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他們共同的擔憂,和工信部推遲出台補貼政策的邏輯是相通的,如果補貼退坡太快,恐怕2019年業績要更難看。
文/《汽車人》黃耀鵬
2019年頭兩個月一晃就過去了,業界翹首以待的2019年新能源補貼政策仍未出台。而在1月12日,工信部部長苗圩稱,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2019年補貼政策。
而政策原則早已為外界知曉,2021年前新能源補貼全部退出。此前有消息稱,今年補貼力度大致為去年的50%,但去年整個盤子向下走,工信部作為主管部門如果再行「撤火」,雖屬既定動作,但仍有釜底抽薪之嫌。
外部壓力
另一方面,令人為難的是中美談判正在接近達成協議。有消息稱,美國認為中國的補貼政策扭曲了「全球市場」。中國方面則提議,雙方同時取消補貼。
美方耿耿於懷的是中國補貼力度,據美國一些半官方機構的數據稱,從2009年到2017年,中國在電動車領域,從研發到銷售端,補貼資金超過580億美元,占據新能源汽車銷售額的42%。
美國人的主要論點是中國的補貼「缺乏透明度」,關鍵原因是美國自己也向新能源行業提供補貼,單是特斯拉就得到35億美元。當然,總額顯然沒有中國豪。
美國此前規定的退出觸發條件是,單一主機廠銷量累計超過20萬輛,而中國的退出則與「硬時間」掛鉤。
中國則承諾提高補貼透明度。現在協議還沒最後簽署,傳言的談判內容並未證實,但依賴補貼的車企難免忐忑不安。美國人至少有一點說對了,新能源市場受到政策的影響比較大,中美皆然。
理論上,「雙積分」實行後,積分富裕的車企能夠賣積分,但收益肯定遠比不上從央地兩級直接拿錢來得爽。此前沸沸揚揚的商用車補貼門,充分說明這種做法存在尋租空間。
比亞迪看天吃飯
乘用車補貼到銷售端,情況好得多。如今補貼尚懸而未決,比亞迪卻發布了糟糕的業績快報。
和2017年一樣,2018年營收上升,利潤下滑,而且俯沖角度還變大了。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27.91億元,同比下滑31.37%。比亞迪在Q3財季已經預警了這一數字區間,可謂先知先覺。
需要指出,比亞迪公布的整個集團業務,汽車業務板塊中,燃油車全年銷量27.3萬輛,而年初計劃40萬輛,完成度68.25%;而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銷量24.78萬輛,遠超出年初計劃20萬輛,同比大增118%。今年1月份,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2.8萬輛,燃油車1.5萬輛,前者幾乎是後者兩倍。比亞迪的新能源屬性占據壓倒優勢。
比亞迪將利潤下滑歸咎於2018年補貼力度為2017年的70%,同時擴張動力電池產能,現金流承壓。
問題在於,補貼逐步退坡,引導消費者提前消費。一旦補貼「撤火」,比亞迪火爆的新能源是否保持目前的動力,不大樂觀。比亞迪今年的業績,與補貼政策息息相關。
奇瑞的小確幸
對於奇瑞來說,補貼政策顯得沒有那麼重要。奇瑞公布的集團汽車銷量為75.3萬輛,包括了奇瑞汽車、奇瑞捷豹路虎、觀致以及商用車等集團所涵蓋的所有車型銷量。
其中,2018年奇瑞的新能源車銷量為9.05萬輛,只及比亞迪不到兩個月的銷售數字,占據集團銷售比例為12%,基本上是陪太子讀書的地位。
但是奇怪的是,奇瑞新能源盤子雖小,卻早在2014年就做到盈利。不過,5款新能源車中,真正「能打」的僅為價格較低的EQ系列。
去年,奇瑞開始了大甩賣的收縮戰略。觀致和凱翼股份,都通過大宗交易和掛牌的方式出讓。前者由寶能接盤,後者則無人問津。作為曾經的自主領頭羊,目前有點「小確幸」。明明擁有新能源自主研發實力,但市場反應總是不盡如人意。惟一的好消息是,因為奇瑞不是新能源主要玩家,政策對其業績影響不大。
江淮的萬綠叢中一點紅
江淮去年與大眾簽署合資協定,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一時春風得意,但新公司的產品不掛大眾標。大眾在技術上支持,品牌上不予背書。這就糟糕了,因為戴姆勒與比亞迪合資的騰勢,只有一款車,已成頹勢。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戴姆勒對此沒有品牌背書。
2018年5月,江淮與大眾的「位面之子」思皓E20X亮相,當年簽署協議,首款車當年下線,可謂神跡。當時預計該款車8月份上市銷售,結果一直跳票,原因成迷。簽字之初,兩者放話稱2022年,合資公司新能源車產銷量將達到40萬輛。如今當頭一棒,有點尷尬。
和比亞迪、奇瑞的不妙前景相比,江淮的憂慮在於當前。2018年江淮虧損7.7億元,而扣除非經常損益後,虧損擴大至19億元。
江淮將其歸咎為新能源、智能網聯、新車型平台研發投入快速擴張,以及匯率和融資成本上升。
江淮2018年整車銷售46.24萬輛,下降9.48%,與大勢基本同步,還算差強人意。其中純電汽車銷量6.37萬輛,同比增長125%。除此以外,SUV、MPV、商用車板塊幾乎都在下跌(中貨、中客下跌超過30%)。
雖然江淮的新能源板塊占據整體銷量13.8%,和奇瑞差不多,但是,這是江淮惟一拿得出手的業務。補貼政策對江淮2019年的業績重要性,不亞於比亞迪。他們共同的擔憂,和工信部推遲出台補貼政策的邏輯是相通的,如果補貼退坡太快,恐怕2019年業績要更難看。
嫌去年日子艱難的車企,到了今年年尾,恐怕會想念2018的。(文/《汽車人》黃耀鵬,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了解更多資訊請下載易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