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期導讀: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化的宣傳、推廣與傳承應該從點滴處滲入、在無聲中浸入、在精神上融入。
企業「文化劇」讓學員臺上臺下「心靈共振」,戲裡戲外「文化共識」,使文化真正走進了員工內心。一起來看看吧~
-
想讓故事更鮮活?試試劇本式案例萃取
-
全面考量學員能力,必須先進行專業化分工
-
突破「第四堵牆」,一起讓情感共識!
本文是2020年6月推送的第27篇乾貨,計4230字,閱讀時間9分鐘。
文 |葉挺 無錫靈山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靈山學院執行院長
段詠嘉 無錫靈山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靈山學院企業文化主管
來源 | 《培訓》雜誌2020年6月刊
「資源終將耗盡,唯文化生生不息。」
如何將優秀企業文化基因代代傳承、層層滲透?
如何突破生硬的宣講、單調的口號,將企業文化落地生根?
在職場年輕化越來越明顯的當下,滿足個性化差異與多樣化訴求的文化學習項目,備受追捧。
無錫靈山集團在管培生系列培訓中,與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聯合成立專業項目組(以下簡稱為「項目組」),創造性地將戲劇元素融入到項目設計中,以榜樣和標桿為宣傳點、優秀事跡和故事為著力點、戲劇方式為呈現點,共同開發了企業文化新型培訓方式——「文化劇」。
將企業里程碑式的事件與感人事跡提煉加工,通過舞台劇表演形式,讓青年人重演老故事,使新員工感受當年創業之艱辛、責任之重大,讓企業文化真正走進員工的心中,使文化行動真正對應到每個崗位職責。
想讓故事更鮮活?
試試劇本式案例萃取
傳統「優秀員工事跡報告」很難直接變成劇本,無法在舞臺上營造跌蕩放誕起伏、感人至深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在宣傳標桿員工和典型事跡時,通常是圍繞「點」來展示的。
比如,描寫員工如何克服技術上的難題、如何緩解壓力等。這些個體事件,很難達到戲劇「三一定律」中規定的情節和資訊量要求。
「三一定律」
「三一定律」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即一部劇本隻允許寫單一的故事情節,戲劇行動必須發生在一個地點、一天之內。
一提到企業文化案例,不少人會以企業重要人物和里程碑事件為切入點。但實際上,從文化宣傳對象本身而言,他們更希望身邊有可觸及與模仿的平凡人作為榜樣。只有這樣,才會使企業文化從「知」到「信」,再落實到「行」,讓文化變得「可聽、可看、可觸、可感、可學」。
但是傳統的案例萃取方式,主要是按照「STAR法則」(情境、任務、行為、結果),或「5W1H」的方式,詳細敘述某一時間點上發生的某一事件,或者聚焦於某項工作在完成過程中某人的事跡和行為。
《檔案管理員的故事》是我們之前收集到的典型案例,但若按照這樣的故事節奏去排練,會發現沒有一處故事細節能讓觀眾深受感染。案例中所有的情節都聚焦在實踐結果,缺少完成過程中困難和沖突的描述。
檔案管理員的故事
伍蘊芝,第三位進入靈山的創業者,在檔案管理崗位上已勤勤懇懇奉獻了近20年。她深知企業檔案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在重大活動前後她往往會主動打電話給相幹活動組織部門,收集各方資料;並對每一份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編號、歸檔。
光梵宮建成後的資料就堆滿了她的辦公室。在她的努力下,2006年,靈山檔案工作順利通過了江蘇省一級檔案認定。
靈山走過了多少年,伍蘊芝就陪伴了靈山多少年。當初與她一起來到靈山的成員不少已成為領導,而她依然堅守在檔案管理的崗位上,用她可貴的「芝麻精神」為靈山的成長髮展默默奉獻著。
由此看出,傳統案例萃取與敘事方式存在兩點弊端:
-
敘事角度單一,導致資訊收集維度不豐富;
-
時間線跨度太長,有限的資訊被稀釋和沖淡,致使故事情節平淡。
為更好地從優秀員工事跡中提煉出符合戲劇沖突的故事元素,我們對原有的案例萃取方式進行了優化。將時間線、情節線和人物線三條線綜合起來,從多維度收集相應故事素材,為劇本編寫與人物塑造提供豐富的原型素材,為情節的發展構建波折,讓更多的有類似經歷的員工產生共識與共振。
