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股市上從來不缺預測一切的「股神」。
在A股市場近期迎來調整之際,各種對後市的預測聲不斷——「牛沒了」、「牛就沒來過」,「見頂論」、「新起點」, 觀點對立,且都言之鑿鑿。
眾聲喧嘩中,全球最大的獨角獸螞蟻集團宣布計劃A+H兩地上市。鑒於螞蟻的體量,可能將創下A股史上最大的IPO。消息一出,輿論上便又出現了大家夥IPO預示牛市見頂,「螞蟻上市股價即是巔峰」、「割韭菜的來了」、「抽水效應」、「吸血」等股評,這些股神們的評論還有模有樣的擺事實,講道理,讓很多炒股的人看到後成了驚弓之鳥。
事實真的如此嗎?「股神們」看似言之鑿鑿的預測和舉證有事實根據嗎?讓我們來做一番還原和舉證:
0
1
真相一:投資互聯網巨頭的都賺翻了,螞蟻將是A股第一家真正互聯網公司
螞蟻集團是家好公司,結論毋庸置疑。
但螞蟻上市後是不是值得投資的好股票,我們先不下結論。來看一組數據:
2004年,騰訊在香港上市,發行價每股3.7港元。2020年7月27日,騰訊在香港的收盤價是520港元:
2014年,阿裡巴巴在美股上市,發行價每股68美元。最近一個交易日,阿裡在美股的收盤價是每股250.86美元:
2018年,拼多多在美股上市,發行價每股19美元,最新股價每股84.44美元:
2018年,美團點評正式在香港掛盤上市,IPO發行價每股69港元,目前股價在190港元附近;
……
中國互聯行業的領跑者們在上市後股價最高漲幅超過140倍。美國的互聯網巨頭情形也差不多。1997年,亞馬遜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發行價18美元,如今的股價是當時的167倍;Google母公司Alphabet在2004年上市時發行價為85美金,如今是當時的18倍。
從2009年3月到今年3月,美股歷史上這段最長時間的牛市就正是由以蘋果、亞馬遜、Google母公司Alphabet、微軟和Facebook(「FAAMG」)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主導。
雖然巴菲特沒有投資互聯網。但那些堅持投資互聯網巨頭的投資者們都獲得了巨額回報,可謂賺得盆滿缽滿。當然有人說,也有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投資折戟了,比如樂視,比如P2P公司。事實是,跟互聯網巨頭比起來,這些要麼是偽互聯網概念,要麼是炒作出來的噱頭。
而螞蟻,一旦完成IPO,將是A股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巨頭,是稀缺品種。
0
2
真相二:巨頭上市股價即是巔峰?放長了看能讓你悔青腸子
有預測認為,螞蟻上市股價既會是巔峰,投資者如果跟進的話會被割韭菜,順手還舉了中國石油和阿裡巴巴的例子。做這些預測的人認為,一切都在馬雲的籌劃之中,等他公司成熟後,拿去上市圈錢,然後讓股民接盤當韭菜。
48元的中石油是中國股民心中永遠的痛,至今仍有無數散戶站在高崗之上,舉這個例子還勉強說得過去。為什麼說勉強呢?中石油是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高增長性完全不一樣,所以要對比也只是勉強。
用阿裡巴巴當例子,就純屬胡說八道了。阿裡上市後,雖然股價經歷過下跌,但幾年來股價相比發行價已經漲了三四倍,完全沒有出現上市即巔峰的情形。事實上,沒有股票上市後就一直在漲,大多數股票都是震蕩上行。
強如騰訊,上市不到一個月,也曾跌破過發行價;京東上市後,也曾屢次跌到逼近發行價;美團上市後,跌跌不休近半年……這些都沒妨礙他們的價值最終被市場發現。所以所謂的上市即巔峰,多是截取了某個片段真實當作全面真實,如果你信了,那就喪失了真正在市場上抓到牛股的機會。
0
3
真相三:A股容量足夠大,吸血?有了優質的定海神針你還怕什麼。
中芯國際上市導致大盤大跌,螞蟻這樣的大象上市後,會對A股形成抽水效應,再度導致市場大跌。這種預測,也是典型的似是而非。
首先,中芯國際的上市真能導致市場大跌嗎?這個很可能是另一種「丁蟹效應」,不信你看中芯國際上市後,大盤並沒有出現連日持續下跌的狀況。如果大家夥上市,股市就會扭頭向下,那麼已經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平安、貴州茅臺……這麼多大家夥的A股這些年是不是應該一路向下才對。
更何況,按今天A股的容量,一兩個大規模IPO何足掛齒。A股的日交易量已延續近一個月都超過1萬億;今年新募權益類基金已經超過1.4萬億;市場上百億規模基金頻頻出現……這一切都說明,A股市場上並不缺錢,缺的是好標的。這一點《人民日報》也曾發文說過,「股市漲不上去不是股票發多了,是好企業太少」。
確實,大體量的優質企業入市會在短時間會吸納大量資金,短期內股價出現波動。這是資本市場的普遍現象,絕不是什麼駭人聽聞的事情。一個大塊頭下海,必然濺起更大的浪花。但從長期來看,優質的大體量公司將是股市的「定海神針」,反而有助於減小市場的波動。
0
4
真相四:螞蟻成熟了嗎?它是一頭快速奔跑和進化的大象
螞蟻集團也遠沒有顯現出輿論中所說的「成熟」跡象。雖然財務上螞蟻集團一直「不差錢」,據路透社報導,螞蟻集團2019年螞蟻集團營業收入1200億元,淨利潤為170億元。但不意味著螞蟻不需要融資,畢竟螞蟻的天花板遠遠沒有到來,他還有科技和全球化兩大領域需要繼續加大拓展力度。這些年來,相信很多人看螞蟻集團的眼光都經歷過這樣一個變化過程:支付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巨頭——生活服務開放平臺。螞蟻戰略一直在升級,他的身份角色一直在不斷進化,所以當下的螞蟻並不存在成熟一說。可以類比的便是阿裡巴巴。在2014年阿裡巴巴IPO時也曾出現過類似的評論。有人把阿裡巴巴看作是一家進入成熟期的互聯網電商,上市為「割韭菜」。而後,大家發現,阿裡巴巴不僅僅是家電商公司,它有新零售、雲計算,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作為一個生態,阿裡這頭大象一直在持續高速增長。
因此千萬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傳統企業的眼光去衡量阿裡、螞蟻這樣的新經濟巨頭,否則就會犯下一成不變的錯誤。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