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溫馨提示:本文為節選內容,如需完整報告,請在PC端登陸未來智庫官網(www.vzkoo.com),搜尋下載本報告及更多高品質資料。
一、核心投資邏輯
無線充電的功能在消費電子端的應用已經經過了多年的演進,然而進入到消費者的核心關注 度是來源於智慧型手機核心品牌廠商蘋果在2017 年推出的三款新機均配置了無線充電的功能開始, 之後華為 Mate 20 上配置的反向充電功能也是創新之舉,而作為堅定的支持者三星在無線充電功 能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樣值得期待。
我們認為 2019 年將會是無線充電產業投資較為理想的機會,核心邏輯如下:
短期:短期市場的機會主要來源於移動終端的滲透率提升,可以看到的是在蘋果、華為、三 星的帶動下,智慧型手機市場在旗艦機型中無線充電功能有望成為標配,包括蘋果的 AirPower 的 上市預期以及反向充電功能的應用品牌增加,都有望成為資本市場關注提升的催化因素。
中期:中期市場的機會主要來源於新能源汽車的應用拓展,續航里程和充電體驗的提升在新 能源汽車市場拓展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目前BMW已經有無線充電的汽車及充電器推出, 未來預計到 2020 年前後將會有更多的廠商跟進,材料端和模組端國內廠商有著良好的競爭力。
長期:無線充電的長期應用前景來源於物聯網產品的滲透,我們預計在未來的3~5 年,隨 著 5G 和人工智能等成熟度持續提升,物聯網相關的包括智能家居、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智 慧城市等市場中電子產品的應用將會日趨增加,由此對於續航和無尾化電源供應的要求也將會是 的無線充電產業帶來長期的發展驅動力。
二、商業化加速:移動終端普及,新能源汽車啟動
無線充電技術在消費電子市場的應用由來已久,而伴隨著行業龍頭蘋果、三星等龍頭廠商主 力推進無線充電應用,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有望全面鋪開。未來,新能源車的發展推動車廠無線充 電研發的熱情,國際標準組織也進入最後標準測試階段,無線充電在汽車端的應用有望加速落地。 此外,無線充電的使用場景不僅僅局限在手機、可穿戴、平板、筆記本電腦等中低功率領域應用, 在物聯網浪潮的大背景下,無線充電各類公共應用場景不斷出現,無線充電相關產品具有廣闊的 市場空間。
(一)無線充電推廣勢在必行:續航體驗提升,兼顧防水需求
功能機時代手機續航時間通常在 2~3 天或者以上,進入智慧型手機時代之後,由於電池技術 發展的瓶頸,手機續航問題一直普遍存在,以 PhoneArena 發布的 2018 年旗艦機續航測試排名 為例,表現最優的華為 Mate 20 綜合續航時間高達 14 小時 26 分鐘,緊隨其後的 iPhone XR 綜 合續航時間達到 11 小時 1 分鐘,即使續航最優秀的旗艦機也需要一天一充,充電和續航問題仍 然是手機用戶痛點。
蘋果發布瀏海屏的 iPhone X 後,手機全面屏時代開啟,螢幕尺寸不斷增大,螢幕像素密度 和亮度的提升也進一步加大耗電量,未來隨著 5G 網速提升,AI 技術和 AR 應用電池制約手機發 展的問題會更加突出。
電池占據手機內部絕大部分空間,全面屏和輕薄化趨勢下手機廠商都在尋求續航的解決方案,手機廠商在雙電芯、有線快充和無線充電提供了較多方案。
採用雙電芯的有蘋果和金立等廠商,蘋果在iPhone X 採用雙電芯設計,兩塊電芯 L 型排布 巧妙利用機內非矩形空間,但是電池容量增加有限,對手機續航能力提升不明顯;更多的廠商引 入快充技術,如 OPPO 的 VOOC 閃充、一加 DASH 和華為 Super charge 等,快充能大幅提升充 電速度,缺點在於低壓高電流快充需定制化生產電源適配器、接頭、線材和電池等,存在兼容性 問題不易推廣,而高壓低電流方案容易發熱,存在安全隱患,易影響電池壽命。
