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職場尷尬叫做已婚未育丨大家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有一種職場尷尬叫做已婚未育丨大家 職場 第1張

有一種職場尷尬叫做已婚未育丨大家 職場 第2張

最近,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2019.2),《通知》要求用人企業在招聘環節中,不得限定性別或性別優先,不得以性別為由限制婦女求職就業、拒絕錄用婦女,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等。更具體地說,就是企業不準再詢問婦女的婚育情況,不得將妊娠檢查或限制生育的條款作為入職條件。

這些規定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婦女就業,促進中國的生育率,目的當然是好的,但是,客觀地說,這些措施能不能有效發揮作用,恐怕還要打個問號。且聽我慢慢道來。

讓企業盲招女員工?怎麼可能

首先,無論求職者簡歷中有沒有婚孕情況,在面試的時候,這一點是很容易被巧妙問到的。即便在《通知》精神下,面試者不好直接髮問,但和求職者拉拉家常,總是很難拒絕的,「我小孩今年三歲,昨天去兒科看病,人山人海,你有沒有好的兒科醫院推薦啊」「我們公司待拯救單身DOG挺多……「」我們公司文化建設不錯,會組織一些相親會」……面對這種情況,難道求職者能一本正經回答「抱歉,我不回答一切隱含婚育情況的問題」嗎?而如果求職者撒謊,將來被戳破了又如何相處?

而且,即便面試者問了,求職者心里不爽,也存在舉報難舉證也難的問題。一般來說,職工與企業鬧矛盾了,談話的時候,多個心眼,錄音保存證據,是有用的。可這是在求職呢,八字還沒一撇,犯得著偷偷摸摸錄音嗎?萬一被發現了,豈不尷尬,職位當然泡湯。

即便錄了音,直接舉報,讓相關企業受到懲罰,但這對求職者有什麼好處呢?因為舉報不當行為,企業不得不錄取,求職者也會心虛,未必幹得放心長久。如果企業以其他理由仍然拒絕錄取,求職者也無法舉出自己必然被錄取的理由,既然不存在一定能錄取,自然就談不上損失,更談不上補償,即便有補償也不會多。而且,這一切流程,還要搭上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如果不走舉報流程,而且威脅向媒體公布,在現有法規之下,說不定有故意碰瓷、涉嫌敲詐的後果。所以,無論怎麼應對,求職者都收益有限,沒收益自然沒動力。

因此,《通知》下發了,規則也明了了,但在現實中幾乎沒有任何嚴格執行的可能,一切照舊。在執行層面,這些規定,對大型國有企業來說,可能相關部門的執行更難一些。而對一些民營企業來說,遭遇的執行力度會更大一些。所以,這些規定,往往會在執行中,變為針對民營企業的一個障礙。

有一種職場尷尬叫做已婚未育丨大家 職場 第5張

英國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

三分之一的私營雇主認為

在招聘時詢問婦女未來生育計劃是合理的

來源: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隱孕入職的風險與企業成本

說完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尷尬,再來談談這條法規背後的深層機制

首先,從經濟學的理論角度看,這不是對女員工的歧視。這里先重復一遍歧視的真正定義。以研究家庭、犯罪和歧視問題聞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教授,給「歧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只有當歧視者願意放棄一定的利益,例如收入、利潤、薪水,或者享受,以便滿足他個人的偏好時,才是歧視。

具體來說,當A為了自己的利益增進,同時導致了B的利益減小,B的利益減小可以具體為利益受損或者感情受損。這種情況下A的行為只是市場經濟下理性人的擇優選擇。而只有A為了使B的利益減小,不惜導致自己的利益也受損帕累托減小,即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這種行為才叫歧視。更簡單的說,只有當一個人情願傷害自己的利益,也要表達瞧不起,或損害另一個人,才叫歧視,否則,只能叫出於自利的擇優。

地鐵上,上來一個衣衫襤褸、身上散發出臭氣的人坐在你旁邊的座位上,你會本能地站起來遠離他,這種行為不叫歧視。因為雖然這種行為會讓這位新來者感到不快,但你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這麼做的。換個場景,如果旁邊的人亮出暫住證之後,有乘客遠離他,這才叫歧視。因為為了讓這個外地人感到不快,乘客寧願自己利益受損,承受站著的勞累。

