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時至春分,春天的腳步愈來愈清晰,春天的氣息也愈來愈濃鬱,此時來一次逃離城市的京郊踏青之旅再好不過,但無奈想要工作日去踏青是不可能的,為此汽車頭條App「來電」新聞組特別策劃了「百日電動車體驗季」這一欄目,用我們自己的親身用車經歷和期間每個人的感受來對主流新能源電動車進行體驗與評測。
在這里,沒有耗到最後一公里的能耗測試,也沒有外觀內飾發動機的傳統試駕,我們要堅持從生活出發,從體驗出發,感受電動車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給我們帶來的驚喜或是焦慮。
很幸運,這個欄目的思路已經被主管通過,接下來我們就要整裝出發,開始我們「百日電動車體驗季」的第一季第一集:《春分挑戰篇:你敢去踏青嗎?》
我們的第一期體驗將踏青的地點選在了京郊懷柔區懷柔水庫附近,因為剛好有同事下午要去懷柔水庫附近參加活動,我們可以送她一程,不過,主要原因還是聽說那附近的烤魚特別好吃……
還沒出發就有了分歧
參加這次踏青的車輛一共有兩台,一台是廣汽傳祺GE3,另一台是榮威Ei5,。這兩款車都是近年來市面上的熱門車型,一個是SUV,一個是旅行轎車。其中傳祺GE3的售價區間為12.76-15.36萬,而榮威Ei5的售價區間為12.88-15.88萬,兩車屬於同一價格區間。
在續航能力方面,2018款的榮威Ei5的電池電量為35kWh,綜合續航里程為301公里,傳祺GE3的電池容量為54.75kWh,續航也長了不少,達到了410公里。
在出發前的前一天,我們將榮威Ei5提前充滿了電,但傳祺GE3由於其他同事臨時征用,電量在出發前只剩90%,不過表顯剩餘里程仍有373公里,而滿電的榮威Ei5表現剩餘里程為297公里,這對於我們今天的路程來說還是比較充裕的。
再介紹一下我們此次春分踏青之旅的規劃路線。第一段行程從四惠橋出發,目的地為懷柔水庫,導航里程為67公里;第二段行程從懷柔水庫出發到同行小夥伴參加活動的地點國家登山訓練基地,全程16公里;第三段行程從國家登山訓練基地到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全程13公里;最後一段從雁棲湖返回四惠,行程67公里。最終,四段行程的總里程163公里,如果外加一些機動的額外行程,我們初步估算應該在200公里之內。
由於此次同行的五位小夥伴都是第一次試駕,誰都不知道兩輛車實際續航里程的水分有多少,而對於中途是否充電也都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是一電到底還是盡可能地補充電量,而這也涉及到途中的駕駛方式的不同。
支持中途充電的「激進派」表示,既然是春遊,就要痛快玩痛快開,電門、空調、音響等用電器都敞開用不限制,沒電充就是了;而「保守派」則認為充電是一件很麻煩很浪費時間且降低出行體驗的事情,與其中途找地方充電,還不如省著點開。
對於充電,「激進派」已經在出行前做好了準備工作,下載了特來電、充電圈、充電樁、e充電等等七八個市面上各個經營商所開發的充電APP,同時還有一些充電樁是無需下載APP,直接掃碼支付的,當然也有國家電網這樣必須先去營業廳辦理電卡,然後刷卡充電的,而據說辦卡只收現金,不支持任何手機支付,所以「激進派」甚至準備了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雖然態度不能統一,但我們還是在上午10點準時出發了。
激進派就是造,保守派就是熬
在榮威Ei5上,三位抱著「沒電就充、有電就造」的豁然態度的「激進派」正在享受著電動車給他們帶來的喜悅,空調音響全開不算,還要為手機和手持大疆充電,司機一腳電門到底攆上了在四環上蠕行的勞斯萊斯魅影,完全沒有為回程做任何打算。
「激進派」的榮威Ei5偶遇勞斯萊斯魅影
反觀GE3,被天氣預報騙了的司機朋友此時穿著羽絨服在被艷陽直射的車廂里滿頭大汗,空調是被嚴令禁止的,而打開車窗增大風阻同樣會導致電耗增大,沒有音樂和廣播進行調和的車內氣氛混合著駕駛員的汗味已經讓「保守派」的意志產生動搖,但即便如此看著365的剩餘里程和3公里的實際行駛里程,車內的兩個人決定再堅持一會,五分鐘後開窗戶。
然而在「保守派」的GE3上畫風是這樣的
走走停停的四環並沒有讓兩輛「三觀不同」的電動車有明顯的快慢之分,但京承收費站顯然成為了此次旅程的一個分水嶺。上了高速的榮威一腳電門一騎絕塵,而傳祺的副駕此時正在手忙腳亂地在百度上查著GE3的經濟時速區間是多少,而司機同志也趁著收費站排隊的空檔脫掉了羽絨服,如釋重負地說了一句:我都餿了。
在走完了35公里的京承高速和大約20公里的小山路後,兩輛車五個人一前一後地到達了我們的午餐地——懷柔水庫附近的農家樂,停車時我們記錄了兩輛車的電耗情況。
半程電量消耗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保守派」一路的罪是白受了,不敢開空調不敢聽音樂不敢踩電門所換來的,是車里少坐一個人的傳祺GE3用69公里的實際行駛里程消耗掉了115公里的表顯里程,而出發時比榮威Ei5多出的76公里續航此時只剩下56公里的優勢,而兩車通過「實際里程/表顯里程」所計算出來的續航含金量也有著不小的差異,雖然Ei5的續航里程短,但72%的含金量是要高於GE3的60%。