雙電芯和快充方案本質上而言,還是電池技術無法做到突破的折中之舉,而無線充電使充電 器擺脫了線路的限制,做到電器和電源完全分離,在安全性,靈活性等方面比傳統線纜充電更具 優勢;無線充電無需開孔,充電接口的消失給手機硬件空間與功能創新提供更多彈性空間,同時 具備防水防塵效果,是電子產品無尾化和無孔化的重要環節。
三星在 S7/S7 edge 將手機的防水性能提升到 IP68,蘋果從iPhone7開始防水級別上升至 IP67,無孔化機身能最大化防水防塵效果,無線充電則可以解決無孔化手機充電和數據傳輸問題。
魅族、vivo 等廠商推出了新銳的無無孔化概念產品。2019 年 1 月 23 日魅族發布 zero 真無 孔手機,搭載魅族自研的18W超級無線快充,機身渾然一體取消了耳機孔,充電數據口,實體 按鍵等需要開孔的部分,具備IP68級防塵防水特性,在最深 2 米的水下停留時間最長可達 30 分鐘;1 月 24 日 vivo 發布無孔式設計的新APEX概念機,除正面螢幕有小條麥克風外,聽筒 / 喇 叭開口、耳機孔、實體按鍵、SIM 卡槽和常見的 USB 充電 / 數據口都去除了。 這兩款手機體 現了廠商在無孔化方面的追求,有望在未來成為趨勢。
(二)主流廠商滲透率推進,無線充電成為旗艦機型標配
從終端產品上看,蘋果 2017 秋季新品發布會上推出了三款新機 iPhone8/8 Plus、iPhone X 均搭載無線充電吸引了市場的關注度,之後國內安卓廠商也迅速跟進。進入 2018 年以來,各大 終端廠商搭載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陸續發布,三星、華為、小米、SONY、LG、諾基亞等手機大 廠紛紛在其最 新髮布的旗艦機上搭載了無線充電技術。
不過從無線充電功能在手機上的應用和推動看,安卓陣營的推進速度要遠早於蘋果,其中三星更是其中堅定不移的推動者,在技術研發層面的投入早,是最早普及支持無線充電的智慧型手機 廠商之一,並且持續推進應用和技術的迭代。從 2012 年發布的 Galaxy Note 2 上就已經開始在手機上做無線充電布局(用戶購買無線配件替換後殼即可享有無線充電功能),從 Galaxy S6 開始,每一代 S 和 NOTE 系列旗艦都標配了無線充電。
三星無線充電接收和發射端是採用 IDT 的晶片和方案,無線充電器從最初三星 Galaxy S6 的 5W 無線充電升級到三星Note5 9W 無線快充,三星 S7 支持的無線充電器升級為雙線圈 9W 無線快充,再到三星 Galaxy S8 無線充電器升級到三線圈設計,可以做到 10W 無線快充。三星Galaxy S9 則走在了無線充電的前列,支持的最大無線充電功率提高到了 15W,遠超上代 S8。
盡管蘋果在無線充電功能上的配置速度落後於三星,但是在產品功能上的野心對於行業發展 的影響也不可忽視。2017 年 2 月蘋果加入支持Qi標準的 WPC 聯盟,並於同年 10 月收購新西 蘭無線充電公司Power by Proxi,該公司專注松耦合諧振充電技術,同樣採用 Qi 標準,可以為 高能耗產品提供無線充電和數據傳輸方案。
Apple Watch 採用 Magnet 磁吸式無線充電,2017 年發布的iPhone 8/8 Plus、iPhone X 增 加了無線充電功能,不過 iPhone 8 和 iPhone X 尚未標配的無線充電器,蘋果官方推薦使用Belkin和 Mophine 無線充電板,兩者均支持 Qi 標準,而且針對iPhone 8 做了適配,功率可 達到 7.5W。同時蘋果發布了 Air Power 充電枕,根據官網的介紹,只要將 iPhone、Apple Watch 和 Air Pods 隨手放在充電枕上,便可為它們進行無線充電,目前尚未發售,市場普遍預期將在 近期上市。從蘋果規劃的未來看,不僅是手機、手表等移動終端產品,包括 iPad、Macbook、 Homepod 智能音箱等,甚至於包括在研發中的智能汽車,均有望成為無線充電終端應用場景下 的終端,納入到蘋果規劃的物聯網版圖中。
