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應對新冠疫情政策要有空間,建議上調赤字率至3%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摘要:綜上分析,我認為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主要影響在第三產業,全年影響幅度可能在一個百分點左右,這也意味著對GDP增速負影響或超過0.5個百分點。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短期影響不容低估。

原標題:李迅雷:應對新冠疫情政策要有空間,建議上調赤字率至3%

李迅雷:應對新冠疫情政策要有空間,建議上調赤字率至3%-李迅雷:應對新冠疫情政策要有空間,建議上調赤字率至3%-

李迅雷/文  1月下旬以來,中國採取的應對舉措明顯強於非典時期,民眾對本次疫情的關注和擔憂程度也前所未有。那麼,新冠病毒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對經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穩定經濟?

新冠疫情究竟能否有效控制

這段時間,不少人面對新冠病毒的傳播表現得較為恐慌,如搶購口罩、酒精、囤積蔬菜和大米等,這與非典期間搶購醋和板藍根的情況類似。作為一名非病毒學、醫學等專業人士,我無法判斷新冠疫情何時能夠緩解,只能採用一些已公布的數據做粗淺推測。

第一,1月26日,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發表了一篇《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動力學(2019-nCoV)》的文章,該文章指出:新冠病毒R值為2.90和2.92,意思是平均每個新冠病毒患者(攜帶者)要傳染近3個人;而非典的R值只有1.77和1.85。此外,1月24日《柳葉刀》上的一篇在線論文也揭示,目前已經出現了第四代感染者。可見,新冠病毒的傳染性要比非典強不少,這也是武漢實施封城的主要原因。

第二,在首批確診的新冠重症患者中,大量出現「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此前的非典、中東呼吸綜合征和伊波拉病毒等感染疾病案例證明,「細胞因子風暴」才是最厲害的奪命殺手,會觸發免疫系統對患者身體進行猛烈攻擊,成為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這也是該病毒不同於流感病毒的可怕之處,為此,需要嚴加防治。

第三,截至1月28日的數據顯示,全國新型肺炎確診病例5974例,剔除湖北3554例後,死亡率只有0.29%。湖北的死亡率為3.5% ,是全國(剔除湖北)的12倍。根據多位醫學專家較為一致的判斷,新冠是一種傳染性很強、致病率較高、致死率較非典低的病毒,隨病毒代際傳播的延續,其毒性也隨之降低。當然,新冠病毒的致死率究竟是多少,尚不能過早下結論。

反觀2003年非典,全球患者累計為8437人,死亡率接近10%;2018-2019年美國的流感, 3千萬人被傳染,死亡人數達3萬左右,致死率0.1%。因此,可能本次新冠病毒患者人數將顯著超過當年非典患者數,但致死率不會高,因此,我們要團結一心,科學有效應對,避免過度恐慌。

第四,新冠疫情何時能被有效控制住?就媒體披露的信息來看,我認為,若能嚴格執行當前的病毒傳播隔斷舉措,那麼,可能到二月底能基本控制。首先,1月28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首次低於前一日,不再呈現幾何級數上升勢頭;疑似病例新增數量在1月26日達到3806例後,27日、28日的疑似數據均沒有突破該高點。不過,這僅僅是一兩天的數據,或許會有反復,有待繼續觀察。

其次,從防治舉措看,這次應對新冠病毒舉措之嚴厲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從隔斷病毒傳播路徑來看,不少省市採取了公共交通停運的措施;各地嚴格排查來自疫區的人員,並採取各類隔離手段;疫情較為嚴重的省市,如上海、浙江和廣東,把春節假期推延至2月9日24點,說明此次疫情防控採取了因地施策的辦法。

第三,病毒潛伏期按照7-14天計,若在這段時間進行嚴格的傳播隔斷,可能到2月上旬左右,確診病例數量基本可以反映此次新冠病毒傳播的規模、路徑和分布概況,此外,疑似病例數將大幅減少,這就更加有利於疫情的防控和治療。

新冠疫情不會促成經濟拐點

2003年「非典」時期,曾有經濟學家驚呼:「非典」的危害度相當於「第二次亞洲金融危機」,冒出了不少《非典經濟學》。然而,實際在2003年5月以後,「非典」疫情逐步衰減、消失,流行了半年左右。

