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
我把中國過去三十年簡單做了個分類,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個大周期。
第一階段
前20年,也就是80年代到2000年這二十年,是勞力賺錢的時代,那時候出賣勞力力是可以賺錢的。因為物資貧乏,我自己小時候跟姐姐賣冰棍,五分錢進來,賣一毛五,三倍的毛利,很豐厚了。
那個年代,肯幹點的人都能賺錢。很多萬元戶都是跑運輸的,家家戶戶都能賺錢。那個年代,越勤奮,越辛苦,賺錢越多。
第二階段
到了2000年以後,則是靠資產升值的年代。
銀行業不斷地進入貨幣擴張的階段,錢越來越多,最後就往資產泡沫化的方向走。這時候,你發現大量的資產大幅升值,最終的結果就是努力勤奮已經不賺錢了,關鍵是依賴資產升值賺錢。
你再勤奮再努力,不如買一套房子划算,所以過去十年出現很多所謂的悲劇故事,很多人很勤奮努力的把自己家房子賣了去做實業,頭髮熬白,最後終於把自己當年賣掉的房子給買回來了。
這十年你什麼事情都不用做,買房子就行了。02年開始計劃買房子的話,差不多到現在基本上都是十倍以上回報,算上五倍杠桿的話,基本上就是五十倍回報。很多人勤奮努力工作一輩子,也沒有這個時候買一套房子賺的錢多,這就是現實。
許多企業家也是如此,其實實業本身並沒有賺太多的錢,但是他們的企業土地產房升值所帶來的盈利,遠超過他們企業的實業利潤。於是最終的結果都表現為資產升值,這個十年如果你不參與到資產升值的邏輯里去,你基本就被拋棄在財富之外了。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十年,福布斯排名的首富基本上都房地產商和煤老板等一類人了,當然後者隨著整個十年的結束而崩盤了。總的來說,過去很多牛逼的企業家,並不是他真多牛逼,而是在這個年代加了杠桿帶來買入資產的結果。
第三階段
2010年以後,資產升值的邏輯也不存在了,變成了資本大爆發的年代。從2010年到現在,你只要被資本喜歡上,就會發現賺錢的速度和規模,遠遠大於以前的任何時代。
我們看過去進入阿里和京東的人,很多都是大學剛畢業的孩子,但是趕上了資本爆發的年代順著資本的趨勢,很快就被推起來了。過去幾年,隨便一個互聯網小夥子,一個想法就能拿到幾千萬的估值,就能超過很多幹了一輩子的企業家。所以當一個行業起來的時候,跟你的個人能力沒有太大關係,關鍵在於你是否在一個正確的年代做了符合這個年代的事情。
當然有很多人是無意識的,有很多人是有意識的。前者是祖墳埋得好的結果,後者是眼界格局高的結果。從我個人感覺來看,絕大部分的有錢人都屬於前者,屬於後者的微乎其微。
所以,我一直覺得這個年代,賺大錢的人往往不辛苦,辛苦的往往賺不了大錢。這個是非常現實的情況,要學會認識到現實,不要自我催眠。
在我看來,錢分為辛苦錢和泡沫錢,辛苦錢賺的是社會的平均利潤,泡沫錢才是大錢。你們去看,一個股票如果不泡沫化了,那最多就是賺分紅的錢,那是穩定利潤,而只有被資本看上了,讓他的股價遠遠超過他實際有的價值的時候,你才能賺到所謂股權的差價,然後才會有所謂的大錢的機會。
其實本質來看,一只股票十塊錢和一百塊錢,上市公司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至少肯定不會有十倍的差價,變化的只是投資他的人的預期而已。所以,只有泡沫來了,才能讓價格產生巨變,你才能有機會轉到其中的高額背離帶來的泡沫錢,這個才是大錢。
房地產其實也一樣,一套房子十年前賣2000元/平和現在賣20000元/平,本身都是居住功能,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但是帶來的價格變化卻是十倍甚至更高,那說明什麼呢?說明只有價格和價值背離了,你才能賺到大錢。
純粹從賺錢角度來看,我喜歡泡沫。
所以,我們過去幾年特別喜歡泡沫化帶來的一些機會,這些機會往往是人極度樂觀後產生的預期變化帶來的機會。
這種機會來的時候,並不需要你太多的能力,你就能賺到一些錢,所以我總是告訴自己,只有當傻瓜也能賺到的錢,才可能是大錢,依賴能力帶來的錢,一般都是穩定的平均利潤而已。
所以:絕大部分賺大錢都是時代給予的機會,而不是因為你的個體能力卓越造就的,所以要學會辨別不同的時代特徵,選擇符合時代特徵的事業比你每天勤奮努力更為至關重要。
保持流動性將是未來賺錢的邏輯
首先,今後錢會更值錢。
為什麼錢會更值錢?這其實跟虛擬經濟泡沫破滅是相關的。
當你身邊曾經的有錢人變得一個個都沒什麼錢的時候,其實變相意味著你的錢就越來越值錢了。虛擬經濟崩盤,是大概率事件,這個邏輯是能理解的。
因為虛擬經濟的價格是根據成交價計算的,你說現在一百億估值,那就必然意味著有人要用一百億的價格成交了,你要讓你的估值再上行,那就必須要有更高的成交價才能支撐,那麼就意味著要有更多的貨幣支撐這個交易。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投資是無法有足夠的貨幣支撐的,市場貨幣增量總是不斷降低的,而股權本身不創造貨幣,這種情況下,絕大部分的虛擬經濟都會面臨估值下行,那麼相應的投資人的財富縮水就是大概率事件。
當大家的財富都縮水的時候,甚至個別企業家的資金鏈都面臨緊張的時候,如果你能保持充沛的流動性,那麼必然意味著你的資金會越來越具備價值,更加的值錢了,至少相對價值是明顯增值了。
所以,未來賺錢的一個很重要的邏輯就取決於流動性。
怎麼理解?
