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七大罪》解析當代美國文化中的宗教情結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從電影《七大罪》解析當代美國文化中的宗教情結 動漫 第1張

從電影《七大罪》解析當代美國文化中的宗教情結 動漫 第2張

(電影《七宗罪》海報)

【摘要】著名導演大衛·芬奇的經典作品《七宗罪》中貫穿始終的濃厚的宗教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追溯《七宗罪》的宗教淵源入手,分析劇中主要人物性格中所隱含的宗教情結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與指向,以期透過這種誇張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面紗,來解讀當代美國社會對罪的詮釋與對宗教的敬畏和推崇。

西方宗教無論是基督教抑或是天主教中,都有關於罪或者原罪的說法。「七宗罪」這個說法雖然不是出自聖經原文,但其概念深入人心。大衛·芬奇以其特有的表現手法將它搬上螢幕,給觀眾帶來了無以倫比的視覺及精神震撼。觀看之餘,影片留給我們更多的是對於西方宗教文化的反思及對宗教力量的敬畏。筆者試圖以這個用極端手段表現美國宗教犯罪的電影為切入點,引導讀者走進美國宗教文化,並試圖解讀在這誇張的藝術手法背後的美國社會及美國大眾的宗教情結。

一、天主教、基督教和七宗罪

天主教教義給罪下了一個完整的定義:罪是對理性、真理和良心的冒犯;是由對特定物質的放縱追求而導致失去對上帝和鄰居的愛,它傷害了人的本性和完整。它是與永恒的法律背道而馳的言語、行為和欲望。簡單地說,罪就是對上帝的不服從,對上帝的反叛,它試圖通過變成「如神一般」,通過能分辨善與惡的意志來達到醜惡的目的。天主教教義中曾提出要「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額我略一世的見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惡行」。「重大罪行」所提及的惡行都屬於原罪,如天主教認為盜賊的貪得無厭正是源於過分強烈的欲望。

這些所謂重大罪行的惡行最初是由希臘神學修道士龐義伐提出的八種有損個人靈魂的惡行:色欲、貪食、傷悲、貪婪、懶惰(精神上)、暴怒、傲慢及自負。龐義伐認為當時的人們慢慢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以至於驕傲得以肆無忌憚的蔓延。而到了6世紀的後期,聖教會教宗聖師額我略一世(St.Gregory theGreat)將這八種罪行減至七種,將自負並歸入驕傲,悲傷並歸人懶惰,並加入妒忌。他根據各種罪對愛的遺棄程度不同,最終將七宗罪的次序排為: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欲。

究其根本,聖經原文中並沒有「七宗罪」這樣的說法。聖經中明確而系統地定為戒律的,是舊約《出埃及記》的第二十章—— 摩西十誡。其原文如下:

神吩咐這一切的話,說:「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仆婢、牲畜,並你城里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入。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仆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2008年第72頁)

電影《七宗罪》中所體現的七種罪行——驕傲、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淫欲,被天主教認為是會遭到永動的七種重罪,曾屢次出現在著名繪畫作品及中世紀教會人事布道的題目中,特別是在托馬斯·阿奎那的宗教著作、但丁的《神曲》和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論述猶為著名。但丁的《神曲》是最為大家熟知的。但丁花了十多年時間才完成《神曲》(約1307—1321)這部巨著。作品共分《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在《神曲》的煉獄篇中,但丁按照罪行的嚴重性順序排列七宗罪:淫欲(不合法禮的性欲)、貪食(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欲、酗酒或囤積過量的食物)、貪婪(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為之貪婪)、懶惰(懶惰及浪費時間)、憤怒(由於憎惡而引發的不正常的感覺,希望報復或打擊他人,在法律所允許的範圍以外,意圖懲罰別人的意思表示也被歸作憤怒)、嫉妒(因對方所擁有的資產比自己豐富而心懷怨怒)、驕傲(期望他人註視自己或過度愛好自己) 。

二、電影《七宗罪》的宗教寓意

盡管影片《七宗罪》是一部R級(RESTRICT—ED Under I 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dultguardian,17歲以下的青少年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陪伴才能觀看)限制級的電影,但不可否認它是一部精彩的驚險懸疑電影,更是一部經典的具有一定宗教意義的黑色電影。

