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 | Kris(K叔)
來源 | Kris在路上(krisgtd)
今天的話題有點「俗」,我們來聊聊——錢。
這個選題很久之前就已經放在寫作計劃里了,但說實話,連我自己的「金錢觀」都還是一團亂麻,想系統地輸出一篇完整文章,不好駕馭。
而最近因為兩件事,我開始對「金錢」有了一些的新的認知,終於可以整理一篇文章,迫不及待分享給大家。
第一件事是,機緣巧合地關注了一個公眾號,體量不小,閱讀不低,最初聚焦於個人成長領域,和我類似,我也就多注意一下,算作對標學習。
但是,關注後的這兩個月,我發現他的文章,幾乎離不開一個字:「錢」。
輸出的觀點包括但不限於:「年輕時就要拼命賺錢」、「沒有錢談什麼理想情懷?」、「下班兼職賺錢才是你的人生出路」……等等,而無一例外的,所有文章最後都會引出一件事:
「大家來買我的寫作課,幫你兼職賺到錢」
我恍然大悟,原來我關注的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原創,真行銷號。
做自媒體,面對很大的生活壓力,要商業變現,我非常理解,我自己也在做課程、做社群,也需要有變現的路徑才能支撐我寫出更好的內容。
但是最讓我無法接受的是:
一個被那麼多人關注的自媒體,持續輸出一些過於偏激的價值觀,尤其是金錢觀,其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因為,那些關注你的讀者,或許還很年輕,或許價值觀還未成形,你的這些文字,可能不僅讓他賺不到錢,還會給他帶來太多的焦慮,甚至是人生規劃的畸形。
如果僅僅是為了賣課,而去宣導「唯錢重要」的極端一元論,那麼,這不是商業變現,這是赤裸裸的惡啊!
第二件事,是因為家里老大叮當的一些問題。
比如,「爸爸,我們家里有錢嗎?比xx家有錢嗎?」
比如,「爸爸,你能買得起特斯拉嗎?」
比如,「爸爸,為什麼我們家只有兩個臥室呢?」……
我開始意識到,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金錢觀」了,而如果我們作為父母,本身的「金錢觀」存在問題,那麼可能會間接地給孩子在成長中,造成不利的影響。
基於以上兩點,我覺得認真整理一份自己的「金錢觀」,非常重要。
金錢將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選擇,讓我們更加理性、積極、正向地面對金錢,而不是片面地聽到一句:「別人年薪百萬」,就慌不擇路,焦慮痛苦。
我把自己的「金錢觀」整理成了4句話:
1.錢本身沒有價值,但錢的價值在於,可以幫助價值交換來定價。
2.金錢是把雙刃劍,它可以讓你能量滿滿,才能讓你墮落沉淪,重要的是,你在金錢面前,如何選擇。
3.錢要靠掙,而不是省。你賺錢的能力和效率,遠大於你目前擁有的財富。
4.懂得花錢的人,才能擁有更多的錢和更好的生活。
我們一個個來看:
錢本身沒有價值,
錢的價值在於可以幫助價值交換來定價
錢是一種價值交換的量化工具,他本身並不值錢,但因為被賦予了這個量化功能,而獲得了相應的對等價值。
錢的形式也在不斷演變:
從以前的貝殼、貴金屬再到後來的紙幣、直到現在的移動支付、虛擬貨幣。
錢經歷了從實體到虛擬,從粗放式度量,到現在的精細化衡量,但錢的本質從未發生變化,那就是可以通過定價,來幫助我們完成交易。
以前你想買1頭牛,需要拿3只羊跟人家換,你倆牽著各自的牲口費好大勁趕到交易地點,然後互換牲口,趕回家。
這個交易過程很複雜,而且度量不精確,萬一你的羊比別人的小呢?你的牛比別人的大呢?極不公平。
而有了錢就好辦了,我不用牽著牲口到處跑了,一手交錢一手提羊,而不是一手提羊,另一手還得送牛。
所以,錢的終極本質,是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價值交換。
而這樣就衍生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錢是不是可以買到一切?
