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2019年二次元圈最大的驚喜,莫過於《鬼滅之刃》新番的登場,以及隨後成為了年度日本動畫的地位轉變。
自從去年4月之後,這部作品便引發了一場現象級的追捧熱潮,不僅新番收視率節節攀升(在連載期間基本霸占在新番榜首位),甚至還帶動原作漫畫的銷量超越了《海賊王》,榮登19年的冠軍位置—
《鬼滅之刃》的成功無疑給最近幾年來充斥著“藥丸”基調的日漫行業打了一劑強心藥,也給正為青黃不接而倍感焦灼的《周刊少年JUMP》提供了不少的鬥志。
一般來說,如此成就的作品應該會成為動漫迷們普遍稱讚的存在,但耐人尋味的是,直至2020年年中,有關對《鬼滅之刃》的吐槽,也依舊徘徊不消。
01
《鬼滅之刃》的“三流品質”,怎麼就成為了動漫迷的“共識”?
作為一名動漫自媒體人,我自《鬼滅之刃》走紅之後可真沒少撰寫有關這部動漫的稿件,也基本都能收穫不錯的閱讀反饋。但有意思的是,幾乎每一篇文章的評論區,我都總能看到這樣一系列評價—
“鬼滅講道理完全託了動畫的福,自身漫畫在強者如雲的JUMP壓根不算什麼”
“本質三流的漫畫,完全靠錢炸出來的”
甚至到來最近,當那位日漫製作人山本寬發文吐槽《鬼滅之刃》不值得一看之後,仍有不少動漫迷響應了他的說法呢(注:長久以來山本寬留給我們的印像都是口出狂言的,而他也同時吐槽了《巨人》和《魔法少女小圓》)—
覺不覺得有意思?覺不覺得有點兒不可理喻?怎麼一部現象級爆紅的日漫,卻一直以來在動漫迷的認知中被烙印著“庸作”的印記呢?難道《鬼滅》的爆紅真的是走了狗屎運嗎?
“狗屎運”這東西確實在生活中時常能夠遇到,比如福利彩票的購買,比如飲料開蓋後的再來一瓶,也比如跟風購買了某某股票結果連續收穫多個漲停的機遇。
但常見可不代表一切成功的事物都得往狗屎運上靠了,尤其對於某些“投入巨大”且關聯到“多方專業決策”的事物,如果還用狗屎運去涵蓋描述,那這基本就是一種“思維懶惰”,是不可能得到真相和答案的—
所以,接下來內容我將會結合最近熱播的網劇《隱秘的角落》以及所謂的日本製作委員會制度來給大夥好好闡述《鬼滅之刃》成功的秘密。
02
《鬼滅之刃》的底氣和日本動畫製作的常識
相信各位也都不可能沒有看過最近熱映的《隱秘的角落》了,這是一部改編自紫金陳《壞小孩》小說的懸疑網劇,自開播的半月以來已然成為了年度最高分的國產網劇作品—
但需要注意,雖然網劇裡頭鋪墊了一環扣一環的懸疑伏筆,乃至讓人在知道結局之後再回看,居然會情不自禁地泛起雞皮疙瘩。
不過在眾多原作讀者看來,這部改編簡直就是一場“面目全非”的操作,不僅人物性格發生了重大變遷(比如朱朝陽在原著中並非沉默男孩),劇情也從狠毒辣的通俗文學,變成了處處伏筆的燒腦懸疑。
甚至還有不少大V(如我非常喜愛的和菜頭)直言不諱到:“原著就是一套毛坯房,沒有絲毫的精裝”—
看起來《隱秘的角落》和《鬼滅之刃》的處境是如出一轍的,如果不是影視作品的優良改編,那就絕對不可能造就如今的現象級話題,也不可能讓原作躋身到相應類目的一線排位之上。
那一個關鍵問題來了:世間小說千千萬,憑什麼就得是《壞小孩》得到了改編權,而非其它創作獲得此等機遇呢?
其實上述問題的答案,同樣在和菜頭的一篇影評文章中被一語道破了:“他們最大保留了原著的核心部分,並沒有動核心故事,也沒有動核心人物,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這就是好的改編,在神髓層面遵從原著,在皮毛部分做了優化和提升。”
改編確實是神,但更關鍵的還得屬原著小說在“主心骨”上的精妙安排。哪怕原作並不具備濃烈的懸疑鋪墊,但沒有了紫金陳對人物之間的細膩刻畫,沒有了主人公情感轉變的關鍵安排,那即便編劇何等了得,也不可能造就如今的《隱秘的角落》的崇高口碑,而這便是原作小說之所以被相中的關鍵所在。
事情的到來《鬼滅之刃》身上也是一樣。
哪怕鱷魚老師的畫工馬馬虎虎,哪怕他老人家刻畫的動作分鏡有點兒寡淡無味,但只要這部漫畫具備著能夠打動人心的劇情走向以及人物情感的發展設定,那它也必然會走上被動畫化的道路。
事實上就在《鬼滅之刃》連載剛滿一年的時候,作為在日漫領域備具傳奇色彩的漫畫家“富堅義博”便毫不吝嗇的贈予瞭如此般的讚美之詞—
“【希望/絕望=憎惡/愛情】這是我會喜歡作品的黃金比率,超喜歡的!”
