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減稅降費、疫情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疊加下,不同地區的財政收入差距正在加大,特別是用於發展的資金。這意味著,對於財政狀況較差的地區而言,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加劇了地方之間財政的分化。疫情、減稅降費抑或是其他因素對地方財政的影響,究竟孰輕孰重?
作者:杜濤 封圖:圖蟲創意
導讀 壹 ||現在很多支出都在全面壓縮:從項目經費到部門預算、政府採購、出入境費用。壓縮的背後,是一些疫情下剛性的支出。他告訴記者,現在是要求少收少支,讓企業先活下去。 貳 ||財政壓力下,地方政府開始自救。市場人員判斷,這一情況的出現應該和經濟下行、地方政府財力緊張有直接關係——以前捂在口袋裡的優質項目,舍不得拿出來;現在不得不忍痛割愛,套現用於支出。 叁||下半年財政政策還是與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常態化防控各項制度的運行狀況高度相幹,「多種龐雜因素疊加,預計下半年的財政還會呈現緊平衡趨勢」。
8月,李笛所在的財政部門與同省的幾個地級市開展了調研活動。在調研中他發現,上半年,他所在的地級市財政收入下滑10%這樣的降幅,相對於省內其他經濟發達的市縣來說並不算大,但真實情況卻是:「我們是連飯都吃不起了,別人只是少看了一場電影。」
李笛調研發現,減稅降費、疫情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疊加下,不同地區的財政收入差距正在加大,特別是用於發展的資金。
這意味著,對於財政狀況較差的地區而言,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加劇了地方之間財政的分化。
疫情、減稅降費抑或是其他因素對地方財政的影響,究竟孰輕孰重?
8月27日,一位基層財稅部門人士給經濟觀察報記者分析了當地的收入:上半年,稅收收入下滑10%左右。這其中,受疫情影響收入僅為1億元,占比不到1%,但其他政策性因素影響很大。「稅收下滑的原因主,要是減稅降費,降了幾個億。因為減稅降費,2019年稅收整體下降了10多億。去年基數變少,今年1-6月又下降了幾億元。另外,還有一些其他政策因素,減少近10億元左右。」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延續2個月實現正增長,7月份增幅比6月份提高,好於預期。但也有收入下滑比例較大的地區。經濟觀察報獲得的一份東部某縣級市財政部門上半年收支分析報告就提到,上半年收入與支出同步下降,同為20%左右;另外,稅收下降接近30%。
上述東部縣級市財政部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當地財政部門組織收入已經高於稅務部門組織收入近兩成。
「這意味著當地的收入質量不高——稅收收入占比越高,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質量越高。我們本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近八成為稅收,開發區的稅收占比更高,近九成。若是財政部門組織收入超過稅收收入,意味著有財政空轉的可能,比如利用當地國企空轉。」上述地方財稅局長告訴記者,地方財政組織非稅收入空轉的一個表現就是收入數字高,但可用財力低。
上述基層縣區財稅部門人士解釋,地方財政部門組織的收入主要是非稅收入以及雜費——包括罰充公入、國企利潤等;稅務部門組織的收入則主要是稅和幾個附加費,還有殘疾人保障基金等。「現在稅收管理越來越嚴格,空轉的機會越來越少,特別是一些大的稅種,中央與地方還要分成,所以有些地方會虛增國企利潤上繳。這也就意味著,不少地方財政部門組織的收入都是不可用財力,就是一個數字,左手倒騰右手,比如有5個億,通過各種門路給國企,國企再當作利潤上繳。」
少收少支,讓企業先活下去
從各地公布的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來看,上半年財政收入整體下滑,但是第二季度開始,降幅已經收窄。
事實上,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並不多,其主要收入是稅收、非稅、政府性基金。其中,非稅收入比較雜,如行政事業性收費、資產處置、平臺融資等,政府性基金主要是賣地收入。
從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來看,1-6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6176億元,同比下降10.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347億元,同比下降1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51829億元,同比下降7.9%;全國稅收收入81990億元,同比下降11.3%;非稅收入14186億元,同比下降8%。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在7月17日召開的2020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總體看,受多重因素影響,全國財政收入下降較多。一是疫情沖擊導致稅基減少,以及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業紓困和復工復產採取減免稅、緩稅等措施,拉低收入增幅10個百分點。二是鞏固減稅降費成效,前幾個月增值稅翹尾減收拉低收入增幅4個百分點。三是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繳納入庫的稅收同比減少,以及去年同期中央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等使得收入基數較高,相應拉低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幅。「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六保六穩」的執行都落在基層地方政府,不少地方政府已經感受到財力的緊張。
