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來源:零壹財經
作者:丁丹
縱觀18家全國性銀行(5大國有行+郵儲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2018年全年的表現,零壹財經發現,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加速金融科技落地運用,皆已成為18行的優先級戰略。我們也發現,雖然18行在2018年提升各自金融科技能力的具體路徑不盡相同,但基本遵循了ABCDIMOP的發展模式,即通過夯實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 Computing,雲計算)、D(Big Data,大數據)、I(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等基礎技術能力,進而將其運用在M(Mobile,移動)、O(Open,開放)、P(Platform,平台)等領域。在基礎技術能力的構建方面,2018年18行大體採取了下述兩種模式,抑或兼而有之:一是自建金融科技公司,內化金融科技能力,即「向內求」;二是與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與BATJ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從而迅速補強短板,「向外取」。在基礎技術能力的應用方面,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18行多將其運用在手機銀行、開放銀行、智能化經營及供應鏈金融等領域,且成果較多。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作為系列研究專題的開篇,本文僅研究了18家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業務的銀行(5大國有行、郵儲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在2018年金融科技的表現。後續我們還將關注區域性銀行(城、農商行等)在2018年金融科技的表現。
一、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已成為各行的優先級戰略
觀之18家全國性銀行2018年的中報,以及透過各類公開性文件,我們發現,各行均在戰略層面對金融科技著墨較多。以五大國有行中的建行為例,早在2011年,該行便提出了「top+」(Technology+Open+Platform,「+」主要指創新型企業文化的打造)戰略,即以提升金融科技能力為先導,構築創新型的企業文化,從而提升建行的核心競爭力。
2018年也是建行金融科技成果集中爆發的一年:首先是在2018年4月18日,建行成立了全資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建信金科」),成為五大國有行中首家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銀行;其次,在開放銀行的建設方面,建行走在了各行的前列,2018年8月25日,建行開放銀行管理平台正式上線;再則,2018年年初,建行在上海開設了全國首家「無人銀行」,在智能化金融服務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嘗試。
在股份制銀行的層面,則以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的表現比較典型。招商銀行號稱「零售之王」,平安銀行亦於2016年開啟了零售轉型。零售業務小額、分散的特點,恰好為科技的運用提供了較好的場景。兩行均對金融科技的資金投入進行了量化;在2017年年報中,招商銀行提出在常規IT成本投入的基礎上,2018年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提高到2017年營業收入的1%(約22.1億元);平安銀行提出,未來每年將會按照收入1%的比例投入金融科技,預計未來十年至少投入1000億元。
此外,早在2015年12月,平安集團便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壹帳通,後者無論是在對內提升平安銀行金融科技能力,還是對外輸出金融科技服務,均表現卓越;招商銀行在2016年2月發起成立全資金融科技子公司——招銀雲創(深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銀雲創」),並於2018年12月18日宣布對全國網點的「全面無卡化改造」項目完成,率先由「信用卡時代」進入全面APP時代。
作為國內網點數量最多的銀行,也是作為國有銀行中一個較為特殊的存在,郵儲銀行於2018年加快了對金融科技的布局,積極尋求與外界的相關的戰略合作。2018年6月14日,該行與騰訊公司、微眾銀行簽署了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後者將與郵儲銀行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信息安全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與交流培訓。此外,郵儲銀行亦攜手中國銀聯,大力推進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
二、「向內求」與「向外取」並舉,能力提升殊途同歸
零壹財經發現,雖然18行提升各自金融科技能力的具體路徑不盡相同,但基本遵循了ABCDIMOP的發展模式,即通過夯實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 Computing,雲計算)、D(Big Data,大數據)、I(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等基礎技術能力,進而將其運用在M(Mobile,移動)、O(Open,開放)、P(Platform,平台)等領域。
就基礎能力的構建而言,18行一般會採用以下兩條路徑,抑或兼而有之:其一是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將金融科技能力內化;其二是與外部金融科技公司進行合作,借助後者場景及技術優勢迅速提升自身的相關能力。
