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無懼外需疲弱,內需和消費危中有機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龐溟/文 從3月上旬開始,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遏制。與此同時,疫情卻在海外加速蔓延,構成全球性大流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美國和歐洲現在是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的中心疫區。截至4月14日,美國、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的確診病例均已超過中國內地。這些國家正處於爆發階段,而其新確診病例的高峰尚未到來。

疫情在海外的發展,為我國經濟帶來了外需的疲弱與供應鏈的擾動。與此同時,考慮到來自就業、收入、負債等方面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消費者的習慣可能更為謹慎,而這可能給消費能力和行為模式帶來重大變化。各類新業態、新模式、新熱點在疫情中受擾動較小,甚至有機會實現持續逆勢成長,帶動和加快內需和消費的恢復、回補、釋放、升級、擴容、提質、加速。要素市場的深化改革,更是有利於促進微觀主體擁有的各類要素合法合規轉化為資產化和財產性收入,進一步增強消費者的能力、意願、信心。短期保就業,中期穩預期,長期促改革,如此,則內需和消費當危中有機。

就業壓力須引起重視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1月份是5.3%。

百度指數顯示,以“失業金領取條件”作為關鍵字進行搜索的人次從4月初開始已有明顯增加。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中的各類企業營業收入和人均營業收入,也可以倒算出在2020年1-2月份,規模以上國有控股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比2019年底合計減少員工數約500萬人。考慮到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員工與非常規就業的服務業從業人員截至3月底的復工率,全國仍未回到工作崗位的人數估計會更高。當然,隨著復工率進一步提升,未復工人數會迅速大幅下降。

我國總體經濟在短期內仍將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主要因為:GDP增速放緩帶來就業崗位減少,就業需求彈性下降(每一個百分點的GDP增長帶來的勞力就業增長),主要出口國外需疲軟導致就業拉動作用有限,中小企業運營壓力加大,以及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創新高的870萬人。

目前宏觀政策的首要重點將是穩就業。4月7日與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所提出的努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落實落細今年以來出臺的支持企業政策措施、強化對困難群體兜底保障、部署採取有力有效舉措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等要求,無不為穩就業這一目標服務。

居民部門負債亦正承壓

在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的同時,不斷加杠桿的居民部門也已成為一個潛在的風險點。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國家統計局、國際清算銀行和彭博的數據進行估算,我國的家庭負債水平在2019年底已經不低,主要表現在:第一,杠桿率較快增長,家庭債務與GDP的比值在過去五年增長20個百分點至56%;第二,償債率(當年還款額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也已升至10.8%,與美國9.7%的水平相若;第三,家庭部門總負債與可支配收入之比在過去五年年內已增長了45個百分點至129%,高於美國的97%。

無抵押貸款的損失率在2020年第一季度上升了1至2個百分點。信貸緊縮可能導致下行周期進一步加速。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1-2月份,短期消費貸款餘額相比2019年末下降了5870億元(2019年1-2月份相比2019年末下降了3930億元)。與此同時,占居民部門總債務60%的住房按揭貸款年均增速仍在25%以上。考慮到風險、預期和不確定性,消費者有可能繼續抱持謹慎態度,縮減支出,增加預防性儲蓄比例。

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的外需疲弱和供應鏈擾動

在當前全球化發展大潮中,生產經營活動與全球供應鏈之間聯繫之緊密程度前所未有,而在過去50年間,貿易活動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從27%一路飆升到60%。各國為控制疫情傳播,採取嚴格的公共措施限制人員流動和交通運輸,對全球經濟供需和產業鏈帶來極大沖擊。

數據表明,全球經濟成長已經放緩,歐美3月制造業活動和相應的PMI數據也受到重創,大多收縮至榮枯分界線以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急劇萎縮3%,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而發達經濟體GDP更會大幅萎縮6.1%。

伴隨我國復工復產節奏加快、積壓訂單交付完成,而疫情海外擴散施造成的經濟壓力在3月中下旬剛剛開始釋放,外貿數據將更多感受到來自外需疲弱、境外訂單放緩的壓力。今年一季度,我國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和出口分別同比下降2.9%與13.3%,壓力正在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

其他結構性因素可能也會對全球經濟復蘇構成顯著風險。疫情給其他主要經濟體留下了相較中國而言更少的政策靈活性和政策空間,更有可能觸發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如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油價波動、歐洲民粹主義復蘇及英國脫歐最終細節談判受阻等),這些都讓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困難不容低估。

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不會受到影響

當一國生產的產品擁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且該國受到影響時,全球生產和供應鏈可能將面臨嚴格考驗。受到沖擊最大的行業可能為組件或供應鏈集中在一國或幾個國家的行業。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領先和中心位置。此次疫情表明,全球經濟對中國關鍵組件及先進產品的依賴度不斷提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篇工作論文指出,就難以替代的產品(fragile products)出口而言,G8國家在2013年的貢獻占全世界的59.7%,其中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的占比分別高達13.1%、13%、8.6%和7.9%)。

過去幾年間中美貿易關係的不確定性,有可能促使一些外資企業開始將生產轉移至其他國家,或在其他國家尋求供應商。但區域生產價值鏈由中國向其他地方轉移的進程,短期內不太可能完成。

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19》中強調,過去幾十年,中國已從一個外圍國家發展成為與德國和美國並立的全球價值鏈三大生產中心。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中國約17%的出口商品被視為“中間”商品,也就是說其他制造商的成品生產需要使用這些商品,包括電子元件、汽車配件、鋼鐵等。

