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6月1日,中國電動汽車行業迎來了兩家合資企業:江淮與大眾正式簽約成立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合資企業;與此同時,戴姆勒賓士宣布投資入股北汽新能源。
消息一出,刷屏無數。看來,電動汽車行業將迎來一輪合資潮。
國內車企為什麼選擇合資?國外車企為什麼要投資?新一輪合資潮將會對國內電動汽車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在我看來,國內車企選擇合資無非兩個原因。
一是技術不夠強。
國內許多專家一直說,在電動汽車領域,我們與國外處在一個起跑線上,可以做到彎道超車,其實情況遠非如此。
記得上世紀90年代末,我專門去過兩家企業,一家是賓士,當時他們帶我參觀了設在愛因斯坦故鄉——烏爾姆的一家賓士前沿技術研發中心,給我展示了電動汽車技術與智能駕駛汽車,令我大開眼界。
還有一家是豐田。18年前,我就在東京乘坐了在特定區域行駛的豐田無人駕駛汽車,回國後又在廣東南澳島試駕了電動汽車。
這些年來,在我們為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爭論不休的時候,國外汽車巨頭卻一直在悶聲發展,等待商業化時機的到來。可能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某個特定領域,或者在互聯網應用的某個領域,中國有些地方與他們同步或更具優勢,但從總體上看,在電動汽車技術方面,中國車企與國外車企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另一個原因就是品牌不夠硬。
現在市面上已有不少從傳統汽車換了動力系統而來的電動汽車,不過總體上品牌偏弱;未來兩年可能會有一些純電動汽車企業推出新品牌,但陡然冒出來的這些品牌老百姓認不認。
這是個大問題。舉個例子,我所在的公司前一段時間在北京搖到了一個新能源汽車的號,準備買一輛二三十萬元左右像點樣的電動汽車。但挑來挑去,沒有一個中意的。要麼偏低端,接送人拿不出手;要麼像特斯拉一樣,太貴,有點不合算。
而國外車企現在之所以選擇投資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市場逐漸成熟。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在政府的力促下,正在催熟。政府手里有兩招:一個是補貼,另一個是不限購不限行。這是國外政府望塵莫及的,特別是後一招,有時比前一招更管用。國外車企苦心準備的技術儲備終於等到了大規模商業化的機會。
二是配套體系逐漸形成。一方面,經過近些年風起雲湧的投資,供應商已形成了體系;另一方面,以充電樁為主的使用體系在政府的力推下也正在逐步完善。
三是產出周期縮短。無論江淮還是北汽新能源,不僅有新能源汽車生產牌照,且已在市場上有了一定基礎。國外車企與之合作,不是從零起步,因此可以快馬加鞭,搶占市場先機。
客觀地說,對比傳統燃油汽車合資,在這一輪新能源汽車合資中,中方更有底氣。過去生產轎車,我們是無品牌、無技術、無管理經驗,而現在生產新能源汽車基本上都有,不合資,也能一步一步往前幹;有了合資,可以幹得更快、幹得更好。
當然,新一輪合資潮將加速國內電動汽車行業洗牌。現在各路進入電動汽車的企業,除選擇合資外,可能90%都會出局。互聯網造車企業中,最終可能也只會剩下幾家,絕大部分沒有核心技術和雄厚資本支持的,都會煙消雲散。
時值技術大潮洶湧而至,衝擊著百年汽車產業隨之變革,培育新動能、改造舊動能亟為迫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汽車產業中必將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隨之而生。
2019年4月17日,科技出行產業內容服務平台億歐汽車將主辦「新動能時代 · GIIS 2019第二屆智能網聯產業創新峰會」,與引領汽車行業發展的風向標企業共迎產業新趨勢,共創美好生活。
本文已標註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