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站在荷蘭霍倫市奶酪市場的中央,我抬頭四顧。最搶眼的建築當然是東側的稱量房,建於1609年的它,當年用於奶酪貿易稱重,美麗的山牆見證著昔日繁華。南側有一座雕像,是霍倫本地人簡•彼特斯佐恩•科恩,17世紀初,他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總督。
別小看這個小小的奶酪廣場,也別小看霍倫這個如今安靜甚至毫不起眼的小城,昔日荷蘭海上霸權,17世紀「海上馬車夫」的大名,就與這里息息相關。
歐洲第一個現代經濟體
荷蘭有著良好的商業基礎,這首先跟造船業的悠久傳統有關。15到16世紀,荷蘭造船業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均冠絕全球,僅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廠,產品質量好、造假又低,歐洲各國紛紛在荷蘭訂購船只。
地理位置也很關鍵,因為地處西歐犄角,北歐的木材和魚類、中歐地區的糧食,地中海地區的葡萄酒,乃至俄國的毛皮,都以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這樣的大海港為集散地。可以說,全歐洲的商品都源源不斷流入荷蘭,再流向歐洲各個國家。
但荷蘭能夠成為「海上馬車夫」,最關鍵的還是商業意識和自由意識。荷蘭的經濟奇跡貫穿了整個17世紀,也被學界視為歐洲第一個現代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極為深遠。17世紀後期,荷蘭GDP比英倫三島總和還要高出30%以上,不到兩百萬的人口,則僅為英國的40%,人均GDP的優勢堪稱巨大。
荷蘭的近代化始於「尼德蘭革命」,始於從1568年延續至1648年的抗擊西班牙帝國統治的「八十年戰爭」。
這場獨立戰爭更重要的成果是新政體的形成,即所謂的「聯省共和國」。1587年12月,享有獨立主權的荷蘭共和國出現於歐洲版圖。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署後,荷蘭共和國的主權和獨立完全確立,歐洲經濟也迎來轉折。
這個轉折來之不易,以發達商業和海上貿易著稱的荷蘭,崛起之路就是一條與舊式壟斷貿易決裂的鬥爭之路。在此期間,荷蘭與西班牙衝突不斷,甚至讓一度稱霸世界的西班牙苦不堪言。而在1648年到1715年,荷蘭人最重要的敵人變成了英國人,他們一度不落下風,盡管此後漸漸衰落。這一時期的荷蘭人,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貿易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聯省共和體制下則有城市自治、地方分權、宗教寬容和經濟自由。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發跡史
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就是「聯合東印度公司(VOC)」,它堪稱聯省共和的產物。
1602年,聯省議會大議長奧登巴恩韋爾特與一群從事遠洋探險和貿易的冒險家合作,組成了註冊資本650萬荷蘭盾的聯合東印度公司,很快就成為荷蘭擁有最多雇員的貿易實體。當時,東印度公司在荷蘭境內設置了六處辦公室,分別位於阿姆斯特丹、代爾夫特、鹿特丹、米德堡、恩格豪森和霍倫這六座城市。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運作體現著荷蘭人的商業頭腦。這是一家名副其實的股份制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依靠國家信譽以近代股份籌資的方法吸收和募集社會資金,以維持對外貿易所需要的龐大資本。而且為了吸引資金,股份切割極小,絕對「豐儉由人」。但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公司決策,董事會的十七人掌握著絕大多數股權。為了體現股份的價值,荷蘭還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賦予股票流動性,達到融資效果,這也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創舉。也因為荷蘭商業的繁榮,1609年,荷蘭人創辦阿姆斯特丹國家銀行,這也是歐洲首家國家銀行。
東印度公司可不光是做生意,還喜歡打仗。這家公司雇傭的冒險家和雇傭兵,先後擊敗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英國人,搶了不少地盤,還在印度東西海岸、日本和台灣設立商行。
荷蘭人的生意頭腦厲害,也從不缺乏滴水不漏的意識。他們很早就懂得法理的重要性,1603年,東印度公司曾與西班牙人有過一場爭奪戰,荷蘭人獲勝。即使後來對簿公堂,東印度公司也勝訴。不過得理不饒人的東印度公司居然受此啟發,找到一位著名律師,請其撰寫一份詳盡法律報告,以便在今後訴訟中有法可依。這位名叫格勞修斯的律師寫成報告後,又將其中一章獨立整理成書,也就是著名的《海洋自由論》。
到了166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五萬名員工與一萬名傭兵,股息高達40%。至於整個荷蘭,商船噸位在1670年超過了英法德西葡等主要歐洲國家的總和。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發展歷程中,在霍土生土長的簡•彼特斯佐恩•科恩地位尤為重要。1619年,他擔任東印度公司總督。也正是他,建立了亞洲範圍內的貿易體系,把生意做到了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家。1640年占領斯里蘭卡的加勒,打破了葡萄牙人對肉桂貿易的壟斷。
