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衣櫃
前不久,三星和華為相繼發布了各自旗下首款折疊屏手機,有科技大拿斷言這是繼電容屏取代電阻屏後的又一劃時代進化。
或許因為我是一個有著90歲固執的90後,當下我能預見折疊屏的唯一意義,只限於對我那不長記性的屁股的抗壓能力。
同樣引得人們高談闊論的,還有最近特斯拉model 3上面的那塊15寸大屏,在對其深入討論前,請容許我先花點時間回顧汽車螢幕的發展史。
一、按鍵時代
上世紀九十年代,汽車機械技術發展到階段性頂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半導體產品完全跟不上技術需求。因而當價格不菲的豪華車想要做到更多功能時,只能瘋狂堆砌複雜的機械零件,W140虎頭奔就是最好的例子。
對著圖片粗略數了一遍,光是中控區就有50個以上的按鍵,最大的螢幕是卡帶槽下方類似計算器上用的段碼屏。當年能一邊開車一邊熟練操作這些按鍵功能的,我想除了賓士的工程師之外,就只有民航客機的飛行員了。
二、彩屏時代
我印象中最早將彩屏運用到中控台上的,還是S級(W220蝴蝶奔)。事實上在千禧年前後,各大車企都開始著手為旗艦車型配備彩色液晶螢幕,儀表台上也陸續開始出現單色液晶屏,像蝴蝶奔還為後排乘客多提供一個螢幕,用以觀看電視節目或者DVD。
不過由於螢幕功能仍停留在「顯示」這單一功能上,中控屏附近依舊少不了琳瑯滿目的按鍵。雷克薩斯的解決辦法是在LS上大膽地鑲嵌了一塊在當時看來極其領先的觸控屏,但因為螢幕觸感技術尚未成熟,設定一個導航地點往往要耗費幾根煙的時間。
最終BMW研發出iDrive系統,將大部分功能集成到一個旋鈕上,令按鍵得以刪繁就簡,賓士和奧迪及後效仿BMW,推出COMMAND和MMI系統,「麻子臉」式中控台逐漸推出歷史舞台。
三、觸屏時代
得益於iPhone推動了螢幕觸控技術的發展需求,在特斯拉橫空出世之前,一些汽車上觸控屏已然替代了部分功能按鍵。只不過人們萬萬沒想到,特斯拉會創造出「大屏主義」,極端到中控台上不留一個物理按鍵。
歷史告訴我們,越是極端的思想,越是具有感染力。設計師如何勾勒線條,如何在門板上暗藏氛圍燈,都不如一塊大螢幕的科技感來得強。這種一步到位的技法尤其受自主品牌青睞,畢竟一塊產自華強北的螢幕就能讓廣告方案打上「互聯網汽車」幾個大字,和新造車產品風格融洽,且對中國消費者極為受用,何樂而不為。
於是自主品牌成了「大屏主義」的忠實信徒,不少車型將空調這種物理操作更為方便的功能都集成到螢幕里。自此汽車螢幕的象徵意義已經掩蓋過實際意義。
話說回model 3,照理說在這個螢幕越大越好的環境底下,調節後視鏡和方向盤角度要開啟一個二級菜單都是政治正確的。之所以存在異議,是因為特斯拉將model 3的儀表盤也整合到中控屏上了,以至於model 3實情就是一台沒有儀表台的車。
盡管特斯拉將原本儀表台的顯示信息集中到中控屏的左側,盡可能靠近駕駛員,但這依然有可能導致駕駛員在看車速時難以將注意力集中到前方道路上,無疑是一種安全隱患。
科技信徒們興許會想,這可是特斯拉,如此設計必然有它獨特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必然是和汽車科技發展相關的,邏輯十分感人。若讓我說一句主觀的大實話,這無非是為了節約成本。
在特斯拉的版圖里,model 3扮演的是走量角色,因而價格要盡可能親民(雖然即使乞丐版也並不如我想像中的親民)。控制成本是價格走低的關鍵,原件能省則省,正如廉價車後排中央不配備頭枕並非設計師犯傻,一切皆因成本二字。
原本兩塊螢幕做的事,如今一塊螢幕也成,想想2018年model 3全球銷量145846輛,當中省下的錢夠馬斯克爽多少斤「美國水煙」了。
如此說來,不止是這次取消儀表盤,我是否可以猜測特斯拉一直以來推崇的「大屏主義」也存在節約成本的益處。大屏背後功能越多,代表元件集成度越高,傳統汽車的空調、後視鏡、座椅調節等皆由獨立單元控制,而特斯拉將其統統納入到一塊螢幕里,好比以前你要吃揚州炒飯得去中餐廳,吃肉醬意粉得去西餐廳,如今有一家中央廚房配備好全部配方材料,只要學徒將料理包放入微波爐加熱即可上菜。
且集成度越高,同一套設備在不同車型上的共用程度也越高,成本控制的難度將被減小,電動助力轉向取代液壓助力轉向就是很好的例子。
更不必說一塊大屏給消費者帶來的視覺衝擊感能剩下多少設計成本。
因而我個人認為,model 3取消儀表盤的做法完全是出於利己,且存在損人的可能。或許有人會辯駁我,說特斯拉有自動駕駛,諸多主動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不至於令人看一眼車速就發生意外。
對此我不妨用一個真實數據作結尾:如今的民航噴氣客機每飛行10萬小時才會出現兩次單發失誤故障,一個民航飛行員從首飛到退休大概飛行4萬小時,也就是說平均下來一個民航飛行員一輩子都可能遇不上一次失去一半動力的狀況。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現在全世界民航飛機每天的飛行時間也在10萬小時左右,換句話說,全球範圍內幾乎每天都有飛機飛到半路壞了一台發動機。
有句老話叫「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尤其是當這個「萬一」的概率是承載在全世界最暢銷的電動車上時,那遠不是自動駕駛就能解決的。
(Murphy’s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