再看國內安卓陣營的廠商中,華為在無線充電功能方面也是後發制人的態勢,盡管從產品上 看 2018 年的機型開始配置無線充電功能,但是在 2018 年 10 月發布 Mate 20 系列手機無線充 電功能還是令人眼前一亮。不僅是無線充電快充模式領先市場,更創新的引入反向無線充電功能, 可以為其他任何支持Qi的智慧型手機進行充電,包括蘋果、Google Pixel 3,LG V40 和三星Galaxy Note 9 等。用戶無需以任何其他方式配對這兩個設備,只需將兼容無線充電的智慧型手機放在Mate 20 Pro 上,它就會開始充電。
反向無線充電功能需要手機內置一顆同時具備 RX(接收)和 TX(發射)功能的晶片,既 可以控制無線充電,又可以控制無線輸出。普通無線充電的手機只具備 RX(接收),所以只能被 充電,而具備 TX(發射)的話就如同是一台無線充電器一樣,可以給具備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 等設備進行無線充電。
(三)應用場景拓展物聯網無處不在,消費廠商入局
隨著無線充電接收應用主要是智慧型手機、可穿戴設備、消費電子等應用落地,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個人生活助理終端滲透預期,未來無線充電的應用場景可以推廣到辦公室、會議室、咖啡店、餐廳等公共場所和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中,提供無線充電發射端的場景也會更 加廣泛,將更大地提供便利性。
從自身客戶吸引力和終端廠商合作預期,消費市場的企業入局無線充電產業鏈有了明確的預 期。星巴克於 2015 年開始與 Duracell Powermat 公司合作,在店內提供無線充電服務,麥當勞、 肯德基、海底撈等也逐漸在店內鋪設無線充電裝置;車載場景無線充電方便快捷,很多知名車廠 都開始給汽車配備手機充電。
(四)新能源汽車如火如荼,無線充電標準落地前夜
各國政府積極推進新能源車發展,提升用戶在充電環節的服務體驗與提升續航里程成為各車 廠努力方向,除了提升電池容量外,快速充電與無線充電亦為各車廠與Tier 1 重點研發項目。
2007年 MIT 研究團隊設立 WiTricity,以磁共振技術為主軸與Toyota、Audi、Mitsubishi 與 Honda 等車廠展開合作;2012 年美國廠商 Evatran 通過 Plugless Power 計劃,對 Nissan Leaf 與 GM Volt 車主進行實證測試,爾後包括 Daimler、BMW、GM 等車廠皆陸續投入無線充電方案 測試;2018 年 7 月 BMW 宣布將投入無線充電系統生產,並於德國率先導入於 BMW 530e iPerformance PHEV 車型。未來汽車僅需停放於充電底座正上方,按下啟動按鈕,無需電纜即 可開始充電,充電完成系統也將自動關閉,此系統率先提供車主安裝於自家車庫中,通過3.2kW功率在 3 個半小時內將電池充飽,使充電易用性與便利性有望大幅提升。
在無線充電方式上,消費電子無線充電系統主要採用中低功率的 WPC 的 Qi 標準,以磁感 應技術為主,汽車領域則多採用磁共振技術,僅有 Evatran、Bombardier 等少數廠商採用磁感應 方案。磁共振技術可以支援較高功率與較遠傳輸距離,汽車充電動輒達到千瓦功率,而且底盤與 地面距離較遠難以近距離耦合,因此磁共振技術廣泛被車場採用。