179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在近兩百年的經營時間里,荷蘭東印度公司共向海外派出1722艘船只,約有100萬歐洲人次搭乘4789航次的船只前往亞洲。
貿易而不是掠奪,是興盛的關鍵
在荷蘭之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曾主宰海上霸權。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霸權被荷蘭顛覆後,二者都步入沒落之路。時至今日,伊比利亞半島二國已是不折不扣的二流國家,僅有旖旎風光和宜居環境可供慰藉,經濟在歐洲僅屬中遊,在發達國家里排名中下遊。而荷蘭的海上霸權在被英國顛覆後,雖也出現沒落,但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經濟健康度始終是世界一流,直至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之所以有此區別,與荷蘭人對商業的重視有關。在當時西班牙的商業體系中,國家是最大的商人,國王和貴族依靠海外貿易的財富享樂,並不關心商業本身。可荷蘭不一樣,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地理上的大發現必然需要武力支撐,掠奪也成就了海洋國家的第一桶金。荷蘭的發跡史當然也少不了血腥暗面,比如17世紀20年代,荷蘭人就通過血腥屠殺獨占班達群島,獲取肉豆蔻的生產和銷售權。但相比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一味掠奪,荷蘭人更喜歡做生意。
也正是通過做生意,荷蘭人做到原始積累,進而又將原始積累用於國內工商業發展,進而做到商業的良性循環。
茶葉貿易就讓荷蘭人賺得盆滿缽滿。要知道,雖然荷蘭人抵達東方的時間比葡萄牙人晚了一個世紀,但卻是首先將茶葉輸入歐洲的國家。1607年,荷蘭人從澳門將茶葉運往印尼,並由1610年帶回荷蘭,開啟了歐洲與中國的茶葉貿易。
整個17世紀,荷蘭都是西方最大的茶葉販運國。除自身消費外,還販賣至歐洲其他國家和北美殖民地。就像中世紀威尼斯商人轉手香料的暴利一樣,荷蘭茶葉的利潤也相當驚人。當時阿姆斯特丹每磅茶葉售價為 3 先令 4 便士,倫敦則高達 2 英鎊 18 先令 4 便士。
1729年,東印度公司開辟了對華直接貿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在廣州收購的茶葉,回到荷蘭就可以2-3倍價格出售,更不要說賣往其他國家了。
瓷器生意同樣如此,成為海上霸主後,荷蘭一直是景德鎮瓷器的最大買家。僅僅在1602年到1657年間,運往荷蘭後轉往歐洲其他國家的瓷器就達300萬件以上。荷蘭人作為外來者,居然還掌控了亞洲境內的瓷器流通生意,先後將數百萬件瓷器運往印度、錫蘭、緬甸和阿拉伯地區,尤其是鐘愛瓷器的日本,成為荷蘭最主要的瓷器傾銷地。
精明的荷蘭人並未單純購買瓷器,他們還在中國購買原料,供給日本生產瓷器。著名的伊萬里瓷器就是這個時期誕生,日本瓷器也因此源源不斷流向歐洲。17世紀初期,荷蘭人更是自己生產出著名的代爾夫特瓷器,至今仍是世界頂級瓷器品牌。
荷蘭人帶來的啟示
荷蘭的聯省共和時代,一直是史學界重點研究對象,這個以商業為基礎的政治形態,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值得借鑒。
當時的荷蘭有高度活躍的城市經濟,七個聯合省均有密集城市網,並做到了城市自治。因為每個城市各自征稅,城市管理者為了發展商業,就必須維護公民權益,營造個體自由。同時,因為聯省緣故,各城市利益捆綁,形成共同體,必須群策群力,相互聯繫,即使是最強大的阿姆斯特丹也不例外。也因為利益的共同捆綁,城市間的協作變得十分重要,每個城市各司其職,比如代爾夫特、哈勒姆就以工業見長,鹿特丹作為港口則長於造船業和對外貿易,海牙是當時的政治中心,負責內部協調與對外溝通。
荷蘭如今的信仰自由和海納百川,當時就已做到。它接納了大量移民,使得城市迅速壯大。所謂「尼德蘭民族」,其實「兼容」了佛蘭德人、瓦隆人、德意志人、葡萄牙人、猶太人和法國胡格諾教徒……
在聯省共和狀態下,荷蘭人的商業利益被放在了第一位,不管誰掌權,商業利益都是關鍵。連宗教都可以退居其次,比如天主教國家不允許女性墮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些商人就會開著小船在葡萄牙、法國和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附近的公海遊弋,專門提供墮胎業務。雖然不擇手段,但也可看出荷蘭人的精明。
正是在這種利益考量之下,荷蘭人才完成了諸多歷史性創舉。除了前文提到的證券交易所和國家銀行之外,還有許多耐人尋味的細節。
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進口替代」概念,荷蘭人當時就已有嘗試。1672年,荷蘭與法國的關稅之戰正激烈,法國人為抑制荷蘭造船業而停止出口帆布,但荷蘭人抱團取暖,由哈勒姆等工業城市迅速反應,生產大量亞麻帆布,滿足了本土造船業需要,做到了真正的「進口替代」。更厲害的是,荷蘭人打開這一市場空間後,還「變本加厲」地進入英國和西班牙,搶占了原先屬於法國的市場。即使法軍在那一年入侵荷蘭,可在商業市場上仍然無法占到便宜。
直至今天,荷蘭仍然是世界上貿易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土面積小、自然環境艱難的國家,富庶安定,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長期位居世界前列,坐擁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全球最具活力城市,說到底還是繼承了舊日傳統。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且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