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1月底,隨著年報的密集披露,有些上市公司手中的業績預喜還未「焐熱」,轉眼間就化為「平地一聲雷」。有些上市公司原本盈利幾個億,突然之間卻巨虧十幾億甚至數十億。
據Wind不完全統計,1月29日晚有28家上市公司發布了關於商譽減值的業績預告修正公告。1月30日早盤,A股商譽減值地雷集中爆發,一場商譽風暴正在席卷A股。商譽減值這個概念一夜之間火了。
1月30日早盤,多支因商譽減值而業績巨虧的股票大跌至跌停。
什麼是商譽?為什麼會減值?
商譽的英文名叫「goodwill」,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因為對企業未來充滿美好願望,而願意付出的超額對價。商譽主要發生在企業並購重組的時候。舉個例子,一家上市公司收購另一家公司,被收購公司的市場估值為10億元,但是註冊資本以及固定資產、實際資產只有1億元,難道這次收購要虧損9億元?
誰也不會做虧本的買賣。被收購的公司會說,你看我每年都有穩定的盈利,這9億元就轉移到了公司穩定的盈利預期中,因此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就多了9億元的商譽。換句話說就是按照市場的估值進行的收購,並不是按照實際的資產價值進行收購,差額部分被上市公司財務作為了商譽。
可是商譽這種東西,產生起來很任性,消失起來更任性,可能說沒就沒了.
上市公司收購的企業並不是都能賺錢的,可能也存在虧損以及估值的下降,如果估值下降了,那麼對於商譽來說就是極大的影響,這就是我們開頭所提的商譽減值。因為公司估值、運行等情況存在著較大變故,所以每一年、每一季商譽也會存在變化,在大幅商譽減值的情況下,就存在上市公司股價下跌的風險。
哪些情況會導致商譽減值?
2018年11月,證監會發布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明確上市公司和新三板公司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和披露要求,公司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年末不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並且被並購的標的出現以下七種情形,應及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
1.現金流或經營利潤持續惡化或明顯低於形成商譽時的預期,特別是被收購方未做到承諾的業績;
2.所處行業產能過剩,相關產業政策、產品與服務的市場狀況或市場競爭程度發生明顯不利變化;
3.相關業務技術壁壘較低或技術快速進步,產品與服務易被模仿或已升級換代,盈利現狀難以維持;
4.核心團隊發生明顯不利變化,且短期內難以恢復;
5.與特定行政許可、特許經營資格、特定合同項目等資質存在密切關聯的商譽,相關資質的市場慣例已發生變化,如放開經營資質的行政許可、特許經營或特定合同到期無法接續等;
6.客觀環境的變化導致市場投資報酬率在當期已經明顯提高,且沒有證據表明短期內會下降;
7.經營所處國家或地區的風險突出,如面臨外匯管制、惡性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惡化等。
證監會此舉旨在增強上市公司商譽減值評估結果的真實合理性。同時,遇到這7種情形,投資者也可以合理判斷該上市公司的商譽是否需要減值。
為什麼商譽減值會在這個時節點集中爆發?
其實商譽減值集體爆雷早有徵兆,每一輪並購大潮後,就可能出現商譽減值的高峰。業內人士指出,2014年到2016年是A股市場並購重組高峰,而並購業績承諾一般是三至四年,這意味著2017年和2018年可能成為商譽減值集中爆發期。
為何集中在1月底這個時間點集中計提商譽?有業內人分析稱,2018年底有專家提議商譽計提改成逐年攤銷的方法,也就是隨著企業合併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帳面價值減記至零,並且減記方式應該是「漸進式」的。
這一「政策預期」導致很多公司在2018年業績中集中計提,主動把商譽減值的「雷」爆掉。比如某些上市公司每年淨利潤為幾千萬元,商譽有幾億元的情況下,如果攤銷時間為三年,那麼每年攤銷的商譽大於淨利潤,持續三年業績虧損,上市公司將面臨退市的風險。所以這樣計提的好處在於,可以將「壞帳」一筆勾銷,不影響後續年度的業績。
而根據滬深交易所規則,1月31日是年報業績變動超50%的上市公司發布預告的截止日期。所以上市公司因為計提商譽而產生業績巨虧後,集中在1月31日之前進行業績變更公告。
當前市場談商譽色變,資本市場反應也十分敏感。但是商譽是中性的,就像「菜刀」本無好壞,主要看握著它的人想幹什麼,能力如何。對一家公司來說,並非高商譽就一定是壞事,縱觀國際市場,不少行業巨頭均有著較高的商譽。所以,我們應看重的是上市公司收購資產後的盈利能力,或者被收購資產與上市公司是否產生協同效應。通過高溢價並購形成的高商譽,投資者則要小心了,遇到這樣的公司,趕緊繞開它。
(文章根據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微信公眾號、新華網、新京報、證券日報內容綜編 編輯:雷曼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