這部極其出色的懸疑驚悚電影對罪犯的犯罪心理有頗為詳盡的描寫,使得劇中的變態殺手JohnDoe打著道德審判的幌子進行殺人的行為更加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在影片的最後,探員David Mills成為John Doe完美變態殺人計劃的最後執行者,更加是影片對人性和社會的巨大反諷。這到底是反映了天主教中的七大宗教信條的無法抗拒,還是反映了當今社會人世間的混亂和複雜?正如最後罪犯(John Doe)說的那句話:「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值得大家為它奮鬥。我同意後面半句。」

在這部電影里,七項罪行、七種懲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里以及影片開場所有的樓房號碼都是「七」開頭的,甚至故事的結局也由John Doe定在第七天的晚上七點。無處不在的「七」不停地給觀影者心理暗示:一切的罪與罰都是宿命。John Doe在英文中是「無名氏」的意思,它僅僅是罪犯的一個符號,甚至可以說他根本不需要名字。他是誰並不重要,關鍵是他認為自己是「上帝」,同時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Seven」在西方的宗教歷史中是一個被賦予了神秘色彩的數字,這能在聖經的舊約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亞當是上帝用了七天的時問創造的,而夏娃是上帝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創造的。在天主教的《啟示錄》第二十三章第三節中寫道:「有一條大而紅的龍,七個頭,帶著王冠⋯⋯這條紅龍的名字既叫魔鬼又叫撒旦⋯⋯」這是對魔鬼撒旦最早的定義,撤旦也是地獄中最大的魔頭,同時,一共有七名墮落天使被稱為撒旦。到16世紀後,基督教更是直接用撒旦的七個惡魔的形象來代表七種罪惡——路西法(Lucifer):傲慢(Luci—fer是因傲慢而不願向耶穌下跪才引起耶和華不滿,最終挑起「諸神黃昏」);瑪門(Mammon):貪婪(財寶和貪婪的錯誤神);阿斯蒙蒂斯(Asmodeus):色欲(激怒或是欲望的魔神的始祖);薩麥爾(Samae1):暴怒(憤怒的化身);別西卜(Beelzebub):饕餮(蒼蠅君主,聖經中以「鬼王」相稱呼);利維坦(Leviathan):妒忌(象徵邪惡的一種海怪);貝露佩歐魯(Belphe—gor):懶惰(原為亞述的魔神之一)。影片的英文名字只有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英語單詞「Seven」,這一神秘的帶有宗教意味的數字,讓人立刻聯想到其在宗教教義中的種種體現。

無論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教義,都認為人自出生時即帶有原罪,在生命的存續過程中需要用愛和原諒不斷地寬恕他人。在電影《七宗罪》中,探員David Mills在面對變態的罪犯John Doe殺死其心愛的妻子時,宗教信仰中所推崇的愛和寬恕的原則已經不足以壓抑他憤怒的心情,以至於他在暴怒中開槍將John Doe射殺,這實際上是幫助了這個變態的罪犯完成他一系列完美計劃的最後一環。作為一名探員,DavidMills是美國法律制度的執行者和維護者,他知道殺死罪犯以後自己所要承擔的法律後果,同時,他又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無法平息內心的仇恨。在這種情況下,宗教信仰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2 處於極度悲憤下的David Mi1ls最終用槍殺死了John Doe—— 這個充滿智慧、極其瘋狂而又殘忍的家夥。就這樣,變態殺手John Doe完成了他所謂的完美計劃——用七種手段殺死他認為觸犯了七宗罪的七個人。John Doe由於嫉妒死在David Mills手中,而David Mills殺死John Doe是出於憤怒⋯⋯

電影無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場景來達到使人恐怖的效果,而是試圖引導觀眾思考深層次的問題:宗教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電影《七宗罪》中的罪犯用強大的宗教理論信條加上癲狂的信念來實施他所謂的「審判」。最讓人不寒而栗的是,看起來蒼白柔弱的罪犯,卻可以信誓旦旦地以宗教信仰為根據來實施毛骨悚然的謀殺。一個變態殺手可以按照他的宗教信仰去慘無人道地殺人,而一個遵紀守法的探員卻無法按照他的宗教信仰去原諒和寬恕。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況?

