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編者語:目前,中國經濟遇到一些短期性的挑戰,但總體而言中國短期內的金融風險是可控的,那麼,中國經濟遇到的瓶頸有哪些?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又在何方?跟隨本文,為你解讀。
【特邀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助理院長 王健
王健博士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助理院長,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宏觀金融穩定與創新中心主任,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碩士導師和中國金融四十人•青年論壇會員。2006年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王健博士擔任美聯儲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兼政策顧問,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國際金融市場和貨幣政策。王教授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包括大陸國際金融領域最高獎–浦山優秀論文獎和芝加哥量化金融協會最佳論文一等獎(亞洲部)。王健教授出版了《還原真實的美聯儲》和《理性的非理性金融》等著作,受到業界廣泛好評。
【會議紀要】(文中「我」指主講專家,文中觀點僅僅代表主講人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也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內部討論)
目前,中國經濟遇到一些短期性的挑戰,包括內部金融領域的高杠桿風險、資產泡沫和影子銀行風險,總體而言中國短期內的金融風險是可控的,如何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快速增長是最主要的關鍵問題,而需要解決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資源錯配問題,香港中文大學宋錚教授[1]最近的一次採訪中也提到為什麼金融危機後出現了比較明顯的錯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認為目前大灣區可能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切入點,幫助中國保持快速的經濟增長或是從目前的低谷里走出來,為未來的經濟改革指明方向。從經濟總量上來說,整個大灣區約有1.4萬億美元,在全球可以排在第14位,和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相當,超過了西班牙。土地面積、居民數量和法國類似,居民數量占全球20名左右,是一個非常大的經濟體,如果能夠在這里做出一些改革,把經濟盤活,對中國整個經濟的拉動作用會非常大。
1.中國經濟增長的瓶頸
市場割裂造成的高成本是中國目前面臨的大問題。美國政治上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很多權利集中在地方政府,但是經濟上卻是非常統一的市場,不論是銀行業、零售業還是餐飲業全國就幾家,比如各地吃飯是同樣的連鎖飯店,購物是同樣的商場,而且這些公司在全國都是打通的,在佛羅里達沃爾瑪買東西到加州沃爾瑪去退完全沒問題,中間的商業成本很低。但是中國似乎正好反過來,盡管政治上是一個中央集權政府,但是經濟上地方割據比較厲害,甚至同一個企業,比如電信、銀行在不同的省,甚至不同的市之間的業務都是割裂的,造成經濟上的商業成本很高。
2.大灣區可以成為金融開放實驗田
如何能夠在經濟上形成統一的市場,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快速、低成本地流動,釋放潛力,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將非常明顯。這也是為什麼粵港澳大灣區強調合作,強調互聯互通。物資流相對來說最容易,目前已經採用了很多措施,比如簡化通關程序、共享成本、相互認可,勞力力自由流動也有非常大的改進,一些方便香港和澳門居民在大陸工作的稅收優惠政策已經推出,未來隨著各地收入差距降低,大灣區居民到港澳地區自由擇業,手續也會逐漸簡化。最困難的是資金的自由流動,一方面是牽涉到很多法律、政治、稅收制度的不同,另一方面也有風險,中國目前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逐漸開放資本流動政策相對來說比較困難。
目前我們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監管沙箱的課題,通過調研大灣區的金融企業,詢問他們認為哪些業務可以做,比如前期的準備和技術情況已經成熟,只是由於政策方面的障礙沒有做起來,同時也可以評估新的業務是否真的對大灣區的互聯互通有推動作用,而且風險可控,從而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可行的改革建議,比如剛開始時可以先放鬆一定的配額,把業務做起來,在試驗過程中評估風險,進而改進。這種沙箱實驗的想法,和英國、美國金融市場中沙箱實驗的想法非常類似,我們更多側重於能夠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沙箱實驗課題。
通過反饋目前已經收集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大灣區居民的身份認證,粵港澳一證通和公安部的eID硬件設施是否已經成熟方便辦理;大灣區內部的跨境金融服務業務如遠程開戶,大陸居民想在香港開戶,只要在大陸任一家銀行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公安部的eID身份驗證方式就能夠辦理,通過促進大灣區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降低金融服務和金融交易的成本。還有一些跨境移動服務,比如微信的小額支付在兩地都沒有障礙,是否可以給大灣區居民每年設置一個具體的交易上限,且每次支付的數額有個限額,打通住宿、吃飯的支付服務,目前這塊推動也比較快。此外,一些跨境金融服務或產品,比如汽車保險,大陸和香港的兩地車牌保險,香港的非投資分紅型保險產品在大陸銷售,或大陸的類似保險產品在香港銷售,做到大灣區內部跨區的保險理賠服務。類似的創新型跨境金融服務或產品還有基於大數據的線上貸款服務、基於區塊鏈的跨境結算和消費支付等。
區塊鏈方面,香港金管局在2018年9月推出了貿易融資區塊鏈項目,由7家香港本地銀行和國際銀行發起,通過區塊鏈服務把香港的銀行和香港、內地之間的進出口企業聯合起來,為他們提供貿易融資服務。如果在大灣區有類似的區塊鏈平台,以後再把香港和大灣區打通,它覆蓋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就更多,未來貿易融資也更加便利。
這些具體案例的總體方向是如何能夠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提高大灣區內部的經濟活力,提高互聯互通程度,如果這些方案在大灣區內部做到的比較好,可以考慮逐漸推廣到全國,降低全國的物流、資金流等交易成本,對於推動中國經濟的活力作用非常大。
問答環節
Q1:如何解決大灣區法律法規的協調?最大的障礙有哪些?
A1:現在我們提到最多的就是大灣區內部法律法規的協調問題,大灣區三個地區有三套法律體系、三套會計體系,是比較大的障礙。大灣區的概念幾年前就提出來,一直到最近才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認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法律法規問題的協調難度很大,一定程度上不是地方政府能夠解決的,必須通過中央層面做統一的安排,正是因為大灣區現在已經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地位,我們才感覺到2018年以後有可能真正的解決這些根本性的問題。現在我們提出的很多建議,並不是深圳市政府或者廣東省政府就能夠解決,必須要到中央層面去才能夠把相關的法律法規問題做統一的協調,在大灣區作為全國核心戰略地位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合理的政策改進或者法規改進建議,得到認可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但是如果沒有人去推動,沒有人去提出具體的措施或者是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我想這種至上而下的改革相對來說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自下而上的模式幫助推進大灣區的改革。
附註:[1] 香港中文大學宋錚: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導致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第一財經,2019-01-13.
【免責聲明】
本文為內部交流紀要,未經主講嘉賓本人審閱,所載信息均為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僅供「全球市場與中國連線」的活動參會人員使用。紀要根據參會者發言整理,不保證相關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紀要中所述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所述資產的投資建議。
本文版權為「全球市場與中國連線」會議秘書處所有,本團隊對本紀要保留一切權利,未經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印、發表或引用本紀要的任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