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中國國際數位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開展首日,iG戰隊空降網魚網咖展台,讓現場粉絲興奮不已。台下被圍得水泄不通,適值iG戰隊成立八周年,全場粉絲都在高呼「iG加油」,氣氛高漲。如同娛樂明星一般,粉絲們紛紛向自己崇拜的電競大神索要簽名和合影。而在線上直播間,粉絲們也在為戰隊打CALL,祝福霸屏。
一台電腦、一個滑鼠、一個耳機,不停操作鍵盤,在上一代人眼中「不學無術」的「遊戲迷」,如今變身「電競職業選手」,年收入動輒上百萬元。不管你是否能夠理解電競,這個產業已經從青年亞文化走入大眾視野。伴隨首批電競註冊運動員證書的頒發,電競選手終於有了和傳統運動員一樣的身份和職業保障。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援引大唐文娛的行業調研顯示,86%電子競技員從業者的薪資是當地平均薪水1-3倍,電子競技員薪資普遍高於當地平均薪資。
根據大陸第三方機構的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電競整體市場規模為940.5億元,預計2020年超過1350億元;從電子競技用戶規模方面來看,預計2020年達到4.3億。中國電子競技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和最有潛力的市場。
「請叫我職業運動員」
2018年11月,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電競運動員註冊制。2019年6月,上海出台促進電子競技產業健康發展20條意見。在「電競20條」推出一個半月之後,上海電競運動員註冊管理平台正式啟動,首批電競運動員名單公布。爐石傳說、魔獸爭霸3、英雄聯盟等7個項目共16家俱樂部85名選手成為上海首批電競註冊運動員。
「玩遊戲的」成為運動員,意味著電競向產業化又邁進了一步。除了必須年滿十八周歲,要有與職業電競俱樂部簽署的聘用合同之外,成為註冊運動員後,還可以參加優秀電競員評選和表彰,並有望在未來享受落戶、住房甚至稅收優惠。
上海市電子競技運動協會副會長朱沁沁認為,運動員身份對電競選手父母和家庭的影響可能更大。就在幾年前,年輕人第一次從事電競行業,父母往往比本人還要擔心,現如今大型比賽現場,常常會看到職業選手的父母在台下加油助威。
「其實和傳統的運動員踢足球打籃球一樣,我們是在電腦上進行競技罷了,沒什麼差別。」龍之隊電競隊員Fiveking曾告訴第一財經,「接受是需要時間的。一開始父母也不了解電競是什麼行業,但通過網路和線下的各種接觸,父母現在都支持我們的工作。」
而另一名隊員Roshan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後,身邊的同學朋友都向他投來羨慕的眼光,在他看來以往父母會避開「孩子愛玩遊戲」這個話題,但如今過年家庭聚餐,電競也成為一個話題。
和外界看到的光鮮不同,成為電競職業選手是一條異常艱難的道路。「外界大多數人看到的永遠只是表面,很多選手都淹沒在途中,是沒有看到的,包括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也是如此。」一位來自Wings電競俱樂部的選手告訴第一財經。
電競選手的「遊戲人生」
一夜暴富、一戰成名,也可能在億萬擁躉捧殺下,一舉崩潰,一落千丈。電競選手的「遊戲人生」格外熱血。
與一般性網路遊戲不同,作為一項利用電子設備為運動器械進行智力對抗的運動,電競強調公平性和技巧性,除了個人技能、操作能力訓練(每分鐘操作數、學習高端操作釋放原理等)之外,更需要具備戰術執行力和團隊配合能力,背後是超乎想像的訓練強度。
與大眾認知「閒來無事、玩玩遊戲」不同,上海龍之隊經理Van曾向記者描述了職業電競選手的生活日常:隊員每天要訓練12個小時、一周工作六天,整個休賽季也只有10天左右的時間。而一場比賽常常要進行三四個小時,氣氛高度緊張。即使隊員們一眼望去都是90後、00後,但腰肌勞損、頸椎疼痛是業內常見的職業病。
「每天12點起床,2點訓練,訓練七八個小時,直播3個小時。」iG戰隊徐志雷告訴記者。他清楚地記得,剛開始打職業電競的時候,在上海一個月的薪水只有1000元,不包吃喝,「基本是很困難的,吃得比較素一點或少一點。在2008年的時候,也只能說很艱難勉強地維持生活;到2010年拿到10個冠軍,大概有5萬元的積蓄;2010年之後,就覺得電競可以維持生計,近年電競的環境越來越好。」徐志雷回憶。
與大多數電競選手的成長經歷一樣,更多壓力來自於家人的不理解和偏見,在2007年打半職業賽的時候,徐志雷坦言自己算是「離家出走」過。讓他欣慰的是,這幾年父母開始慢慢接受了,周圍親戚家的小孩受到鼓動,也想要從事這一方面的工作。
電競在走向職業化、體育化的過程中,電競選手的薪酬待遇和社會認知也在改善。
以「鬥陣特工」賽事電競選手為例,每個戰隊和選手會有一定的考核,年薪5萬美元(約合35萬元人民幣)起步,還會給每位選手額外的健康保險和退休保障計劃。除此之外,公司還會給隊員提供免費的住宿及訓練場所,贏得比賽之後可以分出50%的獎金給到戰隊,要知道一年一度的鬥陣特工聯賽(OWL) S1的總獎金池為350萬美元(約合2460萬元人民幣),且冠軍隊至少可以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
200萬人才缺口在哪?
