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Fritz Scholder
我之前常去的寫字樓,有一家私人小賣部。大半年前,它旁邊又開了一家便利蜂。
我當時還想,兩個店正面剛,有一方要被擠掉了。
沒想到大半年過去,兩個都活得挺好。
不僅如此,臨近的幾棟寫字樓之間,還開著7-11等。短短百來米的街道,居然有五、六家便利店…
活的都很滋潤。
這讓人好奇:
很多品牌連鎖便利店,比如711、全時等。它們對外開放加盟——
如果加盟這樣的品牌,會不會賺錢呢?
一
正好認識便利店行業的朋友,這周就跟他聊了聊,他告訴我:
便利店的生存能力很強的。
在租金特別貴的商圈,餐廳經常會倒、地產中介會倒、服裝店會倒,但便利店,嗯——也會倒——不過生命力會更堅挺些。
因為它算得上「萬能業態」。
什麼叫萬能業態,就是說什麼生意都能做一點。
比如說,可以賣賣礦泉水,零食什麼的,老少皆宜。
又比如說,寫字樓附近上班人群多吧,上班族白領們喜歡喝咖啡吧——那可以賣賣咖啡。
還比如說,一到中午飯館排隊得排好久,那便利店就賣點快速鮮食,方便衛生又便宜。
Lisa就常去便利蜂買盒飯,真是禦宅族救星。
…
之前去一家便利店,店里甚至還擺了一台抓娃娃機…
靈活調整、適應市場環境。
這樣的業態沒生存能力,誰會有呢?
星巴克有個「第三空間」的說法,意思是,一種介於家庭和辦公室之間的第三生活空間。
便利店這生意,可能就是折疊空間了——折疊多種業態。
形式靈活,見縫插針,缺哪兒補哪兒。
所以你看,其他店鋪來來去去、換了又換,許多便利店倒是很穩。
二
雖然便利店生存能力強,但它並不是什麼特別賺錢的行當。
朋友簡單算了筆帳。
——舉個例子,像在北京許多地方,日均營業額1萬還算較常見,算下來一個月營收就是30萬。
除去商品成本,按營收的30%算毛利潤,就是9萬。
再扣掉給品牌方的錢(如果是加盟的話),以及每個月三四萬的房租、人力成本、水電,最後到手可能也就很少了——或許就一兩萬,或許更少。
和老老實實上班,也沒太大差別了。
如果想再多賺點,就得自己再辛苦多幹點活,好節省對應的人工錢。
但真的就太辛苦了,聯繫進貨商、清點庫存。賺的都是辛苦錢。
這是一門「彎腰撿鋼鏰」的生意。
三
當然,生意更好一點的便利店,日均營業額可能不止上面的數字。
在一線城市核心地段,做到三萬以上也是有可能的,但對應的房租成本也會更貴。
更多人面臨的情況是:
大概率餓不死,但掙得不算多。
國內現在最大的三家日式連鎖便利店——7-11、全時、羅森,都是接受加盟的。
我上官網看了下,這三家便利店的前期啟動費用,包括加盟費和保證金,總體大概需要14~80萬左右不等。
其中,羅森的資金門檻相對較低,711的最高。
加盟後,前期的一切事項,會有專人幫你打理。比如,提供選址建議、工商註冊等,還有提供物流配送。
嗯,考慮到資金投入,考慮到辛苦度——
對於月薪上萬的白領,就沒有太高的吸引力了。
而對於前往異鄉打拼、初到陌生城市、需要立足的人,倒可能是個好方向。
以及,如果你有資金優勢、不怕吃苦,計劃多開幾家店,好好經營,聚沙成塔做規模,也不妨試試。
ps.
嗯,以上是和朋友聊天得出的大體觀察。可能國內不同城市和區域會有差異,但大體邏輯可以參考一下。
關於便利店,之前也轉過一個內容。和連鎖加盟便利店相比,那個更像私人小賣部\夫妻店。
不妨也看看,回復「便利店」可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