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 | 七夜簌
在這個「史上最強春節檔」,選擇在今天大年初一首映的8部影片,延續了預售的排名,三部喜劇片占據榜首。截至發稿,總票房已達14.3億元,其中《流浪地球》雖以1.85億的票房成績,位列第4,但口碑迅速發酵,目前豆瓣評分8.4,同期最高,排片從首日11%左右上升到次日19%。
雖然提前開畫《流浪地球》早早賺下高口碑,但不少人基於對科幻題材國民度的懷疑和電影125分鐘片長在排片方面的不討喜,對《流浪地球》是否能取得高票房提出疑問。
由於電影首日口碑發生變化,相信春節檔接下來的票房成績也會產生較大改變。有去年《紅海行動》成功逆襲的珠玉在前,影片質量無疑是在最熱檔期超越題材的硬通貨。
高口碑發酵,《流浪地球》能否代表國產科幻?
2015年,「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憑借《三體》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而影片《流浪地球》,則作為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中首部真正影像化的電影,繼承了原著中的理性和科學元素。
作為少有的站在科學基礎上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書中不少設定與科學家斯蒂芬·霍金的「深空探索計劃」等理論相符。《流浪地球》原著中的宏大世界觀設定,在世界科幻史上都足夠新奇:當物理學家們發現太陽即將產生氦閃爆炸毀滅,地球將在這次爆炸中被氣化。人類不得不實行持續兩千五百年的「流浪地球」計劃,建造1萬座行星發動機,試圖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
雖然《流浪地球》影片選取了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新太陽時代等五個階段中逃逸時代最後階段作為切入點,但從台詞「以前,我們關心的是錢,不會去考慮太陽。那麼,現在,我們有了更大的一種視野,整個宇宙,整個地球,整個人類的存亡,都跟我們的當下生存狀態息息相關」中表達出的宏觀視野就可看出,本片的世界觀不輸其他宇宙題材電影。
除了影片堪稱國內頂級的背景設定,在細部設定請來的中科院科學家參與討論的陣容也足夠豪華。片中行星發動機的造型和噴射效果按照太空物理學設計,其氣尖引擎與塞式噴管的結構設計和噴氣方式更是經過了有關專家的反復驗證。
《流浪地球》拍攝的艱辛,或許用代表理性的數字可以呈現得更加客觀:耗時4年,繪制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製作10000件道具,搭建10萬平方米實景,製作2500個特效鏡頭。從地下城的概念設計,到行星發動機的機械構造、操作界面螢幕的細微灰塵,這部電影用眾多細節搭建了宏大的宇宙。
誰在創造東方式科幻片?
對於影片,許多觀眾對片中「把地球打包帶走」的獨特設定表達了認同,北美的 「面對末日,美國人用飛船尋找新世界;而中國人要推動地球,拯救整個舊世界」 映後評論,則更為直觀地表達出東方不同於西方的海洋性文明,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土地情。導演郭帆此前在採訪中就曾表示,「把地球推離太陽系看上去是奇思妙想,其實背後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國人對土地的深厚情感。許多西方同類型的片子里,當地球面對全球性的危機時,通常的思維是放棄地球離開……而中國人對土地的情感和西方是不一樣的。」
雖然在原著中,促使人類最終放棄飛船方案、選擇開著地球去流浪,是由於複雜的科學技術原因以及現實的政治考慮,但在原著中仍不乏對地球家園的深切表白:「只有地球這樣規模的生態系統,這樣氣勢磅礴的生態循環,才能使生命萬代不息!」 片中北京、上海等地真實的地名和地標建築,也最大程度地契合了觀眾的觀影代入感。
除了植根於東方文化的家園情結,《流浪地球》宏大的世界背後,親情元素同樣貫穿整個電影。除隊長王磊為首的救援隊趕往行星發動機的救援工作這一支線外, 「我」劉啟帶著妹妹朵朵的熱血少年離家之行的主線,及父親劉培強身處太空在空間站執行任務的支線,均指向「家」這一東方印記。
電影著重突出「我」劉啟、父親劉培強、姥爺韓子昂、妹妹韓朵朵三代人的親情線,有意淡化了原著中對末世的史詩感。其中對於主角家庭及各國救援隊等一個個家庭在地球毀滅倒計時的「回家團聚」描述的側重,也是平衡重工業「硬科幻」與情感向「軟科幻」的較好嘗試。
《流浪地球》開局排片、票房均位列第四的排名,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去年春節檔的「黑馬」《紅海行動》,其憑借超強口碑做到排片、上座率雙雙逆襲奪得票房冠軍的戰績,至今依然被很多人津津樂道。而《流浪地球》早在此前,就有不少人基於影片「好片不怕看」的質量,做出了類似的大膽預測。
《流浪地球》在題材的硬核之外,宣傳同為今年春節檔不一樣的風景。《流浪地球》作為今年少數做大規模提前點映的「春節檔」影片,開展了30場的大規模公開放映。預告片的數量位居今年春節檔之首,其中講述影片籌拍、特效製作等的「科幻特輯」和揭秘影片幕後空間站、太空艙、地下城等設定的「創想特輯」,點擊居高不下。
另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科幻迷和大劉粉絲的高重疊度。比如在談到創作並演唱主題曲《帶著地球去流浪》的初衷時,劉歡就曾表示,女兒是原著作者劉慈欣的粉絲,自己也非常喜歡科幻。而去年1月20日在京舉行首次大規模超前看片活動也有力地證實了科幻迷不容小覷的受眾。活動邀請的近300位嘉賓中,包括了航空太空工作者及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著名科幻作家韓松、郝景芳,著名文化學者戴錦華,果殼網CEO姬十三,漫畫家白茶等經濟、文化領域名人,作為深度科幻迷,組成強大的大劉粉絲團。
除了科幻迷的熱捧,官方的支持同樣硬核。去年12月25日,《流浪地球》在中華太空博物館舉辦發布會並宣布定檔日期;今年1月21日,影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被「吉林一號」光譜02星帶入太空;1月27日,影片在全民科學素質綱要科幻電影展映會上,全球首次放映3D版本,更被中國科技館首次將電影作品收為館藏。
除了「國產科幻」這樣一個有關民族情緒得天獨厚的優勢,《流浪地球》的落點更值得關注。正如科幻作家韓松所說,「《流浪地球》展示出科幻片的奇觀,節奏緊張,令人投入。影片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賀歲片視野。將親情、友情、土地情懷放到了太空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