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鞏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刻理解這一論斷的內涵,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各領域創新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現代化創新,對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具有重要作用。推進中國現代化,需要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面推進中國現代化,每一項都需要創新驅動,都離不開科技的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我們更應該關注一些關鍵領域的創新,因為這些領域和方面的創新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義。一個國家強大與否,不僅取決於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還取決於創新水平。回顧新中國的歷史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可以發現,各領域的創新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改革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始終伴隨著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使創新成為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不竭動力。

中國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目前,農業整體機械化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1%;農作物主要良種基本全覆蓋,自選品種面積達95%以上,蛋雞、生豬、奶牛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成功培育推廣節水冬小麥、機收玉米等優良新品種,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建成高標準農田8億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穩步提高,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7;智能農機、無人機植保、農業大數據技術等一批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應用於農業生產。農機、農藝、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高效、智能、綠色農業裝備應用步伐加快,推動農業生產逐步走向精準化、智能化,農業科技應用水平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並首次超過60%;2021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5%,標誌著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

一、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不優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科研院所、高校和涉農企業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它們各自的分工和職能不同,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應承擔不同的創新任務。然而,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主體職責不清,分工不清,同質化競爭嚴重,科研重復投入現象在全國各地都非常突出,導致科技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進一步分散了原有為數不多的科技資源,大大降低了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我國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不良,必然導致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薄弱,制約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

農業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薄弱。第六次全國技術預測結果顯示,我國農業農村領先技術僅占10%,並行運行技術占39%,跟隨運行技術占51%。中國農業技術對外依存度高,國內高新技術供給不足。動植物育種、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農業綠色技術等領域存在明顯的技術短板,需要嚴重依賴進口。如畜禽遺傳育種核心種源80%依賴國外進口,大蔬菜品種自主率87%。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夠健全。先進高效生產技術是否得到大力推廣,是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的重要環節。我國幅員遼闊,農民經營規模小而分散,給農業科技推廣帶來很大困難。各地普遍存在「重R&D、輕推廣」的現象,農業科技推廣環節十分薄弱,嚴重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在關注農業科技成果R&D的同時,也要特別關注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把R&D和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並在政府層面形成明確的政策導向,突破現代科技與農業發展連接的中間環節,使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我國農業科技投入的增長率及其在整個科技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呈現出明顯的「邊緣化」趨勢。農業科技投入增速由「十五」期間的16.2%下降到「十三五」期間的6.8%,農業科技投入占科技總投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6.8%下降到2020年的6.3%。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強度還很低。2020年投入強度僅為0.67%,不僅遠低於歐美國家水平,也與巴西、智利等發展中國家1.5%至2.5%的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二、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的關鍵措施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加強農業基礎問題研究,重點研究農業生物組學、合成生物學、動物免疫調控機制、營養代謝調控機制等世界前沿領域。,並加強研究力量的分布;聚焦生物育種技術、現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國際前沿領域。,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力爭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牢牢掌握科技自主和發展主動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需求導向,圍繞種子和耕地「兩個重點」,加強品種技術育種、耕地質量提升等重大實用技術研發,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強農業科技頂層設計,優化創新力量布局,明確「中央、地方、企業」科技創新導向分工,理順科技創新脈絡,重新構建新時代符合我國國情、農情的農業科技創新新體系。中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聚焦戰略基礎和前沿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推動科技原始創新;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充分發揮區域技術集成和成果轉化優勢,集中力量研究開發重大區域科技成果及其集成、推廣和應用;農業科技企業應努力開發高效技術產品,做到高新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有效促進政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快農業協同創新機制,促進人才、知識、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有效對接。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把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力、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校的R&D力、涉農企業的市場化力,將各主體納入農業協同創新網路框架;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為推進農業協同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完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機制創新,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社會化服務齊頭並進的新型二元科技推廣體系,逐步強化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主體地位;創新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豐富完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內容,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小農戶提供全流程、精準化、個性化科技服務,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快速推廣應用。探索建立由科研院所、高校和社會化服務主體組成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聯盟,使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有機融合,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和科技含金量。加大社會化服務支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和各類企業開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建立相應的獎勵補償機制,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做大做強,促進社會化服務產業蓬勃發展。

不斷增加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科研有其特殊的生命屬性、長期屬性、自然環境約束、市場屬性和與人類健康高度相關的屬性。要建立優先發展農業科研的政策體系,強化農業科技在大科技中的地位。「十五」期間,要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確保農業科技投入增速高於GDP增速,力爭2025年農業科研投入強度達到1.5%,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作者:錢,毛世平,林慶寧,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發展研究所

來源: 光明網-科普中國來源:光明。com-科普中國

對於科技戰爭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好心會事與願違?為了贏你能做任何事嗎?

尋夢園

起火事故頻傳, 韓系鋰電池多事的一年

tienliwen

特斯拉的“哨兵模式” 遠程監控,手機觀看監控畫面

tienl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