答案我們先不說,來聽聽股神巴菲特的觀點:
有一年,巴菲特來北京給北大學生做過一次演講,有一個學生代表問巴菲特:
「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最慷慨的人之一,您是如何看待財富的?這種觀念是一開始就有的,還是逐漸建立起來的?」
巴菲特說:
「這是個好問題,那我們就來談談金錢」。
金錢很有用,但它買不了兩樣東西:時間和愛。
在超過某個特定的節點後,金錢就失去了它的效用了。
金錢可以帶來很多有趣的體驗,我享受投資,但是擁有更多的東西不見得會更快樂,金錢無法買來愛,無法買來時間。
當人們試圖通過金錢來照顧孩子時,而不是用時間來陪伴時,接下來的結果可能是毀滅性的。
以上就是巴菲特的金錢觀。
我同意,也不同意。
同意的是,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清單,一個無法用錢來定價的清單,比如巴菲特心中的愛和時間,比如我們心目中的親情、愛情,或者是你養的一條小狗,這是我們自身價值觀決定的。
但是,不同意的是,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有差異的,在你心中無法定價的東西,在別人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
就像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父親,一個母親可以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現實就是,總有一些人把孩子當做累贅,恨不得扔下他們。
這就回到了我們開始說的錢的本質:價值交換。
看起來錢無法買到一切,但實際上,又是可以給所有東西做定價的,因為只要有交易,就有定價。
這一點「金錢觀」有什麼用呢?
這是我們所有金錢觀的底層系統,因為當你認識到錢是用來交換的工具時,那麼最重要的就不是錢本身,而是你想要用錢這個工具,來交換什麼。
歸根到底,我們是要在交換中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效用,更開心、更快樂、更富足,更有成就感。
換句話說,別把錢太當錢,它只是讓你活得更好的一把鑰匙而已。鑰匙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到底想去拿鑰匙,開哪一扇門?
這個問題,要好好問問自己。
最怕的是,把賺錢當做終極目的,最後「錢有了,人沒了」,這里的「人沒了」,就可以理解為「人生體驗的缺失」。
你本來可以用錢來交換到更好的人生體驗,你可以享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獲得不同的思維認知,得到夢寐以求的各種選擇,這些都是可以用錢來做到的。
重要的不是錢本身,是你要用錢做些什麼。
金錢是把雙刃劍
金錢有兩面,一個是貧窮,一個是富有。
我們在面對這兩種狀態時,選擇不同,人生走向和結果也將完全不同。
當你貧窮時,你同樣有兩種選擇:
一是認命,接受甚至認定了自己的「窮命」,徹底放棄抗爭,甚至選擇仇富;
二是不認命,選擇奮起反抗,依靠努力來改變命運,獲得財富。
這部分聽起來像是雞湯,但事實如此。
之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位高中學霸同學。
他當年是我們省的文科狀元,一個小縣城出了一個省狀元,在我們那里是相當轟動的,後來他去了北大,畢業之後成了某省政要的大秘。
而他當時的家庭環境真的在班上是最差的那幾個之一,印象中,他全年無論冷暖似乎都穿著那一條藍色九分褲(不是為了追潮流,而是真的短),他父母靠做一些小生意供他讀書。
他真的是我至今見過的所有人中,最努力的一個,沒有之一。
他便是靠著自己的勤奮努力,改變了「窮」的命運。
而同樣的,學校里和他一樣窮的人也有,但是大多數人選擇了信命,「爹媽沒錢,我能有錢到哪兒去?」
甚至乾脆把「罵富人」當做一種天職,討伐有錢有罪,其實是自己無力獲取財富的一種變相自卑。
這種沉淪的選擇,又怎麼可能讓自己的財富出現轉機?
選擇不同,命運不同。
另一方面,當我們富有時,同樣有兩種選擇:
一是把富有當做一種理所當然,甚至開始嫌棄和鄙視貧窮;
二是將富有看做一種恩賜和幸運,用富有來回饋世界。
和之前的「仇富」心理相反,很多還算有錢的人,尤其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那些人,會把財富當成一種天生的屬性,我有錢是因為我優秀,你沒錢,是因為你太懶,太笨。
確實,窮人在大概率無法接受你那樣的教育,無法享受你那樣的見識,他們大概率靠著努力奮鬥,運氣好的話,可能達到你財富的十分之一。
但你要認清一點,你們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正是那些財富,讓你獲得了比其他人都要好的基礎,都要靠前的起跑線。
強烈推薦一本書,《公正》,豆瓣評分9分以上,是哈佛大學麥克.桑德爾教授的一門公開課講稿整理的。
引導我們用批判性思維來更理性和辯證地看待財富、收入分配、平等與自由,以及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
而其中很讓我觸動的一點,就是關於成功的理解。
很多成功人士,喜歡標榜自己的努力,但事實上,努力只是活在這個世上的基礎,有太多的人比他還要努力,為什麼沒有獲得比他更多的財富。
而真實情況是,他比其他人更輕易地獲得了更多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可能是一本很少人能讀到的書,可能是一位高人的點撥,這些資源讓他更輕鬆地獲得了成功。
大家都知道高曉松,學富五車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點,但更讓我認同的,是他的自我定位和價值觀:
他不止一次地提到:
「我這輩子,運氣特別好,老天爺已經給了我太多太多,我恨不得給老天爺磕頭。」
但他也回憶,年輕的時候,他覺得那些鮮花掌聲,全是他應得的,你們喜歡我,是因為我招人喜歡啊!
