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締造了3家世界500強的稻盛和夫認為,創新不是個孤立的詞匯。只有把創新持續融入企業的戰略和管理,融入人才培養和執行層面,才能不斷做到增長。
比爾蓋茨、喬布斯到貝佐斯等企業家,都曾構建類似的創新體系。
1月底,漢能科技創新大會上,創始人李河君同樣將去年漢能獲得行業第一和銷量爆發式增長,歸因於創新體系的推動。當時,漢能發布了《產品研發創新基本法則-產品研發創新21條》,歸納了自己的創新方法論。
他相信,2018年逆周期增長的漢能,還將在未來3到5年做到幾何級增長,成為如Google、蘋果一樣的指數型組織。
躍入指數型組織:偉大企業如何誕生
對多數企業而言,業績10倍增長實數不易。亞馬遜營收規模增長9倍,歷時3年;YouTube直播規模增長10倍,歷時3年;阿里雲全球市場份額增長12倍歷時5年。
從2018年開始,漢能業務呈現爆發式增長。去年年中財報顯示,漢能薄膜發電在2018年上半年收入204.15億港元,利潤同比增長了30倍。
在世界製造業增速整體放緩,經濟結構轉型的形勢下,企業發展面臨挑戰。李河君用「逆周期增長」形容漢能的成績。
「什麼是逆周期?就是一般企業不好時,大經濟形勢不好時,你卻很好。」他認為,偉大的企業,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2016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第四季同比增長24%,而亞馬遜的營收則達1280億美元,同比增長25%。2018年,全球手機銷量陷入停滯之際,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增長了50%。
這些企業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指數型組織。Google僅6年時間就甩開了其他搜尋引擎,估值達230億美元,早期亞馬遜的擴張速度,遠超過同期電商平台。
相比同行,他們做到了影響力、產出不成比例的大幅增長。而原因在於,他們都具有極為突出的技術創新優勢。
前倫敦商學院教授加里·哈默認為,這些世界級公司能夠持續創新,在於他們能夠通過技術、組織、人員管理形成完整的創新體系。
偉大的企業往往都具備這個特點。馬化騰將騰訊式創新總結為「小步快跑,試錯迭代」,比爾蓋茨為微軟制定「創新二次方」管理體系。有了這些方法論,他們得以做到技術、管理等各方面的創新。
「數據證明漢能進入爆發式增長的時代,企業將在未來3-5年形成幾何級增長。」李河君認為,做到逆周期增長、產品供不應求的漢能,已經成為真正的指數型組織。
漢能創新方法論: 30萬件專利的信心之源
李河君的信心,源自漢能強大的創新能力與技術優勢。
漢能總部,有一面近50米長的專利牆,牆面掛滿木質匾牌的認證書。李河君透露,漢能專利將在2022年突破30萬件。如果目標做到,那麼漢能的專利數相當於蘋果、Google或華為專利數的五倍。
對漢能而言,這樣的專利認證已是常態。據悉,2018年漢能在全球範圍申請專利認證超萬件,新增申請專利每天超過30件,每月約1000件。漢能在北京一個月申請的專利數一度占到總量的40%。
2018年,漢能的薄膜太陽能組件轉換效率再創新高。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上發布的中國最高電池轉換效率紀錄中,漢能獨占4項。
技術的優勢,得益於一套有效的方法路徑。多年的創新實踐中,漢能已經形成了覆蓋戰略、研發、技術、管理、人員培養多個維度的創新體系。
此次全球科技創新大會上,漢能發布了《產品研發創新基本法則-產品研發創新21條》,對多年實踐中的創新經驗進行梳理。
漢能把「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的宗旨,作為創新目標。創新思想中,漢能強調以「客戶為核心」,提出「把簡單留給客戶,把複雜留給自己」。
為保障用戶體驗,漢能要求研發人員對視覺、嗅覺、聽覺、觸覺、質量、易用性、價格、穩定性、功能、回報周期、服務等眾多維度進行分解,打造極致的產品。
