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電影《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2020)劇照,該片超越《神隱少女》,躋身日本本土電影票房總冠軍。 (資料圖/圖)
歲末年初,三部日本動畫引發國內外網友關註。先是在2020年最後一周,《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躋身日本本土票房歷史第一,打破了《神隱少女》保持了近20年的紀錄。然後是兩部現象級動畫的進展——《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最終章定檔2021年1月23日(後受疫情影響延期上映);漫畫家井上雄彥2021年1月7日宣布《灌籃高手》將重新電影化,可能將該漫畫「全國大賽篇」搬上銀幕。
距離《新世紀福音戰士》首播和《灌籃高手》上一部動畫電影首映已經過去了26年。26年間,昔日觀看《灌籃高手》的孩童步入而立之年,日本動畫的生產模式和業界規則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日本動畫崛起的兩種模式
如何平衡動畫的藝術性和商品屬性,是日本動畫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日本動畫界的兩座高峰宮崎駿和手塚治蟲,分別代表了處理這個問題的兩種典型態度。
宮崎駿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一直秉承著制作精品動畫的理念。每一部吉卜力動畫電影都會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以求在影片的各個方面都達到非常高的品質,並用這種高品質的影片去獲得相應的回報。
吉卜力的這種做法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日本本土電影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一半出自吉卜力。其中,2001年的電影《神隱少女》在近20年裡一直是日本票房紀錄的保持者。《神隱少女》也是至今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非英語電影。不管在商業性還是在藝術性上,《神隱少女》都可以看作吉卜力創作理念的典型代表。
但是整個日本動畫界只有一個吉卜力。縱然是吉卜力,一年也最多出品一部動畫電影,這對於日本其他的動畫公司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絕大多數日本動畫公司採取的是完全相反的策略。這種策略最早由手塚治蟲和他的蟲制作公司推行。那就是以較低的成本,制作大量的動畫,而且主要以電視動畫為主,以量取勝、薄利多銷。
為了壓低成本,蟲制作的早期動畫作品都是改編手塚治蟲自己的漫畫,這樣可以免於支付漫畫的版權費用;在制作上,這些電視動畫循環使用畫面、大幅簡化背景和人物的動作、採用「一拍二」甚至「一拍三」作為常規手段。(動畫與電影一樣每秒二十四幀畫面,「一拍二」指的是一張畫面拍攝兩次,這樣一秒鐘的動畫就只需要制作十二幅畫面,相當於工作量減少了一半。「一拍三」同理。這種做法在減少工作強度和成本的同時,也會損耗動畫的流暢度和觀看體驗。)
即便如此,制作動畫仍然耗資巨大,特別是在電腦作畫普及之前的時代,作畫要在賽璐珞上完成,然後逐幀用攝影機拍攝。在那個時代,能夠制作電視動畫的只有東映動畫、日升、蟲制作、龍之子等少數幾家公司。這幾家公司一般只會去制作有原作漫畫的電視動畫。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清除原創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在那個互聯網還沒有普及的時代,宣傳一部原創動畫是一件耗資巨大且見效甚微的事情。因此當宮崎駿要制作動畫《風之谷》的時候,也被要求先做了兩年的同名連載漫畫。
當時為數不多的原創電視動畫,投資主要來自萬代這樣的玩具公司。他們投資原創動畫更多是為了借助動畫來營銷玩具,所以這些動畫的導演和編劇常常被資方要求看著幾個玩具機器人編出幾十集動畫。
那個時期的電視動畫,幾十集甚至上百集都很常見,這同樣是為了集約動畫項目的立項和培養觀眾的成本。
這樣的電視動畫,其普遍制作水平可想而知。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灌籃高手》上一次動畫化的1990年前半段。對品質有著極高追求的井上雄彥對此感到不滿,他在後來創作的漫畫《REAL》中吐槽「運球過半場要兩分鐘」「投一個三分球要半集動畫的時間」。最終,《灌籃高手》1995年的動畫化在縣大賽之後就戛然而止。
也在1995年,這種傳統的動畫制作模式因為一部動畫的出現而得以改變,那就是庵野秀明和他的GAINAX制作的《新世紀福音戰士》。
《新世紀福音戰士》(以下簡稱《EVA》)和上面提到的電視動畫有著本質區別——它是一部原創動畫,「隻」有26集,而且是由GAINAX制作的。
GAINAX是1985年12月由山賀博之、庵野秀明、貞本義行、赤井孝美等幾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成立的動畫公司。在《EVA》之前,GAINAX制作的動畫,只有《王立宇宙軍》《飛躍巔峰》和《藍寶石之謎》。這三部動畫雖然因為其精良的質量獲得了很好的口碑,但是也因為其不惜工本的投入,導致每一部作品最終都入不夠出,做一部賠一部,公司的赤字越來越大。
處於這種情況的GAINAX怎麼看都不像是可以制作電視動畫的樣子。當時,《EVA》的制片人大月俊倫想出了一個天才的解決辦法,他找來了廣告公司、唱片公司、電視臺、玩具公司等等一批企業,讓他們為動畫制作投錢。並且把諸如前期宣發、播出渠道、播出後的周邊和DVD銷售等業務交給對應的專業公司操辦。這樣,GAINAX要做的事情就只剩下拍好動畫。
這就是延續至今的制作委員會制度,它的前期投資不僅解決了動畫制作的資金問題,還帶來了周邊產品設計、銷售、發行等各方面的資源,把動畫作品納入了那些商家固有的網路中。這些因素加起來,就為動畫公司拍攝多元化的原創動畫提供了可能。因為只要拍出了好作品,制作委員會凝聚的資源自會幫你傳播出去。
這樣的體制對日本動畫各方面的參與者都是很有好處的,日本動畫產業從此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很多經典的日本動畫和制作它們的動畫公司,諸如Bones、STUDIO 4℃、Zexcs、ufotable、P.A. WORKS、A-1 Pictures等基本上都是在這之後,才如同雨後春筍一樣不斷湧現出來的。
電影《灌籃高手》(1995)劇照,這是該漫畫的最新一部劇場版,距今已有26年。 (資料圖/圖)
票房冠軍「才不配位」?