回到招聘場景。兩位應聘者,一位清華大學畢業生,一位只有高中畢業文憑,企業選擇了大學生,這是擇優,而不是學歷歧視;選舞蹈演員時,選擇了身體靈活的,放棄了行走不便的,這同樣叫擇優,而不叫歧視殘疾人;選擇演員、主持人甚至前台等有出鏡需求的工作人員時,選擇了相貌談吐更佳的,放棄了相貌平凡或表達能力差的,這也不叫歧視。如果一味強調完全的「同等」對待,那麼就會傷害到市場經濟的基礎——擇優和競爭。

企業不想招有短期內生育計劃的女性,是因為女員工生育行為的確會給企業帶來負擔。當然,企業並不是完全不願意承擔這個義務,如果一個女性員工,在企業幹了好幾年,奉獻了好幾年,即使在工作期內休產假,企業的抱怨並不大。真正的問題在於,確實有一些女性在招聘流程中隱瞞婚育情況,一進單位就迅速宣布懷孕,更有甚者在休完產假之後就辭職,企業沒有任何辦法。為了避免不合理的付出,企業對女員工懷孕行為的憂慮,更多是一種自主行為下的趨利避害,而不能用「歧視」來概括一切。

有一種職場尷尬叫做已婚未育丨大家 職場 第5張

英國2018年調查:懷孕的女員工被認為提升了雇傭成本/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其次,從公平性看,給企業施加的接納生育期女員工的義務,也未必公平。

一個女性員工休產假,用人單位已經繳納生育保險費的,產假期間的薪水會由國家在生育保險基金中支付,企業不用花錢出薪水的。但是,各種工作交接,人員適應問題等成本仍然存在。而且,女性員工生育後需要哺乳、撫養,在孩子三歲之前,育兒任務都是很繁重的(特別是對於中國女性來說,很多女性還要面對喪偶式育兒的情況,更不用說日益瘋狂的早教壓力,都是撫育成本),這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女員工在工作上的投入和效率。這些成本,歸根到底,最終都需要用人單位承擔。

於是,對於企業老板或管理者來說,一方面要為女員工生育付出額外成本,一方面生育期的女員工無法承擔正常的工作量,那麼後續要面對的管理難題還包括:如果懷孕女員工的工作量由其他員工分擔,那麼,是否會引發新的不公平的抱怨……而對於需要分擔工作任務的同事而言,他們的抱怨是否會轉化為對臨近生育的女同事的抵制……都是問題。

想讓中國女性放心地生孩子

紙上的公平遠遠不夠

有人提出,為了做到公平,讓男性也來休產假。男女都一樣了,誰也別歧視誰。但這種想法也很天真。首先,男性也休假三個月,不但男員工自己未必願意,作為妻子的女性也未必願意——一個人能做的事,何必付出減損家庭收入的代價。而且,三個月產假之後,女性的哺乳等問題,難道也讓男女一樣,女性回家哺乳了,他的丈夫這個時候也必須不準工作?在這個問題上,激進的女權觀點往往脫離現實。

女性在人類繁衍生息中的奉獻是無法替代的,這無關是否公平,而是生理差別使然。國家也好,企業也好,具體到每個人也好,對人類繁衍生息,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有一份社會責任,這個責任應該是普遍的,無可躲避的,而不是隨機的、可以躲避的。如果是後者,一定會誘發趨利避害的投機行為。

(這里特別說明一下,這個責任,並不是指「每個人都必須要生孩子」,生或不生當然是個人的選擇,但是從國家到企業到每一個社會人,對於選擇了生育的公民提供保障與支持,是一種普遍的責任。就如同扶助弱小、濟貧救困一樣,是社會的基本功能。)

有一種職場尷尬叫做已婚未育丨大家 職場 第8張

那麼,如何才能使這種責任變為普遍的、統一的和無可避免的呢?通行的辦法,當然是稅收的分配——所有人交稅,然後,由政府補貼給企業。當政府補貼不僅僅覆蓋女性生育期間的薪水,而是能夠很好的彌補企業成本,補齊企業在女性員工懷孕情況下承擔的額外付出的時候,企業自然不會在招收女員工方面有諸多顧慮了。一個類似的情況是,對招收殘疾人的企業,國家就有一些稅收減免政策。當然,這不是把女性的處境與殘疾人處境等同,而是說,需要通過相應的國家政策維護公平,而不是出台要求,把維護公平的責任全部推給企業道德。

