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製造不斷崛起,歐洲製造企業是如何反擊我們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力者的收入也水漲船高,這無可厚非,但是卻也的確給長期依賴低價勞力力的中國製造業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和挑戰。很多年前有位美國學者曾經做過一個對比,當時中國工人的薪資不足美國工人的1/20,當美國工廠工人時薪23.32美元,另外,雇主還要支付每小時8.47美元的健康保險,而中國工人的時薪只有1.36美元。而到了2014年,中國勞力力成本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在美國每花費1美元的勞力力成本,在中國大概需要90美分。具體到生產的全過程中,還並沒有考慮到稅費成本和物流成本。

面對中國制造不斷崛起,歐洲制造企業是如何反擊我們的?

因此,很多人就將中國製造競爭力下跌歸咎於勞力力成本升高。但是,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德國和瑞士這種勞力力成本比美國還要高出20%到30%的國家,是不是早就不應該有大規模工業生產了呢?咱們接下來的兩期節目就聊聊這個話題。

面對中國制造不斷崛起,歐洲制造企業是如何反擊我們的?

咱們剛說到德國和瑞士,有著奇高的勞力力價格,而現實卻是他們不僅沒有喪失製造業,而且仍然在世界製造業的金字塔頂端遊刃有餘。有些人可能會說了,德國瑞士生產的高技術產品,我們生產的低技術產品,兩者不能形成競爭,但是,事情還沒有那麼簡單,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發達國家,借助高度自動化和商業模式的改變,不僅會繼續把控高技術產品的生產,還可能收復丟失已久的在勞力密集型產業的部分江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根本原因就是勞力力價格對於未來製造業而言,已經不再是決定性因素。

很多處於產業升級中的中國企業,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甚至已經開始實踐「工業4.0」中的物聯網概念。但是,如果是從機床開始質量就不行,這樣即使做到了高度互聯,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和性能能好得了麼?說白了,做為「工業的母機」機床都不好,何談下遊呢?以往中國製造講究「短平快」,中國工廠喜歡採購便宜機床,5年回收設備投入並開始賺錢,設備報廢直接換新的。但這幾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家願意買德國的機床,雖然價錢可能貴幾倍,但產品質量得到提升,而且從機床的使用壽命來計算單位成本投資,反倒更合算。

面對中國制造不斷崛起,歐洲制造企業是如何反擊我們的?

成功的歐洲製造企業在反擊中國製造時,主要靠的是產品品質和技術創新,還有一種不浮躁的心理。這種製造業的短板不僅體現在金字塔頂端,隨著製造業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工業生產的高度自動化,以及高附加值服務,各種類型的製造企業對廉價勞力力的依賴都在減少。

比如,1995年到2005年10年間,英國有著190年歷史的制鞋品牌Clarks,關閉了所有在英國的工廠,生產基地全部轉移至海外,用第三方工廠。當時這家企業聲稱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亞洲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在二十年前,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德國的阿迪達斯在1993年就關閉了在德國的最後一家工廠,徹底搬到亞洲去生產,尤其是到中國和越南。然而,還沒到30年,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已經讓阿迪開始將產品線重新搬回德國,回歸「德國製造」。

面對中國制造不斷崛起,歐洲制造企業是如何反擊我們的?

據說,阿迪達斯正在德國建一個4600平方米的「機器人工廠」,他們的技術合作方也是一家德國科技公司。這家工廠只有160名工人,按設計卻可以做到年產100萬雙鞋,機器人鞋廠生產的阿迪運動鞋價格不會高於中國工廠。當然,阿迪在亞洲的工廠一年要生產3億雙鞋,相比而言德國機器人工廠產量遠不足以取代亞洲的這100萬工人的手工勞力。但是,這也只是「暫時」不會取代而已,按這個趨勢下去,十年以後會怎麼樣呢?

有經濟學者就指出:一家優質的製造業企業,勞力力成本應該只占大約兩成,其餘八成的成本是原材料、物流、科技等等。在中國生產,勞力力成本或許低一些,但由於距離終端消費市場太遠,物流成本很高。這種被稱為長供應鏈的生產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很多產業的需求了。在這方面,很多傳統行業企業已經通過調整自己的商業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咱們下一期接著聊。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