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為什麼德國製造全球第一,汽車卻不如日本可靠?
這是quora里的一個問題,原文應該是特指「機械製造」這個專業,但隨後的回復大都談的是「德國製造」這個問題,所以標題也就做了修改。
剛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還以為是中國人問的,沒想到美國也有「德日之爭」,而且兩國看法在某些方面出奇的一致,錯的也是如出一轍,不過有些回復的思路很有意思,我摘選了幾個比較特別的答復做了翻譯,觀點不一定都讚同,但能夠對比兩國在視角上的差異,總之亮點自尋吧,為了便於理解他們的立場,我把職業和專業標了出來。
Marcus Depaul, 醫學生物技術碩士,工程碩士,產品開發主管:
我有一半德國血統,和一幫德國人搞研發。所以我鬥膽揣測一下德國工程師的想法,以及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會導致設備質量差(不止是汽車)。我也曾有幸與來自日本,義大利,中國,以及俄羅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一起工作。接下來談一談你提到的這兩個國家。
德國和日本的工程師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做設計,事無巨細,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零件都不會放過!一切都是設計好了的。所以為什麼可靠性有差異?是德國人做的不好嗎?
當然不是。不過他們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他們是德國人。
讓我來解釋一下。
德國人特別守規矩。德國工程師也希望民眾遵守他們的規矩。
而日本工程師在設計產品時則會自問:「客戶會瞎搞嗎?怎麼避免瞎搞導致的故障?」
德國工程師想的是:「我造了它,為它制定了標準,如果客戶瞎搞,那是他的問題,不是我的。」
你的問題也同此理。對大多數德國產品來說,如果你精確按照標準來操作,大概能用一萬年。超出這個標準,就等著出事吧。
另一方面,日本產品會在規格之外進行嚴酷測試,要求更高。
為了佐證我的觀點,講一件小事。
我們的團隊(都是德國人)開發了一種特殊的污水過濾器。我們把它設計成能滿足75%的工廠需求,並制定了詳盡的操作手冊。
一個月後,銷售經理氣沖沖地跑來實驗室,拿著一杯紫色溶液和一杯清水,說過濾器有問題,把清水濾成了紫色。
我們分析了清水。它的錳含量比極限高出了2%,過濾器將其沉淀為高錳酸鉀,這是非常完美的操作。
不久銷售經理又回來,以為我們會道歉,結果被我們噴的一頭狗血,亂棍打了出去。
Rudy Joseph,前斯巴魯高級技師(這條看噴了,很熟悉的一套話術):
因為日本工程師的設計是為了質量,德國工程師的設計是為了性能。兩者無法兼顧。
先說懸掛。日本汽車用的是簡化的麥弗遜懸掛。德國汽車則採用多連桿懸掛。性能車迷懂的,在操控上,麥弗遜無法與多連桿匹敵,但多連桿一旦壞了,修起來就肉疼。
再看變速箱。日本車的變速箱要麼是4速,5速自動擋,要麼是CVT,這些技術都很成熟。德國車則採用超複雜的7速以上的變速箱,DSG的維修很麻煩,容易發熱,也更貴。玩車的人都知道最好的手動變速箱來自德國,一旦弄壞了,很多公司根本不賣零件,你只能整體更換(說的就是你,格特拉克)。
再說引擎。日本車一貫的四缸機,六缸機,高檔車用8缸,不斷升級四缸機,逐步淘汰六缸機,最終推廣四缸渦輪機,專注於燃油經濟性和限制引擎性能,把故障率盡可能維持在可控範圍內。德國車不知道什麼原因,四缸機做得並不好,但是5,6,8,12缸機的動力強勁。可一旦出問題,你不如一把火把它燒了,修起來肉疼。我在奧迪工作過幾年,壞掉的缸蓋裝了滿滿一卡車,沒開玩笑,真的大開眼界。
