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或許,這是中國經歷的最大一次「裁員潮」。但對於歷經數次經濟危機,這僅僅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過程。此時,只需要足夠堅定和自信。
文:本刊記者 莊文靜 責任編輯:李靖
愈演愈烈的裁員潮,正席卷全球。
2018年,歐美企業的裁員規模到底有多大?美國就業咨詢公司有數據顯示:僅去11個月,美國企業已經宣布將近50萬人的裁員計劃,同比增超25%,是2015年以來美國企業裁員量的同期最高值。
美國最大汽車製造商通用宣布在北美地區裁員15%,決心轉型開發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美國電信經營商Verizon宣布將裁員1萬人,旨在削減成本,加大5G網路投入;美國快遞行業巨頭聯邦快遞表示,因業務出現問題和歐洲市場疲軟,將在美國開展自願離職計劃……
而在歐洲,商業巨頭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宜家家居宣布,未來幾年將在全球範圍內裁掉7500個行政類崗位,以適應電商衝擊下零售業態的快速變化;德國醫藥化工巨頭拜耳公司計劃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萬人,改善公司成本架構;全球媒體大亨湯森路透集團稱未來兩年將裁員3200人,並且精簡業務;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宣布:2019年在德國裁員7000人,為發展新能源汽車做業務轉型……
可見,裁員的理由多是為「改善成本及組織架構」「加速企業轉型」,而不斷更新和迭代的新技術應用。
換句話說,裁員,正是歐美企業加速業務調整與轉型的推手。
1
全球性裁員潮還在持續
作為企業,裁員是基於對商業周期及行業前景的判斷,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做出的經營決策。在「經濟寒冬」之際,裁員是經濟壓力之下的理性應對。歐美企業巨頭裁員,正是基於整個行業大勢之下的戰略準備。而另一個方面是,對員工來講美國這些因企業轉型而出現的結構性失業者,做到再就業並不困難。
有專家指出歐美企業裁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技術革命的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但長期看,也只有技術革命才能讓世界經濟潛在增長率出現實質性提升。目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機器人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前景,將給企業轉型、世界經濟轉型帶來光明的前景。
那麼,就目前形勢來看,全球性裁員潮還會持續多久?海外普遍認同的商業分析是:全球化的大型企業裁員現象,仍會延續至整個2019年或更長時間。因為世界經濟擴張高峰已過,未來兩三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逐步走低,前期擴張的企業將會通過裁員來降低成本,以適應商業擴張周期的下行階段。此外,中美經貿摩擦影響了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將推動大量全球性企業重新調整產業鏈布局,這一過程將會伴隨著較大規模的裁員。
2
歐美企業避免裁員的方法探索
那麼,歐美企業如何面對此類困境?一定非裁員不可嗎?有哪些經驗與辦法可供我們借鑒?
方式一:只減工時,不減員。美國許多科技公司選擇在節假日期間多放幾天假,相對於以往的政策,大多數雇員更傾向於壓縮工時的做法。還有一個類似做法,就是崗位分享,大家出讓自己的一些工作崗位和崗位,少拿一些薪水,這也是在與企業同舟共濟。
方式二:自願或強制休假。面臨危機和困境的歐美企業,為避免或限制裁員規模,採用減少工作時間、推行無薪休假等措施來節省開支。這既能培養在職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也能使企業在經濟狀況好轉時,減少甚至避免聘用和培訓新員工的重復工作。比如,戴爾、思科等公司都曾採用過這個辦法。
方式三:彈性假期。有些公司允許員工去找一些其他工作,當然除了公司競爭對手之外,什麼公司都可以。
方式四:鼓勵員工自我創業。企業要想在衰退期活下來,關鍵是要找到創新的方法,在既不解雇員工也不讓優秀員工流失的情況下渡過難關。其中就包括乾脆讓員自己去創業,然後向雇主出售服務的方式。也就是讓員工成為自己生意夥伴,而雇主只是變成了員工的一個固定客戶而已。
方式五:季節性縮短工時。德國BMW曾做過一些嘗試,在汽車市場疲軟的時候,大部分員工季節性地只拿一定百分比的薪水,同時減少臨時工的使用。
總之,全世界無論何種企業,依然會把裁員視做最後的選擇,而越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越會將裁員風險和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3
歐美國家的裁員「軟著陸體系」
2019年1月21日,美國邁阿密康德萊德酒店的一位洗碗工,因為不能周日加班而被辭退。而周日不能上班,是因為她是基督徒,每周日要去教堂做禮拜。結果,在幾次與他人輪換和曠工之後,女員工被酒店開除。該員工憤然將酒店告上法庭,理由是侵犯了其宗教權,最終獲賠2150萬美元!
