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izumi/Anitama 封面來源:《皿三昧》
正在富士台「noitaminA」欄目播出的 TV 動畫《皿三昧》,大致講述居住在淺草附近的 3 位少年,為設法得到能夠做到自身心願的「盤子」,甘願被人拔出尻子玉後變身「河童體」,繼而迎戰僵屍……的故事。
在本作看似漫不經心的佛系標題之下,夾帶大量令初見者瞠目的招搖搶鏡變身戲碼。無論是高潮部分一再上演的「厚重濃鬱」的拔尻子玉戲份,或是暫且處於敵對立場的兩位交番警官、動輒跳起的讓人感到不明覺厲的「川噓嫌」 (カワウソイヤァ)妖嬈艷舞,皆令觀者不禁為作品手心捏把汗,「即使是深夜檔,也未免玩得太過放縱跳脫了吧?!」。
而將這些不看片解釋不清、看片後仍舊雲里霧里的「驚奇寶盒」,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始作俑者」,正是從平成年代初期起便在動畫變革風潮中獨樹一幟,每每「作不驚人死不休」,吸粉無數的鬼才監督——幾原邦彥。
早在《百合熊風暴》開播的 2015 年,幾原監督就已經在心頭醞釀起下一個有關「水」的故事雛形。在此之前,監督作品中的「水」元素,幾乎都是在暗喻,隔絕此岸與彼岸世界的某種存在。例如《少女革命》所描繪的「白馬王子」拯救「落水少女」的唯美畫卷,登場人物落敗殞命時,總是代之以溺水場面加以隱喻。
這一回,監督在苦思冥想左右劇情進展的「關鍵道具」水生生物時,腦中忽地冒出「河童」二字!這種本不屬於人世間的半妖半獸,簡直是上天為本作度身定制的理想代言生物!至於其他主創成員是否認同這一想法,呵呵,一旦幾原認準了某事,便意味著,其餘人等必須在主動舉手讚成,或被洗腦後屈服之間,做出看似可選、實則唯一的選擇。
《皿三昧》的舞台背景,聚焦與諸多河童傳說有著不解之緣的古街淺草。此處位於東京市內歷史悠久的觀光名勝,除了吾妻橋、淺草寺等著名地標之外,還與具有近未來象徵的東京天空樹遙相輝映。這種古今混搭的「不協調」街景,恰巧與本劇獨有的相愛相殺的矛盾魅力十分契合。據說,起初監督也曾考慮過一些日本鄰水地方城市的備選案,但剛進入腳本策劃初期的大綱階段,他就已經果斷拍板了淺草方案的構想。
打從一開始,幾原就已規劃好,要在片中盡可能細膩逼真地還原淺草一帶的地域人文風情及自然景致。而之所以會邀請 ミギー 老師擔任本片的角色原案,主要是因為,監督感覺老師筆下水彩畫所透出的獨特韻味,與自己預想中的自然風光調性很搭,外加監督此次有意要在自己拿手的少女漫畫風格套路上有所突破,轉而嘗試挑戰純少年主人公的題材,也就自然樂得挑選風景、少年通吃的插畫家。
在監督以往塑造過的男孩角色中,《回轉企鵝罐》里高倉冠葉、晶馬兩兄弟因突出鮮明的個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歸納起來,包括本次《皿三昧》在內,幾原塑造的少年角色,大都洋溢清新爽潔的氣質。又由於近年來監督大都執導深夜檔動畫,多多少少摸索出一套服務核心粉口味的拍片模式。
雖說,幾原本人並非對類似操作心存鄙夷,但這次,他還是刻意回避了一部分約定俗成的「深夜向」標配。比方,片中出現了父輩、乃至爺爺輩的各年齡段登場角色。或許是年齡增長的原因,近年來,幾原變得越來越關注「家庭題材」的描寫,既然在這一主題上投註了精力,監督也就期盼著,電視機前的觀眾們能協同一家老小,一起圍觀自己的作品。
據監督介紹,本次的《皿三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同為「少年題材」作品、根據史蒂芬·金小說《屍體》改編的電影《伴我同行》的影響。出於向影片致敬,《皿三昧》的 ED 曲歌名便引用自電影原題《Stand by Me》。
