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過去十年,股市發生的最深遠的變化是向被動式、低費率的投資轉移。
繪圖 /《巴倫》Sam Island
文 | 阿維·薩爾茲曼(Avi Salzman)
對投資者來說,那一刻仿佛是世界末日。
十年前,雷曼兄弟倒閉仿佛在引燃的火上澆了汽油。之後的六個月內,標普500下跌46%。退休者積攢了幾十年的財富消失殆盡。年輕的投資者切身體會到腳下被抽空的感覺。
「我知道市場在跌,股價在直線下降,但直到雷曼兄弟倒閉,我才意識到損失了多少錢。」33歲的John Bunting是來自費城的建築承包商,他說經濟危機時他的投資縮水了一半。
2008年9月,他還剛20歲出頭,投資不到5萬美元,但那次經歷改變了他隨後多年的投資行為,導致他幾次放棄潛在的股票投資機會。
Bunting的經歷不是個案。威脅全球金融體系的危機對投資者的影響勢必會持續多年,有大量證據表明事實確實如此。過去這些年,美國人更傾向於存錢而拒絕債務。
他們對股票變得謹慎。根據蓋洛普的調查,2007年,65%的美國人擁有股票,到2018年,該比例只有55%。
雖然股市之後反彈到新的高點,危機留下的創傷依舊沒有平復。九年的牛市不僅收回危機中損失的部分,還額外增長了82%,但那次危機讓人心有餘悸。股市似乎總在攀爬一堵「擔憂之牆」,只不過擔憂的內容從歐洲債務危機變成政府關閉,再變成貿易戰。
「今天跟客戶在一起的時候,他們說,‘要是再出現2008年那種局面,我情感上可沒法接受。’」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Cornerstone Wealth投資管理公司執行合夥人Jeff Carbone說。現在,他會同時向客戶解釋在繁榮期和壞行情下的投資對策。
對很多美國人來說,他們心理上尚未能夠體會到市場的盈利。最近,智能投顧公司Betterment 委托對2000人進行的調查顯示,48%認為股市過去十年完全沒有增長,甚至有18%說股市下跌了。
「那些不儲蓄也不投資的人不知道過去十年他們放過了220%的高回報,」 Betterment行為金融總監Dan Egan說,「他們未來很可能還會繼續不儲蓄也不投資。」
對投資行為的研究已經表明,經濟危機通常會帶來長期持久的效應。根據2007年伯克利和史丹佛研究者的一份研究報告,大蕭條時代的青少年或成年人只有13%參與投資股市,他們一生中投資股市的可能性是「二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一半以下。
上世紀70年代初經濟衰退之後長大成人的美國人同樣也傾向於回避股市。研究指出,親身經歷經濟事件對投資行為的影響,遠遠超過「從書本和其他管道了解的歷史事實」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或者用拳王泰森的話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個計劃,直到被一拳擊中下巴。」
今天,歷史在重復上演。2008年的經濟危機產生了又一個「迷惘的一代」股票投資者。千禧世代一畢業就趕上低迷的就業市場,加上沉重不堪的學生貸款。有存款的人也發現他們的錢迅速縮水。華爾街油嘴滑舌的推銷員似乎欺騙了他們的父母,讓他們過度舉債,把錢投向過度杠桿化的房地產市場被高估的股票。之後這些年,年輕人也嘗試了其他類型的投資,比如加密貨幣。但股票投資並不多。
2009年到2017年間,18歲-29歲的人群中,只有31%持有股票,2001年到2008年間,同一年齡段的人群中42%持有股票。其他世代人群同樣變得更不願意持有股票,只有較年長的人(65歲以上)在2009年到2017年間增持了股票。
「年輕人比年長的人對於投資這回事情情感上更加遲疑,」位於弗吉尼亞里士滿的Harris金融集團的執行合夥人Jamie Cox說,「你的行為往往在職業生涯早期形成。」該顧問公司主要幫助中大西洋地區藍領工人管理資金。
美盛集團2017年的一份調查顯示,82%的千禧世代表示金融危機影響了他們的投資決策,而嬰兒潮一代只有13%這樣認為,雖然年長的投資者損失的累積財富更多。調查還發現,千禧世代比其他世代的投資者更傾向於持有現金而不是投資。年輕人也不太願意創業,這可能也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近年來為什麼鮮有新的初創企業湧現。
