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 |沙眸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這幾天,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屁股開始坐不安穩了。
北京時間2019年3月1日,特斯拉正式推出了史上最便宜的特斯拉——售價3.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3.4萬元)起的標準版Model 3。與此同時,特斯拉的所有車型均降低了售價。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要關閉線下直營店,全部實行線上銷售,可再降6%的售價。並且,特斯拉支持7天無理由退車。
這對於國內的新能源車企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公告只有短短幾句話,但是字里行間掀起的驚濤駭浪,卻如一條威勢逼人的過江龍,排山倒海咆哮而來。
這意味著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即將迎來一次大洗牌,整個中國乘用車市場的格局都將受到深遠的影響。
那些昔日里聲勢浩大而又磕磕絆絆的中國新能源車企,處境將十分尷尬與艱難。
前有懸崖,後有追兵,為之奈何。
1
作為一家2003年就創立了的純電動汽車及能源公司,特斯拉歷經坎坷,終於在2008年發布了第一款新能源汽車Roadster。
之後,特斯拉又分別發布了Model S、Model X、Model 3等車型,一騎絕塵,直接開創了純電動車時代,將一個孕育出來還尚在襁褓中的行業,迅速推向了時代的浪潮之上。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老大,特斯拉也吸引了一大批中國的擁躉。
從2015年開始,大大小小各家公司都宣稱要造車,根據不完全統計,短短幾年時間,將造車正式納入議程的就有49家。
這其中,不乏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大佬,如赴美押註新能源的賈躍亭、格力的鐵娘子董明珠,都曾經信心滿滿,雄赳赳氣昂昂,保證一定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打出一片天。
千芳競艷,百車爭鳴,中國的新能源造車序幕由此拉開,進入春潮滾滾,一片枝繁葉茂的時代。
但是,如潮般洶湧過後,似乎也在如潮般退去。
如今,我們回頭來看,那些宣稱進擊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大多都是一片沉寂,對造車一事諱莫如深。
事實表明,喊出造新能源汽車口號的企業雖多,但是真正進入到這個賽道的寥若晨星。
賈躍亭的FF在過去一年中官司纏身,面臨倒閉危機。格力的汽車更是連影子都沒有,汽車不造了轉而宣稱要去做晶片……
時至今日,我們能看到的,中國到底是哪些企業在造新能源車呢?
根據統計,2018年排在前五的是比亞迪、北汽新能源、上汽乘用車、奇瑞新能源、江淮汽車,往後再數十幾個排名,也沒見到一家造車新勢力的影子。
2
其實,這個結局早已經注定。
造車行業不是造手機,也不是造電視,無論是傳統的燃油車還是新能源電動車,它的水都非常深,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基本都是委托其他車廠幫忙代工。因為造車的整個過程都非常複雜,複雜到這種難度往往被我們年輕一代所忽略。
一方面,造車所消耗的資金極大,特斯拉在上市之前融資了61.6億美金,威馬汽車9.7億美金、小鵬汽車7.4億美金。
如果說這個數字還不足以讓人恐怖,那麼一旦量產之後就能讓任何一個跨界的企業望而卻步。以豐田為例,它一年的支出就是兩三千億美金,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行業,投資規模極其巨大。
另一方面,造車的技術難度極高,年輕的電動汽車行業尤甚,特斯拉自己還有工廠,但是它生產出來的第一台車也用了五年的時間,特斯拉到今年是16個年頭,還有50萬輛車的訂單造不出來。
一台新能源車包括螺絲螺帽在內有7000多個零配件,要在組裝的時候7000多個零配件同時到位,難度極大,而且這些零件需要幾百上千個工廠在全世界各地生產供貨,對供應鏈管理的要求極為苛刻。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往往被大家所忽略的標準的制定,通常一輛車的非關鍵零配件,標準就有上千頁!
這說明什麼?
