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人是如何成長起來,變得更加強大的?
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自己的回答。
可能有人覺得:要經歷挫折和失敗,人才能有所成長;
可能有人會認為,人的成長,就是終身學習,不斷地突破過往的自己;
也可能有人認為,只有經歷盡可能多的事情,人才能真正得到成長……
這些對嗎?都對。但本文作者想從一個更底層的角度,來思考和探討這個問題。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作者:Lachel
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讓我們回顧一下自己:
當我們上大學的時候,你會覺得,似乎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沒想過還能有這樣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從大學裡畢業,開始尋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以往學到的知識,似乎都起不到什麼作用,你需要重新去適應社會。
而當你有了一定的事業,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之後,你會感到,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會更深刻,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視野也會全然不同……
這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可以說,成長,就是不斷用新的認知,打破舊的認知,重建自己的思考方式。
它的本質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把世界看作一個自然演化著的、龐大龐雜的系統,把我們的「心智世界」和「現實世界」區分開,那麼可以說:
人變強的過程,其實就是「心智世界」對「現實世界」的擬合。
這是一切的基礎,也是一切的根源。
01
什麼是「心智世界」?
從我們剛出生的時候起,我們的大腦就在執行一項艱巨的任務:為這個世界建模。
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大腦會通過外界的輸入,來「猜測」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這就是「心智世界」。
然後,再通過對外界作出干預,獲取反饋,來修正和調整這個「猜測」,讓「心智世界」更加接近「現實世界」的真實樣貌。
這個「心智世界」包括什麼呢?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三部分:概念、規則,以及框架。
概念,是我們對外部世界一切事物的命名。
比如:每一隻鳥都是不一樣的,但我們都把它們叫做「鳥」;每一本書都是不一樣的,但它們都叫做「書」。
概念是我們用來認識世界的基礎,有了概念,我們才能對外部世界進行思考。
但僅僅有概念是不夠的。在現實世界中,不同事物會通過各種各樣的關係聯繫起來,進行互動,這種聯繫的方式,就叫做規則。
比如,我們之所以去上班,是因為我們(和公司)共同接受這麼一套規則:我們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務,公司給我們發薪水;
我們之所以會去超市買東西,是我們相信在現實工業供應鏈下,超市的東西是可靠的、正規的,這是規則;
萬一出了問題,我們也可以通過投訴來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這也是規則。
規則既是動力,也是約束。
最後是框架。什麼是框架呢?
它指的是:我們的心智世界,由「已知」的部分,向「未知」的部分進行探索、嘗試時,所遵循的一套思考方式。
舉個例子:
孩子讀故事、看電影時,總喜歡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就是一種「框架」。
在孩子的思維裡,世界上的人總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好人和壞人。所以,當一個新的人出現時,他要麼是好人、要麼就是壞人 —— 這就是一種利用框架對「未知」的探索。
這三者其實是緊密相連的:規則可以幫我們理解新情境,為我們提供「框架」,來思考和處理新的問題;而我們對新問題、新情境的處理方式,又可以反過來沉淀、提煉成新的「規則」,來豐富我們的心智世界。
而這些我們積累起來的規則和框架,我們會對它們命名,把它們歸類、整理、儲存好,來幫助完善我們的「概念」體系。
一個好的模式是什麼呢?你的「心智世界」不斷吸收外界的資訊,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試圖去擬合外在的現實世界,從中提煉出新的概念、規則和框架,來優化和更新舊的模式。
這就是一個成長的循環。
02
為什麼說心智世界是成長的本質呢?
因為,我們一切資訊的流入,都必須經過「心智世界」的解讀;同樣,我們,我們一切對外的行為,也都必須經由「心智世界」向外傳播。
所以,如果心智世界跟現實世界不一致的話,我們就會陷入困境。
舉個例子:許多人在閱讀、學習時,總是會陷入一個陷阱:學習就是要務於精熟,我把東西全記住了,就是學得好。
這其實是不對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考試」思維:一切都有標準答案,我要去「做對」我的答案。
這就是被過往的「規則」所束縛住了。他們沒有意識到,學校跟社會是兩套規則。這套在學校裡適用的規則,在社會上並不適用。我們要追求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融會貫通。
同樣,許多剛剛帶團隊的新手管理者,很難轉變自己的角色,遇到問題仍然習慣自己上手,就是因為他們還保持著「執行者」的框架:我要把事情做好。
於是,難以忍受初期的磨合、授權和「失去控制」的感覺。
但實際上,管理並不在於做好手頭上一時的事務 —— 事務是永遠都做不完的。
管理的要義,是你能夠培養起一支有力的隊伍,來應對新的問題。這就要求你能夠調整自己的思考框架, 從舊的模式過渡到新的模式。
所以,為什麼面對同樣的新情境、新問題,有些人能夠更加遊刃有餘?為什麼位於同樣的起點,有些人能夠更快地適應環境,找到自己的節奏?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能夠更有效地更新自己的心智世界,去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
這也就是「智慧」的特征。一個有智慧的人,並不在於記憶力多好、腦子轉得多快,而在於,他能否時刻保持心態的開放性,快速地理解新的情境,並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始終「做好準備」。
心理學家 Robert Sternberg 提出過一個「智力的三元模型」(Triarchic theory),其中就包括:
處理新情境的能力(Creative intelligence),
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Pratical intelligence),
以及分析能力(Analytic intelligence)。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成長了,其實是什麼呢?
