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1張

作者簡介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2張

薛兆豐 「得到」APP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主理人,著有《經濟學通識》和《商業無邊界——反壟斷法的經濟學革命》。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曾為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博士後研究員,為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學博士。長期關注法律、管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其作品持續影響了讀者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1張
書中金句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2張
  • 凡選擇必有歧視。

  • 凡歧視必付代價。

  • 凡競爭必有成本。

  •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成本。

  • 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 誰用得好就歸誰。

  • 水和鑽石帶來的幸福感一樣大。

  • 萬物存活看條件,和理性與否無關。

  • 自由不等於免費。

  • 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 沒有前途的人才是真正的窮人。

  • 凡爭奪必有妥協。

  • 有效率的才是公平的。

  • 誰避免意外的成本低,誰的責任就大。

  • 好東西要運到遠方去。

  • 美好的願望不一定帶來美好的結果。

  • 經濟研究的是「事與願違」的規律。

  • 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都是意外。

  • 如何分餅決定餅的大小。

  • 鼓勵人們創造財富,社會才會越來越好。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1張
精彩解析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2張

【稀缺】

1、經濟學研究的是「事與願違」的規律……經濟學家關心的是,那些出於良好的願望而制定的經濟政策,會產生哪些有害的後果。

2、(阿爾欽)人是否理性,這個問題不重要……經濟學家關心的是存活的條件。經濟學研究的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人能夠存活下來,而如果條件發生了改變,人們存活的情況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3、亞當斯密的觀點:(1)人是自私的;(2)人具有同情心;(3)人的同情心是隨著人與人間距離的拉遠而急速減弱的。小圈子靠愛心,大世界靠市場。

4、四大原因讓行善扶貧難見成效:(1)缺乏反饋機制;(2)委托代理問題;(3)所托非人問題;(4)養懶漢效應。

5、稀缺、選擇、區別對待、歧視,是一體的,只要有一個就意味著同時有其他三個。

6、歧視,即區別對待,有兩個最根本的起源。第一是偏好,第二是信息不對稱。當我們不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時,就會縱容自己歧視的習慣;當我們要付出很高代價時,就會節制自己歧視的習慣。

7、歧視有時候也是非常有建設性的。美國政府威逼利誘反歧視,釀造次貸危機惡果。告訴我們,在現實中歧視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下,歧視往往也是有效率的。

【成本】

1、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Cost is the best opportunityforegone.)

2、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沉沒成本指那些已經發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當我們沒辦法再收回、沒辦法再放棄時,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我們一定是向前(未來)看,而不是向後(過去)看的。

3、負面的感受不是成本(遊泳池和帳篷互為成本)。成本是放棄了其他的可能性(如出租)。其實你的生命跟賣茶葉蛋的鋪位是一個道理。沒錯,你擁有你的生命,但是你的生命怎麼度過、放在哪個用途上使用,是由社會上其他人共同決定的。

4、繼續使用這個資源所放棄的最大代價,就以這個資源現有的價值水平來做估算(拿這個假古董碗來吃飯,成本不是10萬元,而是10元)。無論是盈利(windfall profit)還是虧損(windfall loss)在經濟學里都是意外發生的。每當發生意外,我們就重新調整資源的未來估值,而資源使用的成本,就要按照這個新的估值來計算。所以,一旦出現盈利,資源的使用成本就會提高;一旦出現虧損,資源的使用成本就會下降。

5、關於產品價格的形成過程,成本決定論,邏輯關係是錯的。供需決定論,是反直覺的,卻與事實相符。產品的供需關係決定了產品的價格。

6、「租」是對資產的付費。是旱澇保收的收入,是你白賺的收入。「尋租(rent-seeking)」指那些向政府爭取優惠政策,讓自己得到好處,同時導致社會總資源發生耗散的行為(乞丐沒有白拿施舍)。

7、科斯,從社會成本看問題。他認為:(1)所有傷害都是相互的。法官判案的標準——要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假設爭奪資源的雙方是同一人)(城市發展重要);(2)誰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誰的責任就越大(農夫付出的成本低)。讓整個社會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總成本降到最低。

8、科斯定律(Coase Theorem)——誰用的好就歸誰。在交易費用為零或足夠低的情況下,不管資源最初的主人是誰,資源都同樣會流到價值最高的用途上去(鑽石歸白富美、馬子、Kindle數據產權)。在制度設計中,我們應該盡量讓這種資源的流動和分配更方便、容易,從而提高各項經濟資源被重新配置和使用的效率。

9、科斯對價(Coasian payment)——一個是否養狼的非黑即白的問題,轉變為應該養多少狼、誰來監控、誰來負責的問題,也就是一個關於如何分配和使用資源的問題。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關鍵還是平衡,要看值得還是不值得。

10、科斯定律中假設交易費用為零或非常低。但現實中交易費用可能高不可攀,有可能高到令整個交易沒法完成。因此我們有時要鼓勵第三方,在知道資源怎樣使用更好、在非常有把握的情況下,使用手中的權力對資源進行重新分配。而這就是所有的制度、風俗、習慣,以至政府、法院存在的根本理由——對資源、責任、權利進行初始的界定。都可以看成為了減少重復商議的成本而逐漸固定下來的解決糾紛的辦法。

11、那政府、法院動用手中權力重新分配資源,是否有效呢?一個常見問題——政府有沒有征地權?「反對永久原則(The rule against dead hand)」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科斯定律非常重要和現實的應用,即對征地問題有一個持平的看法,必須在私有產權和政府的征地權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12、根據科斯定律,我們可以很好解決現實問題。(周其仁)問題不講理,講數。要找合作解,找一個平衡點。(大學宿舍、蜜蜂果樹、球場門票)

【需求】

  1. 「個人估值(personal worth)」——(阿爾欽)「一個人對一件商品的個人估值,是他為了得到這件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數量」

  2. 由此形成經濟學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個人主義的主觀價值論(individualistic subjectivism)。主觀價值論能解釋客觀價值論不能解釋的現象,能更好地指導生產,減少浪費。形成了計劃經濟體系和商品經濟體系的區別。

  3. 「邊際」,由奧地利學派引入。即「新增」帶來的「新增」。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單位時間內,隨著人們消耗的某種商品的數量不斷增加,消耗這種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享受遲早會下降。

  4. 通過追求「邊際效用=邊際成本」,能使得總收益最大化。在自己所能涉及的領域和活動中,在所有選項中,根據邊際平衡的規律來分配時間、金錢、精力和其他資源,從而使總效用達到最大(學生考試)。

  5. 需求第一定律:當其他情況不變時,只要價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會減少;價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會增加。→需求曲線永遠向下傾斜。

  6. 需求與需求量存在區別。價格以外的任何其他因素發生變化時,「需求」就會變動,此時要另外畫一條位置不同,依然傾斜向下的需求曲線。而其他因素不變,只有價格變動時,影響的是需求量。

  7. 需求和供給沒有黑白之分,它取決於市場價格。當價格過高時需求者會變成供給者(租房夫婦)。

  8. 需求曲線上任意一點代表這個人對這件商品在這個單位上面的個人估值,這跟他為了得到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價之間有很大差距,這個差距,稱之為「剩餘」(surplus),叫「消費者剩餘」(冰箱用電),最好叫「交易剩餘」,因為只要有交易,買賣雙方都能享受到剩餘。

