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原創: 呂正堯 Motivo雜誌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十餘年的時間里,日本高性能車達到了巔峰。這段「黃金時代」,曾讓我們懷念不已,這一次我們特別企劃了系列專題一一黃金時代的零星記憶,跟大家一起回到那個熱血的年代里。
——
目錄
日本人為什麼要製造高性能車?
日本高性能車的興衰起落。
豐田2000GT開始的日本高性能火種如何燎原?
日本戰神一一GT-R究竟強在哪里?
那些為日本高性能車效力的發動機。
東瀛法拉利NSX當年真的很神勇嗎?
一個R字就能讓思域變身高性能。
我們開著一台卡羅拉探望它爺爺的爺爺一一AE86
日本人終於能和AMG對抗了一一它叫F
日本高性能,我們為什麼懷念它?
曾幾何時,汽車運動是歐洲人的天下,日本人在其中只能扮演「跑龍套」的角色,直至一個角色的出現——在歐洲列強統治的澳門東望洋賽道,一輛並不起眼的日本車以超過10秒的優勢戰勝了所有歐洲對手,國際汽聯不得不採取非常手段進行壓制。
這部車名叫GT-R,日本參賽29場、獲勝29場的記錄讓車迷們奉它為「戰神」。強到瘋狂的它,掀起了日本性能車的另一波高潮。
1990澳門東望洋房車賽全場回放
Skyline GTR R32首次參戰大幅度領先並獲得冠軍,次年FIA決定對R32額外加重100kg,在這場不公平的比賽下,R32只獲得第三的名次,雖敗猶榮。
日產GT-R系列往往被統稱為「東瀛戰神」,但在我心中,它已升華至「亞洲戰神」。1989年R32誕生至2002年R34停產,三代GT-R承載著日本性能車型的希望、承載了太多賽車手的夢想。
為賽車而生,為GT-R而生。RB26DETT發動機,擁有「世界十大高性能發動機之一」美譽,20年來肩負著成就三代GT-R戰神之名的光輝使命,這已是日本車壇的一個神話,雖然它也有過中缸過重、水道設計散熱效能低下、第6汽缸缺氣等問題。無可否認的是,經過合理重組零部件,RB26DETT在性能強化方面可算是冠絕全球。這位三朝元老,又是怎樣襯托著三個不同靈魂的戰神呢?
追溯到1990年,當初被譽為「東瀛戰神」的是日本知名賽車手長谷見昌弘,他駕駛A組R32參加澳門東望洋大賽,以比其他房車賽車快10秒以上的攻擊力壓倒性地殲滅了賓士190E AMG、BMWE36M3 等一眾歐洲超級車廠。
1991年,FIA不堪歐洲車廠們「不加重GT-R便全部退出比賽」的重壓,作出向GT-R加重100公斤的決定,屈辱地倒在了第三位。GT-R遠赴歐洲戰場A組房車賽以及勒芒24小時耐力賽,Cosworth Sierra RS500都成為其手下敗將,耐力賽上更是頻傳捷報,從此GT-R揚名全世界。歐洲人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為什麼車身設計毫無美感可言的R32能夠這麼快。
繼R32大紅大紫六年後,1995年3月,R33問世。R33的歷史可說是一個「杯具」,產量銳減至16000輛。R32的空前成功,日本人信心爆棚,竟認為給豪華房車「公爵」的底盤安上RB26DETT再掛上GT-R的標誌就能所向披靡,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失誤。
Nissan Skyline GT-R(R33)
發動機及變速箱統統壓在前軸之上,加上比R32和R34更長的軸距,令R33成為三代之中最為笨重的一款, 最令人詬病 。憨厚的外表根本無法令人將它與性能二字掛鉤,平凡的設計簡直違背了GT-R的形象。
Nissan Skyline GT-R(R34)
1998年5月,痛定思痛的日產發布了歷史上最成功的GT-R,代號BNR34。從R34的造型便可看出,日產已經走出R33造成的陰霾。重新設計的巨型前臉、銳利的晶鑽大燈、金色Brembo四活塞剎車卡鉗、醒目的大型尾翼、外大內小的標誌性四圓尾燈,無一不散發出具有強大侵略性的氣場。
慘痛的教訓使日產設計師們特別著重R34的操控能力。除繼續沿用前雙搖臂、後多連桿的懸掛形式外,Attesa E-TS四輪驅動系統也一並保留,還加入了Super Hicas 4WS主動式四輪轉向系統,能根據前輪轉向角度大小來調節後輪相應的轉向,而齒輪比更綿密的6前速變速箱標配在R34身上。準確銳利的操控感令人欣喜若狂:戰神真的回來了!
對於歷代GT-R了若指掌的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R34。駕駛GT-R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R34的內飾與前作最大的分別就是多了位於中控台上方5.8英寸多媒體螢幕,可以顯示如節氣門開合角度、燃油噴射量、橫向牽引力數值、車頭指向角度等詳細數據,這是外掛儀表所不能完成的,並且在R35身上得到傳承。
2007年10月,R35像一枚核彈般在世界車壇迅速炸開。全新的外形、全新的懸掛,更重要的是取代RB26DETT的全 新髮動機VQ38DETT,原裝馬力已達480hp,還有後置雙離合變速箱GR6等等。雷諾控股下的日產把R35脫離了Skyline血統,身份顯得更為高貴。在紐博格林,傲視歐美列強的圈速足以說明一切。
GT-R的各款神器
在R32和R33時代,只有標準版和V-Spec兩個版本,而到了R34時代,不算Nismo推出的車型,有普通版、 V-Spec(1999年)、V-Spec II(2000年)。2001年,基於V-Spec II版本推出了最終極的改進版M-Spec,在M-Spec條件下更修改了渦輪增壓系統、發動機內部零件(被稱為RB26DETT N1)和少部分內飾後衍生出M-Spec Nur和V-Spec II Nur,這兩款車型只有M-Spec Nur的250輛和V-Spec II Nur的750輛總共1000輛限量版,最特別的是使用N1 Spec發動機,還有達300公里刻度的時速表。
GTR家族的時間軸
1969年2月4日,日產歷史上的第一輛Skyline GT-R車型於第15屆東京車展上市正式發布,代號PGC10。
第二代的GT-R車型於1972年正式登場,代號KPGC110。沒有太多的亮點,適逢當時的能源危機,所以第二代Skyline GT-R並沒有成為一款十分成功的車型。
沉寂了16年之後,1989年5月,第三代Skyline GT-R面世,代號BNR32。
在R32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後,日產於1995年3月推出了第四代Skyline GT-R,編號BNR33。但很不幸,R33是歷史上最失敗的一代GT-R。
1998年5月,痛定思痛的日產發布了歷史上最成功的Skyline GT-R,底盤編號BNR34。
我們再次與戰神相見是2007年的12月,脫離了Skyline車系的CBAR35以全新的姿態重生在世界面前,名為日產GT-R。這一次它進化為一輛純粹的跑車,再也不是轎車的高性能版車型。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這輛GTR系列里的異種一一GT-R50。全球限量50台,索價據說高達105萬美元(≈人民幣705萬)。至此足以說明,GTR從東瀛戰神到亞洲戰神,已經進化到了世界戰神!平民戰神穿起了黃金鎧甲,也算是前輩攢了幾十年心血培養出來的一代暴發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