李笛告訴記者,現在很多支出都在全面壓縮:從項目經費到部門預算、政府採購、出入境費用。壓縮的背後,是一些疫情下剛性的支出。他告訴記者,現在是要求少收少支,讓企業先活下去。「不然企業倒了,留著政府有什麼用?」
他舉例說,現在只要是企業租政府的房子,這半年租金不收;租融資平臺的,減免房產稅、土地使用稅;還有一些機關事業單位欠了企業資金的,一定歸還,不能拖欠了。
政策性因素對於地方財政的影響趨大。上述東部縣級市的財政報告顯示,該縣的百餘戶重點稅源稅收下降10%以上。但為了促進發展,還是要籌集各類資金成立發展基金、為企業發展爭取上級資金,為當地企業擔保成立擔保公司,為小微企業發展成立基金等。還有政策性減稅降費,減免社保、醫保、財政貼息等,各項支出達到數億元。
忍痛割愛優質資產,套現用於支出
財政壓力下,地方政府開始自救。
8月27日,一位水務行業的市場人員告訴記者,最近地方政府特別是縣級政府突然湧出來大量的水務類TOT(移交-運營-移交)項目,讓他們有點應接不暇。
該市場人員判斷,這一情況的出現應該和經濟下行、地方政府財力緊張有直接關係——以前捂在口袋裡的優質項目,舍不得拿出來;現在不得不忍痛割愛,套現用於支出。
他負責對接的西部某縣的一個水務一體化存量項目,政府要求在和公用事業局簽署框架協議後,先按照評估價的50%給政府打一筆錢。「這對於公司決策和操作來說,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後來還是有其他同行吃下了這塊蛋糕。」
上述市場人員在另外一個地方遇到了同樣的情況:該地政府安排,要想辦法找現金流、找錢,過難關。因為當地的薪水基本上2-3個月發一次,此外還要應付各項扶貧檢查,怕在其他工作上被扣了帽子。後來,就有咨詢機構上門給當地政府推薦搞TOT項目,他們有成熟的案例,這樣可以在6-8個月內拿到一大筆資金,年關能好過一點。
當地政府被說動了,安排財政局盡快論證可行性,要求國有資產管理中心梳理當地可以做存量的資產。
存量資產轉讓和PPP,僅僅是財政自救的手段之一。東部一位地方財政人員告訴記者,為了組織收入,先是清理了各個機關幾億元的沉淀資金,之後是便是從各方面籌集收入。比如,推進建築房地產業以及相幹上下遊產業的稅收控管,開展與地方收入相幹稅種的清理工作,將非稅征管作為增加財力的重要門路,確保應收盡收。
對於地方財政而言,能夠爭取到的資金,不僅僅是這些。2020年為了應對疫情壓力,中央提高赤字率,大幅擴大專項債,發行特別國債。其中,新增兩個一萬億元更是全部給了地方政府。
一位縣級市的財政人員告訴記者,上半年爭取到數十億元的上級轉移支付外加專項債券等,極大地緩解了支出壓力。
8月26日,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國務院例行政策吹風會上表示,截至8月中旬,扣除用於支持減稅降費的3000億元以外,實行直達管理的1.7萬億元資金中,中央財政已經下達了1.674萬億元。3000億用於支持新增減稅降費的,由稅務部門精準落實,通過財政減收來體現;直達管理的1.7萬億元,通過財政支出體現。
未來財政壓力如何?
從收入情況來看,7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速達4.3%,比6月份提高1.1個百分點,延續2個月實現正增長。但對於地方財政來說,未來的壓力依然很大。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告訴記者,下半年財政政策還是與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常態化防控各項制度的運行狀況高度相幹,「多種龐雜因素疊加,預計下半年的財政還會呈現緊平衡趨勢」。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8月8日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報告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時提出,堅決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全力支持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除疫情防控、應急救災事項外,預算執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預算。
劉昆還提到,積極推進省以下政府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
李笛認為,財政收支的壓力還會持續加大,但令他更擔心的是財政分化後的經濟狀況的分化。「去了四五個地級市調研,某些行業原來以為會受疫情影響很大,結果不僅沒有萎縮,行業反而集中了。經濟好財政好的地方,可以花錢花時間去培育市場主體,比如發達的可以培育100家,損失80家,成功20家;但欠發達的地方的財政資金每年只能忙於‘六保六穩’。」
(應受訪者要求,李笛為化名)
陳志武:投機炒房好不好
三道紅線下的2020年房企半年報:富力、融創、綠地、中南亮「紅燈」
券商業績爆發 證券股會否乘風破浪?
經 濟 觀 察 報∣理性 建設性
長按,識別QRCode,加關註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