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中國經濟地位不匹配
縱觀過去200年的世界歷史,令人感慨萬千。
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當時的清王朝雖然閉關鎖國,但是其生產能力卻是世界第一,大約占到了全世界GDP的1/3。當時的英國,生產能力大約為全球GDP的5%,而美國的經濟實力更弱。
但是,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成了一個分水嶺。之後,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逐漸淪為列強欺辱的對象,其經濟實力在內憂外患之中急速下降。1890年左右,美國的經濟體量超過當時的中國,成為全球第一。
從1900年開始的20世紀,可謂美國世紀。一方面,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折磨下大傷元氣,日不落帝國的輝煌不再。另一方面,美國作為兩次大戰中唯一本土沒有受到過攻擊的大國,大發橫財,一躍成為全球霸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生產能力和經濟實力與日俱增。根據最新的統計,截至2020年,中國的GDP將非常接近美國的GDP。照這個趨勢發展,在202X年,中國GDP超越美國重新成為世界第一指日可待。
但是,和中國的經濟規模相比,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顯得比較單薄。
舉例來說,2017年,日本的GDP大約為5萬億美元。日元在國際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占到8%左右。歐元區所有國家的GDP總和大約為13~14萬億美元左右。而歐元在國際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占20%左右。美國的GDP為20萬億左右,而美元在國際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占60%以上。
中國的GDP為12萬億美元左右。照這個經濟規模來算的話,人民幣在儲備貨幣中的地位至少應該和歐元相當。但現實情況是,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儲備中的份額不如日元和英鎊,更別說歐元了。因此我們說,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中國的經濟地位不匹配。
道路阻且長
在中國國力逐漸增強的大背景下,人民幣的國際化被慢慢提上日程。
接下來,讓我來為大家回顧一下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進程及遇到的挑戰。
1)人民幣債券市場
建立一個有效的債券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石之一。這是因為,各種資產的定價,都需要參考一個重要指標:無風險利率。無風險利率的價格發現,其前提就是有一個流動性好、規模龐大、價格傳導機制有效的債券市場。
在過去10年中,人民幣債券的市場規模得到了長足發展。2010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主導推出《清算協議》,正式確立中國大陸以外的離岸人民幣(CNH)流通市場,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基礎。從這年開始,內地和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債券,呈井噴之勢。2014年,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量達到頂峰,共計發行566只債券,募集金額2964億元。
2014年以後,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增長有所放緩。特別是在香港發行的離岸人民幣點心債券,2014年和2015年以後幾乎絕跡。這背後有很多原因,比如在2015年以後對於人民幣貶值的擔心,導致國際資本對人民幣債券需求的下降等。
截至2016年,人民幣國債的總規模大約為2萬億美元,占中國GDP的20%左右。同期美國國債的市場規模,大約為16萬億美元,占GDP的80%左右。相對美國債市來講,中國的債券市場,還顯得非常年輕和幼小。如果我們想要繼續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那麼繼續推動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是關鍵之一。
2)人民幣結算
人民幣最後能否像美元、歐元那樣成為一個通用的國際貨幣,其關鍵因素之一是大家是否願意在國際貿易中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因此,人民幣在進出口中用來做結算貨幣的比例,是其國際化程度的關鍵指標之一。
從2010年到2015年,用人民幣結算的中國進出口占比每年都穩步上升,一度達到30%左右。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批准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又一里程碑,但離終點還有距離。
接下來的現實比較骨感。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國際貿易的大約20%用人民幣結算。這也意味著,其他80%左右的貿易量,都是用其他貨幣(主要是美元和歐元)來結算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民幣的國際化任重而道遠。
在全球國際貿易體系中,人民幣的分量就更輕了。比如截至2018年,全球貿易中大約40%用美元結算,大約35%用歐元結算。剩下的貿易量,主要由以下幾種貨幣進行結算:英鎊(8%左右)、日元(4%左右)、人民幣(2%左右)、加元和澳元。因此想要挑戰美元和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位置,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人民幣幣值穩定程度
人民幣邁向國際化的目標之一,是成為美元那樣的國際儲備貨幣。而國際儲備貨幣的特點之一,是在金融市場發生波動和危機的時候,該貨幣能成為一個「避風港」。
舉例來說,雖然08年的金融危機始於美國,但是在危機發生之後,美元對其他幣種的幣值不但沒有下跌,反而有所上升。即使美聯儲連續發動了好幾輪量化寬鬆政策,美元幣值依舊堅挺。這體現了國際市場對於美元的信心,也凸顯了其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
上圖顯示的是不同貨幣在市場動蕩時期的幣值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美元、日元和瑞郎屬於典型的「避險貨幣」,在市場發生動蕩,不安情緒上升時,這些貨幣的幣值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這個數據顯示,當廣大投資者對未來有點吃不準,或者對市場不放心時,第一反應就是把錢換成美元(或者日元/瑞郎)。
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市場動蕩時,歐元、英鎊、加元和人民幣幣值下跌。也就是說,當投資者們緊張時,他們第一個想到的是賣出該貨幣,而不是買入該貨幣。因此,這樣的貨幣還沒有成為國際公認的儲備貨幣,給投資者們的信心還不夠。給與國際投資者們更大的信心,讓他們在危機來臨時,更傾向於購買並持有人民幣,而不是反向操作,這是人民幣國際化成功與否的另一個重要標誌。
總結
從2010年開始,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其中,海外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形成和擴大,以及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是兩個關鍵的里程碑。
雖然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我們離人民幣真正做到國際化,甚至挑戰美元的主導地位,還有很大差距。在擴大人民幣債券市場,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使用,以及增強投資者對於人民幣的信心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