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1張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2張

早上看到一個朋友發的微博,她是位管理幾十億美金的基金經理。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3張

記得之前看到過一個話題,說飛機頭等艙的人大都在看書,經濟艙的人大都在看電影。然後有人分析,經濟艙坐著不舒服,所以沒有很好的狀態看書。的確我坐經濟艙時大部分時間也在睡覺或者看電影,飛機一發動,嗡嗡聲就瞬間讓人發困。坐頭等艙時,半躺著舒服,旁邊再放一杯茶或者果汁,的確沒那麼困,就有狀態看看書。

同樣的三小時飛行,頭等艙的人比經濟艙多學習了知識,還比他休息的好,比他更有精力,這樣兩者的差距只會進一步加大。優秀的更加優秀。

這讓我想起這十幾年來我一直認為的世界運行邏輯,那就是:富有的,給他更多;沒有的,把他僅有的也拿走。這句話好像是聖經裡的說的。翻譯成大白話,世界的運行邏輯就是,富的會越來越富,窮的會更窮。

我認為對個人職業發展,對企業發展,都是這個邏輯。我講個故事吧。

以前公司有兩個同事,姑且叫他們A同學和B同學吧。兩個人都是本科畢業,同時進入公司做類似職位,能力也差不多。其實剛畢業,的確誰的能力也比誰高不到哪裡去。

有一次A同學部門接到一個項目,是大老板親自過問的項目,所以A的領導也很重視,叮囑A一定要做好。這搞得A同學挺緊張的,延續一個月加班加點,還去請教了好幾個在其他公司的師兄,最後A的領導在匯報時大老板覺得挺滿意,還在會場誇獎了這個項目組。A的領導作為項目負責人,挺高興,認為A在項目過程中表現挺好,給漲了一兩千薪水。這個時候B同學正常工作,也沒有特別大的項目,也沒有表現很優異,當然也不差,就是正常。

那時候新工作的人普遍住的距離公司比較遠,因為近的房租比較貴。因為A的薪水漲了一兩千,而且領導覺得他能力不錯,又給他一些龐雜的項目,搞得他忙的要死。於是他就搬到距離公司近一點的地方,從原來的一個小時路程縮短到半小時。算一算,漲的房租也被漲的薪水cover了,也沒有太虧。

過了半年,因為項目都做的還不錯,但自己太忙了,於是申請招了個實習生來做助理,打下手。這樣一些雜事重復的事就讓實習生做了,自己稍微可以把事情多用在關鍵問題上一些。

其實這時候A和B的差距已經開始拉開了,A每天上下班一共一個小時路程,而B上下班要2個小時,總體上A每天比B多工作了一個小時。再因為A工作表現不錯,所以接手的項目越來越龐雜,所以能力也提高的比較快。同時又有實習生助理,可以解放自己很多時間,不用做重復性瑣事,讓自己的效率進一步提高了。

又過了大概一年,A因為表現優秀,就被升級為組長了,公司給所有基層管理者配備了技能培訓,當然這時候薪水也又上了一個檔次。他也從擠公車上班變成了每天打車上班了。計程車上還可以聽聽得到喜馬拉雅之類的。自己手下也帶了四五個人,幫自己幹活了,自己可以更聚焦解決龐雜關鍵問題了。而B同學這時候還是基層員工,薪水雖然每年都有普調,但相比A已經差距挺大了。其實B也不是不努力,在部門裡也屬於中等偏上一點點,只是沒有突出。因為覺得薪水不夠高,還是一直住在一個小時的地方,每天擠公車。因為公車實在人太多,路上大部分時間事看視訊和聽音樂。

七八年過去了,現在A已經是部門的一把手了,也屬於頭等艙的人了,公司給每個高管都定期有高管教練輔導,還有期權之類的。B呢,現在也是個組長了,帶六七個人吧。

回頭看,七八年的時間,A和B的距離是怎麼一步步拉大的?

