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灣區」藍圖加快繪就 粵港澳跨境醫療提速

  圖為3月10日,內地核酸采樣隊員在香港馬鞍山采樣點為市民進行核酸采樣。 劉星亮 攝

  圖為3月10日,內地核酸采樣隊員在香港馬鞍山采樣點為市民進行核酸采樣。 劉星亮 攝

  (情滿大灣區)「健康灣區」藍圖加快繪就 粵港澳跨境醫療提速

  中新網廣州6月23日電 (記者 蔡敏婕)「我覺得在廣州就醫非常方便,候診時間短,醫護人員的水平和素質也比較高,而且很快就能出檢查結果,全程電子化。」香港青年馮富榮在廣州從事教師工作,他表示自己使用內地醫保卡,十分方便。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3年多來,三地加快醫療、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體制機制的對接。與此同時,大灣區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合作,加強醫療衛生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

  今年年初第五波新冠疫情肆虐香港,在一線抗疫中,391名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與香港醫護人員齊心同行,多措並舉「減重症、減死亡」。在緊急情況下,內地醫護獲得整建制在港工作的身份準入、行醫許可和風險豁免,尚屬首次。

  與此同時,許多香港患者與內地醫護人員相處融洽,甚至有的患者想認內地醫護人員做「契女」(粵語,指「幹女兒」)。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即將啟用 陳驥旻 攝

  「大灣區本就是一家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醫務科科長餘濤表示,此次赴港醫療聲援任務具有開創性意義,為整個大灣區醫療應急機制的建立打造了樣板。

  粵港澳同處大灣區,三地醫療醫藥有良好的交流合作基礎。在加強中醫藥合作方面,3年來,三方實現科研資源共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等合作平臺,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

  根據「灣區社保通」的數據,目前在廣東長期工作和居住的港澳居民達53.8萬人。粵港澳醫療體系不同,在資訊互通、資質互認、資源共享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是推進「健康灣區」建設的重要一環。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深圳已開設11家港資(獨資合資)醫療機構,來自港澳的專業人士1098人次以短期行醫方式在深圳執業,一批高端社會辦醫療機構在深圳發展;珠海推進職務雙聘制、幫助澳門醫生參與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珠澳醫療界正在推進新合作。

  與此同時,廣東推進港澳中醫師在內地公立醫療機構執業,12名港澳註冊中醫師獲得首批試點錄取資格。廣東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說,通過為港澳中醫師提供大灣區公立醫療機構的診療環境,並鼓勵其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有助於港澳中醫藥人才培養與流動。

  內地援港醫療隊在防護服上簽名贈予香港作為紀念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供圖

  為給在內地生活工作的港澳居民提供用藥便利,和興白花膏等5個港澳傳統外用中成藥品種今年獲批在內地上市。第二批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臨床急需進口港澳藥品醫療器械目錄也已發布。大灣區醫療醫藥「同質化」的進程加速。

  「我們不少港澳的同胞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現在不需要回到港澳接受治療。有需要的內地同胞也可以用相幹藥品。」香港希瑪國際眼科醫療集團主席林順潮說。

  香港在醫療人才培養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氛圍等方面具有優勢,澳門在社區醫療體系比較完善,而內地則擁有海量的臨床醫療資源,醫生在臨床實踐和手術方面經驗豐富。在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看來,大灣區擁有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的優勢。

  資料圖為2021年9月17日,廣東省珠海市,兩名澳門醫生領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業證書。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廣州南沙正在打造大灣區醫療衛生新高地。在南沙蕉門河沿岸,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南沙院區項目初見雛形,建成後將進一步輻射珠海、深圳、香港、澳門等地。而在南沙區橫瀝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即將啟用,將成為國際醫學中心、大灣區公共衛生災難救治中心、醫學研究與成果轉化中心。

  「現在內地與港澳的交流交往太多了。」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科首席專家蔡衛平建議,希望大灣區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能夠在體制機制上取得突破,把大灣區打造成一個融合發展的整體。(完)

>「健康灣區」藍圖加快繪就 粵港澳跨境醫療提速

今日小雪,天愈冷,寒更甚!養生五要素,健康過好冬

尋夢園

為何虛還不讓補?

尋夢園

生吃蔬菜會中毒?點擊查看什麼蔬菜不能生吃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