以電子產品和電氣設備行業為例,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參與程度、全球對中國的聯繫和技術依賴程度日益提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貿易附加值資料庫顯示,在2005年至2015年間,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貿易夥伴對計算機,電子產品和電氣設備的最終需求裡面,中國創造的增值份額均分別提升了10個百分點。

中國正在全球舞臺上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增值能力;與此同時,中國不斷推進供應鏈的本土化。在過去10年間,中國國內創造的附加值占本國產品和市場服務新增附加值的比重上升了9個百分點至83%;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這一供應鏈本土化進程仍顯滯後。

鑒於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中國在制造業和制造業產品出口方面的獨特地位,任何國家或世界其他地區與中國切斷聯繫都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內需和消費已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引擎和新支柱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更多地依賴內需和消費等經濟成長的新支柱。2019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近60%,遠高於17年前非典爆發時的35%,延續六年景為經濟成長的主引擎和推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在非典疫情中,社會零售同比增長從2002年12月的9.2%下降到2003年5月的4.3%,但全年仍保持9.1%的強勁增長。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2020年前兩個月同比收縮達20.5%,來自就業、收入、債務、外需等方面的壓力可能會對內需進一步帶來抑制作用。

從來自用電、交通、出行等多方面的高頻數據看出,消費者信心正在緩慢恢復,但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COVID-19在病毒特性、潛伏期、傳染渠道等諸多方面尚不為人所知的特征,為消費的恢復前景帶來不確定性。消費者習慣可能更為謹慎,而這可能給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意願和行為模式帶來重大變化,升級類消費、感受體驗式消費、奢侈型消費可能暫時會被抑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大概率在一季度錄得同比負增長,然後有望大幅提振。

消費新業態、新模式逆勢成長

在大消費行業中,目前商貿流通行業復工營業的情況總體向好,但百貨商場、購物中心、住宿餐飲、旅遊、美容美髮等更依賴社會聚集活動的子行業復工率及客流的恢復依然偏低;相比之下,需求穩定、供應較少受擾的“關鍵行業”以及領先的電商平臺值得關註。

電商行業等新業態、新模式在疫情中受擾動較小,甚至做到逆勢成長,展示出強勁的發展潛力。統計數據顯示,1至2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1.5%,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而這一比例在疫情過後還有可能繼續增長。

2月12日,美團外賣發布的《無接觸配送報告》顯示,在1月26日至2月8日期間,購買生活必需品的訂單量漲幅明顯,米面糧油、調味品、生鮮果蔬、休閒食品等品類的商品銷售額較去年同比井噴式增長400%。疫情將加快零售業從線下模式向線上模式轉變的步伐,並促進外賣送餐、生鮮零售到家、無接觸配送、無人零售、直播零售、“互聯網+醫療+藥店”、資訊消費等新消費型態的繁榮。

與此同時,隨行碼、健康碼、電子消費券等生活和出行必需的電子碼,使年齡較大的群體第一次基本擁有、逐步習慣和較為熟練地使用智能手機,加速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網路化、生活數字化,為線上消費群體的進一步擴大奠定了基礎,為各產業和全社會加速數字化轉型創造了契機,為市場生態破繭重生和求新謀變埋下了伏筆。

長遠來看,本次疫情可能重塑行業格局和前景;就消費本身而言,居民的穿衣習慣與內容、對食物的關註程度和飲食習慣、衛生健康需求和生活便利需求、娛樂內容以及娛樂方式等方面,都會迎來轉變。線下消費和服務的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加速推進,無人零售、在線營銷、智能城市、數字經濟、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業態和模式蓬勃湧現,並有助於擴大自主品牌消費、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推進城鄉消費聯動。

保內需和促消費,要從釋放制度性紅利中挖掘結構性潛能

3月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明確強調,“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中央與地方政府紛紛推出的一系列鼓勵和促進消費的舉措、23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28個部門聯合開展的消費扶貧行動,無不把穩定和擴大居民消費、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作為有效對沖疫情影響、提振經濟的關鍵舉措。

在筆者看來,從短期看,要保就業,讓面臨著最大復工復產壓力的群體有事幹、有錢掙、有盼頭。從中期看,要穩預期,落實落細今年以來出臺的支持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措施,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解決醫療、教育、養老、社保等方面的民生難題,為困難群體構築基本生活保障。從長期看,要促改革,大力破除制約消費的各種體制障礙和機制掣肘,通過持續釋放制度改革紅利來挖掘消費的結構性潛能,這既是拉動內需的必然要求,又是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進消費恢復、回補、升級、擴容、提質、加速的題中之義。

剛剛公布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通過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優化要素配置結構和提高要素配合效率,不僅在宏觀上有利於完善市場體系建設、重塑經濟發展動力,在微觀上也有利於增強包括消費者在內的市場主體的活力,促進微觀主體擁有的各類要素合法、合規地轉化為資產化和財產性收入,進一步增強消費者的能力、意願、信心。

在穩增長的大前提下,需求釋放以及包括穩就業、促消費和信貸寬鬆在內的政策刺激,有助於總體經濟從今年下半年起企穩反彈。但仍需留意如全球經濟衰退、外需不振、供應鏈擾動,政策寬鬆和政策刺激力度及速度不及預期等下行風險。基於其增長潛力、有利的匯率走勢、全球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如果全球證券市場投資情緒有所改善,我國在境內外發行的股票資產表現有望更好。

(作者為香港大學經濟學博士,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碩士,華興證券宏觀與策略研究主管,主要從事全球及中國宏觀研究、資產配置策略、定量研究、主題研究等領域工作。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任職單位無關。)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