  9. 需求第二定律:需求對價格的彈性,和價格變化之後流逝的時間長度成正比。隨著時間流逝,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會增加。因為時間越長,人們找到的替代方案越多(上班下雨打車)→不存在垂直的需求曲線。所以說需求定律是刻畫人性的。

  10. 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量的變化比例/價格的變化比例。彈性>1,是奢侈品,彈性<1,是必需品。需求曲線上彈性處處不等,價格越高彈性越大。價格為0時,彈性為0,絕對剛性。任何商品都可以成為奢侈品或必需品,這取決於價格的高低。

  11. 需求第二定律的應用:稅負由買賣雙方共同承擔;雙方各付多少,取決於需求者和供應者雙方的相對彈性,誰的彈性低,誰對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誰就付的多一些。供需雙方相對彈性大小,跟法律與政府的規定本身沒有關係。從長遠看,法律規定沒有效果,「法律無效定律(The law of the irrelevance of thelaws)」。背後的原因還是刻畫的基本人性,人是會尋找對策的,時間越長,找到的對策越多,法律規定帶來的後果就越弱。

  12. 需求第三定律:精選品和普通品之間的價格本來是有較大差距的,但是加上一筆附加費後,它們的差距就縮小了,精選品顯得便宜了。而附加費越大,這種效果就越明顯,精選品就顯得越便宜。反過來,當人們不得不支付一筆巨大的附加費時,就只有精選品才值得人們去運送、提供,才值得人們享受。「好東西運到遠方去定律」(國外對中國的產品實施配額保護制度,使得中國出口商品的質量提升了)

【價格】

1.在預測經濟時,人們會遇到三個不可逾越的、根本的障礙。(1)人際效用不可比較;(2)數據不可得;(3)獎懲很難恰如其分

2.(哈耶克)經濟體系要解決的問題,不是邊際平衡的問題,是應付變化的問題。對於經濟體系而言,更多更重要的知識,是關於誰在什麼地方、願意以什麼樣的代價、購買什麼商品的局部信息。哈耶克把這些局部信息稱作「知識」。如何把這些分散的知識利用起來,從而對時時刻刻不停的變化做出反應,才是人類社會要完成地艱巨任務。

3.解決問題的答案就是價格體系。價格是可觀察、可統計、可加總的數據。價格的作用:(1)傳遞關於稀缺的信息;(2)指導生產;(3)做出獎懲,決定商品分配。

4.價格只能在具體的交易中形成。在現實生活中,永遠是具體的情況、具體的案例發生在先。每一宗交易,都要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下進行,沒有了它就不會有匯總的數字。價格是每一個人發自他們內心,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最後達成的一個結果。價格只是一個信使,它只是在如實地反映商品稀缺的信息。

5.「乘人之危發財」是利用了「知識」(不是科學知識的知識,是關於誰在什麼地方、願意以什麼樣的代價、購買什麼樣的商品的具體信息),有別於攔路搶劫,是有好處的。

6.供給是永遠不夠的,在供給不夠的情況下,價格永遠在起調節的作用。價格不是擺設,不是請客吃飯。

7.以個人視角看世界是稀缺、選擇、成本和需求;聚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競爭和合作是最好的概括。競爭規則有很多:暴力、智力、資輩、社會身份、勞力時間、隨機性、等待時間、按需分配、按出價的高低。選擇不同的規則,稟賦不同的人機會就不一樣。沒有任何一個規則比別的規則更公平。

8.競爭就會有成本,這個努力的過程,就會消耗真實的資源、時間、金錢、注意力等。這些競爭的成本,其他人是很難得益的。這些努力本身,對於得到資源的人來說似乎是值得的,但對於社會上其他人來說,資源被白白浪費掉了。只有一種競爭方式例外,認錢。如果凡事都要用出價高低來競爭,人們就會努力地去賺錢,為了賺錢,人們就得生產和提供別人需要的商品或服務,讓別人願意購買。這種情況消耗的資源是最少的。從公平角度,並不比別的分配方式更公平,從效率角度,從社會財富積累的角度,從如何減少競爭帶來的無謂損失的角度看,更有效率,能直接帶來社會財富的高速增長。

9.在交易雙方都需要「挑客」的情況下,「認人」的標準往往比「認錢」的標準更可取。物物交換的交易費用極高,因為匹配的交易者相遇(稱為雙重偶然性,double-coincidence)的概率很低。而交易當中只要有一方是認錢不認人,就能極大地增加交易的機會。這恰恰是貨幣的妙處所在。

10.「短缺」是指因為價格受到了抑制,人們僅僅用出價的辦法買不到這種商品,而只有採取其他的競爭方式才能得到這種商品的情形。「短缺」不是供應的減少,而是指在商品的價格受到抑制的情況下,人們不僅要通過出價的方式去競爭,還需要依靠其他非價格的方式去競爭的一種特殊現象。(排隊、過去的糧票、現在的春運票)

11.「過剩」不是供給過多,而是商品的價格被人為地抬高,以至賣家必須搭配其他的競爭手段或服務,才能把商品賣出去的現象。過剩是價格被人為拔高的結果。(「資本主義腐朽」其實是美國「農產品過剩」,源於政府要扶持所以拔高農產品價格結果賣不出去,政府要麼減少補貼,要麼限制產量,要麼引導農民自行處理掉過剩產品,甚至花錢請他們不要種地)

12.「稀缺」是永恒的,而「短缺」和「過剩」都是價格受到人為干預的結果。

13.價格管制不是收稅,政府不要錢。價格管制必然導致資源價值的耗散。人是追求損失最小化的動物。在人們被迫展開價格以外的競爭時,他們就會選擇那些能夠最大限度地挽回損失的競爭方式。這些方式,要麼能讓資產重新落到估值較高者手上,要麼能改變契約的結構從而減少不必要的交易費用和競爭損耗,要麼是這兩種方式的有效組合。

14.人們如何應付價格管制,如房租管制下的房東:(1)會縱容自己的偏好,挑選租客;(2)用捆綁銷售,「鑰匙金(key money)」;(3)把房子租給自己的員工;(4)改變房屋用途。租客也要付出代價:(1)討好房東;(2)討好中介,「鞋金(shoe money)」。最終都能夠使這房子盡量回到那些用途價值更高的人手上,只不過競爭的方式更迂回了。價格管制越嚴重,價值耗散就越大,人們設法繞過政府管制的積極性就越大;政府圍堵的力度越大,人們採用的對策就越迂回,被白白浪費掉的競爭成本也就越大。由此,價格管制之下形形色色的違法活動以及它們出場的次序,就都可以理解了。

15.一件商品,無論是壟斷企業還是競爭企業提供的,價格都應該由市場決定。否則就會出現短缺或過剩,從而產生無謂的損失。對於壟斷企業——主要是那些通過行政保護而形成的壟斷企業,合理的矯正辦法,不是實施價格管制,而是要停止行政保護,打開市場的進入通道,鼓勵競爭者的進入。否則不僅不能消除行政壟斷,還會造成產品分配過程中的無謂損失。行政壟斷+價格管制,只會錯上加錯。(火車票定價應該參照航空公司的做法,票價靈活地上下波動。不承認火車票是商品屬於鴕鳥心態。回家過年不僅是商品,而且是昂貴的商品。價格到位需求自然會弱化。現在這樣價格不變就會出現黃牛、排隊、網路刷票。春運火車票是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尾巴,是習慣了市場經濟的年輕人了解過去生活方式的一個樣本。)

