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鬼滅之刃之無限列車篇》劇照
不久前上映的電影版動漫作品《鬼滅之刃之無限列車篇》,用兩個半月時間,就打破了自2001年以來《神隱少女》保持的日本國內票房首位的成就,刷新歷史紀錄。
日本各大媒體爭相對此進行報導:《鬼滅之刃》為何如此轟動?這無疑成為令和時代開端的一個重要社會文化現象,何況是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
觀眾追求「此時」的滿足,動漫回應了這種心理需求
《鬼滅之刃之無限列車篇》劇照
《鬼滅之刃之無限列車篇》根據2016年至2020年在日本《周刊少年Jump》(集英社)上連載的同名漫畫(作者:吾峠呼世晴)改編,在電影之前,2019年其中一部分已改編成電視動畫片。電視動畫的制作水準首先在漫畫讀者當中獲得好評,之後逐漸向一般觀眾滲透,成為人氣作品,助力漫畫發行量一年之內從500萬冊猛增至6000萬冊,登上2019年漫畫銷售量排行榜第一位。因此可以說,電影版的火速爆紅其實是有鋪墊的。當然,之後漫畫也得益於電影的口碑,至2020年12月最後一卷出售,累計發行量(包括電子版)超過1億2千萬冊。
《鬼滅之刃》
故事描寫大正時代,居住在山裡的一個普通百姓家庭,突然遭到滅頂之災。父親早逝後,靠賣炭貼補家用的大哥灶門炭治郎外出之際,一家人遭到了惡鬼襲擊。只有一個妹妹禰豆子還有意識,卻因傷口滲進鬼的血液,實質上已經成了「鬼」。炭治郎背著妹妹加入「鬼殺隊」,一邊保護更多的人不再被鬼吃掉,一邊尋找能使妹妹回歸人類的解藥……
炭治郎
日本倍樂生公司面向小學3-6年級學生,以「2020年你崇拜的人」為題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炭治郎穩居第一位。不僅如此,前10位的崇拜對象有7名都是《鬼滅之刃》裡的角色。這和往年歷來排名在前的「母親」「父親」「老師」之別大有意趣。評論家北野太乙在《日本動漫史學研究序說》一書中提到:動漫和小說、漫畫等其他類型的文藝作品相比,更容易把觀眾的情感帶入到作品裡描寫的人物成長經歷中,使其產生和自己的成長同步之感。社會學者、心理咨詢師井島由佳把《鬼滅之刃》稱作是現代人追求的生存方式教科書。她說漫畫有時會成為生存方式、思考方式的參考。這部作品中有很多日常極少使用的激昂對白,確立了每個角色的個性。語言成為角色的心理支撐,同時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現代人很難覓得令自己尊敬的人,《鬼滅之刃》裡的登場人物恰好提供了一種模範形象。為此,她還專門出版了一部著作《<鬼滅之刃>流——讓自己堅強起來的方法》(ascom出版社)。
炭治郎
日本國產動漫的飛速發展始於1963年富士電視臺播放的《原子小金剛》(手塚治蟲),由於新興電視媒體的介入,一方面革新了傳播形式,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制作成本。《原子小金剛》的成功促使同行紛紛加入電視制作,很快便形成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動漫消費市場。1970年代起日本的動漫創作脫離模仿西方的路線,摸索出獨特的風格。1980年代,動畫片在日本國內成為主流電視節目之一,經歷了日本動畫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這也是宮崎駿創立吉卜力工作室,開始面向世界推出一部又一部轟動之作的年代。1990年代,日本的動畫片開始風靡國際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動漫大國」。像《櫻桃小丸子》《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等動畫片在我國也是家喻戶曉,而這些作品在日本國內的受眾主要也還是以幼兒和小學生為主。
《你的名字。》劇照