我們所處的世界本來就不完美,隨處充斥著骯髒和罪惡,但正是因為這些才更加凸顯了真善美的價值。電影中的John Doe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仇恨與美好相對的所有一切,並企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消除這一切。他妄想地把自己定位為救世主,不僅手段殘忍,而且完全不在意被迫接受一方的感受。其實,他在冠冕堂皇地聲稱尊重人類做「上帝的選民」的同時,完全踐踏了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權利。

宗教信仰對於信徒的要求是一樣的。但是從本質上來講,真正的宗教信仰從不要求人們按照清規戒律整齊劃一地生活,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真正的信仰更不應該要求人們在每一件事上都發出同一個聲音,必須允許不一樣的情況出現,否則中世紀的宗教災難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通過電影《七宗罪》對美國宗教文化情結的反思

在西方的社會文化中,宗教是一種與人們的價值觀密切相關的意識形態,更是扮演著維護道德秩序的重要角色。因此,它被更多地賦予了威嚴和神聖。在西方社會中,大多數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不論信仰的程度深或淺,人的行為模式和意識形態大都會受到宗教信仰的影響或暗示。

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人們面對各種誘惑和挑戰,對於宗教的崇拜和敬畏不斷喪失,這直接導致在宗教信仰下人們應有的行為模式或道德情操難以維系。因此,人在稍許的逆境或者不滿中將進發出相對以往更大的邪惡力量。而John Doe則借助這進發出的邪惡力量將自己化身為宗教信仰的衛道士。

John Doe這個可以稱之為變態的罪犯,其實內心是一個對宗教懷有異常神聖感的怪人。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假使他的表現再溫和一些,不是選擇用極端暴力的方式來拯救人的靈魂,他將可以代表美國部分民眾對於宗教的看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無奈地反映了大多數民眾希望通過宗教的力量來淨化人類不斷墮落的欲望和靈魂。

產生這種變態殺手的社會環境一定是非常態的。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美國還是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不斷上演的變態殺手事件在該部電影中得以體現。盡管在現代的人類生活中還沒有出現與電影中殺人手段完全一樣的情形,但卻有在思維動機和精神觀念上與其極其相似的人。讓我們來看一下全世界臭名昭著的邪教組織和變態殺手:盛行於歐洲的太陽聖殿教、日本的奧姆真理教、美國的吉姆·瓊斯等。

《七宗罪》使觀影者看到了人性中極近黑暗的一面,雖然它不是真實的,但是已經觸動了觀影者心中最脆弱的神經。就像《七宗罪》中的老偵探WilliamSomerset說的那樣:「假若我們抓住了John Doe,並且他就是魔鬼和撒旦的結合體的話,或許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可是他並不是一個魔鬼,他僅僅是個人⋯⋯」如果一個人做出了魔鬼的行徑,這已經很令人恐怖了,但更令人恐怖的是,變態殺手是打著宗教的名義進行犯罪的,在他歇斯底里的瘋狂行徑中還夾雜著些許理智。《七宗罪》並不是主要表現殺戮的場景,而是著重去探求殺戮的動機,以及在其背後所反映及表現的更加深刻的寓意。

在影片中,老偵探William Somerset曾說過:「在這個城市里,女人遇到搶劫,要喊救火,因為救火會有人幫你,但是救命,居民都怕惹麻煩。」這句話也是William Somerset很想離開警局的原因。因為很多人對於宗教信仰或者人性觀念已經開始麻木了。那麼,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在整個社會不斷吞噬人性時,難道要像William Somerset那樣只是選擇遠離、拋棄或者從此不再親近嗎?答案當然是「不」。我們不能抹殺宗教信仰在人類經歷種種磨難時所發揮的難以磨滅的作用,John Doe這個個例僅僅是影片《七宗罪》對於現實中存在的某些人的極端反映,對於宗教的敬畏和信仰依然還是西方宗教文化情結的主流思想。正如彌爾頓在《失樂園》中所寫的那樣:道路漫長而艱苦,一出地獄即光明……

本文收錄於《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7期,作者:劉巖

電影《七宗罪》觀看地址(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http://www.56.com/u32/v_NTg5NTM5NDk.html

您好,歡迎關注「真生命」電影事工平台。本平台目前是主內第一家以電影事工為使命的技術及資源交流平台。致力於以聖經為原則,將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藝術形式準確的表現出來,聯絡全國基督肢體,為神擺上我們的「生命」,使用恩賜投入事工,操練我們彼此相愛的生命;從而使我們在主里更加合一,讓神的道彰顯在我們的生命中,融入到作品里,通過作品影響更多的生命歸向主基督。回復「0」查看主頁

從電影《七大罪》解析當代美國文化中的宗教情結 動漫 第3張

長按此碼奉獻7元支持我們

從電影《七大罪》解析當代美國文化中的宗教情結 動漫 第4張

長按此碼其它金額奉獻支持

長按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快速關注「真生命電影」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觀看電影《七宗罪》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