另外,對於人物塑造、素材收集可以結合戲劇中劇本編寫的方式,將類似的人物、崗位、團隊事跡整合集中在一個人物和故事的塑造上。這樣既不會讓戲劇原型覺得突兀,也讓其他員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碗素面》劇本式案例萃取模板(範例)
「高手來自於民間」,當業務部門了解了項目組的目的與意義後,興趣被激發,很多業務部門的「作家」和「寫手」也會主動幫助我們收集素材,並在劇情的編排上獻計獻策。
全面考量學員能力,
必須先進行專業化分工
精彩的舞台劇,不僅需要臺上演員的傾情演繹,更需要幕後各個劇組之間的通力配合。一個劇組的分工與協作,恰如一家企業的運營及管理。
圖表舞台劇人員任務分工表
合理分工,各司其職
學員均來自不同的部門,4天內通力完成演出任務,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同時,也是對學員自身學習能力、跨部門溝通、協同作戰以及資源協調等能力的考量。
首先,項目組專業老師會與學員進行座談,每位學員針對自己的崗位、特長等做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也可以用1分鐘的時間展現自己的才藝。表演專業老師根據每個人的興趣愛好,確定每位學員的分工與分組——
導演組專業老師帶領大家共同解讀劇本;
舞臺監制對各環節把控與多線工作監督的基本職責要求進行說明;
同時,對劇本所需要的化妝、服裝、道具等與相應組員針對任務性格、背景年代進行頭腦風暴,要求其列出物資與物料清單;
指導多媒體組和音效組,按照劇本演出各節點以及情景要求,提出背景音效和多媒體制作標準。
排練現場
系統學習,記錄「演員的誕生」
分工以後,接下來需要各組進行系統的學習與練習。其中,多媒體組不少學員對視訊特效軟體、音頻合成軟體接觸較少,要根據劇本制作出合適的音效、視訊效果實屬不易。
因此,學員有時為了一個簡單的煞車與關門的聲音效果,會專門蹲在停車場,進行反覆錄制與剪輯。
演員組壓力也非常大,需要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摳臺詞」「練臺步」。在魔鬼式「聲臺形表」訓練的折磨中,通過發聲姿態、呼吸方法、元音發聲、音素過渡、咬字肌力、共識位置、擴展音域、聲區連結、音量力量、聲音造型等的學習,掌握語調處理、臺詞節奏以及語言發聲的技巧。
道具與服裝組更是無所不用其極,根據人物性格和角色先收集現有物料,自制道具;對於缺少的物資,快速列出購買清單、火速「下單」,三天之內配齊所有裝備。另外,道具組需根據現場舞臺搭建的實際情況,結合觀眾視覺需要,確保在30秒內完成撤場和布景等工作。
化妝組的成員則在專業演員的指導下,快速學習各種妝容的定妝設計技巧,如「1分鐘快速變裝」等黑科技。
在實際的排練過程中,學員們通過解讀劇本,分析劇情,感受創業前輩們懷揣夢想艱苦奮鬥的過程。與此同時,他們也將「客戶至上」「盡善盡美」「協作高效」的文化理念貫徹到每一次的排練與彩排過程中。
通過戲劇的「移情」,學員心中產生「共情」,通過心裡的「共情」再逐步升華為精神的「共識」,最終實現價值觀與思想行為的「共振」。真正將文化理念從多維度、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培訓學員的思想與實際行動中。
舞臺排練
測評打分,形成數據檔案
一天的學習與排練結束後,項目組召開劇務組全體會議,就各組之間出現的銜接沖突問題協調解決,此過程也考量學員在實際工作中的項目管理、節點管控、沖突處理等方面能力。同時,項目組化身「觀察員」,對各劇務組培訓中的實際表現進行評分——
比如,演員組的測評維度主要集中在臺詞表達、肢體語言、人物塑造、團隊協作、觀察力以及節奏把控6個方面;
服裝與道具組則通過組織領導、執行力、創造性以及溝通協調方面進行測評。
圖表 「演員組」打分維度
通過評估分數,可以幫助其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也幫助用人部門領導更為全面地了解學員能力。
排練結束後,項目組將學員在培訓前期的能力測評報告,結合學員在訓期間的學習表現,形成一份完整的學員檔案,交由人力資源部門和學員上級主管部門,幫助學員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個人發展計劃,同時為其指定相應的工作教練與導師。
圖表學員檔案
突破「第四堵牆」,
一起讓情感共識!