不過,對投資者心理和行為做普適性的解釋並不容易,特別是當研究者的研究對象是多元化的一代人。有些年輕人可能選擇遠離股市,但繼續投資股市的人可能沒有那麼容易歸類。先鋒基金(Vanguard)投資者研究中心的分析師Thomas De Luca和Jean Young最近梳理了在先鋒基金有投資的400萬家庭的數據,發現年輕投資者有很多陣營。多數千禧世代,即1980年-2000年間出生的一代人,他們的投資配置較為激進,平均有90%的資金投向權益證券。對那些為退休做打算的年輕人,多數基金經理會推薦這種增長型投資配置。
但先鋒基金的千禧世代投資者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極為厭惡風險。那些容易不淡定的投資者通常是在危機之後開始投資的人。在2008年之後開始首次投資的千禧世代中,有22%選擇零股票的投資組合。而在2008年之前就開始投資的千禧世代中,只有10%完全避開股票。
這種差別可能是因為金融危機對各群體的影響不同。Betterment 的Egan說,危機開始時有工作並且已經開始投資的千禧世代更可能留在股市。而從經濟危機中感受到更直接的經濟影響的人比較不太可能投資股票,哪怕是好幾年之後。
「受影響最嚴重的人2009年2010年左右剛好大學畢業,」Egan說,「經濟已經緊縮,他們起步的薪水就很低,或者很難找到工作。這種延續效應從危機之後一直在影響人們。」
危機以來,對市場的懷疑不僅是在年輕人中。有些年長的投資者也改變了戰略,並且往往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
「我不打算長期投資,而是會迅速撤出。」63歲的Karen Kunz說。她是西弗吉尼亞大學的副教授。「一個夏天都嫌長。我有閒錢,投資金屬和加密貨幣,因為我認為這比股市好。」
不過投資行為並不都是由心理決定。經濟危機以來,散戶投資戰略受技術、新規則和新產品的影響。
過去十年,股市發生的最深遠的變化是向被動式、低費率的投資轉移。先鋒基金投資者研究中心的Young在2015年的一份報告中稱千禧世代為「自動儲蓄世代」,指的是預設型投資產品和指數基金取代了傳統的共同基金。這一趨勢受到美國2006年《養老金保護法案》的影響,該法案鼓勵雇主自動將員工加入先鋒或富達等公司制定的退休儲蓄計劃。富達有一半的401(k)退休金帳戶目前都完全投資於有目標期限的基金,比2008年增加了14%。
年輕投資者是這一轉變的主要推動因素。他們更可能被雇主自動加入目標期限基金。先鋒基金的研究發現,2013年時,千禧世代持有專業管理投資組合的比例是嬰兒潮一代的兩倍,這主要是因為目標期限基金。這意味著他們很少做出有意識的投資決定,並且當市場發生變動時,不太可能調整持有投資組合。
這一趨勢是「因為他們信任(產品),還是慣性在這里起了積極的作用」,這還不好說,富達投資一名幫助甄別退休趨勢的經理人Katie Taylor說。
不管怎樣,她對結果都很滿意,因為這意味著危機之後仍然留在股市的年輕人正在養成良好的投資習慣,不太可能在股市開始下跌的時候就趕緊全部撤出。「人們的投資習慣跟他們的年齡和投資期限更加相符,不像過去。」她說。
隨著多數人開始多樣化投資,並在一生中不斷調整帳戶平衡,散戶投資者也不太可能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越來越少的人持有所謂「極端」投資組合:要麼100%權益證券要麼是零。越來越少的員工重倉投資自家公司的股票——這一趨勢讓前幾代投資者吃盡苦頭。
新的投資產品以及股票市場高額回報,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後危機時代的另一趨勢。仍在投資的人傾向於比之前更加激進。到2018年,富達投資1970萬零售經紀帳戶所持有的資產中,47%為激進型投資組合,即帳戶中至少85%投資權益證券。2008年,該比例為40%。這一轉變見於各年齡段,從嬰兒潮世代到千禧世代,且沒有男女差異。
的確,害怕錯過機會已經取代對虧損的恐懼。本文開頭提到的來自費城的承包商Bunting說他至今仍然對2015年因為害怕而沒有投資Square的IPO而後悔不迭(Square公司股票從那之後漲了十倍)。
他希望他不會讓恐懼主宰他今後的決策。「要是發生在現在,」他會提醒自己說,「是的,是會損失價值,但損失的只是價值,而不是真的錢。」
「回頭想想,當時應該多買點的。」
翻譯:許楊晶晶
編輯:康娟、趙傑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於2018年9月10日《巴倫》。《財經》獲道瓊斯旗下《巴倫》(Barron’s)在中國大陸獨家授權,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