電競職業選手只是電競產業鏈中的一環,放眼整個電競產業,人才短缺仍是一大難題。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電子競技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目前只有不到15%的電子競技崗位處於人力飽和狀態,預測未來五年電子競技員人才需求量近200萬人。
200萬人才缺口究竟缺在哪里?
對此,電競人才培訓機構七煌原初學院校長應舜潔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大眾對電競的認知還停留在主播和職業選手這個層面,但他們只是電競行業的冰山一角。從報告來看,高層次、高水平、高素質的電子競技選手、電競戰隊教練、電競數據分析、電競項目陪練等相關崗位需求迫切。
同時電競行業真正的人才不足,在於傳統人才向電競轉化過程中的短缺。舉辦一場賽事背後需要上百人的團隊,但團隊未必都了解電競,例如從廣播媒體學校招聘一個賽事編導,常常對電競一竅不通,沒有辦法執行一場賽事,這是人才缺口真正問題所在。
「如果把所有人都當做執行工具的話,電競不需要學歷教育,但如果希望電競行業可以長久發展,形成更高行業壁壘,光靠三五個月的培訓是不夠的,需要大量時間沉淀,電競更需要學歷教育。」應舜潔強調說。
人才稀缺的另一原因在於盈利模式不確定,致使電競從業人員薪資水平普遍不高。上海大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惠惠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公司沒有專業拍攝團隊,在招募攝影師的時候,發現專業攝影師根本瞧不上這一行,他們更喜歡做一些明星拍攝。」
「如何能讓一個圈外人走進圈內?如果連薪資都不能匹配,他可能就不會考慮這件事。」應舜潔表示。此前在做網紅經紀人的時候他曾遇到同樣的問題,起初他們想在網紅產業培養和娛樂圈類似的經紀人,但發現網紅圈經紀人手里握不住資源,更多像「保姆」,職業狀況高不成低不就。
職業電競是「青春飯」,多數賽事選手的黃金年齡只有5到8年的時間(18歲到25歲)。當運動生涯結束後,缺乏選手良性發展路徑和上升管道,也是人才畏懼「入圈」的重要原因。
電競解說是大多數玩家非常向往的職業,但解說的職業化道路並不容易,除非直接躍龍門成為類似騰訊官方解說,否則後續職業路徑很難。「單做解說是不賺錢的,除非兼做主播,否則連生存都是問題,這是電競從業者的窘境。」應舜潔表示。
值得行業期待的是,一系列政策和真金白銀正在湧入這個行業。在上海浦東新區,圍繞電競運動員註冊,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支持頂級俱樂部、直轉播、賽事經營公司落戶浦東,經認定給予不超過200萬元的扶持;電競企業成功登上主板或科創板的,最高給500萬元扶持;經認定在世界頂級電競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俱樂部,給予不超過200萬元的獎勵;對表現優異的註冊電競運動員,給予優先考慮人才公寓入住、落戶、就學等。
根據上海新聞出版局最近發布的《2019上海電子競技產業發展評估報告》,2018年,上海電子競技產業收入達146.4億元,保持增長;電子競技場館達35家;近半數全國知名電競俱樂部集聚上海。成績背後,與上海持續構建、完善電競產業生態圈不無關係。
市場環境的持續向好,給電競教育帶來更多的信心。「隨著產業成熟化和細分化,市場整體容量將擴大,產業將有空間容納更多、分工更細的人才,而相應的職業教育、終身培訓也將成為保障行業長遠發展的重點。」完美世界控股集團董事長池宇峰表示。
>電競閃金光:月薪過萬缺口百萬,「遊戲人生」召喚職業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