一個企業想要造原型車可以,只要捨得花錢不計成本,還是能夠造得出來,但是一旦要量產就必須要有標準,任何一個零配件供貨商,不可能為了一個小車型開一個模,如果沒有完美的標準就不可能量產。
所以,在汽車製造行業沒有彎道超車這回事,一切都需要積累,尤其是工藝的積累,這是非常耗費時間的。
而從那湧現出來的49家造車新勢力企業來看,其中互聯網企業就有31家,還有11家和汽車無關的製造業、4家房地產公司、1家資產管理公司,與汽車相關的製造業,只有1家。
一群門外漢,搖旗敲鼓聲勢浩大,但最後能造車的,並且已經能夠量產的也就那麼一兩個,而在這一部分里,能和特斯拉相提並論的根本沒有。
甚至是,那些吃著政府補貼的傳統車企,已經成了規模的傳統整車製造廠商,在特斯拉的面前,所謂的研發和產銷,也都乏善可陳。
針對這一現象,汽車之家創始人、車和家CEO李想在微博中發文,懟道:「特斯拉都打到門口了,就別搞一些虛假60等速續航里程的丟人宣傳了。」
3
造車,當然不僅僅是喊口號,背地里總得調研一番,要有利可圖。
實際上,這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重補貼不無關係,當初很多公司就是因為補貼才一擁而上,這些公司賺的不是市場的錢,而是補貼的錢。
過去幾年間,中國新能源車的銷量大增,保持著高速增長,政府補貼可謂是功不可沒。
但是,在補貼的培育之下,這更像是一種畫餅賺塊錢的模式,研發雖然有,但是看起來更像是灑水,得一時的涼快,但是太陽一曬就幹了,在真正的市場化競爭面前,常常是丟盔棄甲,無法立足。
這就和ofo燒錢、滴滴燒錢的邏輯是一樣的,先用低價策略來衝擊原有市場,打開缺口之後再談盈利的事情,但是這條路其實是一個死胡同。創業公司燒錢為的是沖刺IPO,上市之後再由二級市場買單,而想要造電動汽車,無論是研發還是量產,費用都高得嚇人,就算是國內現金流充裕的大企業也難以承受,更何況是從頭開始的企業?
現在很多新能源車企就是持續的吃補貼,燒掉的是政府的財稅,也就是納稅人的錢,也就意味從一開始就是全民買單。
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完善的供應鏈,就意味著沒有競爭力,即便是真的把汽車研發出來了,這條路還能走多久,都是一個十分值得深思的問題。
所以,用錢燒出來的競爭力其實都是偽競爭力,政府重金求產業發展,反而招來了一大堆居心叵測的人來謀取補貼。
但是,從一個大的市場的高度來看,為什麼要搞補貼呢?
從大局面來看,大陸的傳統燃油車與國外的車企巨頭之間,差距不是一星半點,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品牌來看,想要超車都極為艱難。
新能源車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而且是一個難得的趕超機會,在縮短差距的這個大願景之下,以金錢換取時間,無疑是最簡單粗暴且省力的辦法。
從過去幾十年,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先將一個產業做成規模,以高性價比站穩市場,然後再利用產業集群的效應,一步一步蠶食高端份額,最終取得全行業的優勢。
但是很明顯,造車與其他的行業不一樣,這個行業要求的精度極高,產業發展是一個倒金字塔結構,最先進的技術也就是性價比高的技術,在高額的補貼之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非常繁榮的行業,但是當市場回歸理性,潮水退去的時候誰沒穿褲子一目了然。
4
結語
當然,特斯拉的降價,配合它的落地生根後,對傳統的燃油車來說,同樣也是一次巨大的衝擊,特別是那些入門級的豪車,在科技感十足的特斯拉面前,他們僅有的優勢也變得那麼不起眼。
此次,特斯拉的降價帶來的衝擊是全方位的,隨著上海工場的建成,它將更加快速便捷的進入到中國市場,就像是一條丟進沙丁魚群里的鯰魚,讓那些競爭對手無所適從。
一方面,它會給那些已經在新能源車上有所建數的車企,帶來強大的壓力,敦促他們奮勇前行;
另一方面,也會加速市場的出清,那些依靠補貼的新能源車將來日子會很難受,能不能活下去都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畢竟,補貼再怎麼補,也補不出造血能力。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政府對新能源車的補貼已經是漸漸退去,這種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手段在特殊時期可以快速扶持一個產業,但是就如同改革開放後的價格雙軌制度沒能救活國企一樣,一個行業的興盛與未來更不可能建立在補貼上,補貼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當嬰兒學會走路之後,也就不需要扶持和呵護。
放開補貼之後的市場就是大浪淘沙,現在已經到了優勝劣汰的時候了。
原創文章投稿入口:[email protected]
讀文章,送福利!參與本文評論並轉發,將隨機抽取三位幸運會員,分別送出格隆匯精美禮品一份!每位會員還將送出20格隆貝,後續將有超大用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