2003年「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在二季度。2003年的四個季度,中國GDP增速分別為11.1%、9.1%、10%和10%,二季度GDP增速比前後兩個季度平均增速低1.5個百分點。全年看,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6.7%,減慢0.8個百分點。可見,當年「非典」對經濟的影響比較有限,若單純看第三產業放緩(假設正常增速為8.5%,比上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對GDP增速的拖累,則影響GDP增速0.5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為32%)。

本次新冠疫情從去年12月份開始蔓延,至今不到兩個月,傳播規模和範圍大於「非典」,但防控力度和重視程度也大於「非典」期間。「非典」爆發集中在4-5月份,而此次疫情的峰值可能會在2月份出現,之後將逐步回落。因此,樂觀可能新冠疫情被基本控制的時間會比「非典」時期提前。

基於人性,眼前的事件往往被看得更重,過去事件對未來的影響則被低估。通俗的說,在建立預測模型的時候,往往會給當今變量過大的權重,給過去變量過小的權重。

不妨做一個假設分析:若本次有3萬人傳染上新冠病毒(是非典染疾人數的6倍,1月28日新冠確診人數4600多例),如按照2%的致死率計算,則死亡人數可能為600人。

2018-2019美國流感季,3千多萬人被傳染,3萬多人死亡。中國每年流感導致的感染人數和致死人數,可能不少於美國,而其他的傳染病如肺結核、乙肝等,患者人數則更以百萬計。拉長歷史看,非典、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和伊波拉病毒等都成為歷史,說明此類病毒的肆虐是有「期限」的。

那麼,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悲觀可能則為一年時間,樂觀可能只要半年左右,影響較大的時間是在第一季度,半年後基本可以恢復正常,因此,該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和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上升地位。

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短期影響不容低估

分析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首先要認清中國經濟的走勢。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在去年4季度已經企穩見底,目前已處在上行趨勢中。我認為,經濟增速已經持續9年回落,至於有人認為2019年第四季度名義GDP回升到了9.6%,顯然是誤判了——即沒有考慮到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後上調了2018年的全年GDP數據,卻沒有及時公布上調後2018年4季度的GDP數據。事實上,四季度經濟增速仍在下滑,繼續創新低。

反觀2003年非典期間的中國經濟,正處在重化工業化、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高增長階段,上升動力很足。如今,中國經濟增速的穩中下行,原本問題不大,也有利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更好推進,但遇到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可能就會出現一些原本不成為問題的問題。

在認清大勢之後,還要分析新冠疫情其對各大產業的影響。從三次產業看,第三產業肯定首當其沖,其次是第二產業,最後是農林牧漁業。

先看疫情對第三產業的影響。2003年的時候,GDP總量只有11.7萬億,如今2020年則超過100萬億。而且,當時第三產業的規模不大,其增加值占大陸GDP的比重為32%,2019年已經達到54%了。在2019年初步核實的第三產業GDP的構成中,批發零售占17.9%,金融占14.4%,房地產占13.0%,餐飲和住宿占3.4%。

批發零售在第三產業中的占比最大,不過,從2003年的數據看,社零的增速為9.1%,並不算高,但2002年增速更低,這是否與周期性因素有關?但2004年就上升到了13%,是否有滯後消費因素?目前,網購在零售中的占比不斷上升,我可能疫情對於社零會有影響,增速將比2019年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應該不會過大。

從邏輯上講,新冠疫情對旅遊、餐飲旅店等服務消費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更為直接和明顯。如當年非典使得2003年旅客周轉量增速為-2.3%,國內旅遊人次下降0.9%;旅遊總收入下降11.2%。目前正逢傳統的假日消費黃金周,但為了應對疫情所採取的舉措則遠比非典時期嚴厲,預期降幅會更大。

從2003年非典對房地產投資的影響看,並不明顯,當年房地產投資增速28%,與2004年差異不大。如今,房地產投資增速已經有所回落,即便沒有疫情,2020年的投資增速也會明顯回落。但一季度房地產的銷量可能會有明顯回落,從而給房地產投資帶來陰影。

疫情對金融的影響又將如何呢?從對金融業直接影響的角度看似乎不大,但由於金融涉及外匯、期貨、股票等市場,疫情變化會改變市場參與者預期,從而加大了市場的波動,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例如,從新冠疫情蔓延以來,匯率貶值、股市下跌的幅度都比較大。離岸人民幣匯率從1月21日的6.86貶至1月28日的6.97,上證綜指則從一月份的最高點下跌了4.5%。

