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萬存銀行,5年後只剩30,錢到底去哪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最近,有這樣一條消息非常火:浙江的胡先生將自己的1900萬存進銀行,並且委托銀行的一個理財經理進行理財,5年後想要取出卻發現自己的帳戶餘額只剩30元,起訴銀行卻兩次都以敗訴告終。

在中國,大多數人對銀行存在著盲目信任,似乎把錢放在銀行就等於絕對安全,買理財產品也會優先考慮銀行,尤其是在一些沒什麼理財經驗的人眼里,只要把錢投進去,就可以躺著收回本金與利息,什麼也不用管。

可是這個新聞一出,不少網友都開始質疑,這麼大筆的金額都能不翼而飛,我的錢放在銀行還安全嗎?

其實,銀行工作人員的套路比你想的深,維姐對此也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踩過這些坑的人不在少數。

1900萬存銀行,5年後隻剩30,錢到底去哪瞭?

存單變保單,活到100歲才能取出來?

據媒體報導,50多歲的內蒙古農民王某揣著500萬的拆遷款去銀行買理財,卻在銀行工作人員高收益的誘惑下買了一款「沒有任何風險,年底肯定能拿到27.5萬元的利息」的理財產品,可事後他才發現自己買的竟然是一份商業保險。按照保險合同,他要活到100周歲才能取回本金。

維姐的媽媽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從銀行回來她就興沖沖地向維姐講述存款的利息很高,維姐看了存款的回執後發現,那就是一份保險合同,規定需要連續10年每年交夠5萬塊,中途不能取出,否則有40%的違約金。在維姐的勸說下,第二天她就去把保險取消了(合同上說明有7天的猶豫期可以取消),才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維姐在網上搜尋後發現,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本來是去存款或者買理財,想要賺取收益的,但被銀行工作人員混淆了概念,結果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保險。等到期去取錢才發現,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

銀行工作人員之所以敢這麼做,就是因為很多人不懂什麼是保險,以為到銀行辦業務就肯定是存款或是理財,既然有利息高的當然要選利息高的了,這就掉進了坑里。

需要明確的是,保險產品沒有存取和利息概念,保險金只有在保障期滿或保險事故發生時才能拿到,即使是理財型保險想要拿回所有本金,也要等投資到期,如果提前退保還要承擔一定的損失。

而且銀行買的保險主要是理財型保險,更偏重分紅,相對保障這塊比較少。推銷時說的年收益再高也只是歷史收益率,實際收益只有到了帳戶才算數。就像陜西的張女士,拿著4萬塊錢想存定期,但銀行工作人員卻說可以幫她辦理一個比銀行定期存款利息高的。5年到期去取錢,她才發現自己當時的存款被辦成了保險,而且收益比定期存款利息還少一半。

1900萬存銀行,5年後隻剩30,錢到底去哪瞭?

買理財認準銀行準沒錯?不一定

1900萬存銀行,5年後隻剩30,錢到底去哪瞭?

很多人認為,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至少有銀行背書,銀行不倒閉,自己的投資就不會賠錢。但是,銀行除了自有的理財產品,還有代理銷售的理財產品,這類產品銀行並不會為之承擔風險,不過很多銀行工作人員在向客戶介紹時都會刻意模糊自發與代銷的概念。

銀行自家理財產品安全性是沒什麼大問題的,不過代銷的就不一定了。就像前兩年,南京某銀行代銷的一款理財產品,理財經理非但沒有向投資人說明這是代銷產品,讓投資人明確其中的風險,還承諾半年回報13%,但投資者最終的虧損卻超過了13%。

還有一種風險更高,就是理財經理私自推銷的產品。你以為自己買的是銀行的理財,但可能你買的只是理財經理私自聯繫銀行以外的財富公司,打著銀行的名義,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吸引你購買,數額往往較高,一旦理財經理拿著你的錢跑路了,銀行是沒有責任幫你追回本金的,到時候你哭都來不及。

雖然現在銀行理財會實行「雙錄」政策,要求錄音錄像。購買代銷、推銷類的產品,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我們還是要從自身做起,切記購買理財產品記得要到銀行網點的理財專區或理財專櫃辦理,辨別到底是銀行自行發行的產品還是代銷產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的產品。切記,千萬不要被別人拉到一邊給你推銷沒有銀行擔保的產品。

最後,小編提醒,不管對方是銀行工作人員,還是銀行理財經理,任何的關於金錢方面的操作,特別是銀行交易密碼、查詢密碼之類的,一定要由自己親自操作。畢竟最後出了問題,損失最大的還是自己。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