並且,動畫製作正式開工前,監督還專程組織全體製作人員,舉辦了集體觀摩鑒賞會。觀影後,幾原特地叮囑大家,一稀、燕太與悠之間的情感牽絆,就類似《伴我同行》中 4 個小夥伴之間相處的感覺。
監督還自爆,這回主人公的人設,是由「河童體」設計倒推而成的。據說幾原親自繪制的「河童體」初稿,基本與現在正片造型相差無幾。當初,監督將自己描繪的「河童版」稿件交給 ミギー 老師,請對方照此推演出角色擬人化版本。
在動畫製作的過程中,監督最為關切的,是角色身上的「討喜」因素。因為,對於「美」的評判,常常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值得玩味的是,人們對那些嬌小可人的角色,往往會給予無差別的愛憐。鑒於原創動畫因前期籌備等因素,製作周期漫長,因而極易導致創作團隊對角色產生審美疲勞。
為預防此種現象可能招致的不良後果,設計出能令工作人員百看不厭的可愛角色至關重要。而「河童」,無論在日本民間傳說,還是動畫片中均為常見角色。不過,幾原並不打算中規中矩地依葫蘆畫瓢,而是想借機自創「幾原式河童」版本。並順便透露,當初自己還曾設想,要為諏訪部順一飾演的 Keppi,每回多設計些飛機、潛艇之類的花式造型。
除此以外,最令幾原牽掛的,莫過於對尻子玉的描寫。「尻子玉」原為存於人類肛門內,河童最為垂涎的「美味」。本片對於一稀及其夥伴的變身鏡頭,以及尻子玉從肛門被拔出的瞬間,都描繪得細致入微。按照幾原的說法,不管拍攝怎樣的作品,他總想設置幾處令觀眾驚訝到張口結舌,懷疑自己雙眼的衝擊性場景。這回《皿三昧》可謂在拔尻子玉的戲份里,使上了吃奶的力氣。
奪玉行動不是光張嘴喊個口號,而是真刀真槍的實力比拼!此處監督半帶反省地講起,因為老被自己對尻子玉過分執著地嘮叨輪番轟炸,可能製作人早被搞得不勝其煩,一個腦袋變成兩個大了。
另外,監督對尻子玉演出的無所不用其極,直接導致角色裸露鏡頭數量激增。而且,就連後期錄音時,每回拔出尻子玉瞬間的氣息掌控,均由監督當場上陣傾情示範,挨個向聲優面授機宜。
而在與內海照子共同執筆創作同系列衍生作品,小說版《皿三昧》上下卷(幻冬舍發行)時,幾原也不忘囑咐對方,「為確保廣大讀者‘讀有所得’,務必滿載實打實的官能乾貨」。監督順便打廣告,稱小說中不僅匯集了正劇中容納不下的對各個角色深層心理、以及生活日常細節,還能讓粉絲們欣賞到不同於動畫版的,更為「濃墨重彩」的「尻子玉秘話」。
以下再來聊聊,與「河童」陣營相對立的「川噓」,由川噓交番的在任警員、新星玲央和阿久津真武組成的二人組。
需要說明的是,幾原監督力圖將本劇設計成,深度聚焦每位角色內心世界的群像劇構成,落實到腳本也就是 3 對 2 的大框架。又因為幾原早年就對上世紀 7、80 年代,以洛杉磯近郊為背景舞台的美劇《加州公路巡警》青睞有加,因而,這次總算讓其瞅準機會,對心心念念想拍的「搭檔題材」染指成功。
劇中,兩位警官的顏值風度實屬上乘,這點與他倆遇事出手時玩世不恭的頹靡做派、以及「地氣撲面」的招牌登場程序,在違和中達成了某種絕妙的和諧。而在衍生漫畫《玲央與真武~兩人是SARAZANMAI~》(幻冬舍發行)中,二人優哉遊哉的行事作風更加展露無遺。
漫畫世界中,玲央與真武一邊撫養撿到的嬰兒沙羅,一邊維護著街道的治安……然而,就是這樣兩位愛心滿格的模範警察叔叔,在正劇當中,卻好像淪為了故意挑唆犯罪者們欲念暴走、不斷製造僵屍河童、擾亂公共秩序的幕後黑手。
這里,再擴展開聊一聊監督內心難以割捨的「僵屍」情緣。話說幾原上初中那會兒,正巧趕上《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1978)上映,讓他此次入坑,成了不折不扣看著「僵屍」電影長大的那代人。因而,與幾原年紀相仿的電影監督們,也都不約而同地懷著濃濃的「僵屍」情結。