1、A因為最開始無意間接了個重要項目而被迫特別努力,從而獲得加薪和領導認可,於是可以負擔起距離更近的更貴的房租,導致每天可以比B多工作一個小時。

2、又因為有機會做龐雜項目,雖然困難多加班多,但能力也因此被鍛煉提高的多。

3、又有了實習生助理,可以進一步節省自己時間,提高自己效率。後來做了組長,帶更多下屬,自己也接觸更高層面的工作,而且還有機會得到公司很多培訓,能力又進一步提升。

這一步步,也許最開始A和B幾乎差不多,但是因為A每次的多一丁點優勢,讓A可以持續得到更多優勢,幾年累積下來,兩個人已經事天壤之別了。

現在,A的年薪也近百萬了,期權價值近千萬。算一算,過去七八年累積收入超過1000萬吧。B年薪也有四十多萬,但期權幾乎沒有。七八年累積收入估計250萬。。。他們倆之間的差異已經有4倍了。但A真的比B多付出了4倍嗎?肯定沒有,其實也就每天多工作一個小時吧,等於比B多付出10%,但卻高出400%的回報。

更可怕的是什麼呢?現在A因為職位高,自己也讀了商學院,大部分的周末都在商學院上課,接觸的人事物也都不一樣。而B呢,周末雙休都在休息。本來A也就每天比B多一個小時工作時間,現在平均每周又多一兩天的學習時間了。雖然B也挺努力,但已經沒有辦法追上A了。就像騎腳踏車的人,追一個開BMW車的人,就算很努力,兩者的距離還是會不斷拉大的。現在兩個人都30歲多一點,可以預測,再過10年,A的身價大概率是B的20倍以上了。而A總體上也就比B多付出了10%,而已。

擁有的,給他更多。沒有的,把它僅有的也拿走。

老子道德經裡也說,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也就是從窮的手裡拿出來補貼富的。

公司裡還有另一個同事,也是很年輕的同事。每次開會時,部門老大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他都挺積極發言的。因為發言提問就會有一來一回的對話,部門老大就覺得這個同事還挺積極的,也挺愛思考的,有時候開會時會主動問他對這個事情有什麼看法。因為他經常會被提問,於是往往開會時別人心不在焉看手機之類的,他都很積極投入,因為萬一被提問答不上來,很尷尬。自然慢慢的領導對他印象挺好,龐雜一點的難一點的事情也就多給他做,他也就越來越多機會了。做的事情越多,了解的資訊越多,就越有建議和對話的能力,這就形成了正向循環了。後來這位同事一路晉升的很快。。而這一切的起點,只是因為例會上他比其他人積極提問了而已。

前面都是說的人的規例子。下面說一點事情的例子。

比如早年的滴滴,因為用戶多一些,所以投資人願意投錢給他,因為融資的錢比競爭對手多一些,所以在紅包補貼上就比對手多一些,用戶看到紅包多也就更願意用滴滴,因為更多人用滴滴所以更多投資人願意加註投資,滴滴從而更有錢做補貼以及打擊對手……從而形成了正向循環,也就是「擁有的,給他更多」,有錢有用戶的,就越來越有錢和有用戶。而滴滴的對手們,用戶數少,融資也就少,融資少就更沒有錢和滴滴打補貼戰,從而用戶更少,融資更難,從而陷入了負向循環,最後倒閉。也就是沒有的,把他僅有的也拿走。

雖然滴滴挺牛了,但神州專車曹操專車定位不同,他們在某些場景的高質量服務上下功夫,在這個點上做的比對手好,高端用戶很喜歡,也願意互相傳播,公司在高端用戶上賺到錢,就更強化高端用戶體驗。這樣在高端用戶這個點上也形成了正向循環,還是突破了滴滴的封鎖,發展的很好,一百多億市值了。

所以,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有錢人家的孩子,從小就得到更好的教育,普通百姓的孩子就只能在普通學校普通教育。有錢人家孩子因為好教育,所以畢業後也找到更好工作。優秀的人有錢的人坐頭等艙,出入有司機,上各種商學院,學習更多知識,普通人在上下班路上就花兩三個小時,除了工作也沒什麼學習提高機會……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而且基本沒有縮小的可能。因為前面的人在加速。

所以,這個社會,雖然沒有階級,但是,是有階層的。每個人大體上就屬於自己的那個階層,很難跳脫。

下面這張圖,是昨天商學院課堂裡的PPT。很巧。

這兩條線,是過去50年,美國收入bottom 50%的人的收入占比,和收入top 1%的收入占比的走勢圖。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4張

可以看到,top 1%的人的收入占比,越來越高,現在1%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另外50%的總和了。

擁有的,給他更多。沒有的,把他僅有的也拿走。

這就是世界的真相。很殘酷。

但是,知道這個真相,又如何呢?是為了讓自己絕望嗎?是讓我們知道階層就是這麼固定的,富有的更富有,而我們就這樣接受世界規律嗎?

