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高通脹的歷史刺激了人們消費;儲蓄的人被視為不懂享受生活,或是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缺乏興趣的人。金融知識的教育是巴西的一項挑戰。
清潔女工SueliMedeiros的主要開支是房租和雜項消費。作為煙民,她與她的丈夫每年花費在香煙上的錢約有4000雷亞爾。
當經常帳戶的錢用完後,她會使用信用卡透支,但她不知道將被收取的利息和費用。她習慣於分期購買,但是她在購物前並不比較價格,也不研究利息。
Sueli害怕也羞於詢問費率和條款。「我搞不懂利息,」她坦言。
Sueli夫婦買了一台電視機,但是在無意中又被捆綁加購了保修期延長服務,並且是分期付款的。在朋友的提醒下,他們才發現並取消了這一服務,從而省下了400雷亞爾。
現在Sueli戒了煙,不僅更加健康了,而且每年可以因此節省2000雷亞爾。用她的話說,對財務信息了解程度的加深改變了她的生活。她現在不會羞於問價,在做出購買決定前也會比較價格並搞清楚利息。她正在研究、計算並儲蓄,以做到購房的夢想。
不幸的是,這種習慣在巴西人中仍然是罕見的。
很少有巴西人有儲蓄的習慣,這並不新鮮。根據世界銀行在2017年公布的The Gobal Findex調查,2017年只有14%的巴西人進行了儲蓄,在調查中的140個國家中,巴西排名第74位。
當然,收入的多少與儲蓄的人數比例有很強的相關性。但即使如此,在人均年收入低於12000美元(約合44500雷亞爾)的國家中,巴西排名第44,人均收入為9821美元(約合36400雷亞爾)。
那麼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呢?行為模式基於一系列綜合因素,甚至包括歷史原因。巴西的歷史容易塑造巴西人不節約的習慣。
高通脹的歷史刺激了人們消費。巴西有數十年的高通脹時期,影響了不同時代的人。雖然通貨膨脹在1994年,也就是25年前得到了控制,但是巴西大多數人仍然記得那個時期的情形,並把這樣的信息和行為模式傳遞給後代。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科洛爾總統(1990-1992在任)沒收了人們的儲蓄。盡管這些錢得到了退還,但是給人的感覺是:只消費但不進行任何儲蓄的人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失。
另一個與情感有關的因素是家人和朋友之間的互助:那些有儲蓄的人必須幫助那些沒有存款的人,否則會被認為是自私、吝嗇的守財奴。
儲蓄不會帶來社會地位;儲蓄的人被視為不懂享受生活,或被是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缺乏興趣的人。沒有人希望被這樣看待。
但是如果簡單地把他們劃分為「儲蓄者」和「不儲蓄者」的話也是不可取的。問題要複雜得多。
摩根大通基金會讚助的、由行銷分析公司Plano CDE和FGV基金會製作的巴西金融包容性細分研究,將巴西中下階層的金融行為模型分為三種類型:保守派、無規劃派、有規劃派。
「我計劃,我成就」是對有規劃派的概括總結,他們占總數的28%。在受訪者中,不少人的儲蓄行為是因為看到父母理財的良好習慣並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58%的人在去年存下了一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