16.美國的房租管制事與願違,本來是要幫助窮人,讓他們少花錢就能找到房子住,但管制的結果是他們更找不到房子住了,只有那些有錢人才能更好地解決住房問題。政府應該向大多數人收稅,取得稅款後再到市場上向私人業主購買或租用他們的房子,然後把房子分給有需要的窮人,而不應該把實施價格管製造成的負擔讓剛好成為房東的人承擔。(弗里德曼)一個社會如果把個人的權利置於公平之上的話,當然不會是公平的,但他卻離公平很近;如果把追求公平放在追求個人權利之上,既不能保證個人權利,也不能達到所謂的公平。追求公平的時候,肯定會出現的結果,就是甲和乙兩個人商量,怎麼逼著丙去替丁做一些事情,而甲和乙還從中分一杯羹。

17.解除價格管制(德國成功、中國失敗),要在勇氣和耐心之間、大膽和沉著之間進行合理的拿捏不是容易的事情。

18.針對窮人的解決方案,政府常不給窮人錢,而是給他們實物:(1)實施價格管制舉手之勞,官員願意幹;(2)政府有父愛主義,不相信窮人怕他們亂花錢。至於深層次的匱乏和難題,官員很難深入體察和救助;(3)實物補貼可以假公濟私,如牛奶供應商。補貼窮人有兩種方法,一是補貼商品的供應商,及補供方;二是以貨幣的方式,直接補貼那些受益人,補需方。兩種方法效果迥異。貨幣補貼是更好的選擇,不僅浪費小,效率跟更高,而且還給窮人更多的選擇。

19.房價問題,人口集聚和城市繁榮,都是使房價上升的正面因素。房屋交易不夠靈活、小產權房未進入正常的流通管道、容積率限制太大等等是負面因素。要對症下藥,不要破壞那些正面因素,而要改正那些正面因素。

20.廉價保障房不是免費午餐。它的錯誤:(1)把人綁在廉租房上,降低人員流動性,上升管道收窄了;(2)沒有看到這樣做的擠出效應,政府用得越多私人用的越少;(3)會限制廉租房的有償轉讓,限制了資源的有效使用。房屋不是一種標準品,它是一種服務,是一種綜合的服務。我們應該堅持房屋服務市場化、商品化的道路。

21.「控制空置率」其實是打擊投資需求,區分使用投資需求和使用需求,這是不可行的。因為投資需求建立在使用需求上。凡是那些打擊投資需求的政策,不為投資開綠燈的政策,最終也滿足不了使用需求。

【權利】

  1. 與動物世界相比,人類展開的是高度迂回的競爭,人類非常富有。是人類社會逐漸建立起的精致的權利體系,保護了有效的競爭。

  2. 阿爾欽)「產權是一種通過社會強制而做到的、對某種經濟物品的多種用途進行選擇的權利」。別人認為我們有才有,要別人願意出來保護我們行使的自由,才能叫權利。「能力」取決於自己能夠占有多少,「權利」取決於社會上其他人願意給你多少。

  3.  權利來自人類的經驗,尤其是那些慘痛的經驗、那些巨大的錯誤。理所當然的權利之間,本來就是有衝突的,怎麼找到相衝突的權利之間的平衡點,才是我們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權利需要社會上其他人的共同認可和執行(自殺權)。

  4. 自由不等於免費(Political freedom is noteconomically free.).(占用私人商場集會遊行)。《簡明經濟學百科全書》——產權保護個人自由。人們要行使政治上的自由權利,產權非常重要,經濟基礎非常重要。

  5.  產權的興起原因:(1)外部性。自己的行為對外界有影響。(打獵)(2)人口集聚,對「排他性權利安排」的需求。(美國起初的《宅地法》誰耕作歸誰,鐵路生意大受影響,因此鐵路公司建立黃石國家公園保護沿途景觀)

  6. 產權的三要素/三個重要環節——使用權、收益權、轉讓權。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區分,除了找一種說法,讓對方有台階下,打破僵局,還代表了一塊土地,一份資源在不同環節、不同側面的使用和分工。(女王在戰爭時行使土地所有權)

  7. 轉讓權——從產權的角度看,人們是不是真正擁有某件物品,最有效的試金石就是看他有沒有權利把它賣出去。

  8. 產權保護三個基本原則——財產原則、責任原則、不可轉讓原則。財產原則:一個人想要剝奪別人的產權,就是向這個人付費。付到他願意放棄為止。在財產原則下,政府只對產權進行了一次干預,那就是確權。責任原則:當一個人侵害了別人的產權後,侵害者就要向產權所有者賠償,賠償金額由第三方確定,第三方可以是國家、保險公司、政府官員或法官。在責任原則下,政府做了兩次干預,一次是確權,一次是發生侵權行為時由政府來決定賠償的金額。不可轉讓原則:政府禁止所有權人把他所擁有的資產賣給別人。此時政府進行了三重干預:第一確權,第二決定侵權的賠償金額,第三政府禁止原來的產權所有者出讓他的產權。

  9. 由於交易費用的存在,大量的產權不能通過財產原則進行保護,只能通過責任原則來保護(無法事先議價,如車禍手術)。到底是用財產原則還是責任原則,很重要的權衡標準是看交易費用。「申請禁制令」是一種按照財產原則對所有權進行保護的方式(因為是在事前)。如果採用財產原則來保護產權的成本太高,而傷害已經造成,這是只能由第三方對傷害做一個賠償定價(合同法的違約賠償)。

  10. 實行不可轉讓原則,有多重原因:(1)政府認為一些買賣會引起很大的社會麻煩;(2)會威脅現存的道德觀;(3)「父愛主義」,政府覺得自己比個人更了解他們的利益所在(農民沒有權利把自己的土地賣掉);(4)「自我執行的父愛主義」,自己對自己信不過。

  11. 摩爾器官買賣案:人們實施不可轉讓原則背後是有各種原因的。經濟學分析的重點是:如果市場存在對某種商品的需求,但法律卻禁止人們買賣,那會產生怎樣的後果,這些後果是否符合我們當初的良好願望。(法律之後的效果評判)

  12. 經濟學家認為,道路要保持適當的擁堵,當道路的經濟價值發揮到最大時,道路的擁堵程度就算是適當的擁堵。擁堵費篩選的不是貧富,而是需求。無論收取的擁堵費用在哪里,收擁堵費本身都是有意義的。政府能不能善用擁堵費是一回事,該不該收是另一回事。征收擁堵費的意義就在於調節需求。

  13. 「私用品」關鍵的含義是一個人用,別人就不能用,相反,一個人用的同時不影響別人使用的物品,就叫「公用品」。但是好多商品屬於模糊地帶。(道路是私用,治安服務是公用)。公用品和私用品還有一個維度的劃分,叫「排他性」。

  14. 排他性非排他性競爭品(私用品)衣服、汽車、文具魚塘、地下水、森林非競爭品(公用品)有線電視、收費軟件、著作版權無線廣播、開源軟件、科學定律66、只有是有點遠見的開發商,都會充分考慮各種公共空間帶來的好處,而且他們也一定有辦法從中收費,取得補償。(五星級酒店大堂、購物中心)