這並不是特例,歐美企業的法律環境與員工的維權意識,使得企業的管理制度也更為規範和健全。尤其在辭退員工的問題上,更是審慎且完善。
歐美國家重視產業轉型背景下,員工安置工作的系統性和精準性建設——早已形成了由失業預防、被裁員工早期干預、勞力關係解除與經濟補償、定制化培訓,以及定制化公共就業服務五個環節,也形成了員工安置標準化的操作規程。
第一,積極開展失業預防。從集體失業預防入手,著重突出失業預測與預防為重點的預警系統。提前預測轉型升級產業失業員工的總量,提前做好轉崗培訓,避免「井噴式」下崗,爭取做到有計劃有控制的下崗,以避免對社會穩定造成風險。
第二,實施被裁員工早期干預。政府或工會對企業集體裁員行為進行干預,主要內容有企業裁員原因、數量、時間、被裁人員標準確定,以及救助標準等。
第三,解除勞力關係並給予經濟補償。根據國家法律規定,結合企業自身狀況,企業、工會通過談判方式制定被裁員工勞力關係解除和經濟補償方案。 被裁人數超過一定規模後,企業裁員經濟補償方案需要報勞力部門進行備案或報批。
第四,開展定制性培訓。工會組織會與被裁員工進行「一對一」 面談,結合其自身職業技能現狀和職業發展意願,制定被裁員工轉崗培訓計劃。被裁人員培訓費用,由設立的專項基金資助。
第五,提供定制性就業服務。當政府接到企業裁員通知後,便會指定就業服務機構派出工作人員到企業與被裁人員談話,了解情況,進行登記,並對他們的再就業進行指導、 幫助,提供定制性就業服務,為下崗失業人員介紹新工作。
此外,歐美文化特別強調對人權的尊重,不能因種族、信仰、性別、疾病等原因,進行特指性裁員。歐美法律對違規的懲處力度之大,往往讓企業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也是企業不能碰觸的底線。
同時,對於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來說,如何為員工推薦企業,幫助員工做好心理輔導——員工幫助計劃(EAP),通常都是這一階段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要做的工作。
4
「會裁員」的企業有未來
我們看到,西方企業對於賣掉某部分業務,從來都不會心慈手軟、拖泥帶水。像美國最具代表性的企業通用電氣(GE),從上世紀末就在接連賣掉與戰略方向不符、不能排在所在行業第一或第二的業務板塊,即使它還在賺錢,也會剝離。而這樣的實例在歐美企業中,不勝枚舉。並且,對於多數企業來說,這些業務剝離與裁員,往往不僅沒有讓歐美巨頭陷入危機,反而贏得了更多的機會和未來。因此,這不僅是歐美企業的底氣,同時也是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體現。
裁員不僅是對於企業戰略的拷問,同樣是對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拷問。如果你足夠地篤定與堅信,那麼裁員潮也許正是助你輕裝上陣、再次出發的機會。
羅震宇在其剛剛過去的跨年演講時說:縱觀歷史長河,可以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石油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當一些大事發生之時,經濟的發展會受影響,有短期波動,但一個鷂子翻身就接著往上走。你何嘗見過倒栽蔥式的陡然下滑?
因此,聰明人會選擇做一個理性樂觀派,才能不負現在,不畏將來。
來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