再看車身和內飾。印象中,日本車比德國車更善用塑膠。德國車的樹脂復合塑膠熬不過高溫,這很可惜,因為它們確實比較美觀。德國車的電線就更別提了,高溫有可能導致它的絕緣層脫落,這樣車輛容易起火。但在車身結構上,德國車勝出。太堅固了,在某些低速碰撞的場景中,角度合適的話,甚至可以做到完好無損,尤其是配備全鋁車身的車型。
一切取決於你想要什麼。可靠性是為那些不想操心的車主準備的。一輛斯巴魯一般7到10年大修,歐洲車通常是做不到的,但這是因為斯巴魯精度高,這家公司是造飛機的,對精度的要求很高。更何況一旦超過使用極限,可靠的車也就不可靠了。如果把日本車開上賽道,你需要砸很多錢,而德國車從一開始就是為賽道準備的。
如果你喜歡追求極限,就不會介意這些,因為只有不斷調教和維修,才能保證車輛的狀態。性能車的零件松動和磨損會比正常開快兩倍,但這才是野獸的本性。
其實兩者都沒有什麼問題。消費者只需想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然後按需購買。我開的是賓士,不過我還備了一輛斯巴魯,以防萬一。
Emmanuel Fulton, 維修技師:
日本質量控制受一個人影響很深,他就是W.Edwards.Deming博士。戴明博士於1951年來到日本,基於14點理論,對日企高管進行了全面質量控制和全面質量管理培訓。那時日本產品的質量還明顯低於德國和美國。
1957年,豐田在美國銷售了第一輛車,皇冠,當時飽受發動機過熱和熄火等質量問題的煎熬。
豐田高管最早接受戴明博士的培訓,成為第一家接受戴明十四原則的日本公司。隨後格局就變了,豐田在戴明博士的指導下,發展出準時制生產模式,最終形成一整套豐田製造體系,也被稱為精益生產模式。
戴明原則之一就是「持續改善」,這也正是豐田製造體系的核心,在管理,設計,生產過程和體系上不斷改進。豐田汽車能夠在可靠性上成功取代德國的位置,這是主要原因。特斯拉現在也開始學習全面質量控制的部分原則,因為品質問題正在阻撓這家公司的發展,它的生產線有缺陷,這是導致它難以生產可靠產品的原因之一。特斯拉沒有持續改善的空間,它的理念是高速生產,隨後修正。豐田則是品質優先。
Frank Kemper,德國記者:
問題在於事實如此嗎?我查了ADAC的德國道路故障統計,情況並沒有這麼涇渭分明。
在緊湊級別,BMW1系的評級優於豐田 Auris。小型車中,豐田雅力士優於奧迪A1。
更高級別的車沒法作對比,因為日本大車的銷量還不夠樣本數量。
有一件事讓我確信,影響汽車質量的因素主要不在於工程師:
根據ADAC的數據,在2018年,2015款豐田Aygo車主中,每1000人中就有2.2人因為汽車拋錨而尋求道路救援。同時,2015款雪鐵龍C1車主中,每1000人中有3.8人因拋錨求援。
需要道路救援的豐田Aygo車主數量是雪鐵龍C1的接近兩倍。這很莫名其妙,因為它們基本上就是同一輛車。在同一家合資公司研發,在斯洛伐克的同一家工廠生產。在我印象中,雪鐵龍車主比豐田車主更不愛惜車。
如果把目光放到美國,日本汽車製造商的市場份額遠遠大於德國製造商。2017年,單單是斯巴魯的市場份額就和大眾整個家族的份額相同(3.8%)。豐田則以超過17%的份額遙遙領先,這幾乎是整個德國品牌份額的三倍。於是我推測,在美國,有能力維修豐田凱美瑞的技師數量,可能遠大於BMW5系的技師。在德國,5系很常見,無數生意人把它當公司用車。幾乎每個人口超過2.5萬的小鎮上都有一家經過工廠培訓過的BMW4S店。
如果你要在德國賣二手車,「Scheckheftgepflegt」是一個關鍵詞,它的意思是「按照工廠標準進行全生命周期服務」。我不認為美國的服務標準有這麼高。
最後一點:美國發射了17次阿波羅號,其中1次全員殞命,1次幾乎全員殞命。這些龐然大物一點兒也不可靠,盡管如此,它們依然是毋庸置疑的工程奇跡,您認為呢?
