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1張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2張

成立28年的綠地開啟「二次」混改,64歲的創始人張玉良在為企業四處奔走,他曾拿自己跟董明珠做比較,同樣是國企改制,他帶領下進行的綠地混改與去年董明珠主導的格力混改大有不同。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艷艷

編輯|米娜

頭圖攝影|李艷艷

綠地控股董事長、總裁張玉良今年64歲了,按照國企領導60周歲退休的慣例,他已經超期「服役」近四年。眼下看來,他仍無心隱退。

時隔5年,綠地開啟新一輪混改。

7月26日,綠地控股宣布上海國資擬轉讓17.5%股份。此前公司已於7月20日起停牌一周,停牌公告稱,股東正籌劃公司控制權結構有關事項。

《中國企業家》從多位消息人士處獲悉,綠地此次混改事宜,由上海國資委牽頭主導,引入的戰投對象還未落定,大概率是以金融為主業的大型央企,其國資背景不局限於上海。之前傳言「接盤」國資股份的中金公司,被聘為本次股份轉讓事項的財務顧問,負責對外尋找洽談投資方。

「現在大幕剛剛開啟,接下來還需跟進諸多環節。目前國資層面與潛在投資者正處於相互挑選、交換意向階段,上市公司亦在高度配合,因此,距離此次混改收官還需一段時間。」接近交易的消息人士對《中國企業家》稱。據其透露,此次引入的投資者需具備一定資金實力及產業互動空間,至於「17.5%股份最終落定何方,仍具有不確定性」。

綠地是典型的「國資+員工+社會持股」的三角股權架構,與格力目前的股權結構有很多相似之處。5年前即試水混改的綠地和去年底完成混改的格力,亦被外界視為同樣成功且可相互映照的國企「混改樣本」。

張玉良與董明珠本身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是「超期服役」的公司管理中樞,世界500強企業的代言人,一路奮鬥,陪伴企業成長將近三十載。

有時,張玉良自己會跟董明珠做比較。比如談起不退休、連任的話題,他在去年初就明確表態,「董明珠連任格力董事長,她65歲了,還繼續為國家做貢獻,我看也不錯。」

「像我這樣的創始人,對企業非常有感情。」張玉良強調,綠地跟傳統國企不一樣,它是混合所有制企業,要依法辦事。

不同的是,外在印象中,董明珠是高調的、富有情緒的、大刀闊斧的,她是商場中的「鐵娘子」,也是偶露感性的「董小姐」;而張玉良則是謙和的、儒雅的,外界眼中的他一頭捲髮,常常滿面笑容,傳統上海生意人的性格盡顯於身。他們治下的企業,一個生於華南,一個長在華東,在時代、市場、企業轉型等多方力量的裹挾中,呈現著不同的生存底色與發展趨向。

時隔5年進行「二次」混改,會讓市值一度低迷、麻煩幾度纏身的綠地發生哪些變化?張玉良還能繼續連任嗎?半年前完成混改的格力,會給綠地此次混改帶來哪些啟示?國企混改加速的大背景下,知識資本能否獲得更多主動權,能否爭取更多的市場斡旋空間?

未知數還有很多。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3張

張玉良「不退休」

「看上去文質彬彬,實際上膽比天大。」易居總裁周忻曾如此評價張玉良,說他是「地產界三瘋之一」,另外兩個,則是許家印和王健林。

張玉良是「92派」企業家的代表性人物。28年前,他創建綠地,將一個幾千萬元註冊起步的公司,發展成資產規模超1萬億元的行業龍頭。他重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推進了上海國資領域最大規模重組,為綠地搭建了一套清晰的股權及管理架構。在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中,綠地員工持股機制已成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樣板之一。

綠地集團屬於國資絕對控股,張玉良是這家企業的創始人和掌門人,亦是外界公認的政商關係高手。不過,在眾多國資控股的企業中,綠地很「另類」。用張玉良的話說,「綠地是國有企業的體制,外資企業的機制,鄉鎮企業的門路。」

1994年,綠地成為上海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首批試點企業。兩年後,「職工持股會」的字眼第一次出現在綠地的公司文件中。1997年,綠地職工持股會持股18%;2013年,綠地再次引入20%的社會資本,基本形成了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員工持股的「金三角」股權結構;2015年,企業實現整體上市。

綠地成功上市,意味著上海國資領域最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成功落地,示范意義重大。張玉良說,國企混改核心是國有資本持股比例問題,最好將國有資本持股比例降低到51%以下,從而讓社會資本和員工持股保持一個相當的比例。