眾所周知,區別於《周刊少年JUMP》的其它作品,《鬼滅之刃》在剛開篇便讓炭治郎一家面臨到了淒慘的厄運。
炭治郎的爸爸早年逝世,而好不容易相濡以沫在一塊的家里人,卻又因為一場惡鬼的襲擊而丟失了性命,唯留一位化作惡鬼的妹妹祢豆子能夠相伴身旁—
祢豆子是獨特的(雖為鬼,但並不惡,甚至還會幫助主角抗擊無慘),但也正因此她也成為了容易造成誤解的存在,需要炭治郎分秒不離身的攜帶在身上,而主角的這趟歷險也怀揣著拯救家人的願望。
至於其他角色,有些則堅定不移的執行著鬼殺隊的使命,而有些卻因為對力量的貪婪而淪為了無慘的傀儡。但對於部分惡鬼來說(如珠世),她則一直怀揣著拯救世人的願望,並在過去數百年時間中不遺餘力的研發從鬼變回人類的解藥—
可以看出《鬼滅之刃》漫畫裡的各個角色都擁有著各自的背負和慘痛的遭遇,當然,如上元素在任何作品都能夠看到,但若想達到令富堅義博這樣的大神創作者的讚嘆(老賊雖懶,但人家可曾擁有《幽遊白書》和《全職獵人》兩部人氣經典加持啊),那其中的“分量配比”也就自然只有鱷魚老師能夠拿捏到位了。
也就是說,當網友樂此不疲的吐槽《鬼滅之刃》畫工和分鏡糟粕的時候,殊不知人家的核心賣點壓根就不在這上方—
《鬼滅之刃》的畫工確實一言難盡…
也只有這樣,我們方才可以理解為何“日本製作委員會”居然會給《鬼滅之刃》投入巨額的製作費用呢—
區別於我們國內常見的動畫創作模式(個別投資者-平台-製作團隊,或者直接由平台孵化),日本的動畫製作的權利是嚴格把控在製作委員會手上的,而這個委員會的成員也經由包括DVD商家、玩具商家、出版社、影像公司、唱片公司等企業組建而成,實乃為巨無霸般的存在。
如上製作制度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便於日本流行開來,包括我們熟知的經由庵野秀明創作的《EVA》便是製作委員會制度下的產物,而也正因為《EVA》的口碑走紅,於是也加劇了此等製作形式的推廣—
表面上看來,製作委員會制度能夠給動畫製作帶來蓬勃的“資源支持”,能夠從資金和人才,到投放以及終端的周邊銷售提供全渠道式的商業幫助。
但千萬別忘記,製作委員會制度是經由迥異不同的商業公司所組建的,而在商言商(也有所謂的“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關聯”),因此他們也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但凡不能夠協商一致,那再優秀的創作也可能面臨“動畫化夭折”的厄運。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年如此之多動漫迷以及日漫製作人紛紛向Netflix表達愛意乃至稱之為“網飛爸爸”的原因所在— 只有網飛能夠做到只投錢,而不去干涉創作者自由,好讓製作人的想法能夠被極致的詮釋呈現。
當然,我不是說經由製作委員會制度產出的日本動畫就一定帶有著濃烈的金錢味道,就一定得丟掉初心了(前文提到的《EVA》就是一個很好的正面例子,而上年爆火的《鬼滅之刃》也算是榜樣)。
但我相信各位了解了這個機構的核心特徵以及龐雜的成員構成之後,想來也不難明白一部動漫能夠獲得動畫化改編的艱鉅性。
也不難知道能夠收穫飛碟社加持的堪稱熒幕級畫質以及究極爆炸的戰鬥特效的《鬼滅之刃》,究竟具備著何等亮眼的“潛力底氣”了—
那如此說來,如果你們此時此刻仍繼續認為“《鬼滅之刃》就是一部三流漫畫,而它的成功全靠飛碟社的動畫加持,是走了狗屎運的原因”,毫無疑問這絕對是將一眾商業巨頭視作為“低智蠢蛋”的存在了。
但話說回來,人家愚蠢也能夠手握數以億計的財富,那隻有敲幾下鍵盤能耐的你我,不就只有“負智商”的份兒了?
所以,千萬別小看《鬼滅之刃》了, 也不妨找個時間去好好品味原作漫畫的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