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
今年5月28日,德國政府首次承認在20世紀初殖民占領奈米比亞時曾犯下種族滅絕罪行,並承諾將向奈米比亞等非洲國傢的援助項目提供超過10億歐元的財政支持。這一舉動讓印度人也萌生了對英國索賠的想法,《印度斯坦時報》近日刊載駐倫敦和班加羅爾的律師悉達多·S·阿特雷婭(Siddharth S Aatreya)的一篇文章,稱曾經殖民印度的英國也該效仿德國,對被其殖民國傢進行賠償。
簡而言之,作者認為,英國必須向印度支付賠款有三方面理由。
印度人紀念賈里安瓦拉巴格大屠殺100周年
第一,英國殖民期間對印度實施了蓄意的、系統的去工業化,摧毀了印度本土的布料、鋼鐵和造船等產業。為了英國自身的利益,建立了旨在最大限度地榨取印度自然資源的行政、農業和基礎設施機制。再加上高關稅和貿易壁壘,導致印度資本持續外流,使這個在英國殖民統治之前占全球貿易額 20%以上的國傢,在1945年獨立時經濟陷入癱瘓。
第二,英國為了實現榨乾印度財富的目標,讓印度人民遭受極端暴力、饑荒和苦難。其中突出的例子包括1943年可怕的孟加拉饑荒,那個時候為了滿足英國日益增長的食品需求,殖民當局造成人為的糧食短缺,有超過250萬印度人因此喪生,此外還有1919 年的賈里安瓦拉巴格大屠殺(Jallianwala Bagh massacre),和平慶祝豐收節的數百民眾被英國將軍戴爾冷血地謀殺,而其行為幾乎沒有受到任何追究。
第三,英國在印度播下了族群緊張和分裂的種子,最終導致1945年發生血腥的印巴分治。英國殖民者通過所謂的「分而治之」的政策,戰略性地與一些種姓和宗教團體結盟,並讓各個團體之間互相對抗,以鞏固他們自己的地位。事實上,通過諸如分別單獨制訂印度教、穆斯林和基督教屬人法,以及從1909年起將印度教和穆斯林選民劃分開等做法,英國殖民者在創造印度社會特有的「印度教」和「穆斯林」身份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這些身份認同如今繼續在印度造成嚴重的爭端。
展開全文
德國殖民時代的奈米比亞人
文章指出,印度需要得到英國賠償的理由是,這三件事所累積的影響,造成了印度的經濟破壞和社會分裂,卻為英國帶來財富。這導致了如今印度與英國之間肉眼可見的巨大差異,這些行為將永遠在道德上受到譴責。
目前支持英國給予印度賠償的最知名政客是國大黨議員和前外交部長沙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他在2015年發表的關於此類賠償的演講,甚至引發了罕見的跨黨派政治讚賞,印度總理莫迪支持他的觀點,即英國應該給予印度賠償。
然而塔魯爾在演講中說,由於印度遭受的損失如此巨大而且無法量化,因此英國向印度支付的賠償金額無關緊要。在他看來,即使英國政府每年向印度支付1英鎊也是足夠的,因為這是對英國人在印度犯下罪行負責到底,以及英國人真正的愧疚和悔恨的情緒表達。
然而,作者指出,德國對奈米比亞賠償的態度應該會引發人們對這種觀點的重新認識,德國並非只是表示悔恨和道歉——它承認其殖民統治的經濟和社會影響,特別是對赫雷羅人和納馬人的令人髮指的種族滅絕,而且還承諾為其「發展和重建」支付巨額款項。
因此,德國行動的基本原則,進一步確立了前殖民者負有獨特且顯著的義務,即要為其前殖民地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做出實質性貢獻。這並不包括對前殖民地事務進行新的干預——重要的是,德國已經將如何使用支付給奈米比亞那些資金的決定權,留給了奈米比亞人民。
應用於英印的場景下,這一原則意味著印度不能僅僅要求英國正式道歉和象徵性的賠償。相反,它必須提醒英國,與國際社會的其他任何一個成員相比,是英國必須為印度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增長做出更大的貢獻。
雖然支付的實際金額可能會成為許多辯論和討論的主題,但在就合理金額達成一致方面遇到的困難,並沒有抵消印度值得獲取賠償這個原則。
1947年英屬印度解體成印度和巴基斯坦
文章提到,從德國前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作為德國對其大屠殺中的角色進行贖罪的標誌,到今天為奈米比亞支付創紀錄的賠償,為其他犯下可怕歷史罪行的前殖民者如何為這些罪行道歉和贖罪,德國已經設置了一個非凡的基準。
德國的做法,代表了歷史肇事者的後代們與大規模犯罪和不平等制度(比如殖民統治)的受害者之間實現真正和解的最佳方式。
因此,作者稱,盡管英國政府高級成員甚至英國王室成員的正式道歉,對修復印度殖民主義遺留的傷口大有幫助,但印度絕不能止步於此。德國對待奈米比亞賠償的先例告訴印度人,印度必須繼續推進讓前殖民者給予實質賠償的正當要求,並確保英國在彌補其貪婪對印度的破壞性影響方面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