盡管我判斷疫情的峰值會在2月份來臨,但疫情的下降速率可能要低於非典後期的降速,原因是該病毒的傳播速度比非典快好幾倍,目前已經達到第四代傳播階段。因此,它對於2020年下半年的經濟負面影響,可能要比2003年非典時更大。即不能因為疫情峰值過去後就認為經濟會恢復正常了。

新冠疫情對第二產業的影響也不容低估,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築業。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勞力力的流動受阻,同時物流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春節假期結束後,各地可能面臨「用工荒」的問題,尤其是疫情比較嚴重的湖北、廣東、浙江及上海等省市。用工荒或各地開工時間不一、生產配套、交通運輸問題等將影響部分企業的正常生產。

此外,中國是全球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國,不排除部分國家和地區出於中國新冠疫情的隔斷考慮,也會減少或暫停從中國進口與疫情相關度較大的商品。從而對中國的出口商品製造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疫情對第一產業的影響,應該有限,而且,第一產業在GDP中的占比也只有7.1%。但總體影響還是負面的,目前第一產業的增速只有3%左右,新冠病毒擴散之後,會引發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從而會影響消費,尤其在農畜牧產品出口方面可能會遭遇訂單大幅下降的衝擊。

綜上分析,我認為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主要影響在第三產業,全年影響幅度可能在一個百分點左右,這也意味著對GDP增速負影響或超過0.5個百分點。從影響時間段看,主要發生在第一季度。因為第一季度的GDP占比是四個季度中最少的,所以,影響程度也相對有限。希望今年GDP在第一季度創出低點後,後三季度能穩步回升。

此外,當前更要評估的是新冠疫情傳播帶來的金融風險和就業壓力。金融風險前面已經提到了,需要有底線思維。關鍵是就業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從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服務業看,酒店、餐飲、交運等以中低端勞力力居多。而大陸製造業中的出口行業,也有不少屬於勞力密集型的,如疫情導致的服裝鞋帽、玩具等,出口增速下行,也會影響這些行業勞力力的就業問題。

如何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從經濟學角度看,盡快控制住疫情、讓經濟恢復正常運轉是較為經濟的手段,這與當前隔斷傳播路徑的醫學防控舉措是一致的。盡管從目前採取的疫情重點發生地區的公交設施停運、旅遊景點、娛樂場所關閉,取消各類集體性活動等,會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但長痛不如短痛,如果為了防止經濟下滑而放鬆對新冠疫情的防控,或導致疫情反復、長期得不到控制,則對經濟的傷害更大。

因此,我的建議是,對於新冠疫情,2月份一定要堅決嚴防死守,包括延遲開學、開工、開會等,防止病毒傳染再擴散,大幅降低新冠肺炎的新增患病人數,使得3月份人們的出行和各項社會活動能夠恢復正常(如3月份還有全國兩會要召開)。

在經濟政策層面,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屬於黑天鵝)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重新調整2020年既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假設在悲觀預期下,該疫情將對GDP增速帶來的拖累達到1個百分點,那麼,大約需要增加5000億左右的投資和消費來對沖,才能起到穩增長的效果。

因此,財政政策應更加積極,要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建議財政赤字率從2019年的2.8%,上調至3%,即增加約2000億人民幣的財政支出。橫向比較看,日本財政赤字率7%左右,美國4%左右,中國到3%,並非不可接受。

貨幣政策方面,應該實施穩健偏寬鬆的貨幣政策,第一季度即需考慮降息,全年的加碼的降準降息目標,應該是促進全社會新增約X億左右(X:視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情況而調整)的投資或消費。

此外,在新冠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應該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捐款,目標應該達到1000億左右。如果能新增財政、貨幣投入和社會捐款這三項共5000億左右形成的投資或其他各項支出,則基本可以抵消此次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少人擔憂募捐款項存在使用透明度不高問題。我覺得,通過此次疫情,自上而下都能充分意識到如實、及時向全社會通報疫情的重要性,認識到誠信和信息對稱對於中國社會和經濟轉型都至關重要。因此,不妨通過規範和做大募捐事業,來倒逼社會透明度和誠信度的提高,推動政府部門改善營商環境、增強服務意識,提質增效,倒是一個難得的契機。

(作者系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經濟觀察報宏觀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李迅雷:應對新冠疫情政策要有空間,建議上調赤字率至3%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