  15. 燈塔之爭的啟發:(1)哪怕是公共設施,私人也有積極性提供,私人也能夠從中收費;(2)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尤其是私用品服務時,可以選擇免費,也可以選擇收費。如果收費能達到兩個效果——可以篩選需求(道路,誰更需要誰先用)、進行經濟核算(判斷修隧道合不合算進而推測是否值得再修一條)

【耐心】

  1. 當我們為一切事物——不管是選擇、需求、價格還是權利——引入時間維度之後,需求就有了急躁、耐心之分,商品就有了現貨、期貨之分,價格就有了現值、期值之分,而這構成了整個金融市場的基礎。

  2. 「易耗品」與「耐用品」。只有在時間維度上才能體現它的價值,發揮它的功能。(人力資本、生小孩)

  3. 「不耐(impatience)」:人們更喜歡今天確定的消費,不喜歡明天不確定的消費。影響不耐的因素有很多——年齡、想像力、時局、傳統或文化。

  4. 不耐產生交易。人與人之間耐心不一樣,對手上耐用品的估值就不一樣,有些人喜歡要現貨,有些人喜歡要期貨。這些偏好現貨和期貨的人之間,就會產生交易。現貨和期貨的比價,就是利息率,簡稱利率。

  5. 不耐程度決定利率高低。每個人都有時間偏好,想早點消費。想要換取現貨的人說服別人,讓他們推遲消費、接受期貨,就只有一個辦法——對他們進行補償。補償是利率的基礎。未來越是不確定,補償就越大,利率越高;消費推遲得越久,補償也越大,利率越高。不耐是利率的基礎。

  6. 反對收取利息的觀點自古就有。利率的價格管制會產生不良後果:(1)人們不願意借錢給別人,因為當中的風險要自己承擔。裝窮是第一表現;(2)黑社會應運而生,黑社會是那些有信心、有本事讓人還錢的人,願意把錢借給別人。黑社會經營的地下借貸市場成為公開市場的一種補充;(3)人們會選用迂回的辦法支付利息,如表面上一起合作做生意,實際上是借錢,利息以經營利潤的名義歸還。社會越是譴責和限制收取利息的行為,人們借錢的方式越曲折,借貸的交易費用就越高。

  7. 貸款利率越低,窮人貸款越難。因此一些經濟學家主張,給窮人的利率要稍微比市場利率高一些,讓那些有錢人看不上這些利率,這些錢才能更容易落到窮人手里。

  8. 貼現率:未來價值(期值)轉化為當前價值(現值)的打折程度。(利率的反面)。未來越不確定,現值、期值差額越大,貼現率越高。

  9. 貼現率變化影響人們的投資決策。貼現率決定項目盈利前景(下屬想要投這個項目,會故意把貼現率說得低一點)。貼現率影響個人自律程度。貼現率選擇與環境保護(斯通貼現率超低0.1%,意味著人們對未來極其看重,有超強的耐心,為了換取未來更好的環境我們今天要做出巨大犧牲)

  10. 投資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Investment is the balancing ofconsumption over time.)我們要追求的,是終身每一個時間點的收入之和最大化。(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仍遵守這個原則,因此他它實仍是被動的,必須看著未來石油替代品出現的苗頭,來確定今天石油產量的高低,它們的決策是受市場力量左右的。)

  11. 一份資產的現值,等於它未來收入流的折現扣,即,預期收入流決定資產的現值。重點在「預期」。只有新的知識才能改變預期。因此,意外消息、想不到的消息才能改變資產現有的價格。

  12. 股市到底有沒有泡沫?在於人們消化股市上意外消息的過程到底有多快。(1)尤金法瑪的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資產的價格已經反映了關於資產內在價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它們的價格就是最有效的價格。資本市場沒有泡沫,資產價格的波動非常有效,已經準確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2)羅伯特希勒的市場泡沫論:資產定價有時過高有時過低,人是非理性的,人們的反應有時候不足,有時候又過激。

  13. 關於價格泡沫的討論最複雜的地方在於,人對自己的預期會產生預期,預期重重疊加,就會產生測不準現象。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資產價格最終是由資產本質、內在固有的價值決定的(女孩贏得選美在於她本身是否漂亮);另一部分人卻持相反觀點,如凱恩斯,他認為資產的價格不取決於資產內在的價值,而僅僅取決於人們認為它是否有價值(人們投票選美是選他們認為的,別人會選的人。炒股,你願意買業績差的股,是因為你期待後面有人比你更傻,能夠以更高價格接手你的股票,「博傻」)

  14. 非理性行為有規律性,行為金融學研究人們行為的規律,被用來預測股票和其他資產價格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尤金法瑪的有效市場假說概括能力更強)

  15. 在競爭之下,任何資源所能獲得的回報,會接近於這個資源本身所能帶來的邊際收入。(肥豬丸的市場價格會接近於這顆肥豬丸帶來的邊際收入,也就是100斤豬肉的收益)。回報增加,回報率卻沒有增加。(因為隨著肥豬丸的發明,肥豬丸本身的價格會上漲)。

  16. 三種對待風險的不同態度:風險厭惡、風險偏好、風險中性。

  17. (1)通過儲蓄未雨綢繆,特點是未來結局可變,是有風險的(儲蓄可能被用掉);(2)買保險的人是風險厭惡的,保險的特點是未來收入的穩定的,這種穩定性值得花錢來購買。

  18. 在保險公司投保時,投保事項要符合三個基本前提條件:事件的概率性(不能是確定的)、概率的不相關性(風險不能是全局性的,比如全球氣候災害不能保)、概率的獨立性(生病、交通意外不受人主觀控制,可以保)。

  19. 保險的運作原理:(1)細分(segregation)。分得越細,同組內人的風險越接近,被別人占便宜的可能性越低,要交的保費也越低(不同年齡段)。(實施歧視符合保險運作原理)。(2)加總(aggregation)。同樣風險的人越多,他們之間產生風險的數學期望就越準確,離差就越小(大數定律)。

  20. 不是保險的保險:(1)失業保險是一種社會補貼。社會福利越高的地方,失業保險金或失業救濟金就越高,失業率就越高。(2)養老保險也是政府補貼,是一種轉移支付。隨著人的壽命變長、生育率越來越低,這種靠新人來維持的補貼制度會逐漸不可持續。(3)美國一些政府提供的「災難保險」,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那些商業保險公司不願意理賠的高風險事件,其實是在鼓勵風險。

  21. 不被當做商品的商品,如醫療。每一個實施低價公費醫療的國家都會產生排隊現象。追求絕對公平不如實行「雙軌制」:如果付錢就不用排隊。而且政府提供廉價醫療,將產生龐大管制和管理費用。要避免問題連環出現,根本的辦法還是回到問題的起點,把那些本來就是商品的商品,毫不含糊地當作商品來對待。

  22. 期貨。和保險一樣,是對確定性的需求。(無論天氣怎樣咖啡都得價格都一樣,咖啡價格都一樣——期貨市場的功能)

  23. 期貨,全稱期貨合約。人們對某種商品未來的價格產生不同看法時,出現期貨合約的買賣雙方。期貨合約的買方答應在未來規定時間內,按照規定的價格,向期貨合約的賣方購買規定數量的某種產品。期貨市場是中間方。買方和賣方通過期貨市場交易。