(一)加大投入,建子公司,內化金融科技能力
2018年,18行均有諸如踐行科技引領戰略,增大對金融科技投入之類的表述。其中,招商銀行、中國銀行、光大銀行和平安銀行明確量化了對於金融科技資金投入的標準,如表2所示。
除增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外,截至目前已有6家銀行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如表3所示。其中建行旗下的建信金科和民生銀行旗下的民生科技為2018年新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6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中,只有興業銀行旗下的興業數金為興業銀行與其他三家科技公司合資成立,興業銀行處於控股地位,其餘均為銀行或銀行母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對內可使銀行的科技部門擺脫傳統層級結構下的束縛,引入全新的市場激勵機制,重新構建創新型的企業文化;對外可以輸出金融科技能力,將科研部門由傳統的成本中心轉化為利潤中心,在增加了研發的外部效應的同時,也拓展了銀行的盈利範圍。
根據民生銀行研究院2019年1月8日發布的報告《大陸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發展狀況及趨勢分析》,就對外技術輸出而言,6家銀行系金融公司子公司的產品可大致分為4類,即軟件、金融雲、開放平台和咨詢服務。各產品均有其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如表4所示。
截至目前,各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借助其母公司的既有優勢,已基本形成了其自身的產品特色。比較典型的有興業數金的「銀銀平台」,金融壹帳通的雲服務以及光大科技的雲繳費平台。其中雲繳費平台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開放式繳費平台。
(二)與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BATJ從「門當戶對」到「一對多」
誠然,銀行通過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可將相關科技能力內化,形成無形資產,從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但內生發展亦有前期投入大、技術開發不確定性高等潛在風險,一方面需要母公司前期具有較好的技術積累,另一方面也需要母公司資金實力較為雄厚,能夠支撐起技術開發的前期沉沒成本及開發失敗的風險。
民生銀行研究院的報告《大陸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發展狀況及趨勢分析》認為,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組織靈敏度、場景深入度及底層技術開發度等方面仍與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BATJ(B:百度;A:阿里;T:騰訊;J:京東)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以2018年的情況來看,比之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尋求與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迅速補強和提高自身相關能力,成為更多銀行的選擇。
零壹財經統計發現,除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浙商銀行、平安銀行5家銀行外(其中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均有各自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其餘13家銀行2018年均或多或少與外部金融科技公司進行了合作,且對外合作的主體中,均包含BATJ中的一家或幾家。具體如表6所示。
如果說2017年還更多的是BATJ與四大國有行「門當戶對」式的一對一合作,那麼到了2018年,BATJ紮實的金融科技能力已成各行競相追逐的資源。除了與上述18家全國性銀行合作外,BATJ還分別與一大批城、農商行建立了合作關係,頗有「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意味。具體可參見表8。
三、開放銀行、供應鏈金融等成各行金融科技的主要著力點
縱觀2018年,18行在通過「向內求」和「向外取」的方式提升金融科技的基礎能力(即前文所說的ABCDI)後,主要將其運用在手機銀行(即前文所說的M)、開放銀行、智能銀行、供應鏈金融(即前文所說的O和P)等領域。
(一)手機銀行更新迭代結碩果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國內網民人數已愈8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57.49%。在此背景下,手機銀行用戶總人數也由2014年初的1.17億人迅速增加至2018年6月的3.82億人,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這4年間手機銀行用戶總人數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0.19%。
截至2018年6月末,從手機銀行App的累計用戶數來看,4家國有大行的手機銀行累計用戶數均已經超過1億。其中工商銀行位居國有銀行之首,亦是業界手機銀行累計用戶數最多的銀行,達到2.97億戶。
根據數據的可得性,我們統計了2013年至2017年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手機銀行用戶人數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率最低的為興業銀行(19.00%),最高的為中信銀行(68.14%)。
