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你還記得馬雲的超級試駕嗎?就是當時號稱要顛覆傳統售車模式、做到自動售車的那個「試駕」業務,如果你已經忘記這回事兒,請先點擊下方鏈接回顧一下我們寫的兩篇文章。
《別替馬雲吹牛了,天貓超級試駕其實一點也不酷》
《當超級試駕變成超級集資,馬雲請你給消費者一個說法》
大約10個月前,天貓汽車聯手彈個車推出超級試駕業務確實充滿了新鮮勁兒,各種噱頭吸引了媒體同行高度關注,幾天時間內關於超級試駕的內容幾乎刷爆各大平台,對於向來都喜歡「湊熱鬧、蹭熱點」的我們來說,體驗新事物的機會肯定不能錯過,因此我們也通過天貓下單預約了一台試駕車。
或許是投入經營時間不長,當時整個提車過程體驗並不太好,官方宣稱的智能化噱頭幾乎無法做到,我們也是秉著可觀、實事求是的態度把體驗感受和看法寫入了此前的文章中。
最近,在與同事的聊天中偶然提起超級試駕,這個話題再次成為了我們之間討論的熱點,為此我們決定再次通過天貓超級試駕租賃一台試駕車,看看該業務此前存在的問題是否得以解決。就在準備下單時卻遇到了小插曲,同事的手機提示「資質審核未通過」導致無法下單,本以為是超級試駕系統出現問題,隨後我與另外一名同事使用自己的手機帳號嘗試下單,我的帳號通過資質審核,另外一名同事的資質審核也是未通過。
在討論「資質審核」問題時發現,「資質審核未通過」的兩名同事都是上文提到那兩篇文章的撰稿參與人,其餘同事都成功通過了資質審核,我們也嘗試向超級試駕客服詢問「資質審核不通過」的原因,但得到的答復卻是「查不到原因」。至於真正原因嘛,我想大家也能猜到個大概了。
使用「通過資質審核」的帳號我們成功預約了一台2016款BMW120i兩廂轎車,按照預約的提車時間來到超級試駕廣州的提車點,與10個月前大量用戶到店體驗的場景不同,如今超級試駕的網點可以用「門庭冷落」來形容,除兩三位工作人員,現場沒有除我們之外的任何顧客,試駕車基本也都在場內。
提車流程與此前大同小異,試駕費用有所上漲,此前可用芝麻信用抵消試駕費用的活動已經取消,需要全額支付試駕費用。關於「刷臉提車」,工作人員表示這項功能已經暫停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簡訊驗證提車。
完成身份認證,工作人員帶我們驗車並講解相關功能,整個講解過程較有耐心,但驗車時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
1、隨車急救包和腳墊丟失。根據合同內容,試駕車的隨車工具應齊全完好,但在這台BMW120i上卻出現了兩樣物品丟失的情況。
2、單據不齊全。超級試駕試駕車應在車內放置或黏貼行駛本、保單復印件、交強險標、年檢標誌等,但在用車過程中發現保單復印件並沒有隨車放置,驗車時工作人員也未提及此單據的存放位置,出險流程也未作介紹。
並且此前試駕體驗中存在的問題也基本沒有解決或優化,例如車輛損壞賠償標準不完善,在此前的用車過程中我們因個人疏忽導致試駕車輪轂輕微損傷,現場工作人員隨口就開出了800元的修復費用,經過我們的詳細詢問,網點負責人也拿不出相關賠償標準,而距離事情發生已經過去10個月,如今在試駕合同賠償條款中我們依舊沒有看到「輪轂」的維修賠償標準,如有消費者再遇到類似情況,網點負責人是否依然隨口開價呢?
超級試駕是天貓與大搜車(彈個車)聯手推出的業務,還號稱要顛覆傳統購車模式,其實就是通過超級試駕線下體驗給彈個車線上銷售帶來轉化,而彈個車「一成首付」的噱頭確實也能吸引不少消費者的關注,車型列表頁面顯示英菲尼迪Q50L首付2.99萬元、奧迪Q2L首付2.24萬元,價格十分誘惑。但可別被這「煙霧彈」迷惑,彈個車的貸款模式為「1+3」,即首付和尾款均可以分期,用戶只需要交付新車指導價的一成首付+4000元服務費就可把車開走,而車輛所有權並不屬於付款人,依然是在彈個車名下。
寫到這我感覺在幫彈個車做了一次產品介紹,可能有些朋友已經進入到彈個車頁面準備購買了,別急……據媒體此前的報導,青島的一名女士通過彈個車APP「購買」了一輛車,在第11個月因個人原因未在約定還款日前還清欠款,直到約定還款日後14天才還清欠款並支付違約金,但車輛依然被彈個車收車團隊拖走,而這名女士需支付5000元拖車費和提前繳納下期欠款才能將車贖回。
同時也有網友表示,通過彈個車「購買」的車輛在第一年會受到里程限制,超出2萬公里行駛里程就需要額外增加費用,保養周期也有相關規定。而且按照彈個車的服務條款,車輛可在使用一年後退回或結付尾款繼續使用,如果選擇退回車輛,首先第一年結付的金額無法返還,並且需要額外繳納2000元押金和因車輛問題產生的維修養護費用。
所以彈個車為什麼願意用一成首付把車「賣」給用戶?原因嘛,你懂得……
超級試駕的目的是什麼 ?為彈個車帶來更多潛在用戶。其實,天貓超級試駕確實「顛覆」了傳統購車模式,完成試駕後可直接在線購買心儀車型,一成首付彈個車也「顛覆」了傳統4S店購車至少三成首付的購車門檻,但可別忘了,兩者的後續費用也是「顛覆性」的。所以,對於超級試駕和彈個車的這波「創新」,你怎麼看?
更多推薦閱讀
P.S:這是我們新開的行業資訊號
最新的汽車資訊都在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