榮威Ei5剩餘電量
傳祺GE3剩餘電量
這讓「激進派」更加肆無忌憚,甚至提出了不開空調不開音響保守駕駛及能量回收對省電沒有效果的大膽論斷,而「保守派」此時的焦慮進一步加劇。
不過在吃完一頓烤魚後,「保守派」突然意識到了這樣「荒謬」的結果很可能是車而非人導致的,於是提出了後半段行程換車的提議,而本著「沒電就充有電就造」理念的「激進派」對於換車並無異議。
電量漸少,焦慮出現
下午的行程兩輛車兵分兩路,由「保守派」駕駛的榮威Ei5去了國家登山訓練基地參加活動,「激進派」的傳祺GE3則前往雁棲湖國家會議中心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進行采風拍攝。
等到兩輛車再次集合,已經是下午四點,而此時我們一行五人的手機都收到了大雨預警的信息,而大雨也在二十分鐘後如期而至。當看了看大雨,又看了看兩輛車的剩餘電量後,我們終於打破了「激進派」和「保守派」之間立場上的芥蒂,決定開始一起為回去的路程而焦慮了。
一方面,大雨眼看越來越大,而無論是各種APP的天氣預警推送還是同事和家人的微信提醒,身處被人為營造的緊張氣氛中的我們此刻只想第一時間回到70公里外的公司,誰都不想再去找充電樁充電浪費時間;另一方面,兩輛車的剩餘續航里程分別為都處於能回去和不能回去之間,傳祺GE3剩餘176公里,而榮威Ei5則只剩115公里,但在大雨和70公里的路程之間,我們決定冒一次險,選擇不充電往回開。
電量見底,榮威Ei5續航含金量更高
在回程中,兩輛車都選擇了非常保守的駕駛方式,但為了給玻璃除霧,還是開了最小擋的空調進行除霧。除此之外,藍牙音樂都不再開啟,經濟模式和最高擋的能量回收也都被開啟。
提示「電池電量低」,焦慮到達頂點
在高速上,兩輛車的電量消耗得都很快,基本行駛1公里表顯消耗2公里,而隨著剩餘里程的迅速掉落,兩輛車上的人員也愈發焦慮,甚至開始懷疑我們能否順利開回公司。尤其是榮威Ei5在剩餘續航還有56公里,剩餘電量20%,距離目的地25.7公里時,系統提示電量低時,隨著動力輸出的大幅衰弱,我們的心情也進入到了一天中最緊張最焦慮的狀態。
而當進入四環爆堵模式之後,我們的心情開始矛盾起來,一方面是堵車帶來的急躁,一方面是在堵車路況下,兩輛車的續航里程都穩定了下來,沒電拋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最終,在晚上7點,傳祺GE3和榮威Ei5分別以70公里和24公里的剩餘續航里程回到了公司,電量剩餘分別為20%和9%。由於大家的里程焦慮,因此在回程時都盡量使用了省電的駕駛方式,因此兩車的里程含金量相比半程時都有所提升,其中榮威Ei5提升了7個百分點,達到了79%,傳祺GE3也提升了5個百分點,達到了65%。
全程電量消耗
Ei5以舒適見長,GE3單踏板模式有新意
雖然這是一篇沉浸式體驗試駕,關鍵在於沉浸式體驗,但既然是試駕,還是要說一些兩輛車的駕駛感受,我們綜合了同行五人的駕乘感受對兩款車進行了簡單的對比。
Ei5讓我想起了兩年前開過的榮威首款電動SUV——eRX5,它倆真的很像。你沒聽錯,一款SUV和休旅車開起來、用起來、坐起來都挺相似的……
首先,它們都沒有盲目的追求大功率電動機,最大功率85kW、最大扭矩255N·m的電動機小而夠用,配合上3檔可調的動能回收強度使駕駛感受更趨近於平緩,沒有某些電動車那種「神經質」的感覺。此外,Ei5的懸架同樣偏向於舒適性調校,雖然高速過彎乘客的拋離感比較強烈,但對於日常鋪裝路面及坑窪路面它的表現值得肯定,這也算是榮威電動車的一大特點吧。
斑馬智行和往常一樣反應速度足夠快、語音識別度也夠準確,上車基本可以扔掉手機安心駕駛、享受風景,不過短暫的駕駛過程中,門飾板的較大振動以字體過小的時速表卻讓我感到有些失望。
傳祺GE3方面,動力更強的電機讓GE3的動力輸出更加輕快,相比Ei5,它更像是我們印象中電動車加速的感覺,而輕快的除了油門,還有GE3的轉向。低速狀態下,GE3的轉向非常輕,而高速中會有比較明顯的隨速增益,保證駕駛的安全性,但完全沒有路感和精準性可言的轉向質感顯得比較廉價。
另外,傳祺GE3的I-Pedal模式也給人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但你將動能回收模式調至最高檔時,I-Pedal模式會被激活。在該模式下,駕駛員可也只通過油門踏板來控制車速,抬起油門踏板的幅度越大,制動力釋放越強,除了需要緊急制動以外,單踏板駕駛可以覆蓋80%以上的工況。
但I-Pedal對一般人的駕駛習慣會提出比較大的挑戰,通過抬起踏板的方式控制剎車力度還是比較考驗腳下的火候,稍不注意就會出現明顯的頓挫,車內乘客會有暈車的情況出現。
總結:在汽車頭條APP來電新聞組「百日電動車體驗季」S01E01中,我們成功用兩款主流電動車在中途不充電的情況下完成了一次京郊踏青之旅。在次過程中,我們以「挑戰」態度經歷了從歡脫到焦慮的心情轉換,也初步體會了新能源車主的里程焦慮症。
在「百日電動車體驗季」以後的內容里,我們將駕駛更多的、不同級別的新能源車型去模擬更多的出行場景,從主觀感受出發,輔以客觀數據,為大家分享有趣有用的體驗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