很不幸的說,的確如此。

99%的人都在這個規律裡。

但是,對於想做另外的1%的人,想改變自己命運,跳出自己的階層,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

那就要先理解這個規律,從而利用這個規律,從而超越這個規律。

擁有的,給他更多,其實就是進入正向循環。我們都知道1.01的365次方是38。假設1就是平均水平,1.01就代表比平均水平高1%,但持續累積的1%,就是巨大的質變。。

沒有的,把僅有的也拿走,也就是負向循環,0.99的365次方是0.03。。

正向循環和負向循環是38和0.03的區別,1300倍的區別,質的區別。

但人腦是線性的,對冪次比較陌生,沒有感覺。所以巴菲特說,復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他每年20%的回報率,幾十年下來就成了世界首富。

知道了這個抽象的道理,怎麼運用呢?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5張

正向循環,包含兩個條件,一是起點大於1,也就是大於平均數吧。假設周圍人做一個事情普遍是100分,那你要做到101分,能102分更好。其次就是讓這個循環滾動起來,形成復利。也就是持之以恒保持101。雖然隻多付出1%,但結果卻是無數倍的差別。就像前面A和B同學的例子,每天多工作一小時時間,七八年後收入比他高400%。

也就是說,100分之前的每一分投入,只能產出一分的產出,也就是常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吧。但是,100分之後的每一分投入,就是10倍甚至幾十倍的產出了。也就是說,人的投入和產出,並不是正比例關係,而是,100分之前是大致正比例關係,100分之後是冪次關係。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6張

這個規律,不僅是衡量人的付出收獲的規律,也是事情投入產出比的規律。

再舉個例子。

有個自媒體寫手叫雷曉宇。前兩周寫了篇騰訊湯道生的文章,被刷屏了。

她本來就是寫作功底比絕大多數自媒體深厚的人,這算1.01了,她寫每一篇深度的文章,都要做很深度的採訪,並且要閉門寫一兩周,寫作時間和態度上也是1.01了。所以每篇文章都比普遍的自媒體下力氣很多,假設做到了1.03,也就是比別人多3%,但閱讀量和影響力卻是別人的好幾倍甚至好幾十倍。因為寫的好影響力大,所以被訪者也都願意花更多時間和她聊,她就有更多素材,加上也比一般人努力用心,所以好幾個1.01疊加,形成了正向循環。程苓峰前幾天發了個朋友圈這樣評價她: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7張

作為閱讀的用戶,我們自己可以理解,我們每天看到很多文章,但絕大多數我們都不轉發,其實我們看的那些文章也沒有很差,小編也花了很多精力來寫,做排版之類的。只是,這些文章沒有達到讓你覺得比絕大多數文章都好的程度,所以你就懶得轉發了。雷曉宇的文章轉發閱讀率這麼高,假設是普通文章的10倍。但她比絕大多數小編真的多花了10倍精力了嗎?文章真比普通文章優秀10倍了嗎?肯定沒有,只是比絕大多數小編認為值得發表的文章更優秀了一點而已,假設優秀30%,但就是這點就讓用戶願意轉發了。就產生十倍以上的質變了。

程苓峰描述說「大力出奇跡」,就是把事情做到超過大部分人普遍認為ok的水平,做到了1.01的意思,比100分還要多1%。前100分的投入,只能換來100分的產出,而額外的1%的投入,卻換來了500分1000分的產出。

再舉個例子。拉勾網是一個專門做互聯網人才的招聘平臺。剛起步時,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上面招聘的企業就只有個公司簡介。因為互聯網公司普遍靠融資,所以拉勾就讓每個公司都填寫融資到第幾輪了,投資人是誰,CEO是誰等等。這樣候選人找工作時,就覺得這個體驗很好,幫助他們更了解公司資訊,超過了其他招聘網站十幾年來默認的展示形式,也就是超越行業默認的100分,做到了101分,於是更多程序員用拉勾,更多候選人來又導致更多互聯網公司來發布職位。就進入了良性循環。

所以,這裡有個「100分」的概念,也就是普遍認為OK的水平。高中讀理科的同學,估計還記得物理學裡有個「第一宇宙速度」。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8張

也就是說,當物體的速度低於第一宇宙速度時,物體就會因為地球的引力掉下來。等於第一宇宙速度時,就可以圍繞地球飛行了,不會掉下來。高於第二宇宙速度時,就能完全跳脫地球引力,飛往太陽系了。

