博物館網站的統計,其他美軍官方網站也基本相同

  

  了解了這樣的基本事實,再去欣賞相幹的抗美援朝戰爭題材作品,觀眾們的品味自然會大大提升,進而減少對爛劇的容忍度。

  

  (按兩國官方戰史的統計,我軍的戰鬥損失是美軍的約1.9倍,而含凍、病減員在內的整體損失是美軍的約3倍,這是事實,但是沒什麼丟人的!第九兵團的將士們在火力貧弱、補給稀缺、天寒地凍的情況下能夠以這樣的代價對美軍打成這樣的傷亡比,已經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極限了。)

  

  其次,是必要的「底線意識」和逐漸提高的審美門檻。尊重對手即是尊重自己,羞辱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任何一方,實際上都是在羞辱另一方。在必要的時候,我們的審核尺度,一定要堅守住底線。

  

  之前曾有一部過於雷人的抗日神劇《亮劍之雷霆戰將》,在它成功地刷新了神劇尺度的下限之後,終於在一片罵聲被下架了。

  

  對於這個舉動,全國觀眾可以說是拍手叫好!對過於離譜的抗日神劇如此,對可能出現的過分的「抗美神劇」更是應該如此,堅決不給過於離譜的劇本過審,就是對市場和歷史最好的尊重。

  

  對於質量過於離譜的神劇要下架,對於一般質量的相幹作品,我們的評價標準也一定是要不斷地提升的,在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剛剛放開之初,相幹團隊沒有經驗,有些失誤可以理解,等將來題材基本成熟了,要是還在電影中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自然而然的就不可容忍了。

  

  最後,有一個戰爭的榜樣,值得借鏡,那就是俄羅斯。最近幾年來,無論是中國還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正統的戰爭大片似乎都有一種頹勢,但是有一個國家在近幾年的戰爭片領域倒是取得了不少的佳作,那就是俄羅斯。

  

  ▲近些年來,俄羅斯的戰爭佳作不但多,而且基本都在7-8分以上

  

  別的不說,光是大規模地堅持在電影當中「使用真槍作道具」的這個習慣,俄羅斯就搖搖領先了一大學文憑其他國家。

  

  ▲不得不說,人家的槍戰場面各種細節給人的感覺都十分舒適,截圖自電影《突襲》

  

  在他們的戰爭電影尤其是二戰題材電影當中,盡管也存在一些不靠譜的電影情節,但是其作品之中的反派,昔日的納粹德軍們卻基本都在及格線以上。無論是精神狀態還是裝備戰術,看上去都是一等強敵的味道。

  

  ▲即使是作為反派,俄國電影中的德軍也基本上都是懂得各種戰術的,截圖自《最後的前線》

  

  希望我們的戰爭電影市場,也能早日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不斷地提高拍攝水平。盡早達到「搶占抗美援朝戰爭輿論制高點」的目的。將我們歷史上的英雄壯舉,真實地拍給全世界的觀眾看!

>抗美援朝作品越來越多?我們該怎麼防止它變成「抗美神劇」?

《初戀了那麼多年》的笑點在哪?讓人覺得尬而不厭

尋夢園

《斛珠夫人》大結局,最後的贏家不是海市,而是卓英

尋夢園

《初戀那件小事》經典語錄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