  24. 沒有人能徹底消除風險,期貨合約的重要作用是重新分配風險,賣方喜歡風險,讓他們承擔風險;買方不喜歡風險,讓他們少擔風險。雖然風險的總量沒有變,但是由於風險的分攤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滿足感得到普遍提升。賭博製造了本來並不存在的風險,是零和遊戲(指整個社會總幸福感沒有提高),而期貨市場是重新分配了本來就不可避免的風險,是正和遊戲(每個人的幸福感都得到提高,社會總幸福感得到提高)。

  25. 期貨市場鼓勵人們對未來做更準確的預測。判斷正確自然會得到回報,失誤會受到懲罰。

【供應】

  1. (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原理:在一個社會里,每個個體如果把有限的資源,包括時間和精力,只用來生產對他們來說機會成本比較低的那些產品,然後跟別人交換,這樣整個社會產品的總價值就能達到最大,而且每一個個體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論他們的絕對生產能力是高還是低。比較優勢是跟自己比較,我們在放棄的機會之間進行比較,找到機會成本最小的那種,就是我們的比較優勢。

  2. 分工與合作給人們帶來更大的財富。分工可以減少工作之間往返的成本。分工促進「熟能生巧」。分工使機器替代成為可能。

  3. 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原理)和亞當斯密(分工協作原理)為我們今天的分工合作、自由貿易,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4. 貿易順差或逆差都不重要。從長期而言,從整個世界的格局而言,每一個國家,都是能夠保持收支平衡的。總有人反對自由貿易,是因為在國際貿易涉及的三方人士(本國消費者、本國生產者、國外生產者)中,本國消費者從國外先進生產者中買到商品後,本國落後生產者就受損了,就會說分工和合作的各種壞話。

  5. 我們自己開放就行了,不需要征得別人同意。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倒過來根據一個國際協議逼迫國內的保守勢力進行改革。這是在事前規則和事後酌情之間做一個取舍。我們先簽訂一攬子國際協議,把這件事情從原理上、原則上給確認下來,然後回到國內,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突破,這要容易一點。

  6. 關於定價,經濟學有兩個概念——「完全競爭狀態(perfect competition)」和「不完全競爭狀態(imperfect competition)」。

  7. 完全競爭狀態:市場里有數不清的買家和賣家,交易的都是同種商品,大家都不能通過控制買賣量來影響價格,因為他個人的買賣量跟整個市場的買賣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小農經濟——農民是「受價者(price taker)」、股票市場中每一個普通股民)

  8. 不完全競爭狀態:信息不完全流通、不完全對稱,交易費用是正的,存在討價還價、爾虞我詐的現象。因為每一位賣家賣的產品品質不同,所以買家不能夠在不同的賣家之間自由的切換。在這種市場里,賣家具備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他們對價格和產量具有一定的操控權,賣家面對的是一條傾斜向下的需求曲線。他們要追求一個合理的價位使得總收入達到最大,即需求曲線下面那個矩形的面積最大化。這種賣家稱為「覓價者(price searcher)」。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生產商都屬於覓價者。不完全競爭才是市場常態,這才是理想的競爭狀態,才是完美地競爭。(哈耶克)「競爭的本質就是動態的過程。」

  9. 「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覓價者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使得產量變得過低、價格變得過高,白白浪費了一部分生產能力,就叫做「無謂損失」。這就是覓價者在定價的過程中所犯的「罪過」。

  10. 價格歧視可消除無謂損失。完美的價格歧視,指的是賣家把交易剩餘全占有了、全奪走了。更常見的是「二級價格歧視」,也就是對不同的購買量收取不同的價格,多買就便宜一點,多買多送。「三級價格歧視」,就是對不同的人群或不同地域的人收取不同的價格。這是由於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對同樣一種產品具有不同的需求彈性。(航空公司等)

  11. 行業競爭程度不看企業個數。企業合併是為了應對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的數量取決於市場的規模。企業競爭程度不看企業數量,只看行業入口有沒有人為設置的障礙(市場準入)。有,這個市場競爭程度就有限;沒有,市場就是激烈競爭的。一般來說,只要在行業入口處沒有行政設置的障礙,這個市場就是充分競爭的市場。

  12. 開放市場(放開準入)封閉市場(限制準入)受價者(面對幾乎水平的需求曲線)完全競爭(如個體農產品銷售者)卡特爾(如農產品卡特爾、石油卡特爾、工會會員)覓價者(面對傾斜的需求曲線)壟斷者不完全的競爭者有市場支配地位的賣家(如蘋果、微軟)受政府保護的專營者或壟斷(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動)專利權人版權所有人【信息不對稱】

  13. 信息不對稱的表現:欺騙(cheating)、偷懶(shirking)、逆向選擇(adverse seletion)、道德風險(moral hazard)、敲竹杠(hold-up)。

  14. 商品質量有高低之分不要緊,問題是怎麼把商品的品質準確體現出來,這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核心。(檸檬市場,市場崩潰在於買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體的品質,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15. 何謂優質:品質穩定(勻質)、性價比相當(邊際成本=邊際收益)。

  16. 克服信息不對稱、建立互信的方法:(1)重復交易;(2)第三方背書(推薦信);(3)通過增加附加成本發信號(西裝革履面試);(4)實施質量保證——以品質三包替代品質檢驗;以延保合約甄別用戶;以共享合約保障品質。通過質保,讓消費者幫助發現質量問題,有效降低質檢成本;通過延保,商人把那些對產品質量要求比較高的消費者甄別出來,讓他們承擔更高費用,從而讓產品的生產成本與收益更加接近;收入共享合同,可以鼓勵合作雙方盡力保證自己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質量。(5)付出沉沒成本(酒店印著名字的地毯毛巾、戀愛紋身、銀行買繁華地段);(6)給出人質或抵押(聯姻、演員和經紀人之間)。

  17. 商家的巨額廣告、餐廳取信顧客、學校取信學生、醫院取信患者等等,在市場交易中,商家需要做出種種示弱姿態,要花大量功夫來打扮自己,證明自己的本事,來表明自己不會欺負消費者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消費者。

  18. 特許經營模式中,總店有權隨意終止合同(termination at will),還會要求加盟店提供額外服務(如眼鏡店免費洗眼鏡換鼻托),這些合同看起來是不公平的,但目的是糾正另一種不公平,是保護真正地弱者——總店。因為每一家違規的加盟店對其他的和總店就具有很強的「外部性」。

  19. 「零部件產品」:冰箱、洗衣機等質量可追溯;「管道產品」:食品、藥品、化妝品。管道產品生產的不可追溯性,提高了質檢的難度,降低了品質的可靠性。

  20. 以垂直整合保障管道產品的品質。產品的垂直鏈條越完整,企業和企業之間換手的環節就越少,品質檢驗的成本就越低,品質就越有保障。(加工廠有自己的奶牛和飼料來源)。這麼做和分工合作的原理是背道而馳的,但半成品在工序與工序之間轉換時,所需要質檢成本大為下降。