可是就在2016年,也是日本動畫片誕生100年之際,突然發生了事件性的大轉變。新海誠執導的動漫電影《你的名字。》上映後連霸日本數周票房冠軍,並在3個半月內成為繼《神隱少女》之後第2部票房突破200億日元的日本國產電影。非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動漫電影突然引起如此爆發式的上映熱潮,連導演本身都感到無比意外。據說是因為中學生的支持,一下子擴展了觀眾範圍。而據上一次動畫片(《新世紀福音戰士》)在中學生當中引起流行現象已經過去20年了。在此期間,SNS之類的網路社交急速發展。尤其是年輕觀眾對評論家、媒體宣傳推介的作品產生抵觸情緒,他們開始依憑自身的感覺去發現,然後在自己的圈子裡傳遞資訊。《你的名字。》似乎就是通過這樣一個方式迅速走紅的,而且還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消費形態,就是集體觀影。一時間「你的名字」成為中學生的流行語,不看電影就無法加入同學的話題。觀眾的熱情還延伸到和電影相幹的產品、電影取景地的「聖地巡遊」等,由此帶來的經濟效應也不可估量。《電影旬報》(2016年12月上旬號)上發表的評論家文章指出,對於青少年觀眾來說,動漫和真人電影的區別並不存在。生活在憂鬱的當今,他們似乎不停地、且無意識地在追求能夠滿足「此時」的某種東西,《你的名字。》恰到好處地回應了這種心理的需求。
觀眾年齡層多元化,動漫不再是兒童和發燒友的專利
同年,還有另一部口碑極佳的動漫電影《在這世界的角落》。這部電影也是根據廣受好評的同名漫畫改編,該漫畫獲得第13屆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獎,且於2011年被制作成單本電視劇。這是一部純現實主義的作品,講述二戰末期,從廣島嫁到軍港「吳市」的小玲所經歷的戰爭歲月。導演通過大量的取證調查盡力還原了當時的風俗習慣、時代氛圍,就像一部紀錄片一樣,完全打破了現代動漫的常態。就這樣一部絲毫沒有動漫粉絲觀賞要素的、獨立制作的文藝片,起初日本全國只有63家影院上映,後因場場爆滿甚至出現買站票的觀眾,才臨時增加院線,最終累計達到200家,票房收入突破27億日元。不僅如此,在獎項方面也收獲甚豐,除成為繼《龍貓》(1988年)之後的第二部「電影旬報十佳」頭獎的動畫片,還同時獲得十佳電影導演獎等諸多榮譽。
《在這世界的角落》劇照
它和《你的名字。》的共通點在於二者都是通過社交媒體樹立口碑之後,贏得觀眾支持的。有人認為這兩部電影的主題都比較沉重且資訊量超載,不僅能為觀眾提供交流分享的話題,也容易出現二次觀影現象。另外,因為這是一部反戰題材電影,《在這世界的角落》從制作階段就受到大量的個人及團體捐助。同時,它的受眾也超越了年齡限制,把原本並非動漫粉絲的觀眾也動員了起來。
其實大約從2013年吉卜力動漫《起風了》上映時起,動漫就出現了觀眾年齡層多元化的傾向。它不再是兒童和發燒友的專利,無論中年人還是老年人都會在公眾場合把某部動漫電影當做討論話題。
《天氣之子》劇照
2019年,新海誠又推出一部《天氣之子》,日本國內觀影人數超過1000萬、票房累計至140億日元,在同一年上映的所有電影中位居第一,無疑這和上一部《你的名字。》的成功不無關係。有人評論說這是一部「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發現的電影」,也有人說導演逃避責任、回避問題。總之,口碑兩極分化也是在制作方的預料之中。《你的名字。》並非喜劇收場,而《天氣之子》卻是大團圓結局。在構思階段就決定走娛樂路線的新海誠這一次的成功並不意外,東寶電影制作發行公司嘗試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全國359家影院同時上映,看《天氣之子》成了那年暑假的一個「風景詩」。據調查,觀眾年齡層的分布為10歲(年齡段)22.5%、20歲33.7%、30歲13.1%、40歲12.2%,和青少年觀眾占據大多數的《你的名字。》相比,明顯擴大。另外,針對《天氣之子》觀眾實施的「看過《你的名字。》嗎?」問卷調查,有95.4%的人回答「看過」。
單純從日本的人口數量來計算,有十分之一的人看過《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五分之一的人看過《鬼滅之刃》。在歷代日本國產電影票房排行榜中,前1-5名都是動畫片,第6-9名也是動畫片,日本人和動漫的關係之密切不問可知。一部又一部引起轟動的動漫作品,創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作者:蓋曉星(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日本二松學舍大學兼職講師)
編輯:周敏嫻
圖片來源:豆瓣
>從《千與千尋》到《鬼滅之刃》:動漫如何創造了日本觀眾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