意味著他能夠意識到:外部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舊的心智世界、思維模式,也許已經不再適用了。
我需要通過調整參數,來使我的「心智世界」跟新的外部世界,更好地擬合。
這種新的擬合,並不是摧毀重建,而是在舊的模式長進行優化,使心智世界能夠「適配」更多樣、更廣泛的模式。
03
最可怕的是
心智世界的固化,不再生長
但是,正如我在《給大腦裝一個補丁》中所寫的:我們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在訓練我們的大腦。
同樣,我們一切獲取到的概念、規則和框架,既拓展了心智世界的邊界,同時也是束縛我們的牢籠。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心智世界是會被「強化」和「固化」的。
簡單來說:你在同樣的位置停留得越久,你對它就會越熟悉。那麼,它在你的心智世界裡面,就會居於更加中心的地位。
你就會越加傾向於從它出發、以它為中心,去看待別的事物,讓別的事物來適應它。
我把這種現象,叫做「中心化效應」。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在一個部門裡面,部門的風氣就是討好老板,那麼久而久之,你就會習慣於用「討好」的思維模式去處理問題。這就是一個框架。
你不再會去思考:這件事情好不好、對不對、應不應該做,而是會把「能否討好老板」放到第一位 —— 哪怕你換了一個環境,也很難跳出來。
甚至於,你的心智世界,也會隨之而發生改變。你會認為,工作就是要討好老板,其他的都是旁門左道,沒什麼用。
這個信念會牢牢占據你「心智世界」的中心位置,形成一條新的、固化的「規則」。這就是中心化。
同樣,長期使用一個方法去解決問題,你就會養成對這個方法的路徑依賴,從而忽略其他的路徑;
長期停留於某個崗位、某項技能上,你就會牢牢被它困住,難以適應離開它的狀態;
長期採取某種模式去生活和工作,你就會習慣於這種模式,從而無法想像其他的可能性。
這就意味著什麼呢?你的心智世界固化了,停留在一個小小的、局部的碎片裡,再也無法拓展和生長。
而碰巧,這恰恰非常吻合大腦的需求 —— 大腦有一個基本需求:接收到的「意外」越少越好。
這就會導致,為了保證「意外」更少,猜測的「正確性」更高,大腦會傾向於什麼呢?停留在相同的位置,保持原狀,不再改變。
所以,我們的思維模式,天然地就會趨向於「穩定」。我們會認為,我們所積累起來的「規則」和「框架」,都是穩定的。它們今天適用,明天也適用,未來依舊適用。
因為如果不適用,大腦就需要重新去修正它、完善它,而這會消耗許多能量。
因此,大腦就會構造出一個牢籠,把我們牢牢地困在裡面,不斷強化我們那些固有的觀點和信念,讓我們堅信「自己是對的」 —— 如果發現錯了,那一定是世界錯了。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寫過一個反諷的「科技三定律」,很有趣,講的就是同樣的道理:
1)任安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來的一部分;
2)任安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革命性產物;
3)任安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反人類,要遭天譴的。
我們也可以把它改寫成這樣:
1)任安在我心智世界固化之前的事物,都是理所當然的;
2)任安在我心智世界固化的過程中出現的事物,都是極其重要、必須注意的;
3)任安在我心智世界固化之後出現的新事物,都是歪理邪說、胡說八道。
在一個人的成長裡,最可怕的,不是外部世界的變化,也不是沖擊,而是心智世界的固化,不再生長。
04
如何讓我們的心智世界能夠保持活力
不斷地保持生長?