  21. 信息不對稱問題影響質檢成本,因此需要考慮生產鏈條的整合或拆分。如果質檢成本較低,換手次數就可以多些,就可以進行更細的分工;反之,就需要進行垂直整合,減少中間環節,以「多樣性損失」換取「產品可靠性」。(垂直整合、大企業壟斷,如可口可樂、雀巢、聯合利華,才有足夠的研發能力和賠償能力,保證產品的質量,降低問題產品帶來的風險)

  22. 以上都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市場化的方案,但不夠,還需要政府、法院參與進來。「漢德公式」:B<P×L,當避免意外所付的成本低於意外發生的概率乘以意外發生以後產生的損失(預計的損失),那麼具有避免意外義務的人就應該承擔責任。它的含義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所以我有責任,責任還挺大的。

  23. 在實際的侵權法中,責任的分攤不是黑白分明,而是有灰色過渡帶的,存在不同比例的責任分攤類型,包括疏忽責任、嚴格責任、連帶責任。生產商的「嚴格責任」在產品安全案件中越來越被人們廣泛接受,廠家對自己生產的產品擔負嚴格責任成了常態。

  24. 但商家責任過大會事與願違。始終要盯住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平衡。如果責任人沒有能力解決問題、避免意外,一會買保險,分攤風險,二會提高產品售價,讓顧客一起分攤。若二者能不可行,則會鋌而走險,繼續生產,或者不再生產,完全退出市場。因此,如果引入第三方——政府機構(非盈利的),讓這個機構對產品質量加以監管,就有可能很好地解決產品質量的問題。

  25. 但政府監管產品安全,追求產品的極致安全,這本身就是有成本的(金錢成本、機會成本、時間成本),會產生「藥物滯後(drug lag)」,病人往往「不需要那麼安全」。官員的目標和病人的目標並非完全一致。(「我不是藥神」)。

  26. 把監管標準提得過高會產生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的後果,因此政府另一種監管方式:「強制披露(mandated disclosure)」:政府命令廠家把產品所有副作用清除地列出來告訴消費者,讓消費者自己來決定。

  27. 但這種方式是失敗的,「複雜性」削弱了它的好處(iTunes30多頁的協議),還會對消費者產生誤導(把自己缺點說得越多越可信)。

  28. 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於,強制披露想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問題,而要解決信息不對稱,不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變成專家,而是通過分工、交易的辦法,讓那些專家來提供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服務。因此,壟斷性的監管機構難以在信息高度複雜的社會里,為情況多樣的消費者做出正確的選擇。解決的辦法就是,為監管引入競爭。讓它們的專業判斷成為一種商品,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上相互比較,供消費者選擇。這是讓「專業知識」和「選擇自由」得到協調的好辦法。

【合作】

  1. 科斯的企業理論:人們會進入企業工作,是因為市場有交易費用。企業不會無限做大,是因為企業內部有管理費用。

  2. 企業存在另一個原因:團隊效應。而邊際貢獻決定單個成員在團隊中的貢獻率。

  3. 誰來當老板?(1)看資本和勞力力。資本是弱者,容易被欺負和濫用,是老板;勞力力更容易偷懶和濫用資本,是被管理者。(大量的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就是讓勞力力的利益向資本的利益看齊)。(2)看專用資源(firm specific assets)和通用資源(firm independent assets)。專用資源是高度依賴於所在企業平台的資源,通用資源是無論放到哪個企業平台都發揮地差不多的功能、獲得差不多收益的資源。專用資源的所有者充當管理者和決策者,讓通用資源的所有者接受命令、服從管理。(3)看固定收入和剩餘索取。在黑屋里工作的人被稱為「剩餘索取者(residual claimant)」,以「剩餘索取權」激勵難以監督的合作者,即老板。他們的收入根據企業產出——剩餘的利潤——來計算。企業剩下多少他們拿多少,他們越努力企業剩下的越多,他們得到的越多。

  4. 經濟學家大約在50年前,才開始深入研究這些不同的機構、組織內部的治理關係,刻畫、描述、解釋這些組織內部的責權利關係,被稱為「制度經濟學」。

  5. 收入的高低由什麼決定?員工的議價能力取決於他在別處的機會。邊際貢獻決定團隊成員的收入水平。薪水是由市場的力量、市場的規律來決定的,而不是由老板的慷慨或者貪婪決定的。

  6. 收入的節奏由什麼決定?時薪、月薪、年薪,時間跨度越大的薪水,給人的空間越大,人的靈活度越高,越有機會做一些新的嘗試,眼光也越長遠。(1)以投入與產出劃分收入節奏。(掃地工、打字員付出勞力就有收入,歌唱比賽第一名拿到後才能得到合約,根據結果支付報酬)。(2)工作品質鑒別難度決定收入節奏。(演員產品的品質很容易鑒別,因此很快支付完酬勞,教授卻一般簽終身合約,把薪水收入平攤在漫長的時間里)。(3)產權保護需要決定收入節奏。(師父跟徒弟,徒弟在開始的很長時間內薪水都很低,甚至是負數)

  7. 事與願違之同工同酬法。(1)競爭之下同工同酬趨於消失;(2)男女工作績效是否相同,必須從多角度評估(從持續性角度看,有時他們的工作是不同工的);(3)硬性的同工同酬法會剝奪弱者與強者展開競爭的最強武器,從而導致事與願違的結果(弱者要求一份合理甚至稍低的薪水,同工同酬法下老板只會找配得上這份薪水的人,結果他們連工作都找不到了)。

  8. 事與願違之最低薪水法。(1)最低薪水法會導致失業(需求第二定律,人是有彈性的,老板會找到越來越多對策);(2)最低薪水法被用來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只有小工廠和小商場會受到衝擊);(3)最低薪水法剝奪窮人自立自強的機會(失去工作,也就失去在社會階層中逐漸爬升的梯子。最低薪水法損害了它本來想要保護的那些人的利益)

  9. 基尼系數:面積越大,說明離社會收入平均的狀態越遠,社會收入不均的狀況越嚴重。

  10. 基尼系數在經濟學上很成問題。(1)現實中具有不同收入節奏的職業和人群,他們的瞬間收入都是不一樣的,不能以瞬間收入衡量收入差距。(2)收入不平均和收入不公是兩回事。造成收入不平均的原因有很多(年齡、職業、天賦、勤奮程度、行業興衰、經濟周期等,以及不公,例如貪污腐化、違法亂紀)。如果僅僅看見基尼系數上升、人與人之間收入差距增大,就執行所謂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反而會使得那些造成合理收入差距的因素,受到不正確的抑制。

  11. 工人違約的案例屢見不鮮。「黃狗合約(yellow-dog contract)」,即雙方先簽訂協議,老板願意多給一些薪水,相當於一筆保險費,這有助於勞資雙方達成合作。

  12. 罷工的性質:(1)在關鍵時候不幹活,也叫敲竹杠;(2)自己不幹活還阻止別人幹活。它的本質是集體違約,或破壞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互信。因此罷工並不能達到某些人所說的「幫助工人增加集體議價的能力使得他們收入增加」,從長遠來看,他們的工作機會都丟失了。越易罷工的地方,生產能力越容易下降。

  13. 人們在試圖行使工作權利時,還會遇到各種有競爭對手設置的障礙。(1)競爭者會利用法律來提高對手的成本;(2)競爭者可能會提高對手的進入門檻(行業準入制度的門檻就是由已獲得執業許可的人設置的,即既得利益者。如果他們一味拔高執業標準,使進入這些行業的勞力者人數減少,消費者會為此付出過高的成本,提高執業門檻也會事與願違)