Andrey Abutin,聖何塞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
我也在製造業工作,但不造汽車。
很多人的回復都挺有意思的,但沒有說到點子上。如果你要比較「德國豪車」與「日本平價車」之間的可靠性,那麼你得搞清楚一件事:它們的行銷對象根本不同!
還在沉迷於「80年代的賓士和俄羅斯的T-34坦克一樣,稍作維護就能用一輩子」的傳聞?把這事徹底忘掉吧。
對於代步車來說,消費者對質量和品質的要求很簡單:維護相對便宜,發動機不熄火,馬力足夠在高速上80邁巡航,防撞性能好,基礎配置齊全,比如自動空調,不錯的音響,娛樂系統兼容安卓和蘋果等等,1.5萬英里小保養,10萬英里之後一兩次大修。日本車很好的滿足了這些要求。任何了解精益生產的人都知道,對日本車企來說,消費者的需求決定了生產。
德國豪車則很不一樣。它們的目標客戶不是那些購買2萬美元汽車的買家,而是那些負擔得起10萬+美元汽車的群體,或者公司和政府部門。這個價位的消費者,想要的是那些最新最炫的科技配置,讓他的車看起來與眾不同。這樣的群體也不會把車保留20年。三年租約一到,立馬換一輛新的,就這麼簡單。期間發生任何問題,保修即可。
如果你是賣豪車的,你的客戶持有一輛車不會超過5年,為什麼還要費勁去設計一輛壽命更長的車?
問題總是出在二手德國車上。那些購買2萬美元汽車的群體天真的以為,只需給出二手思域的一半價格,就能買一輛性感的BBA,何樂而不為?六個月之後,空氣懸掛壞了,維修費都夠買一輛新車了。又或者昂貴的剎車片的更換頻率是平時的4倍,顯然,對10萬+群體來說,剎車噪音才是他們更關心的問題,這些費用2萬價位的群體負擔不起。
我的2006 SLK350剛被人追尾了,撞了個稀巴爛,所以我的賓士生涯要告一段落了,等手頭再寬裕點兒,我會毫不猶豫地再買一輛SL。
Ron Wagner, 美國空軍飛行員,航空工程師:
從我的名字就能看出來,我有德國血統。我大學學的是航空太空工程。我的父親是設計師,有一些專利。他打小就告訴我一句話:
有些設計是拿來顯擺的,有些設計是拿來使用的。
德國車設計
德國新車的車況似乎是最好的,但這只是暫時的。
好一點的像賓士BMW,前三年最保值。三年之後,二手車值還不到售價的一半。
我印象中如果不花高價進行維護,德國車的零件很難不壞。1972年我買過一輛德國車,從此再沒買過第二輛。
德國車最忠實的消費者是那些能夠負擔兩三年換一輛新車的人。這正是它們被稱為豪車的原因。
這印證了我父親的格言: 德國車設計出來是拿來顯擺的。
日本車設計
日本車因耐用和長壽而得名。總的說來,它們並不是世上最吸引人的車,我想不出它有哪一輛車能比德國車更有魅力。不過,日本車是消費者報告評出的最可靠的汽車。
它們的忠實擁躉,希望自己的車能夠經久耐用,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時間進行維護。這也正是為什麼日本車沒有豪華的名聲。
這也印證了我父親的話: 日本車設計出來是拿來使用的。
Bart Kranenburg, 鹿特丹應用科技大學汽車工程學專業:
我不知道是誰說的德國製造世界第一?扯淡。誠然這里是工程師的樂土,有很多偉大的科學發明在這里誕生。但那並不意味著他們的製造業就是最好的,他們曾經輝煌過,但那是過去式。
日本人從70代開始小宇宙爆發,奠定了今日的製造工業基礎。精益生產,持續改善,五常法,都源於此時。後來還發展出了其他法則和理論,使得他們在質量和效率上領先全球。
大家都在學日本,但至今都無法與之匹敵。比起法國車,我更看好德國品牌諸如賓士BMW的質量,但它們都比不上日本品牌,要是算上大眾就更比不上了。
所以,回答你的問題:日本車之所以比德國車可靠,是因為日本製造優於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