磁共振方式充電效率較低,但隨著各解決方案提供商積極投入高效率天線設計、高效能電力 轉換技術等,目前採用磁共振技術的汽車無線充電方案可達到85~90%的充電效率,與磁感應 技術 90%傳輸效率相比,已相當具有競爭力。
目前汽車無線充電仍停留在標準測試的階段,其中 SAE 主導汽車無線充電發展,國際標準 組織 IEC 也針對地面端無線充電金和車輛端無線充電指定了標準,同時德國 STILLE 計劃、日本 JSAE 等也陸續推出汽車無線充電標準,中國為全球最大新能源車市場,2015 年中國新能源汽 車 EV 無線充電標準委員會也已訂定無線充電系統要求、通訊協議與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等, 目前皆已進入最後審批階段,包括吉利汽車、小鵬汽車、Nissan 與 BMW 等皆已於中國展開功 能交互操作測試。隨國際標準組織皆已進入最後標準測試階段,無線充電在汽車上的應用有望加 速落地。
三、市場成長的驅動因素:標準、產業鏈日趨成熟
無線充電市場規模盡管仍然較小,但是呈現出了快速增長的趨勢,從市場需求方面看,消費 電子、移動終端的普及已經開始迅速滲透,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加入將會進一步打開行業市場 規模成長的空間。
根據 Allied Allied Market Research 的研究數據看,該機構對於無線充電市場的增長速度在 未來的 8 年中的 CAGR 將會達到38.7%,而其中消費電子和汽車則是占據了市場的主要份額。
關注消費電子領域市場,盡管存在統計口徑上的差異,但是主要研究機構對於產品的出貨量 和市場規模的快速成長預期基本是一致的。以IHS Market 統計作為參考,2017 年帶有無線充電 功能的消費電子裝置出貨近 5 億套,年增 40%,手機是 2017 年無線充電相關產品高度成長的主 要原因,蘋果導入無線充電技術,帶動一波無線充電發展熱潮。IHS Markit 預期 2019 年帶有無 線充電功能的消費電子裝置出貨可望達 10 億套規模,至 2022 年將可達 20 億套。
在市場規模上,據 IHS 數據預測,而無線充電市場總規模將從 2015 年的 17 億美元增長 到2024年的 150 億美元,增長趨勢十分強勁。之前的章節中我們討論過市場對於無線充電的 應用滲透有著可靠的需求來源,而目前來看,制約無線充電應用的瓶頸也在逐步的消除,其中標 準技術路線的明確和產業鏈分工的成熟是核心的驅動因素。
(一)主流標準形成,技術路線逐漸成熟
無線充電技術(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源於無線電力輸送技術,是指裝置不需要借 助於電導線,利用電磁波感應原理、電磁波共振原理或者其它將磁場作為傳送功率橋梁的技術, 在發送端和接收端用相應的設備來發送和接收產生交流信號來進行充電的一項技術。
由於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以磁場傳送能量,兩者之間不用電線連接,因此充電器及用電的 裝置都可以做到無導電接點外露。現階段無線充電技術以電磁感應方式和電磁共振方式為主。電 磁感應技術相對容易做到,同時充電效率較高,在無線充電推廣初期是主要應用方式,商業化應 用已經非常成熟,目前手機中採用的無線充電技術也主要是電磁感應技術。
WPC成立於 2008 年,以緊耦合感應式無線充電為主要方式,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無線充 電組織,創建了國際無線充電標準 Qi。2012 年 Power Matters Alliance (PMA)成立,WPC 和 PMA 都支持緊耦合感應式技術,互相爭奪無線充電標準路線話語權;與此同時,支持松耦合諧 振式無線充電方案 A4WP 組織出現。2015 年以後,PMA 和 A4WP 合併成立Air Fuel Alliance, 業內兩大主流標準形成:即 WirelessPower Consortium (WPC)和 Air-fuel alliance (AFA)。