這個邏輯和「大力出奇跡」的規律,幾乎是一樣的。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9張

100是個分水嶺。絕大多數自媒體文章都是90分甚至100分的文章,小編也花了90分100分的力氣。但因為沒有超過100,就等於物體沒有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最後落在了地球上。文章分數越低,轉發率越低,就像上面圖裡的A點和B點,降落的距離越近。但當文章超過100分,超越了用戶認為的普通標準,過了這個閥門,用戶的轉發動力就被激發了。。過去幾年每年都刷屏的網易的H5,大家還記得吧,就是每個H5都做的足夠用心,遠超100分,但是刷屏的效果要超過1萬分吧。

大力出奇跡

所以,對個人而言,做業績要做到比周圍平均數高1%,做的比Leader預期高1%,久而久之,就不斷的脫穎而出,就形成了質變。

對做事而言,就是確保做的事情夠極致,超越行業平均水平1%,超過普遍預期1%,久而久之,事情就會發生質變。如果只是做到1,和大家預期一致,和外界預期一致,1的無數次方還是1。

不要覺得上面地球的例子,只有地球有引力,束縛物體不要離開地球,不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其實,人和事,同樣有一個看不見的引力,阻礙你超過100分。

這個引力是什麼呢?

是集體的共識,更是你的潛意識。也就是,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樣ok了,你也覺得這樣是ok的。這個潛意識就是看不見的引力,阻礙你超越這個OK,超過這個100分。

比如,當你回老家和一幫國中同學聚會時,大部分同學都不如你,你就覺得自己其實混的挺好的,沒有覺得需要更加努力。但當你身邊一群超級優秀的工作狂一起工作時,當他們把代碼寫的超級漂亮、PPT做的很漂亮、每個項目都做到精益求精時,你感到的也是無形壓力,也會不自覺的讓自己向他們看齊。。不過,你心裡的想法是,向他們看齊,不能落後於他們,不然自己就很難混了。但是,當和他們差不多的時候,你的動力就小了。

這種趨同於群體的潛意識,就是無形的引力。一旦達到和大家差不多,也就是100分的時候,就覺得差不多了,OK了,沒覺得還需要更高。同樣是這個趨同的潛意識,讓這群人形成了「一個階層」,也是這個引力,讓人跳不出這個階層。就像地球引力讓物體飛不出地球,除非,你達到一定的速度。只要在這個速度之下,無論你多快,早晚還會掉下來。只有超過臨界點,才能逃脫地球引力,才能飛出去。對人而言,必須突破100分這個線,才能逃脫自己階層的引力,跳向另外一個階層。

所以,只有明確認識這個規律,知道100分以內都是一分耕耘一份收獲,而100分之外是一分耕耘十分收獲,才會有明確的目標,超過100分,超越集體共識,超過第一宇宙速度,真正起飛。

英特爾CEO一本著名書的名字就是,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喬布斯在產品審美上追求超越平均水平的極致,讓用戶為之瘋狂。其他公司也追求追求產品審美,沒有公司不想讓產品看起來漂亮的,但只是沒有達到突出,也就沒人記得了。100分以內,是應該的。100分以外的部分,才能產生口碑、產生溢價。

華為在研發投入上超越平均水平的極致,阿裡在文化價值觀上超過普通公司的極致,都是利用了正向循環的威力。所以,做產品要在核心體驗點上極致,極致的衡量標準就是超越普遍認為的ok標準,否則各種功能都完善,依然是平庸的。做運營,做市場,做銷售,也都一樣。在極致點上1.01,才能突破,才能起飛。

要時刻監視自己和自己做的事情,是在0.99的軌道上,還是1.0的軌道,還是在1.01的軌道。

王興前段時間也說,極度渴望成功的人不多,願付非凡代價的更少。極度渴望和非凡代價,都是指1之外的0.01。

擁有的,給他更多。

損不足以奉有餘。

大力出奇跡。

如果想要自己脫離原有階層的引力,超越階層,那就把自己和自己做的事情,推到1.01的軌道吧!!

更多精彩內容

1、疫情正在加劇撕裂我們的朋友圈

2、信用卡糾紛裁判規則9條

3、詳情披露:霍爾濱三家醫院13人緣何受處分?

4、疑似性侵「養女」案,鮑毓明被追責的可能性有多大?

5、毛立新:簡評餘金平二審加刑案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10張

頂尖的人和事,背後的根本規律 職場 第11張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