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職場如江湖,江湖有江湖的規矩,老板有老板的原則。有時候年輕也未必是種優勢,如果不懂規矩,結果只能被淘汰。
作者丨墨多先生來源丨墨多先生(ID:mrmoduo)
記得剛入行的那天,我的主管對我說過一句話:混職場,要麼忍,要麼殘忍,要麼滾。這句話,直到如今我都記憶猶新。只不過,很多人明知道理,卻仍為現實所困。
1員工看到的是付出老板看到的是風險
在一家公司里打工,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角色與義務。自打畢業後進入職場的角鬥場之後,我曾經歷過許多個崗位角色的切換。比如設計師、文案、客服、媒介推廣、產品經理、銷售、招商經理…
在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當你置身於一個崗位角色時,總覺得自己乾的活是最累、最複雜的,別人都沒你付出多。比如產品經理會埋怨銷售,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努力做好的產品,你卻推廣不出去呢?無能!比如文案會埋怨設計師,怎麼我熬了一宿想出來的精美語句,一到你手里卻設計成一坨屎?沒用!
你看,職場中最怕陷入一種自我視角,眼里只有自己而忽略了別人。倘若這種想法只是為了偶爾抒發情緒還好。可一旦助長成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心態,恐怕就會前途遭殃。
舉例子來說。在許多持以打工心態的人眼里,做老板簡直是個夢寐以求再輕鬆不過的職業。尤其是我們看很多傳統行業的老板。好像只出錢不出力,所有工作別人來幹,平時他只用喝喝茶聊聊天。如果你也有這種想法,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在我看來,職場上所有的萬千種工作崗位,實際上都可以歸類為以下四種類型:
體力型、腦力型、情緒性、風險型。
在這四種類型中,前兩者固然好理解。那什麼是「情緒型勞力」呢?試想一下,如果你只是一個基層打工者,不善於溝通或照顧他人的情緒並無大礙。因為你的主要職責是把份內事情做好。然而,但凡你上升到了管理者的角色。那麼你就不得不承擔一份多餘的勞力,我們將其稱之為「情緒型勞力」。因為你需要依靠手下幫你去完成工作上的事情。所以他們的憤怒或愉悅,都會多少影響到你事情完成的程度。換句話說,作為一個管理者,你收入之所以比別人高,其中一部分是公司在為你的「情緒勞力」買單。接下來再看,那什麼是「風險型勞力」呢?
拿我自己舉例。從前我打工的時候總想當老板。但自從當了老板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里每天都很焦慮,而這種焦慮,則是來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換言之,不確定性也就意味著風險。一個公司無論大小,只要開門營業就會面臨大大小小的決策。而這其中的每一個決策都有可能影響著公司的盈虧,那麼這些風險該由誰來承擔呢?沒有別人,只有老板。因為對於一家公司而言,員工可以投機,而老板只能投資。但凡投資就有風險,所謂風險越大收益越大,但收益越大也意味著穩定性越弱。所以,做老板的其中一項最重要的義務,就是為公司與員工承擔風險。用一句話來總結,如何從打工心態切換成老板心態,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要站在老板的角度,處處考慮到風險。
2普通人看存量價值高手創造增量價值
在一家公司里打工,無非是為了賺錢;然而,想在一家公司謀求發展,就不得不掌握增量思維。
曾經我在一家創業公司打工。從產品設計做到產品總監,一年內連升三級,可職位變了,薪水卻絲毫未漲。那一段時間,我十分懊惱。有一次,老板把我叫進辦公室,說要破格把我提升為公司的合夥人。起初我十分高興,心想漲薪水的事情終於有著落了。可萬萬沒想到,老板卻提出了一個讓我異常汗顏的條件。他說,「成為合夥人,你原有薪水的30%將計入績效考核。同時,你才可以享受到公司10%的股權與分紅。」聽完老板這番話,我的腦袋簡直就要瞬間爆炸。都成為合夥人了,憑什麼還要惦記我那點微薄的薪水?憑什麼我要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於是,我考慮了整整一夜,最終還是狠狠地回絕了他。時過境遷,記得前年有一次,我和前老板通了電話。得知他的公司在我離職兩年後賣掉了,團隊套現1個多億。他說後來有個填補我職位空缺的同事A,用原本屬於我的那10%股權賺了小一千萬。如今我也創業數年,每每回想到當初的決定,雖然不曾後悔(這話連我自己都不信),但卻漸漸地明白了一個道理:
對待職場回報,庸才看的是存量,人才看的是增量。
換句話說,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意場,人與人合作的本質是什麼?答案是利益交換。生意人之所以是生意人,是因為他們清楚地明白一個道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回歸職場當中,普通人和牛逼的人之間只有一個區別:普通人只能為公司提供存量價值,牛逼的人可以為公司創造增量價值。
比如一家公司去年業績是1000萬,老板雇了20個人。若想要維持這個業績,老板不得不繼續維持住這20個人的盤子。
然而,不進則退的道理是人都知道,老板當然也不想到此為止。於是,老板不得不加大投入,引進人才,期望公司在今年業績翻倍。那問題也就來了,這塊增量的業績肯定是不確定的,是有風險的。如果做成了,老板自然樂意分錢;可如果做不成呢,誰又能為他分擔風險呢?於是乎,多數老板都會拿出最老套的那招,論功行賞。也就是說,誰能做出成績,就把錢分給誰。這時候,是最考驗一個人能力的時候,也是最能替老板發掘出誰是「自己人」的時候。當然了,這其中的增量部分,也是一個人才從公司里賺錢的最佳時機。
3職場如履薄冰能幫你的只有自己
講了那麼多,也許有人會說了:我的老板不一樣,我的老板特別摳…沒錯,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自然也沒有一模一樣的老板。但最簡單的道理你肯定聽過,你永遠無法改變別人,你唯獨能改變的就是自己。
無可厚非,這個社會滋生了許許多多喜歡談情懷畫大餅的老板。然而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8年,一個公司能夠持久發展的概率是小之又小。所以,到底什麼樣的老板值得追隨,什麼樣的公司值得你傾註心血?這個答案其實也很簡單:
只有那個能讓你不斷交換利益的公司,才值得你花費時間。
所謂利益交換,必然有兩個先天條件。一為你是利益的受益者,二為你是利益的貢獻者。除此之外,利益的交換還必須做到不斷地平衡。比如你的貢獻遠大於你的回報,這時候你就會不滿或憤怒,從而導致跳槽離職;相反,如果你的回報遠大於你的貢獻,這時候你就會感到不安或恐懼,做事處處擔心謹小慎微。舉個典型的例子。為什麼如今很多國有企業的人才頻頻跳槽,蜂擁而至地跑到了民營企業從零打拼?其中道理很簡單。因為許多國有企業受到陳舊的分配機制限制,有能力的人拿不到理想的回報,甚至還不如許多體制內的平庸之輩。長此以往,便逐漸滋生出了不平衡的心態。所以,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都會審時度勢。他們看準了「鐵飯碗」的時代大勢已去,所以紛紛跳進了改革浪潮的懷抱當中。因此,當我們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具備某種能力的時候,經常會看他是否擁有更多的選擇。一個有能力,並且能創造價值的人,永遠缺少的不是機會。而一個平庸的人,當他一邊在為自己的薪水和職場遭遇哀嘆,還仍舊在左右搖擺原地踏步時,往往也就意味著他根本就沒得選擇。也許,你在一家公司會時常抱怨老板摳門、同事排擠、工作無趣、離家太遠……可你想過沒有,如果離開了這家公司,又會有誰幫你搭上職場的下一班列車?說句殘酷的話,人在職場如履薄冰,能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所以,當你對自己目前的狀態不滿時,你能且只能做的只有以下幾點:1)摒棄打工心態,站在老板角度思考問題;2)掌握增量思維,賺錢以交換利益為前提;3)學會管理情緒,結交有效人脈拓展機遇;4)打造稀缺能力,讓自己的角色難以替代。懂得以上這幾點,你就不再是為老板打工,而是老板在為你打工。畢竟,公司賺不到錢,還有老板養著你;公司賺到了錢,只要你有真材實料,老板不敢不分你。
©關於作者:墨多先生,北京大學碩士,英國互動英才獎得主,互聯網創業者,專欄作家,關注職場與個人成長,公眾號墨多先生(ID:mrmoduo)
近期熱文:
「北上廣深太苦,沒事兒千萬別來」
廢掉一個人,從這一點開始
一封老油條的「檢討書」,讓你的職場少走彎路送給迷茫的你:50個頂級成功人士的人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