然而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制作委員會制度,這個曾經給日本動畫帶來無盡活力的模式,卻成為制約日本動畫發展的最大因素。以至於創造了這一模式的庵野秀明曾經公開說:「日本動畫的壽命還剩五年。」
其實這一切在制作委員會制度創立之初就已經註定了。
前期的資金投入,雖然讓動畫公司制作動畫能夠開展更多的項目,但是也意味著,當動畫賺了錢之後,所有前期投了資的金主都要來分一杯羹。而制作委員會提供的各種宣發和銷售渠道,雖然讓動畫的DVD和各種周邊有了更高的銷量,但是也意味著,那些真正可以盈利的銷售環節,動畫公司實際上都是沒有話語權的。也就是說,動畫公司從自己做項目創業的獨立公司,變成了資本和大公司的「打工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制作委員會模式的開創者《EVA》。《EVA》的動畫播出之後,僅周邊產品的銷售額就達到了一千億日元。而制作方的GAINAX所獲得的收益全部加起來,也僅僅是填平了公司之前積累的赤字而已。
制作委員會制度讓整個市場看起來越來越繁榮,品類和周邊產品越來越多樣化,但是作為真正處於制作動畫第一線的動畫公司,仍然沒有擺脫自手塚治蟲時代就開始的命運——盡可能壓低成本,制作更多的動畫產品,以求「薄利多銷」,賺個辛苦錢。
近幾年,動畫公司的這種境況變得更加糟糕了。
過去動畫公司雖然賺得不多,但對於制作的內容還是有自主權的。如今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用戶反饋更加迅速強烈。資方不再滿足於只是控制宣發和銷售,它們根據大數據分析出來的觀眾喜好,指揮動畫公司制作那些「投其所好」的動畫作品。
這種做法與動畫制作的基本原各走各路。讓動畫具有商業價值的,是它本身的藝術價值。如喬布斯所說:「在汽車發明之前,你去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應該是會說:‘要一匹更快的馬!’人們不知道想要什麼,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
日本動畫公司的自主權越來越小,中國和歐美市場對於日本動畫作品的需求卻越來越大。2020年,日本動畫每季度出產的新番數量比十年前幾乎翻了一倍,而日本動畫從業者的數量則遠遠趕不上這個增速。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導致現在的日本動畫新番充斥著同質化、制作粗糙的作品,尤其是異世界穿越類的輕小說改編的動畫。動畫迷將之戲稱為「衛生紙輕改」,每個季度吐槽這些動畫已經成了他們的固定娛樂項目。
這樣的動畫極大地拉低了觀眾們的期望值,在同行們的襯托下,一部能夠迎合大數據分析得出的觀眾喜好、具有足夠話題討論度、並且制作精良的動畫,就足以取得過去的動畫行業無法想像的成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鬼滅之刃》,這部動畫的原著在《周刊少年JUMP》連載,其劇情可以說是將《周刊少年JUMP》傳統少年漫的「友情」「努力」「勝利」「羈絆」等要素,與現在觀眾喜聞樂見的「情感」「CP」「便當」等要素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ufotable優秀而又極具風格化的動畫制作,以及極具話題度到「出圈」的動畫第19話,共同造就了《鬼滅之刃》漫畫銷量超6000萬冊,卷均超300萬冊,動畫銷量2019年年度第二的成就。2020年上映的劇場版《無限列車篇》更是以361.8億日元的票房,打破了《神隱少女》保持了近20年的日本本土電影票房紀錄。
但當我們把《鬼滅之刃》與其它可以載入史冊的日本動漫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就會發現,《鬼滅之刃》的質量似乎不足以支撐如此誇張的成就。它的成功,更像是現在工業化娛樂體系下的一個成功案例,而不是像它剛剛超過的《神隱少女》那樣,是一部不可復制又帶著獨特魅力的「作品」。也許如今的日本動畫工業化體系已經過於成熟了,以至於可以滿足於大量生產能夠帶來足夠利潤的「快餐」。
正是因為目睹了這些情況,並且深刻地明白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庵野秀明才會說出那句「日本動畫的壽命還剩五年」。
畢竟,能夠投身動畫行業,並且堅持下來的,都是對動畫愛得最深的那些人。也正是因為有這些人,動畫才不至於真的讓人感到絕望。畢竟,這是一個連《灌籃高手》都能夠重新開始制作的時代啊。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海客
>《鬼滅之刃》登頂、《灌籃高手》重啟,日本動畫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