  14. 窮人怎麼辦?(1)尋求個人進步。每個人都能通過教育積累自己的人力資本。一個種族經濟條件的改善,不需要以政治權利的提升為前提(在美國的中國人、日本人)。(2)搭社會進步的順風車。社會進步,餅做大了,每個人分得的也越多了。

【協調】

  1. 宏觀經濟學的關注點,就是整個社會是如何通過貨幣來達成合作和協調的。

  2. 奧地利學派有個重要的概念,叫「自發秩序(spontaneous order)」。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是一種自發秩序,貨幣也是。

  3. 貨幣的作用:避免交易中雙重偶然性的要求、降低質量檢驗成本、增加市場交易量。

  4. 「劣幣驅逐良幣,劣幣就是有效的貨幣(Good money is driven out by cheapmoney. But cheap money is efficient money.)」今天人們基本拋棄了用真實的商品來充當貨幣的做法,大家用的都是紙幣,甚至電子貨幣。只要我們相信它有用,它就有用,就行了。

  5. 商業銀行創造貨幣原理:每增加1元基礎貨幣,商業銀行系統就能創造出超過1元的活期存款。它創造貨幣的能力跟法定準備金率成反比,法定準備金率越高,它能夠創造貨幣的倍數就越低。

  6. (1)商業銀行的固有機制(無法滿足所有儲戶提現的要求)催生「流動性困難(convertibility problem)」。(2)每一家商業銀行又都是商業機構,通過對貨幣的低買高賣——向儲蓄客戶支付較低的利息,向貸款客戶收取較高的利息——來賺取利潤的,因此會存在經營不善、「資不抵債的困難(insolvency problem)“。(3)前者應該需要背後強大的支撐,幫助度過困難;後者就應該倒閉,接受市場的懲罰。但分辨到底是哪種問題往往存在很大困難,因此當金融危機發生時,對於政府應不應該出手相救的問題,人們會爭論不休。

  7. 通貨膨脹的定義:總的物價水平持續地增長。衡量指標有「消費者物價指數」CPI(consumer price index)。

  8. 理解通貨膨脹的基本視角——貨幣數量論。MV=PY→P=MV/Y。貨幣流通量、貨幣流通速度、社會的貨物總量,究竟哪幾個因素對社會平均物價水平起了多大作用,不容易確定。

  9. 對通貨膨脹成因的兩派解釋:(1)原因是多樣的;(2)只有一個,那就是錢印多了,貨幣流通量太大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前者是各種各樣的措施,後者就是少印錢,嚴格控制貨幣發行量。

  10. 「貨幣像水又像蜜」。現實生活中新增貨幣總是通過某個出口逐漸流向社會的,需要一段時間,在此過程影響是不均勻的,會對人們的決策和行動產生影響。坎蒂隆效應(Cantillon Effect):貨幣要經過一段時間才逐漸在整個社會里攤勻的現象。

  11. 通貨膨脹讓人做出錯誤決策。因為每個個體很難分辨物價的上漲究竟是相對價格的變化還是物價整體水平的變化。如果是自己的相對優勢增加了,就應該擴大生產,如果這只不過是普遍的物價上漲,就應該按兵不動。

  12. 通貨膨脹與商家漲價無關。若人們認為通貨膨脹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就容易譴責那些提價的人。但並不是他們造成的,「不要槍斃信使(Don’t shoot the messenger.)」

  13. 通貨膨脹具有轉移社會財富的效果。錢太多了,錢相對於物來說不值錢了。那麼財富主要以錢的形式保存的人會受損,而財富主要以物的形式保存的人會相對得益。

  14. 通貨膨脹是一種無形的稅收。(1)政府多印鈔票,政府購買力增強,民眾購買力下降(擠出效應),政府無形中對民眾征稅。(2)由於累進稅制度,納稅人因為被迫上檔而多交了稅,但他們的實際財富並沒有增加。(3)政府將來向民眾償還債務時,還款的實際購買力是下降的,因此政府實際也是向那些持有債券的人征了稅。

  15.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原來是失業率和貨幣薪水變化率的關係,後來將縱坐標改為通貨膨脹率。「貨幣像水又像蜜」,隨著時間的退役,如果人們對通貨膨脹的能力在提高,那麼通過製造通貨膨脹來減少失業率的努力,就會越來越不管用。因此短期內預期有用,長期來看,不存在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的反向關係如果政府反復使用通貨膨脹來對付失業率,失業率就降不下去,可能會出現滯漲。因此從長期來看,菲利普斯曲線是垂直的,不論通貨膨脹率有多高多低,失業率或就業率都是一個比較固定的常數。

  16. 不同的經濟學派希望通過宏觀經濟調節達到以下目標:消除經濟周期、低通貨膨脹率、高就業率、生產力和GDP的高速增長。

  17. 奧地利學派:門格爾哈耶克、亞當斯密、大衛休謨、費雪、布坎南、科斯

  18. 奧地利學派的基本主張:(1)只有個人才能做出選擇;(2)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場是研究經濟學的焦點所在;(3)研究經濟現象要研究人的動機,要了解相應的人文背景。

  19. 奧地利學派關於經濟周期的觀點:(1)貨幣不是中性的,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誤導;(2)資本是異質的,錯誤的投資決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就得花費很大功夫,就要付出代價;(3)各種社會機構和安排是人們共同行為的結果,而不是計劃的結果。

  20. 奧地利學派看經濟周期的起源:政府過度發鈔。過度發鈔,利息下降,i=e-dr,投資增加,漸漸的(貨幣像蜜),人們感到通貨膨脹,政府收縮發幣量,資金鏈斷裂、泡沫破滅。

  21. 奧地利學派的建議:(1)回到金本位(以黃金的數量為發鈔的依據),但是金子衡量的貨物和服務本身在變化,且金子數量本身也在變化。(2)實施自由發鈔制度。如果允許多家銀行同時發行他們自己的鈔票,這之間就會存在競爭關係,誰亂發鈔誰的貨幣就會貶值,誰的貨幣就不被人接受,就會淘汰出局。(中國以前不同的銀莊)

  22. 凱恩斯主義學派:每當出現需求不足的衝擊時,價格的調整總是遲鈍和緩慢的,因此真正受到衝擊的是就業和產量,這就是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

  23. 凱恩斯學派基本主張:加大政府開支。凱恩斯主義者關注的是要解決短期內出現的問題,尤其是短期內出現的失業問題,這時創造需求、製造就業機會就是政府的責任。有兩個辦法:先通過貨幣政策(發鈔),再通過財政政策(政府收稅或借債)。

  24. 貨幣主義學派:(1)通貨膨脹就是因為貨幣超發。堅持貨幣數量論;(2)貨幣長期中性。當新增的貨幣流動到社會每一個角落之後,除了物價水平上漲,其他不會改變。政府通過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的努力是無效的。(3)製造通貨膨脹不能降低失業率。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應該是垂直的,預言了滯漲。(4)永久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人們的消費水平是根據他們的永久收入而定的。所以政府的短期刺激政策不會奏效。