很多人問我,上海、北京的房子能不能買?我從來不認為一個東西能不能買跟東西本身有關係,而是跟你有關係,你是誰最重要。你很有錢,那麼OK,隨便買;如果你本身錢不多,那就算了,這個就是現實。同樣的房子,不同的人問我,結論必然是不一樣的。
從我的角度來看,在你的安全邊際越高的情況下,那麼你承受風險的能力必然增加,而越能承受風險的人,所博取風險高溢價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這個邏輯是非常清晰的,保持足夠的流動性,可以讓你有機會去博取更高的風險溢價。而流動性不夠的情況下,則會喪失各種機會。
所以,未來保證你的資產安全才是重中之重。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大錢不動,拿點小錢去玩,下個閒子,或許有機會。投資為什麼拿小錢去玩?因為投資長期來看是周期性,九死一生甚至百死一生。
如果你指望通過投資過得更好,那不可能,你必須要有一個會下蛋的母雞,讓雞蛋孵,孵出來就孵,孵不出來就算了,雞永遠在是最重要的,它不會讓你餓死。
現在各種折價機會很明顯了,我前段時間去了趟神木,發現很多老板都開豪車,住豪宅,但結果呢?沒錢加油,為什麼啊?因為沒現金。從一定階段來看,只有現金才是你的錢,其他都是假的。這個時候,誰有現金,誰就能博取高折價的機會。
到一定階段是什麼?你會發現那些去產能,產能淘汰得差不多的時候,機會又出來了,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大宗商品也好,什麼也好,長期低迷總會有一個機會,等到大家不願意玩了,一部分走了,一部分死掉,留下的機會就出現!
二
我從前年就一直在強調一個概念,對於未來的企業來說,「現金流」是最重要的東西,它甚至遠比「利潤率」要重要的多!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遭遇危機,問題就在這三個字身上!
在以前,現金流不如利潤率重要。
而未來,現金流遠比利潤率重要!
為什麼呢?
因為商業的邏輯完全不一樣了,以前是一環吃一環,產品經過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會加價然後再出貨,加的價格除去自己的加工或服務成本就是自己的利潤,所以現金流是層層加價的,這其實是一種「差價」模式。
這是一個單向運轉的縱向的產業鏈,你的上遊環節究竟賺了你多少差價,你是不知道的,當然你也不知道你的下遊環節究竟能賺它的下遊環節多少錢,所以大家都是在互相保密,彼此是一種侵吞的關係,此消彼長,你賺的多我就賺的少,你賺的少我就賺的多,所以每個人都盡量使自己的利潤最大化。
而未來,由於互聯網的公共性和鏈接性,消費者有機會直接跟各種品牌方接觸,於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直接付錢給品牌方(生產方),這就導致現金會不增不減的直接到了品牌方手里,最多從各種管道方和服務方經過了一下而已,而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層層盤剝。
那麼管道方和服務方該怎麼賺錢?那就由品牌方拿到錢之後,再按照各級管道的作用和服務,和大家一起分享利潤,於是大家變成了一種合作關係,以契約條款為約束,然後井水不犯河水。
於是,你的利潤都是你提供的價值和服務決定的。當然,大家必須事先大成一致的分成比例,簽好協議,然後組建一個產品流通系統。
也就是說傳統單向、縱深的產業鏈,正在變成扁平、平台式的。未來你所在的環節能產生多少價值、能賺多少錢,都是公開、透明的,而不像以前被捂著。
未來社會,產品、信息、貨幣、人群的流通會越來越快速,而中間所有的阻礙,也就是傳統那些存在卻不產生價值的節點,都會被衝擊掉,比如那些加價的代理商、經銷商、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的商家、囤貨的投機者等等。
而未來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成為一個價值放大者,即:你要使產品或服務流經你這里時能把它的價值放大,這樣流體才有流經你這里的價值。而不是成為一個傳統的阻隔,讓人家必須從你這里流通,然後去收個買路錢。
因此,你這里的服務能力越強大、價值越大,能吸引的人就越多。未來流經你這里的現金流就會越多。
所以未來只有現金流,沒有利潤率!
其實,這冥冥之中也應了一句話:
你只管努力,不求回報
上天會安排好一切的!
作者:雲掌財經/水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