截至2020年一季度,綠地第一大股東為上海格林蘭投資企業(有限合夥),持股29.13%;第二大股東為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5.82%;第三大股東為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0.55%。上海地產與上海城投兩家國資企業合計持有綠地46.37%的股份。此外,陸股通持股3.22%為第四大股東,中金公司持股2.9%,為第五大股東。

「綠地上次混改引入員工持股概念,較好保障了企業創始人或首批職工權益。現在混改更多是為了整個企業提質增效。部分國資退出,也可吸引更多更靈活的社會資本進入。」財經評論人嚴躍進稱,混改完成後,企業經營自由度將增加,後續即便央企資金介入,預計還會給到綠地更大的放權。

綠地上市5年後,迎來「二次」混改,股權可實現多元化,隨之而來的董事會席位或許也將生變。資本市場何以應對?張玉良及其所代表的綠地管理層還能「平穩過關」嗎?

這些年來,外界圍繞在張玉良身上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何時退休」。2018年11月,張玉良連任綠地董事長兼公司總裁。如若順利,他的退休時間會在2021年。屆時,他的年齡將是65歲,他將成為國內國有企業歷史上年齡最大的一位董事長。

按規定,國企領導年滿60周歲要辦理退休手續。業績突出的核心成員可延長任期,但最遲不能超過63周歲。2019年初,63歲的張玉良首度回應「退休」問題。他說,自己連任綠地控股董事長、總裁一職完全是股東選舉產生,符合資東們的願望。

「綠地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業,要依法辦事,按照股東願望產生董事、董事長,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董事會和經營團隊,所以換屆也是市場的產物。」張玉良說,「當然也要自己幹得動、有信心幹下去、人家要你幹,各方綜合來定,絕不單單是你自己想不想幹。」

接近綠地的相幹人士對《中國企業家》稱,諸如「張玉良退休」、「管理層失去控制權」等此類擔心,或是外界顧慮過多。在其看來,首先需要明確,綠地「金三角」股權架構是確定的事實,現在進行二次混改,就是在國資層面內部再做一次混改,即通過對國資層面46%的股權調整,引入有資源、有實力的投資者,因此「根本不涉及控制權問題」。

至於外界熱議的「退休」話題,前述人士稱,綠地屬於市場化運營的企業,就會用市場化機制來管理,因此跟國資體系的退休機制有所不同。「綠地會一如既往延續對公司的控制權,也會進一步加速業務的市場化模式。」

另有行業人士分析,張玉良得以連任的根本原因,源自綠地第一大股東的支持。盡管目前兩家國資股東股份加起來,超過第一大股東不少,但在17.5%的持股比例出讓後,兩者持股比例低於格林蘭,且屬於非一致行動人,也曾明確表態不會介入經營。

不過,在「接班人」人選上,綠地始終未曾明示。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3張

「二次」混改開啟

7月26日,綠地控股(600606.SH)公告稱,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地產」)及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城投」)擬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所持有公司部分股份,擬轉讓的股份比例合計不超過綠地總股本的17.5%。

第三方據此估算,投資者如若拿下這17.5%股權,需支付約140億元的資金。

上海地產、上海城投均為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持有的國資企業集團。綠地方面稱,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後,預計綠地仍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但控制權結構可能發生較大變化。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5張

來源:被訪者

張玉良表示,綠地此舉是上海按照黨中央要求,推進國資國企綜合性改革、加速新一階段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充分顯示了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的改革新思路,通過給上市公司引入新的優秀戰略股東,支持企業進一步提高市場化程度,提升經營管理自由度,加速改革活力全面釋放。

此前,市場一度傳聞,股份受讓方即新戰投為中金公司(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就此消息,綠地集團對《中國企業家》回應稱,以公告為準。中金公司層面的相幹人士則否認了「接盤股份」的相幹傳言。

多年來,中金與綠地雙方頗有淵源。

最近一次的公開互動是在6月18日。綠地集團宣布與中金公司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根據協議內容,雙方本次合作將包括且不限於戰略咨詢及產業研究、投資業務、產業基金、收購兼並、股權融資、債券融資、RQFII、不良資產管理等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戰略合作的活動現場,除去合作雙方領頭人張玉良與中金公司CEO黃朝暉之外,上海市黃浦區委書記杲雲,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林益彬等國資層面領導也出席了儀式,這一安排引發外界猜想。據綠地方面資訊,早在2015年7月,雙方就已針對多項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綠地控股自創立以來,進行了多次體制改革:1992~1997年,在純國有體制下按照市場化規則運行;1997~2013年,建立並不斷完善國有控股、職工持股的股份制;2013~2015年,引進戰略投資者,形成國有及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2015年至今,整體上市,成為公眾公司。

同時,綠地還參與央企和地方國資國企改革,投資入股了原寶鋼建設、貴州建工、江蘇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以及東航物流、上航國旅等國企。