「僵屍電影」現已成為恐怖電影的一個分支。在監督看來,與其說現代人偏愛「不人不鬼」的題材,倒不如說,該類題材揭示了,時下多數民眾必須在直面「行屍走肉」、幾近崩潰的情緒邊緣「掙扎求生」的現實本質。因此,「僵屍」形象無異於絕佳的「影射」。
網路社會,人與人的「聯繫」侵蝕滲透到了生活的每處角落。社會人迫於生存壓力,不得不硬著頭皮與自己本不擅長應對的群體,建立聯絡、維系交流。在這種有違天然本性的互動亂象之中,一部分人有時會將「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交往對象,臆想成面目猙獰的「僵屍」。
因而,細心的觀眾會感受到,在「懲戒淪落為醜陋可怖的犯罪者惡行」的作品表象下,掩藏著的監督對於「僵屍」的些許愛憫。因為,所謂的「僵屍」,不過是那些曾經與你我並無不同,由於陰差陽錯的某種契機、不慎失足的靈魂罷了。本作實質是想探討,落隊離群的「僵屍河童」與尚未偏離正軌的「正常人」之間,究竟有何境界之別。這也是幾原無意將劇中「僵屍」刻畫成大奸大惡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對於「惡」的精準詮釋,是件極其難以駕馭的差事。若是只想把故事編圓交差了事,往往會演生出單純「正面教育」的模本。因此,為不使作品太過「正經無奇」,幾原還得時刻小心掌舵。
眼看動畫已經行進到峰回路轉的節點,「僵屍」仿佛也不再是十惡不赦的代名詞,一稀、悠、燕太各自的隱秘過往也被逐一暴露在眾人眼前……在此,幾原闡述了自身的「角色塑造觀」。
他指出,業界普遍的做法是,往某位角色身上一點點做加法,但該做法的缺點在於,碰到像動畫製作這樣大規模集體配合作業,實操時極易造成人物特質的跑偏走型。所以,幾原乾脆選擇另一條截然相反的「減法」路徑。
熟悉監督作品的觀眾應該隱約覺察到,從《少女革命》開始,幾原創作的主人公,一開始大都丟失了某樣重要的東西,然後為之尋找而四處奔走,雖屢屢受挫仍不肯放棄,最終,在尋覓的過程中找到了與當初不同的另一種希望。
按監督的主觀意願,肯定是想在每部作品上突破創新,但他也承認,源自同一個體的思想,難免會被總結出一定的套路。不過,幾原還是想借助作品,表達自身對當下歷史時期的思考與態度。
監督極為尊敬讚賞的寺山修司導演,總能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提煉出對時代最為貼切的言語總結。幾原推崇那樣的娛樂轉化形式,因此,他自己也有志做類似的事情。只不過,作為集體勞作結晶的動畫作品,最終呈現出效果能否全面貫徹監督個人的意志,還得以實際結果為準。
此外,幾原還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傾佩有加。通過研究伊斯特伍德執導的所有電影作品,幾原覺察,導演是個忠於內心感受的坦誠之人。以《美國狙擊手》為首的、切中美國社會各時代脈搏要點的一系列影片,均是伊斯特伍德親身經歷及命運轉折的記錄與寫照。而幾原很久以前就對這類紀實還原心路歷程式的創作無比神往。
參考資料:
- 19年6月號《達文西》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官方網站:http://www.anitama.cn
官方微博:@AnimeTamashii
微信公眾號:Anitama0815
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原文: m.anitama.cn/article/9e5e7176f7ccf50a?utm_source=toutiao
>交友莫若少年時 – 監督幾原邦彥談《皿三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