WPC聯盟最初主推的是磁感應無線充電技術,但到了 Qi 1.2 之後,也納入了磁共振技術, 並支持一對多充電。WPC 方面介紹引入磁共振主要是因為:一是給低功率的產品提供更大的空 間自由度(主要是縱向距離),二是提供更大的功率。至此 WPC 的無線充電的用戶體驗大大提 升,提供了爆發的基礎;但 Airfuel 在中高功率領域依然可以利用其傳輸距離遠等優勢取得競爭 優勢。
現階段無線充電技術以電磁感應方式和電磁共振方式為主。電磁感應技術相對容易做到,同 時充電效率較高,在無線充電推廣初期是主要應用方式,商業化應用已經非常成熟,目前手機 中採用的無線充電技術也主要是電磁感應技術。
電磁感應技術在目前的無線充電產品中應用最為廣泛,通過導體切割磁場會產生電動勢,有 兩個線圈組成,在初級線圈上接入交流電時產生磁場,次級線圈由於有交變磁場的存在而感應出 交變的電流。由電—磁—電轉化,以此構建一套無線電能傳輸系統。電磁感應方式的磁場隨著距 離的增加快速減弱,一般只能在數毫米至 10 公分的範圍內工作,因此傳輸距離短、使用位置相 對固定,但是能量效率較高、技術簡單,是目前主要商業化應用的方式。
最早利用這一原理的無線充電產品是電動牙刷。電動牙刷由於經常接觸到水,所以採用無接 點充電方式,可使得充電接觸點不暴露在外,增強了產品的防水性,也可以整體水洗。以電動牙 刷為例,在充電插座和牙刷中各有一個線圈,當牙刷放在充電座上時就有磁耦合作用,利用電磁 感應的原理來傳送電力,感應電壓經過整流後就可對牙刷內部的充電電池充電。
電磁共振方式是發射端和接收端達到相同的頻率,達到磁場共振,滿足能量交換,以此來給 設備充電。電磁共振方式相比電磁感應方式最大的優勢在於在距離具有更高寬容度,可以支持數 公分至數米的無線充電;並且電磁共振方式還可以同時對多個設備進行充電,並且對設備的位置 並沒有嚴格的限制,使用靈活度在各項技術中居於榜首,未來無線充電的重點發展方向。該技術 的主要缺陷在於在傳輸效率較低。
未來的無線充電將是高自由度的、高效率的、高兼容性的:1 支持在任一平面任意位置上的 自由充電;2 還採用新的架構使得單一線圈情況下充電面積增加,提高充電效率;3 發射端可以 為多個接收端充電;4 可以支持設備間的互相充電。
目前電磁感應式無線充電的方案最為成熟,商業也最為廣泛。但是這種充電技術充電過程中 手機需要限定在一定的位置上,仍然沒有帶來任何靈活性。由於其成熟度和相對較高的效率,是 目前技術條件下商業化應用的最優選擇。蘋果等手機製造商正在努力提高這項技術的充電效率, 然後再過渡到下一階段的無線充電技術——電磁諧振無線充電。
在電磁諧振充電方式中,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可以弱耦合,但工作頻率相近,這使得設備可 以在距充電區域稍大的距離處使用,因此提高了充電位置的自由度。這種新型充電技術符合未來 無線充電升級方向,但是電磁諧振充電仍然還不夠成熟,並且效率較低,市場應用尚需要時間。
(二)產業鏈格局日趨成熟,國內廠商元器件模組先行
無線充電產品分為發射端模組和接收端模組兩部分。發射端 Tx 對應的產品就是無線充電的 充電器,接收端 Rx 對應的產品技術帶無線充電功能的產品如智慧型手機、智能手表等。感應充電 和電磁諧振兩這種無線充電技術雖然物理機制不同,但技術內容和價值鏈非常相似,都由逆變器、 整流器、驅動器、降壓轉換器和線圈組成,大多數業內廠商都在同時開發這兩種技術的產品。