「綠地希望把政策導向和市場規律結合起來,與各地政府實現共贏。」回顧首次混改對綠地的影響,張玉良曾總結說,「我們抓住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機遇,壯大了大基建板塊,大基建(項目)基本都是混改而來的。國有企業體制不靈活,通過市場化力量介入,一夜時間就發展起來了。」

在張玉良眼中,「做政府所想,為市場所需」是綠地的發展理念。也正因此,綠地在創立初期,每年都會投入大量資金參與舊城改造,進行大規模公共綠地建設。而後,綠地又投入保障房建設,幫助地方政府「造城」,近幾年則在一些新興及二線城市興建超高層「城市地標」。目前,綠地已形成了「房地產、基建兩大主業並駕齊驅,金融、消費、健康等協同產業雙向賦能」的經營格局。

「混改可在客觀上改善優化資本結構,有助於綠地更好落實混改後的經營目標。這兩年綠地等此類企業發展面臨很多壓力,一些國資持股過程中企業經營效率不高,增值空間不大,確實也需研究新機會,比如,戰略多元化、引入新戰投。」嚴躍進稱。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3張

對比格力混改

2019年12月,格力電器混改方案落定。高瓴資本領銜珠海明駿以416.62億元,接手格力電器(000651.SZ)15%股權,格力集團退居小股東。完成混改後,格力電器實施了高管激勵計劃、無實控人結構等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方式。

從一個地方冷氣機企業,成長為現代制造業巨頭,格力電器管理層及團隊發揮了重要的主觀能動作用。也正因此,當格力集團宣布轉讓其持有的15%格力電器股權時,這場混改被賦予諸多期待和意義。董明珠說,上市公司將「真正市場化、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層所代表的知識資本價值,也將得以明確。

回過頭看,格力電器的混改方案,與5年前的綠地「混改」方案有諸多相似之處。

比如,在混改之前,兩家公司實際控制人都是當地國資委。再比如,混改完成後,兩家公司都變成了「無實控人」的公司,且公司管理層「強勢」發揮決策作用。

也就是說,張玉良之於綠地,是總經理兼董事長兼法定代表人;董明珠之於格力電器,也是總經理兼董事長兼法定代表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在「混改方案」的設計中,綠地和格力公司都用了一個「有限合夥架構」作為混改方案的核心安排。

2015年,為借殼金豐上市,綠地將1000個擁有股權的員工拆分為32個小有限合夥形式,共同組成上海格林蘭,由它吸收合併了早年就存在的職工持股會。

對綠地來說,直接持有混改後上市公司股權的是上海格林蘭投資企業(有限合夥),在格林蘭上面,是一組32個小有限合夥形式的安排。在這個結構中,唯一的GP就是張玉良直接控制下的管理層實體「格林蘭投資」,其由綠地集團管理層43人同時註冊成立,扮演普通合夥人角色。

在格力電器的混改方案中,直接持有混改後上市公司股權的是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在珠海明駿的上面,同樣是一個多層有限合夥安排。通過一系列精巧安排,格力電器的第一大股東身上,實現了股權投資收益權、GP收益權和上市公司話語權的「三權分立」。

「千萬不要說這個公司是我的,我想怎樣就怎樣,這樣的企業必死無疑。」在2019年底的某年會上,談及對格力混改的看法,董明珠這樣說。在後來的一次採訪中,她又重申了混改的意義,「這次格力混改的重點不是國資退出,而是上市公司建立市場化制度,更好地運營和發展。」

同樣觸及混改,上海國資委之於綠地的角色不容忽視。

此前,有報導稱,綠地上市前夕,諸如為何不能直接IPO、為何不能將境內資產在境外借殼或IPO等問題的抉擇中,皆牽扯著管理層與國資層面的各自考慮。另有報導稱,出乎業內意料之外,2012年淨資產約200億元的綠地最終選擇借殼金豐投資,或也與上海國資委主導有關。

一個觀點是,多年來,以張玉良為首的綠地管理層與國資的「博弈」持續不斷。據稱,2008年,上海市有關部門曾動議綠地集團借殼城投控股上市,但遭張玉良「抵制」。他的理由是,城投控股殼子太小,綠地集團盤子太大,不合適。某種程度上,張玉良之於綠地,或相當於王石之於萬科。熟悉張玉良的朋友評價他:「身段很柔軟,不柔軟早就被碾碎了。」

如今,談及此次混改的意義,張玉良說,「綠地將再度扮演國資國企改革先行者、排頭兵角色,作為‘混改樣板’實現整體上市5年後,在今年全國國資國企改革提速、上海改革步入深水區背景下,率先啟動新一輪深度混改。」