在人才培養上,漢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收購海外企業後,他們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核心人才;解決生產線問題後,將自有團隊送往海外長期受訓。此外,漢能還與北大等頂級高校達成合作戰略,做到人才輸送。李河君透露,漢能內部制定了「三個1000」指標,團隊要有1000名科學家、1000名管理精英和1000名銷售精英,以此確保人才素質和結構的優化。
漢能還推出《應用產品立項、開發及上市經營管理辦法》與《試錯項目管理辦法》這樣的內部制度,為創新提供執行、管理層面的保障。
不難看出,從企業戰略目標、研發細節、人才培養到組織管理,漢能都有著極為清晰的思路。
創新助力漢能願景:萬物發電不再遙遠
經濟學家張維迎曾說:「創新就是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市場。」無論蘋果、微軟還是漢能,都在通過自己的創新體系,將一個新興的產業機會,拓展成了廣袤的市場。
微軟通過「創新二次方」,做到「讓每張桌子上都有一台個人電腦」;蘋果強調基於客戶的技術創新體系,並借助3.5英寸的螢幕開啟移動互聯時代;而漢能也在用同樣的方式,創造了一個新的行業——移動能源行業。
如今,漢能在建築、出行、航空太空乃至消費終端不斷破壁,引發變革。
2017年8月,奧迪與漢能聯手打造太陽能全景車頂;次年9月,日本Forest Group集團向漢能購買9億元的漢瓦訂單,用於住宅建築;隨後,波音採用漢能產品推出太陽能無人機;美國航空局(NASA)也拋來橄欖枝。
去年,淄博漢能薄膜太陽能產業園已經接到了12億元的意向訂單,包括漢路、漢牆、漢瓦、漢傘、漢紙、發電背包等覆蓋「住、用、行」場景的終端產品。
這些場景的價值亟待挖掘。無人機市場在未來十年的產值將超過4000億美元,新能源汽車市場產值同樣突破千億。
埃森哲調研機構公開的數據報告顯示,薄膜太陽能產品仍處於供不應求的藍海市場。預計到2020年,全球可開發市場將達到114萬億的體量,而中國的規模將超過20萬億。
「20萬億,相當於中國全部汽車工業的3到5倍,相當於蘋果、華為、三星在中國競爭的國內手機市場的10倍!」李河君介紹,5年內,漢能在這個市場中還沒有競爭對手。
他認為,移動能源大規模代替傳統能源的時代,已經到來。「不久的將來,太陽能發電將無處不在,萬物發電將變為現實。」
傑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出,新的通信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將再次結合起來。在移動互聯網掀起信息獲取、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後,能源領域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未來,新能源汽車、飛機、家庭的屋頂乃至人們的手機、背包、衣服,將構成一個萬物發電的移動能源網路。而在薄膜技術上占據優勢的中國,將成為變革的引領者。
期間,漢能的研發投入超過百億,經歷漫長的等待,遭遇光伏市場的起落與外界不解的目光。
李河君認為,漢能能夠堅持下來,並做到逆周期增長,得益於企業家精神的助力。
「企業家精神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它包含:大品格、大智慧、大氣魄、大眼光、大歷練、大擔當、大堅韌、大愛心、大胸懷、知大運。」
逆境的磨練,長遠的目光,家國的責任感,冒險的勇氣……這些精神動力,讓漢能在多年間發現機遇,創造新的需求,並一手打造了一個新興的行業。
2018年,漢能在《亞洲品牌500強》中,榮登清潔能源品牌排名首位,品牌價值約962億元人民幣。在中國,漢能有望成為國內首個品牌價值過千億的新能源企業。
矽谷投資人彼得·蒂爾在《從0到1》提到:只要公司創新,創業就還沒結束,一旦創新停止,創業就結束了。
對漢能而言,創新不會結束,邁向一家偉大企業的步伐,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