網民人數的增加以及手機銀行用戶人數的提高,也對各行的手機銀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零壹財經的統計,2018年18行中共有9家銀行對手機銀行進行較大幅度的更新和迭代。其中,交行在2月8日發布了手機版「沃德理財顧問」,為國內首款財富規劃的移動產品;中信銀行聯合騰訊雲推出手機銀行智能語音產品,旨在踐行其構築「有溫度的銀行」的戰略。尤其是在12月18日,招行宣布對全國網點的「全面無卡化改造」項目完成,在國內的商業銀行中率先由「卡時代」進入全面APP時代。
(二)「開放銀行」引領新生態
2018年號稱銀行的「開放元年」,繼2018年7月12日浦發銀行推出業內首個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後,已陸續有5家銀行公布了各自的「開放銀行」進展和規劃。
開放銀行,又稱平台銀行,是指商業銀行開放API端口,連接各類在線平台服務商。銀行通過與服務商合作,從而開展各種基於具體、特定消費場景服務的方式。
隨著存貸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存貸利差業已變成銀行間的業務紅海。即使通過優化傳統業務模式下的價值鏈各鏈條,也恐怕難以再為銀行創造豐厚的超額利潤。且在傳統業務模式下,銀行更像是一個「業務孤島」,即主要對外輸出借、貸和與之相關的服務,並沒有和其他機構形成很好的協同和聯動效應。
開放銀行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且其也符合當下當下較為流行的「平台戰略」。通過開放自身API接口,與各平台服務商建立合作,銀行將做到對各場景的穿透,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態圈,從而形成業務「護城河」。
但硬幣總有兩面。一旦銀行API開放,隨著而來的亂象也會混入,如第三方欺詐、數字入侵、冒名頂替等。2018年11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曾提到,大陸的開放銀行處於發展初期,實踐中存在標準規範不一、數據保護不足、數據安全防護薄弱等問題。她稱,要解決以上問題,確定開放的界限,既需要監管層在頂層設計上制定相關標準,也需要銀行自身進行資源整合,打破條塊化管理,建立數據安全保護機制,明確風險責任邊界。
(三)持續打造智能化服務銀行
2018年,建行在上海建立了全國首家「無人銀行」,光大銀行也成立了光大雲繳費科技有限公司,升級雲繳費系統,力爭打造國內最大的開放式繳費平台。為提升客戶體驗和經營效率,節約經營成本,近年來,各行持續運用金融科技的力量,提高自身的智能化經營能力。
表 11:2018年各行銀行智能化最新典型成果
以營業網點智能化為例,交通銀行湖南分行目前已基本做到營業網點智易通設備全覆蓋,並為每台設備安排了授權員。這一方面引導客戶在智能設備上自助辦理業務,節約排隊等候時間;另一方面能夠了解客戶辦理業務情況。截至2018年10月末,網點智易通可替代交易分流率超過95%。
(四)科技賦能供應鏈金融,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
隨著2018年區塊鏈技術的興起與發展,利用其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等特點,多行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供應鏈金融領域。比如工行運用區塊鏈技術,創新了小微企業的供應鏈融資;農行基於農商系電商平台,將區塊鏈技術運用於供應鏈金融中。
所謂供應鏈金融,是指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遊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並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發展迅猛,原因在於其既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又能延伸銀行的縱深服務的雙贏效果。除工行和農行外,2018年約有5家銀行在金融科技的引領下,構建和完善了自身的供應鏈金融系統,如光大銀行的「陽光融e鏈條」、平安銀行的「KYB產業鏈融資」(KYB:Know Your Business)等,如表12所示。
四、小結
縱觀18家全國性銀行(5大國有行+郵儲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2018年全年的表現,零壹財經發現,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加速金融科技落地運用,皆已成為18行的優先級戰略。我們也發現,雖然18行在2018年提升各自金融科技能力的具體路徑不盡相同,但基本遵循了ABCDIMOP的發展模式,即通過夯實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 Computing,雲計算)、D(Big Data,大數據)、I(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等基礎技術能力,進而將其運用在M(Mobile,移動)、O(Open,開放)、P(Platform,平台)等領域。
在基礎技術能力的構建方面,2018年18行大體採取了下述兩種模式,抑或兼而有之:一是自建金融科技公司,內化金融科技能力,即「向內求」;二是與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與BATJ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從而迅速補強短板。在基礎技術能力的應用方面,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18行多將其運用在手機銀行、開放銀行、智能化經營及供應鏈金融等領域,且成果較多。
–/ END /–
零壹財經·精彩往期回顧
1零壹財經重磅發布!這可能是最完整的P2P網貸合規備案進度全景報告
2北京金融風險管理研究院郭華:《175號文》不是平台發展的「最後通牒」,而是量化風險的應對措施
3我們盤點了86家上市公司入股的P2P平台後發現,其中半數平台出了問題…
4一文讀懂網商、微眾等17家民營銀行的「前世今生」|民營銀行四周年(上篇)
5巨頭光環帶來的不同命運:開放的餘額寶與尷尬的餘利寶
了解更多新聞資訊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