接近交易的人士稱,綠地跟格力混改有很多相似之處,大方向也都趨向更加市場化,但也有不同。比如,混改背景。「放在國資混改背景下,綠地首次混改就有了很多突破。那時候,國資需明確‘無實際控制人’的定性,因此迫切需要一個樣板,以獲得資本市場認可。所以,上海為全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出了一個‘綠地’模板。眼下,國企混改還未結束,所以需要一個二次混改的目標,需要一個企業把接下來的路趟出來。」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7張

國企混改提速

6月30日,備受關註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審議通過。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趙辰昕最近公開表示,今年將研究制定深化國企混改的實施意見,使混改在整個國企國資改革當中能夠更好地發揮突破口和「牛鼻子」的作用。有學者預計,下一階段,國資監管部門會加大放權授權力度,賦予企業盡可能多的自主權。

7月16日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資委負責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國資國企改革將全面發力,不斷激發企業市場主體活力,切實提升改革成效,有力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專家預測,數千家企業改革試點將全面提速。

正如其首度混改一樣,盡管上海國資委擁有最終決定權,但張玉良手中亦有諸多談判「籌碼」:比如那些跟他多年來南征北戰、共渡難關的管理層;他經營多年的政府關係及持股比例接近30%的格林蘭有限合夥,這些都讓外界對這場混改寄予更多想像。

張玉良以董明珠已65歲仍連任格力電器董事長為例,間接表明了自己連任的合理性。這也給外界關於綠地混改及公司戰略發展,留下更多想像空間。不過,時移世易,自2018年底連任之後,張玉良面臨的局面已大為不同。

為迎接萬億時代,2018年第三季度,綠地控股開啟新一輪戰略規劃:未來3年,房地產確保年銷售額5000億元以上,形成一批300億~500億元的重點事業部,並成立大基建、商貿、酒店旅遊三大產業集團。

但最近兩年,從經濟下行壓力、資本市場寒冬、房地產行業嚴厲調控的外部大環境,從自身市值低迷、銷售業績下滑、負債持續高位,質量安全事件、東北布局失利等管理問題,到今年疫情突襲,綠地的生存發展面臨更多考驗。

2020年初,張玉良表示,綠地市值被低估了,因為地產行業總體估值偏低,再加上綠地的流動性不夠所致。「綠地有兩個國有大股東,我們現在國有(股比)是46.8%,比較高,這個動一動會比較好些。」

7月27日,綠地控股迎來復牌。資本市場作出反應。截至當日收盤,股價報7.51元,總市值約913.8億元。過去5年間,綠地控股市值已從3000億元高位滑至不足千億元。當時市值在千億上下的萬科,早已翻番超過3000億。

不可否認,對綠地而言,張玉良在公司治理和企業精神層面的影響力仍然舉足輕重。

7月21日,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並就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出五點希望。張玉良表達了自己的體會。在他看來,在當前環境下,企業應該做到以下四點:一是弘揚企業家精神;二是苦練內功;三是擁抱創新;四是推進體制機制優化。

張玉良說,「在我們眼裡,沒有國企、民企、外企的分別,關鍵在於有沒有企業家精神。企圖趕上所謂的‘風口’,然後就一魯夫翔、一勞永逸、高枕無憂,我認為這不是企業家應該有的想法。」

如何推進體制機制優化?張玉良提出的辦法是「改革」,要通過改革,形成充滿動力、活力和競爭力的體制機制,為企業再成長奠定堅實基礎。「我認為,在大變局中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優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張玉良稱。

據其解釋,通常來說,國企在資本、技術、人才等方面具有優勢,掌握的資源也比民企豐富;民企則機制更加靈活、激勵更加到位、市場反應更加靈敏。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化學反應」將國企和民企的優秀基因整合在一起,為企業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今年上半年,綠地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1330億元,同比減少近兩成,完成全年目標4000億的33%。張玉良表示,下半年綠地將緊抓疫情形勢、政策導向、市場需求、貨幣環境等「四個有利」條件,對沖上半年疫情影響,有信心保持年初目標不變、指標不減。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張玉良在新年致辭中感慨。歲已過半,成立28年的綠地「二次」混改,創始人為市場開路,為企業命途奔走,其年初所言仍可為鑒:「2020年是綠地奔向‘雙萬億’規模目標的關鍵之年。綠地改革發展的步伐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披荊斬棘。」

中國企業家木蘭匯

誠摯邀請商界女性領袖加入

在這裡,遇見最美的自己⬇️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8張

END

制作:崔允琰 校對:張格格審校:武昭含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9張

[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10張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11張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12張

綠地啟動二次混改,但張玉良不是董明珠 財經 第13張

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精彩!👇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文章已於修改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