無線充電從產業鏈角度主要劃分為五個環節:方案設計、電源晶片、磁性材料、傳輸線圈以 及模組製造。方案設計和電源晶片環節技術壁壘高、利潤高,基本被國外企業壟斷。磁性材料和 傳輸線圈環節技術壁壘相對較低,中外廠商都參與其中。模組製造環節技術壁壘和利潤最低,主 要參與者為國內廠商。
方案設計:方案設計環節通常由終端廠商提需求,方案廠做設計,難度和附加值最高。目前 以蘋果、高通、特斯拉等國外廠商為主,國內中興通信、信維通信、萬安科技等具有竟爭力。國 外高通 Halo 無線充電技術和特斯拉免插充電系統應用於汽車,蘋果在智能手表和智慧型手機上分 別採用 MagSafe 磁吸方式和 Qi 無線充電。國內中興通訊布局汽車無線充電,信維通信給三星NFC無線充電設備供貨,萬安科技投資了無線充電企業 Evatran。
電源晶片:電源晶片主要包括發射端 Tx 和接收端 Rx,Tx 按照特定頻段的無線電信號(Qi、 PMA、A4WP 規定了不同的頻段)輸入電源,Rx 將無線信號轉化成電能完成充電。近年來 Tx 晶片和 Rx 晶片正不斷向高集成度、高充電效率、低功耗發展,主要是高通、博通、TI、IDT、 NXP、MTK 等晶片巨頭參與其中。充電頭網拆解了2018年市場上熱門的無線充電發射端,各無 線充電發射端主控晶片的匯總示例如下。可以看到 IDT 在無線充電晶片上處於領先位置,產品廣 泛應用於三星、華為、小米、SONY等主流智慧型手機品牌上。
磁性材料:磁性材料的作用主要有兩個:1)隔磁屏蔽:為磁通量提供一條低阻抗通路,降 低向外散發的磁力線,減少對周圍金屬物體的影響,防止產生渦流和信號干擾;2)導磁降阻: 提高耦合系數,提升磁電轉換效率,使用更少的匝數來做到更高電感的線圈,降低線圈電阻,減 少發熱帶來的效率降低(匝數越多,電阻越高)。
目前主流用的磁性材料有鐵氧體、奈米晶等。2012 年諾基亞推出無線充電手機 Lumia 920, 所用的磁性材料是硬質鐵氧體;2013 年一款銷往海外的手機 HiKe 868 設計了無線充電和 NFC 的集成,配備的磁性材料是 WPC-鐵氧體(剛性)、NFC-鐵氧體(柔性);2015 年手機無線充電 發生了里程碑式的變化,三星推出首款無線充電旗艦手機 Galaxy S6,不僅兼容兩種無線充電的 標準,WPC 和 PMA,還配置了兩種支付標準NFC和 MST,匹配用的軟磁屏蔽材料除了鐵氧體 外,首次使用了非晶導磁片,使得手機不僅做的輕薄精美,還大幅提升了無線充電效率;到 2016 年三星又做了改進,把磁性材料全部換成了更加先進的奈米晶導磁片,引領無線充電技術的變革, 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從這幾年的發展歷程看磁性材料逐漸從鐵氧體逐漸過渡到奈米晶。
在磁性材料領域,國內外企業在這一領域均占據一定市場份額,國內有包括合力泰(藍沛)、 安潔科技、天通股份、安泰科技、橫店東磁、信維通信等。國外參與方則有TDK、村田、太陽 誘電等。
傳輸線圈:傳輸線圈具有高客戶定制化特徵,需要產業鏈上下遊緊密配合。因此該領域的主 要進入壁壘在於廠商的精密加工水平以及與上下遊的銜接能力。傳輸線圈需要內置在終端中,對 低損耗和輕薄化有較高的要求,隨著 iPhone 從 FPC 轉換成密繞線圈,預計線圈方案將成主流。 傳輸線圈的製造廠商有 TDK、murata 和松下等,國內廠商有立訊精密、東尼電子、信維通信、 碩貝德和順絡電子等。
模組製造:模組的封裝製造環節技術要求相對低,主要要求輕薄化和小型化,與其他電子零 部件製造工藝相差不大,價值鏈位置較低,主要由國內零組件廠商立訊精密、安潔科技等參與。
產業鏈廠商中,立訊精密 2014 年導入蘋果 Watch 無線充電,綜合實力較強,蘋果2019年 將發布無線充電板 Airpower,公司受益無線充電新品上量和相關主題提振;安潔科技供應充電 模塊中的材料部分,未來公司將整合自身在模切、模組方面的能力,在無線充電領域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