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來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排版:放開那芒果
創業不是人乾的事兒,但為了做到財務自由,仍有很多人寧願以身試法。
然而,對於一個早就做到財務自由的人而言,究竟其為什麼還要選擇創業,不免就成了一個謎團。比如前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經營官:陸奇。
2018年8月15日,在離開百度89天之後,全球知名投資加速器Y-Combinator宣布正式入華,陸奇則宣布自己成為YC的001號員工,兼任YC中國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
此信息一經發布,便引起「貴圈」的一片嘩然:有的人看好,有的人看衰。
一路走來,縱觀陸奇的整個職業生涯,無疑是神一般的存在:
陸奇,畢業於復旦大學,先後獲計算機科學學士、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後留校執教。此後就讀於卡耐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1998年陸奇加盟雅虎,2006年被任命為雅虎資深副總裁,2007年加盟微軟任執行副總裁;2017年,加入百度,擔任集團總裁及首席經營官,同年2月被任命為董事會副主席。
2018年7月,陸奇以家庭原因為由,卸任百度集團總裁及首席經營官職務。自此,他的去留成為了萬眾矚目的謎團。
有關陸奇離職百度的原因,大家眾說紛紜,但如今已無繼續討論的必要,因為事情已是過去式,且真實情況只有本人自己知道。
可如果你認真有點好奇,依我看來,其實一句話就能總結,即:陸奇只不過是經歷了職業經理人所必須面對的宿命。
這一點,其實早在陸奇2017年1月加入百度時,從「打工皇帝」唐駿寫給陸奇的一篇文章中便提到了。如今我將它獻給好奇的你。
這篇文章很長,如果你懶得仔細看,那麼我為你總結了文章中的要點,是唐駿作為「過來人」給陸奇的3點建議:
1.不計名不計權。這句話說明的是中國企業的文化,其實是老板文化,即便你是能上天入地的孫悟空,仍要謹記唐三藏的緊箍咒。
2.不計較分工。在中國的職場混,無論你職位多高權力多大,始終都是給老板「擦屁股」的,這不是覺悟高低的問題,而是必須必的問題。
3.不計較得失。企業始終是集權主義的企業,凡是一切圖謀個人英雄主義的想法,最終都會粉碎,所以中國職場的生存之道,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以上3點雖然殘酷,但無不道出了中國職業經理人所面對的生存現實。
倘若不信,你不妨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公司做大了,老板離開了你會不會死?
公司做大了,團隊離開你有多大影響?
公司做大了,難道找不到替代你的人?
想必不用我再問下去了。
其實,未必要等公司做大了,普通人也可以想一想,即便是此刻,公司離開了你能不能活,老板離開你業務還轉不轉?
職場如此,朝代亦然。明明能力相當的兩個人,為什麼他能做老板,而你要為他打工?道理很簡單,無非是機會和魄力。
所謂機會,就是凡成功的企業家都踩對了勢,一不小心收獲了時代給予他的紅利,從此乘風破浪、順勢而為,這點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數型思維」》。
所謂魄力,其實就是敢於承擔風險的能力。同樣是機會,有的人只看到風險,有的人看到的則是希望,後者遇到困難甚至拿命去抗,這就是區別。
當然,人無貴賤之分,但有高低之勢。
換句話說,當老板和打工並無本質差別,唯一的區別是立場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這種不同就是「勢差」。
好比公司的戰略問題,一般合格的員工想的是怎麼把事情做「好」,而老板想的是怎麼把事情做「對」。
比如公司未來戰略要選擇做大數據還是人工智能,一般老板想的不是怎麼「更好」,而是先要權衡內外部環境、橫向縱向的關係、大多數人的聲音,然後最終才做出一個「折中」的選擇。
當然,這里面也有很少數腰桿子特別直的老板,始終能保持非常堅定地「政治自信」,比如阿里巴巴的馬雲、海爾的張瑞敏、小米的雷軍等等。
所以,無論怎麼說,陸奇在做了近20年的職業經理人後,仍在57歲的「職場高齡」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創業,足以說明中國職業經理人所面對的窘境。
好,說了這麼多,到底明白這些有什麼用呢?接下來,我想分享個人的2點思考:
01、未來不存在公司,只有平台化的組織!