但漸入中年之後,他開始轉變,這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資源,其實是上天的饋贈:
就在同齡的孩子還在山溝里時,他已經上海北京到處跑了;
當別人還在抱著教材啃題的時候,他可以輕鬆地敲開隔壁大教授的門請教問題;
當其他人還在聽收音機里那些老曲子的時候,他已經可以拿到國外寄回來的流行音樂卡帶……
真正富有的人,尤其是內心富有的人,會更加理解富有的本質和原因,而不是片面地把貧窮歸結為懶或笨,去鄙視或譴責他們。
接著就到了第二個選擇,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富人,選擇做慈善?
因為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成功不僅僅屬於自己一個人,而是因為這個世界,這個貧富不均的世界,讓他恰好站在了好運那邊,而既然成功源於世界,源於社會,那麼就選擇把財富回饋給世界。
我們看很多名人成立了慈善基金,做各種慈善,很多人會說這是作秀,我堅決反對。
不可否認,可能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但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是發於善心,是在自己獲得足夠多的資源和能力時,想要反哺這個社會的善心。
我和老婆經常和孩子們說:
「等你們長大了,我們就會去山區里支教。」
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我們真實的想法。
我有一年的支教經歷,我知道這個世界真的太不公平了,僅僅和北京不到300公里的距離,那里的孩子們連足球都沒見過,而這種貧窮的狀態,能苛責是孩子們不努力嗎?
如果我們有時間,有能力,為什麼不做一些事情,來去改變這個現狀,哪怕只是一點點,這也是發自我們反哺的善心。
回到金錢觀的雙刃劍上,金錢是一個中立的東西,你怎麼看待它,就會獲得怎樣的人生,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選擇。
錢要靠掙,而不是省。
你賺錢的能力和效率,遠大於你目前擁有的財富。省錢省不出富翁,這一點我想大家都很認同。
我曾經剖析了我自己在「省錢」這件事上走的彎路:
比如,買眼鏡為了圖便宜,一周跑了三趟潘家園……
比如,買手機為了省十塊錢,橫豎挑了一星期,結果還是一台小米高防手機!
比如……
算了,不比如了,類似的「省錢壞事」的案例太多了。
事後評估一下,看起來貨比三家省了10塊錢,但我的時間成本遠比10塊錢大得多啊。
後來,我開始意識到一件事:
花錢,其實是在撿便宜。
知識付費這件事,其實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前,為了省錢,我還買過那種網盤課,幾十塊錢就可以下載幾百堂課程,相當划算。但是,真正用起來之後發現,這種命省錢方式簡直是在浪費生命。
比如某平台,盜版課的音頻需要我一個個下載,然後編號亂七八糟,想看文稿,我還得找半天,終於找到了,發現文章清晰度極差,看5分鐘就昏昏欲睡了。
對比正版的課程體驗,這簡直是一種人生的摧殘。
而換到正版平台之後,你可以做筆記,可以做分享,可以做收藏,整個過程及其順滑,雖然花的錢多一些,但對比時間成本,和學習過程中的高級體驗,完全物超所值。
接著說賺錢:
賺錢,誰都會,但賺錢能力卻差異極大,所有人都很辛苦,都很努力,但賺錢能力卻與努力程度並非完全正比。
我們還是看賺錢的本質,其實是你賺錢效率的高低:
大多數人在賺錢路上,都有一個錯誤,那就是通過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來賺到更多的錢,但是很遺憾,這種努力並不值得提倡。
能夠賺大錢的人。並不是無限延長自己整體的工作時間,而是依靠提高自己單位時間賺錢的效率。
不少讀者咨詢我,怎麼才能做一些副業,來補貼家用。
我幾年前就在想這件事,當時有很多選擇,比如跑滴滴,比如擺地攤,比如做代駕,這些都是可以增加收入的方式,但是最終我選擇的是寫作,依靠寫作來賺錢。
當時並不是篤定寫作一定比其他方法賺得多,而是我覺得,寫作賺錢,是一件單位時間賺錢效率更高的事。
一方面,寫作本身是自我表達的方式,我樂在其中;
另一方面,寫出好的內容,是能夠獲得更大範圍傳播的,一篇好的文章,觀眾的數量是指數級增長的,而開滴滴,做代駕,我每次服務別人所賺取的錢,是基本固定的,天花板非常明顯。
既然如此,寫作也就成了我的不二選擇。
最近我在系統學習寧向東老師的管理學課程,他曾經提到過,為什麼在清華好好的,要跑來在線上講課。
因為他意識到,在學校里教學生,每年開一門課,選課、蹭課的同學加在一起也不會超過200人,但是在線上教學,就像是給自己的課程,安裝了一個放大器,學生的人數獲得了指數級增長,他同樣一門課的價值同樣也會做到指數級傳播,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有價值的內容。
但是,效率問題,並不是賺錢的本質。
為什麼開網課,薛兆豐有35萬讀者,而其他人免費都沒人來呢?