分享幾點簡單的心得,希望能對你有用。
1.非整合性
前面說過,大腦會給我們設下牢籠,讓我們堅信「自己是對的」,從而走進不斷自我強化的死胡同裡。
要對抗這一點,就需要鍛煉我們的「非整合能力」。什麼意思呢?它指的就是「在心智世界中,容忍不一致信念的能力」。
簡而言之:
舊模式:我們的心智世界,以某幾條信念為中心,其他跟它們相抵觸的信念,要麼被曲解,要麼被拋棄,以此來保證心智世界的平衡。
新模式:我們的心智世界裡充滿著各種各樣的信念,它們之間可能是彼此矛盾、彼此相悖的,但我可以忍受它們,任由它們獨立存在,彼此頡頏,互相抵牾,無需整合。
如何實現這一點呢?這就需要在平時多去訓練了:
1)當你接觸到一個你抵觸、排斥的資訊時,不要急於擺脫它,先讓它在腦子裡轉一轉,思考它的合理性;
2)當你接收和關註到一個事物的某一面時,試一試去想像一下它的另一面;
3)不要依賴於舊的規則和框架,時刻做好心理準備,來「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將有助於你不斷跳出大腦的「舒適區」,讓思維保持生命力。
2.整體視角
在一個位置待久了,你的視野就會逐漸變窄,局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面,從而讓心智世界失去空間。
如何破除這種限制?這就需要你從更高的層次,從整體去看待自己所在的整個系統。
1)試著擺脫位置的限制,去接觸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情。比如:如果你是跟事打交道的,不妨試著跟人接觸一下;如果你是跟人打交道的,也不妨試著磨練自己對產品的眼光和品味。
2)如果你一直埋頭於某個行業、某個位置,試著跳出來,從整個商業鏈條去思考,去尋找新的機會和切入點,從而提升你看待事物的視角。
3)遇到和發現問題時,不要孤立地看待問題,而是把問題放到整個系統裡面去思考:問題的根源在哪裡?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了問題的存在?
慢慢地,你也許會發現,世界比你想像的,要大得多。
3.多樣化
熟悉我的朋友會知道,我一直是多樣化的擁躉。為什麼呢?因為單一就意味著脆弱,只有提高多樣性,才能同步提升自己的穩健性和反脆弱性。
無論是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工作方式,職業生涯,還是資產配置,我都不推薦「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而是盡量去豐富自己的選擇。
學一門技能,培養一門愛好,發展一項副業,廣泛涉獵別的領域……如果有機會,不妨多試試別的可能性。
它們未必有用,未必能用,但一定能幫助你增進對世界的理解。
你會更加清楚地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運轉的,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還存在哪些其它的可能性。
4.實驗思維
我有一個習慣,就是不斷去接觸新事物,並在這個過程中,保持觀察、思考、復盤和反思,從這個新事物中,提煉出新的概念、規則和框架,豐富我原有的心智世界。
這就是「實驗思維」。不單純以成功為目的,而是以探索和思考為目的,最大限度地體驗它、理解它、思考它,來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
這些新事物,小到一個技巧、一個工具,大到一項職能、一個領域、一個行業,都是我可以去「做實驗」和收獲經驗的對象。
5.連接一切
世界永遠是互相聯繫的。
不妨保持這麼一個信念:我們目前所見所知的部分,只是世界這張龐大網路之上的一個小小的局部。
我們覺得新奇的現象,總會有跡可循,有原理可以解釋。而這些原理,又可以向下挖掘,進一步把更多的現象和應用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星羅密布的結構。
什麼是「認知升級」?實際上,就是借由某個契機,某個關鍵節點,突然打通了一切障礙,把過往各個零散的點串聯了起來,形成一張網路。
這才是最高層級的快樂。也是我們不斷突破認知邊界、拓展心智世界的不竭動力。
作者簡介:Lachel,認知思維專家,多個跨界品牌創立者,虎嗅、36氪特約作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學會深度思考。公眾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授權。
【延伸閱讀】 推薦語:本書作者以情緒、思維和行動三個維度作為全書的框架,對前沿的心理學研究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提煉,幫你構建一個嶄新的認知體系,升級心智,明智生活!
【猜你喜歡】
【更多精彩】
在公眾號對話框發送以下關鍵字 查看更多優質內容! 德魯克| 稻盛和夫 | 陳春花 明茨伯格| 宋志平| 拉姆查蘭 戰略管理 | 企業文化|團隊管理|市場營銷|領導力 職場溝通| 時間管理| 情緒管理|學習方法|自我修煉 市場營銷|定位培訓| 華為| 女性領導力|書單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