當然,到這里,很多人會說,作為納稅人,我們已經要交很多稅了,稅負已經很難承受了,怎麼能再增收一筆「共同養孩子稅」?所以,必須要澄清一下,我這里想說的絕不是增稅,而是在已有的財政收入中,通過重新分蛋糕的方式,把一些可以減下來的開支,用在「養孩子」上。從各種鼓勵生育的政策出台的頻率,不難看出一個至少在決策層面取得共識的問題:為優化中國未來的人口結構,也為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生育是必經之路——那麼,要求更多的錢用在減輕生育給個人和企業帶來的經濟壓力,讓生育成為正常的、理性的決策,並不過分。

2018年12月,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2019年要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同時,要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壓縮一般性支出,加大對重點領域支持力度。這些重點領域,就包括大力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等發展,也包括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那麼,圍繞女性員工的生育問題,給企業補貼,也是符合這個政策前提的。

必須要說的是,用國家的錢補貼企業因為女性員工的生育而產生的成本,僅僅是個開始,如果促進生育想成為一項長期的政策,需要的錢遠不止這一點。換句話說:想鼓勵人們生育,讓人們想生、願意生、不怕生,需要改變的政策或環境,遠不止是紙面上的公平呼籲能解決的。

首先,安身與立命的問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在大城市生活的家庭,如果想養一個孩子,首先要先解決房子問題。房子是資產,國家沒辦法分配,金額龐大,補貼也不太現實。但起碼生育二胎的家庭,如果有改善性需求,總不能限購吧。兩室一廳,一對夫妻,兩個孩子,可能還要加上兩位老人,肯定不夠,但要改善一下,動輒就是很高的首付,讓人望而卻步。其實,人也是果實,是需要從土地上長出來的,按馬克思的人口再生產理論來看,土地與空間,也是人口的再生產的要素,所以,限制土地供給,限制改善的二套房需求,也就自然限制了人口的再生產。

其次,除了作為資產的房子之外,生孩子的家庭需要面對的,還有無法估量的、實打實的消費壓力。從尿布錢、奶粉錢,生活用品費,到幼教費、課外輔導費,再加上醫藥、疫苗等費用……在現代社會,養不起孩子的說法並不算誇張。有人以二三線城市為例,計算過一筆養孩子的成本:0-3歲:7萬多;幼兒園三年:5萬多;小學六年:7萬多;初高中、大學:20萬——加起來差不多是40萬,如果把地點換成北上廣,可能還要更多。這個數字,比起那些動輒70、80萬的數據,顯得更加真實。在這個數據的基礎上,再養得差一點,算30萬元,如果國家能負擔其中三分之一,也就是補貼到10萬元,分幾年付給到二胎家庭,對於真正意義上的促進生育,想必是有價值的。

真能做到這個程度,如何避免女性就業的歧視,恐怕就不再是個問題了。

當然,如果要拿出這個專項的錢,恐怕壓縮一般性支是不夠的,一般性指出僅僅指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的經費支出。那麼,在不增稅的前提前,錢從哪里來?比如那些基建,是否可以換為養孩子的消費呢?——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選擇,是要鋼筋混凝土還是要活生生的人?畢竟,沒有人,橋與路的效率是很低的。

有一種職場尷尬叫做已婚未育丨大家 職場 第10張

有一種職場尷尬叫做已婚未育丨大家 職場 第11張

大家一周閱讀排行榜

1.老貓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誰的腦子進了水

2.徐賁|從低價旅行團,看「第三帝國」的騙術與權術

3.榮筱箐 |我幹一輩子就為了給女兒攢嫁妝

4.黃佟佟 |老佛爺,永不崩塌的王者人設

5.李長聲 |砍掉三島頭顱之後,日本刀從生死走到了日用

點擊文末好看,幫喜歡的文章沖榜

本文原標題:《不問婚育情況,真的能促進婦女就業嗎》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有一種職場尷尬叫做已婚未育丨大家 職場 第13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