在戲劇表演理論中,有一項非常難以突破的障礙和技術——「第四堵牆」。
「第四堵牆」
一面在傳統三壁鏡框式舞臺中虛構的「牆」,它可以讓觀眾看見戲劇中的觀眾。傳統三壁鏡框式舞臺牆,演員容易通過實物的對照產生空間和距離感。
但是面向觀眾的「第四堵」,卻是很多表演專業演員需要長期訓練才能突破和靈活運用的。演員如果無法掌握這一技巧,突破心裡的「第四堵牆」,就很那讓自己的表演與臺下的觀眾之間產生「共情」。
項目組對此進行了深度探討,嘗試並運用了一種新的「觀演互動」形式展現——
臺上,「新人」演前輩當年創業故事;
臺下,前輩與「新人」進行互動交流,有效打破了阻斷觀眾和演員之間情感交流的這堵「牆」。
例如,在《一碗素面》演出結束後,項目組邀請臺下的「故事原型」上臺一同回憶,重溫激情創業時光、艱苦奮鬥歷程,更觸動了在場新員工的心弦。演出結束後,項目組請全體演職人員和幕後人員根據入職以來對公司歷史的了解以及對年輕一代發展的期望,繪制成了一張6米長的願景長卷。
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真正做到「共創一個劇,共繪一副畫,共築一個夢,共傳一份情」。培訓收獲的不僅僅是友情,更是學員在團結協作中的蛻變;舞台劇凝聚的不僅僅是團隊,更是所有員工在艱苦奮鬥中的人心。
願景長卷
企業文化劇不僅是文化知識宣貫和教育的一種創新嘗試,也是跨界運用故事、戲劇和藝術的力量,對榜樣力量進行「增幅」。
最後,項目組將文化劇打造成為了對內、對外兩個品牌的傳播陣地——
「對內」宣傳和展示員工對待工作的認真敬業,對待公司的忠誠熱愛;
「對外」形成企業文化微電影,讓標桿員工成為企業文化大使,向廣大消費者展示公司文化形象。
希臘先賢亞裡士多德曾說:「戲劇展示的是個體為達到目標而進行的奮鬥,是在闡述平凡人在克服和戰勝困難的沖突過程中所顯現的偉大人格。」企業文化劇正是借用了戲劇表演學這一特點,將企業文化教育和戲劇訓練與表演相結合,將傳統、單一、枯燥的企業文化灌輸,從「你說我聽」到「你演我看」轉變為「你我共感」,用戲劇中的移情手段真正營造出一個共情的氛圍,讓所有參與其中的觀眾和演員都能夠享受企業文化的熏陶。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灌輸,而在於點燃思想的火焰」,心中燃有精神的火焰,腦中充滿知識和工具,才能真正為企業培養出專業和思想「雙過硬」的人才。
本文來源於《培訓》雜誌2020年6月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往期文章推薦
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管理課
79%的員工因為培訓而愛上工作?
故宮文創、抖音神曲那麼火,秘密在於……
報告!我們老板又開始「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