  25. 弗里德曼的主張:要死盯貨幣發行增量,把貨幣增長比例寫到憲法中去。

  26. 理性預期學派:政府管的越多,經濟波動越大。理性預期學派基本接受了貨幣主義學派的主張,但進一步認為人們會盯住自己的永久收入,在解讀政府政策是也是有預期的。

  27. 「真實的經濟周期理論(the theory of real business cycle)」:衝擊無處不在,經濟周期是很自然的事情。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庫存、積壓是合理現象。有的失業現象是生產力提高的結果。生活中到處都是衝擊,要應付這些衝擊,人們的反應不是即時的,而是滯後的,不是全面的,而是漸進的。這本身就是合理的。額外的干預不會解決問題,而只會產生新的問題。

  28. 宏觀經濟學家爭論不休的原因:(1)宏觀經濟現象涉及的變量太多,而我們研究的宏觀經濟現象本身,數量又是有限的。(2)宏觀變量本身是一些加總的變量,這些變量之間未必有必然的因果關係。(3)人會形成預期,會產生對策。(4)人類恐怕無法用科學的辦法來應付不確定性。(凱恩斯把這種不確定性叫「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正是由於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人們的需求忽然下降了,經濟不發展了,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句式鼓勵人們去多消費)

  29. 宏觀經濟學家爭論不休的八大問題:經濟周期當中存在波動的根源是什麼?人究竟能不能形成預測?價格能不能靈活地形成調整?市場結構本身能不能做出靈活的調整?市場是否存在均衡?經濟周期持續的時間是長是短?到底用相機的還是規則化的政策來對付經濟周期?收入政策到底有效無效?給人們發錢人們會不會把錢花出去?

  30. 宏觀經濟學家的六大共識:(1)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主要靠供應方面的因素;(2)短期的經濟波動,往往來自需求方面;(3)從長期看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間不存在穩定的替代關係;(4)從長期看,貨幣增長率決定了通貨膨脹率,濫印鈔票遲早會造成通貨膨脹;(5)政府試圖微調經濟周期是做不到的,存在時滯;(6)人是有對策的,研究方法從過去的控制論,到現在的博弈論,怎麼讓社會達到更好地協調。

  31. 公共選擇,在市場里結果又平均數的位置決定,在投票時,結果相當於中位數。所以選舉是贏得最大多數的支持(中位數投票人原理)。

  32. 阿羅不可能定律:人們有多種不同選擇的情況下,選舉不一定能夠反映出大多數人的意願。不同的問法決定了不同的答案,並不存在什麼大多數人的意願這一說。

  33. 要逃避阿羅不可能定律所預言的這種循環,除了確定一位會議召集人,確定一個固定的會議程序以外,不要讓人們投選票,而是投鈔票。鈔票能反映不同選項偏好的輕和重。

  34. 但是民主會產生不良經濟政策,公共選擇學派的理由:(1)選民是無知的;(2)選舉機制天然容易被利益團體操控(有巨大利益的少數派會有積極性去操縱選舉的結果,讓大多數分散的選民來承擔代價)

  35. 唐納德威特曼提出反駁(他秉承芝加哥學派的傳統,善於把市場運作的基本規律運用到社會每一個角落):(1)市場機制能幫助人們做出明智選擇。市場中幫助我們做出決策的廠商品牌、第三方認證、履行各種合約的制度安排,在政治領域也同樣存在。(2)政治競賽至少和市場競爭一樣有力;(3)民主制產生的經濟政策就是選民要的。

  36. 布萊恩卡普蘭的「理性胡鬧(rational irrationality)」的推理過程:(1)普羅大眾的經濟學認識有系統性偏差——排外、職位、反市場、悲觀偏見;(2)任何個人的選票都無法改變選舉的結果;(3)是否需要為自己的主張負直接的責任,是市場決策與民主決策存在根本區別。因此人們在做經濟選擇時因為自己要承擔後果,人們就會變得理性;在政治領域,由於每位選民都不需要對自己的政治主張直接承擔責任,人們就會「理性地選擇不理性」。

  37. 對傳統的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批評:(富人不在乎少一點,窮人多一點就高興,社會總幸福感提高)這樣通過計算社會總效用的辦法來支持或反對一種公共政策是不合理的。

  38. 戴雷科特定律(Direction’s Law):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不是窮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公共教育、公共醫療服務、社會保險與養老金、免費高速公路、廉租房與廉價房)

  39. 脫貧致富知易行難:(1)讓窮人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才是最重要的。(2)制度設計上的一點差別,就能產生差異很大的結果。(3)包容性政策(inclusive policy)和汲取性政策(extractive policy)概念太空洞,易找到反例,無法解釋國家富裕或貧窮。(4)在分析時我們以為是起因的現象可能是結果,以為是結果的可能是起因。

  40.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偉大的經濟成就,主要是做對了四件事:(1)給重要的資產確權。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經營權、管理權、收入分配權從大集體轉向小集體甚至家庭。人力資本——從政府包分配改為自謀職業。使用權和收益分配權轉移到個人。(2)引入市場競爭:認人到認錢。不僅更有效率而且更公平;(3)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充分利用企業家優勢;加入世貿組織,開放國門迎接競爭。

  41. 何為地道的經濟學思維?(1)可證偽的、(2)與生活相關的(計量不包含的人文、環境等因素)、(3)看見看不見的(時間維度、競爭角度、潛在需求供給)、(4)能分辨原因和結果的(相關性到因果關係)、(5)能分辨事實和語言的(要順應經濟發展規律,什麼語言包裝不重要)、(6)能分辨願望和結果的(並不是美好願望帶來好的結果,要用經濟學分辨願望和結果之間的真實關聯)、(7)能分辨個體和全體的(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適用個體的不一定適用全局)、(8)牢記基本事實的(經濟學喜歡假設,但是有些事情我們永遠不能假設)。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1張
結語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2張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9張

一檔《奇葩說》節目讓我認識了薛兆豐教授,他在其中擔任導師,對很多問題都給出了經濟學角度的解釋。作為一個經濟學者,薛兆豐認為什麼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解釋,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不僅是商業、經濟和法律,還包括婚姻、選舉和日常工作,而在解釋的過程中,會讓你獲得一個看世界的新角度,可能會不舒服,但也許那就是真相。本周我閱讀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這本書,它用非常貼近生活的例子向我們講述了很多關於經濟學的知識。

讀完這本書如醍醐灌頂,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有了深一層的認識。明白做一件的成本不只有金錢,還包括注意力、時間和與人的溝通,很多因素都要考慮進去;投資和消費其實是一回事,因為投資是時間上的平衡消費,正是人們對世界不同的預期才產生的利息;商品不被當做商品,比如教育、醫療、住房交通,如果不用商品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就必然會出現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

更多的時候也許開放自由競爭,而不是人為干預,市場會給予人們最自然的反應。就像薛老師說的,經濟學的理論很簡單,難的是如何在生活中運用。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的科學,學會經濟學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就會看得更清晰。以往經濟學家呈現給我們的都是一些複雜的數學公式和晦澀難懂的術語,給人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這本經濟學講義不僅告訴我們經濟學可以很簡單,而且身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解釋,只有實踐才能將經濟學融入到自己的知識框架里,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看看這本書,學一些經濟學知識,因為只有看得清楚才能活得明白。

最後給大家送上一首李榮浩的《年少有為》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10張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財經 第11張

>【原】經濟管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