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房地產企業作為房地產行業的重要一環,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被看作是市場變動的一種信號。從2016年930新政以來,融資管道趨緊一直都是房地產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兩年多的調控過程中,由此衍生出來的問題也開始不斷出現。我們不妨看幾個案例:安徽某城市三家房地產企業董事長跑路,江蘇某地某知名開發商因深陷債務壓力而選擇自殺,去年某知名房企因股價連續低於面值而被中止上市。除此之外,2018年就已經有十多家房企宣告了破產。
不可否認,這些生死攸關的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小房企的身上,但最近這一年以來,雖然大型房企可以憑借自身實力燙平周期帶來的影響,但動作也紛紛不斷,比如更名去地產化,再比如高管密集離職等等。因此,面對這些變化,許多人不禁疑問,房企的好日子快要結束了?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購房者,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筆者認為,面對嚴厲的樓市調控,目前部分房企因資金鏈承壓帶來的種種生存困境,一定程度上會轉移到購房者身上。因此,與擔心房價上漲相比,當前購房者還面臨著更為重要的兩個問題。如果房價繼續上漲,購房者還可以根據需求和能力來決定買不買房,但如果已經決定買房,而且是辛辛苦苦湊了首付,那麼購房者不得不關注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降標減配帶來的房屋質量問題。對房地產企業來說,高價拿了地,無論樓市環境怎麼趨冷,賠本賺吆喝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在融資管道收縮以及限價等政策的作用下,為了利潤最大化,不少房地產企業都打起了降標減配的心思。何為降標減配麼?舉幾個例子,某地某開發商為了銷售樓盤,向購房者所作承諾最終落空,園區綠化大打折扣,水系景觀通通消失。再比如,平時我們經常遇到的一種現象,開發商遲遲不對外開放樣板間,在精裝標準上動手腳,樣板房與交付標準懸殊較大等等。
其實,關於這一問題,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尤為明顯,不少城市都出現了維權現象。市場行情好的時候,一窩蜂去搶房子,買房就賺到的畸形心理迫使購房者沒有時間去考慮房屋質量問題。但樓市一旦冷清了,對房子的關注點又開始回歸質量本身。最近,某大型房企的樓盤又遭遇維權,有業主稱門和地板都是用紙做的,使得該房企陷入了「紙板門」事件。在筆者看來,對購房者而言,買房不容易,維權同樣不容易,因此無論是大小開發商的樓盤,都應該做到貨比三家。
問題二,房企跑路或破產帶來的爛尾問題。筆者認為,當前房企面臨的最大壓力就是資金鏈問題,沒有充足的資金流,一切都無從運行。雖然央行已經多次降準,但都屬於精準投放,主要用於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很難直接流入房地產行業,所以很難做到「解渴」。就拿近期那些選擇跑路、破產甚至自殺的開發商來看,本身已經銷售冷清了,房子都賣不出去,再疊加一身債務壓力,撐不下去也是可以預見的。比如,山東某地某樓盤本應2016年底交房,結果因資金問題而爛尾,二期和三期加起來共涉及1200餘名業主。
因此,筆者認為,對購房者而言,這既是漫長的等待,也是一種煎熬。如果遇到了這種情況,唯一能做的或許就是與開發商進行協商補償或者走法律途徑,不過稍微好一些的情況就是,開發商還會等待資金到位或者樓盤還能找到別的房企接盤。但說起來簡單,現實生活中往往更難一些,所以這就要求購房者在買房之初就能夠做到萬全準備。
對於當前房地產企業面臨的變化,筆者認為,不能單純用是不是好日子到頭了來評判。一方面,房地產企業過慣了舒服日子,在這兩年嚴厲的樓市調控下,難免要為曾經不計後果,盲目擴張付出一定的代價;另一方面,在防范房地產風險和去房地產依賴化的背景下,特別是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這意味著房企需要做出一定轉型。換言之,房地產告別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幾乎成為不可辯駁的事實。那麼,白銀時代的房地產企業具備哪些特徵呢?
筆者認為,首先,如果說房地產的黃金時代,房地產企業是齊頭並進,基本都能分得一杯「紅利」,那麼白銀時代的房地產企業更像是參加一場適者生存的競技比賽,顯然要更加講究規模與實力。其次,白銀時代的房地產企業,需要逐步告別單純依靠拿地賣房的謀利模式,雖然房地產開發依然會是主業,但不可避免的要謀求多元化布局,或許這就是萬科所說的未來既要活下來,也要活得好,活得久。綜上來看,筆者認為,樓市調整依然還會繼續,但結果一定會是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