陸奇選擇創業,驗證了一個道理:天下沒有恒久的鐵飯碗。
這並非是說離開了百度的陸奇找不到更好的平台、更高的頭銜。相反,往往能力越大的人,越不甘於寄人籬下,從此埋沒自己的人生使命。
更何況,陸奇選擇的YC項目是為創業者投資與加速孵化,做的事情像極了當年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本質上,他篤定了未來的社會是個「賦能時代」。
之所以選擇為別人賦能,而不是自己去做某個項目,這與陸奇本事的個性與經歷有關,因為他飽受了20年職業經理人身份的禁錮,相比其它人更渴望自由、開放地去做一件事。
除此之外,中國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在互聯網衝擊下顯露出嚴重的缺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自身進行改革,將自己變成一個為人才賦能的平台型組織。
所謂平台型組織,用管理大師傑克·韋爾奇的話說:
「未來的公司會是無層級、無邊界的,是一個有更多網路、更少員工進行管理的信息系統。各種信息都會變得透明,再也不會有某個主管可以一手遮天,使偏於一隅的辦公室擁有巨大權力。所有人在平台中可以自由協作、自由競爭,最後看的是誰賺的多,而且人要越少越好。」
比如海爾集團張瑞敏,首先將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打散,將企業內部人員拆解成一個個自主創業、自我管理的小團體,大家競爭上崗,優勝劣汰。
因此,平台型組織是公司未來演化的必經之路,換個角度說,即便是打工,你也必須具備獨自創業的能力,否則就會被平台所淘汰。
02、以「終局思維」面對自己的工作!
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過一句話,叫做「向死而生」。
其實這句話倘若放到商業里,就是《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里提到的「終局思維」,言外之意,就是當我們每做一個決定時,都要把自己放到未來至少3~5年的位置上去思考。
馬雲為什麼命張勇掛帥All in新零售?李彥宏、傅盛為什麼揚言All in人工智能?劉強東為什麼一直堅持自建物流體系?
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在用「終局思維」做事情。這些人是讓自己穿越到未來的10年,並用當時的結果反推到現在做執行。
換句話說,無論商業還是職場,一個人只有找到心中的那個「終」,才會知道應該怎麼「始」。
因為倘若失掉了以終為始的目標感,就會隨著努力越發感到焦慮,一旦生活有變,個人的價值感就難免受制於情緒和外界的干擾。
比如投資界的那句老話,「要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職場是個頻繁重復勞作的大機器,長期置身於其中,會有種「自得其滿」的幻覺,好像外面發生的危機與你無關,眼前只有一畝三分地,好壞轉眼就是一輩子。
可不要忘了,未來發生的總會來臨。當你在為如今安穩的現狀洋洋自得時,可能別人正在點燈熬油地超越你,因為在真正改變來臨之前,沒有人會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也沒有人會告訴你他曾偷偷做了多大努力。
就像陸奇離職百度的前一年中,沒人能猜到在他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又究竟經歷了多麼複雜的心理變化。
所以,要想在職場始終保持不敗之地,甚至公司垮了你照樣堅挺,唯一的辦法,就是早早為你自己設計「終局」,然後沿著這個方向,持續不斷地努力。
畢竟,無論你是在打工還是在創業,這些只是你做到目標的過程,而非「終局」。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留言並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本文由墨多先生(ID:mrmoduo)發布,授權互聯網早讀課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作者墨多先生,北京大學碩士,英國國際互動英才獎得主,連環創業者,專欄作家,關注職場與個人成長。
職場相關:
-
有一種人會越來越難找到工作
-
為什麼說跳槽加薪低於30%,等於在「降薪」?
-
簡歷投了10家公司,結果統統被拒.. 經營新人還有救嗎?
-
非名校,經驗少,沒人脈,有機會進入BAT做產品經理嗎?
-
29 歲成為阿里巴巴 P8,工作前 5 年完成晉升 3 連跳,他如何做到?
商業閱讀:
-
淘寶網「宣戰」拼多多,誰抄了阿里巴巴的後路?
-
慢公司豆瓣:只要不死,就讓我們這樣喪著吧
-
美團司機:老子這三個月不跑滴滴了!
-
第一批00後區塊鏈創業者終於坐牢了
-
盒馬鮮生商業模式與經營全面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