歸本到底,是我們有沒有足夠稀缺的能力。
一件事,如果誰都能做,那就堅決不做,因為它不夠稀缺,也就無法獲得足夠多的價值。
馬太效應,適用於任何地方,強者俞強,弱者俞弱。
你如果無法做到在某一領域做到足夠靠前,那麼就必然分不到太多的蛋糕。
昨天看朋友圈,我曾經寫過的另一個學霸同學,學計算機的(具體方向我也不太懂),北大本碩畢業之後,去美國讀博。
現在應該是去了美國某大學做研究,po了幾張自己的新房子照片,還有研究室的同事們,看起來狀態不錯。
下邊留言區,有這麼一條:
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懂得花錢的人,
才能擁有更多的錢和更好的生活。
我們開頭就說了,錢只不過是我們做到價值交換的定價工具。
而用錢來交換什麼,也就是怎麼花錢,取決於我們自身的價值觀,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花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為這就像你在玩遊戲的時候,用錢來買裝備,讓自己更厲害,有炫酷,獲得更爽的體驗。
簡單來說,花錢有兩種,一種是消費,一種是投資。
關於消費,剛才其實在省錢那部分已經提到了。
我不是一個提倡提前消費的人,但也絕不希望自己變成一個守財奴。
消費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而我要做的,就是讓這種愉悅感盡量更多一些。
比如,前些年很流行的斷舍離,不僅僅是去更好地處置我們已有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行為。
以前我買衣服,總喜歡淘寶爆款,買一件,穿一季,然後縮水變形就不再穿了,扔掉又覺得可惜。
後來我給自己定了個規矩,要買就買一件價格可以承受,但可以讓自己穿夠兩年的衣服。結果發現,雖然衣櫥看起來少了很多,但是每一件都是喜歡的,每一次消費都是愉悅的。
再談談投資:
投資理財不必多說了,大家對於理財這件事已經形成了比較統一的認知。這里想說兩點:
-
一是,低金額理財要適當控制時間成本。
很多剛入職場的年輕人,把理財這件事看的很大,花了很多時間琢磨,尤其是炒股,炒到上班都在刷手機盯盤,而且還是無意義的盯盤。
但事實上,他可支配的存款不足1萬元,就算你運氣好,翻了倍,也僅僅只有2萬塊而已。
難道,你對自己的未來這麼沒有信心,3年之後,你月薪翻倍的可能都比你炒股翻倍的概率要大啊!
對比你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得不償失。
-
二是,投資自己這件事,一定要下狠手。
說實話,以前的我比較摳門,尤其是對於投資自己這件事,甚至還覺得那些花錢去上各種線下培訓的人,太不值了。
但後來支教那年,我看了巴菲特傳記《滾雪球》,他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他20歲那年,非常恐懼公開演講,而且覺得自己的表達能力有很大欠缺,所以簽了一張100美元的支票,參加了卡內基的公開演講課程,他說,這個課程完全改變了他後來的生活。
正是通過課程的學習,他開始擺脫對演講的恐懼,還在21歲的時候,完成了股票的出售,更讓他驚喜的是,他把課程中學到的東西,用來向妻子求婚,這筆對自己的投資,穩賺不賠。
包括我自己,這些年花費在學習上的錢,真的不少。
比如各種付費課程,雖然很多也沒有時間上完,但是哪怕是課程中的某一句話的點撥,都絕對值回那一兩百塊錢。
2017年的時候,我為了讓自己對新媒體有更深的理解,更是掏了3萬塊錢,參加了一個線上社群。
現在看,當時覺得天價的3萬塊,給我帶來的收獲簡直太多太多了!如果沒有那3萬塊的學費,我可能根本無法走在現在,擁有幾十萬的讀者。
當然,投資這件事也要做好評估,不是說投資自己,就是要滿世界買課程,參加社群,你要真正讓這筆錢發揮最大的效用。
如果花了錢,你還更痛苦了,那麼,這筆消費或者投資,就是失敗的。
* 作者:Kris ,公眾號:Kris在路上(ID:krisgtd),85後/二胎爸爸/會計博士/500強央企/馬拉松跑者,3年陪孩子讀了300本書/半年10個500強offer/2個月考博/1個月瘦20斤。個人微信:ursosonice5歡迎來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